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也称FecG基因,是影响家畜繁殖力的常染色体主效候选基因,此基因在性腺轴相关组织及内脏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且shRNA下调GDF9基因的表达可能对动物生长轴的调控造成影响,因此,推测GDF9基因对动物正常的生长发育也具有重要作用。为探讨GDF9基因作为山羊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寻找与山羊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以陕北白绒山羊(n=638)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已有报道利用DNA池检测GDF9基因的InDel位点,评估InDel位点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本研究发现,在638只陕北白绒山羊GDF9基因3′调控区存在12-bp的插入缺失(InDel),群体共出现3种基因型(II,ID,DD),其中I和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461和0.539,优势基因型为杂合型(ID)频率为0.874。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突变位点与陕北白绒山羊体高显著相关(P<0.01),同时显著影响十字部高性状(P<0.05)。其他性状虽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其体重、体长等重要生长性状也表现相同的趋势。因此,GDF9基因可作为陕北白绒山羊生长性状选育的候选基因,为陕北白绒山羊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探究膜相关RING-CH型蛋白1(membrane-associated Ring-CH Protein 1,MARCH1)基因多态能否显著影响内蒙古白绒山羊的生长性状。通过现代分子遗传学技术检测460只内蒙古白绒山羊MARCH1基因启动子区7-bp位点InDel(insertion/deletion)多态性,并利用SPSS 23.0分析软件探究它们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育成羊MARCH1基因启动子7-bp(NC_030813:g.1858696insTAATACG)突变位点DD基因型个体体高均值显著大于ID和II基因型个体(P=0.010),ID基因型个体体长均值显著大于II基因型个体(P=0.036);成年羊该突变位点ID基因型个体管围均值显著大于II基因型个体(P=0.040)。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内蒙古白绒山羊体高、体长和管围与体重性状均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MARCH1基因启动子区7-bp位点可作为内蒙古白绒山羊体尺性状的有效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3.
生长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 receptor,GHR)是生长激素(GH)的特定跨膜受体,对动物正常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该试验随机选择532只陕北白绒山羊,通过降落PCR (Touch down PCR)方法鉴定陕北白绒山羊GHR基因第一内含子存在的9bp插入缺失(InDel)情况并分析其与体重、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陕北白绒山羊GHR基因共出现II、ID、DD 3种基因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体重、髋宽、体高、荐高和胸深指标上,基因型ID或DD个体相比较II型个体更具显著性优势(P0.05),说明该位点等位基因D更有利于山羊的生长发育。研究表明GHR基因可作为陕北白绒山羊体重和生长性状的候选基因,为陕北白绒山羊产业快速高效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角蛋白关联蛋白6.2(keratin-associated protein 6.2, KAP6.2)基因遗传多态性与内蒙古绒山羊生长性状和绒细度性状的相关性,以期为内蒙古绒山羊遗传育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集598只雌性内蒙古绒山羊耳组织,提取基因组DNA并进行PCR扩增,检测KAP6.2基因的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 InDel)突变,分析突变位点与生长性状和绒细度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育成羊中,该突变位点与胸围和十字部显著相关(P<0.05),与体长、胸宽和胸深极显著相关(P<0.01);在成年羊中,该突变位点与胸宽显著相关(P<0.05),与胸围、十字部高和胸深极显著相关(P<0.01);在育成羊和成年羊全部群体中,该突变位点与体长、胸围、十字部高、胸深和胸宽极显著相关(P<0.01),与绒细度显著相关(P<0.05)。上述结果提示,KAP6.2基因外显子区24 bp InDel突变位点与内蒙古绒山羊部分生长性状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与绒细度显著相关,可作为内蒙古绒山羊部分生长性状和绒细度性状选育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5.
利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253头周岁陕北白绒山羊H-FABP基因内含子3的多态性及其与生长和胴体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座位存在1个突变位点(G→C),且该群体处于Hardy-Weinberg非平衡状态;H-FABP基因的AA型和AB型之间在陕北白绒山羊的胸围和体高上差异显著(P<0.05),其他性状在不同基因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在体斜长和背膘厚上表现AB>AA,在其他性状上均表现AA>AB。可以推断H-FABP基因可作为陕北白绒山羊生长及胴体性状的候选基因和绒山羊肉用性能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6.
以LYST基因作为候选基因,基于GeneBank提供的序列,以鲁西牛、南阳牛、秦川牛、郏县红牛4个品种共计602个个体为试验材料,利用DNA池测序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LYST基因的插入缺失(InDel)进行探索验证,并对不同个体进行基因分型,再结合体尺数据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生长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1)黄牛LYST基因的第44内含子上检测到一段InDel,片段长度为22bp;(2)LYST基因内含子区P2InDel突变位点在郏县红牛、秦川牛、鲁西牛群体中均存在II、ID、DD共3种基因型,而在南阳牛群体中仅存在野生纯合基因型DD和杂合子ID两种基因型,无II基因型存在;(3)LYST基因第28号内含子区InDel位点多态性与郏县红牛的体高、胸围、体重、重高比及体躯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候选分子标记用于郏县红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论:本研究在LYST基因第28内含子发现一个能显著影响郏县红牛生长性状的22bp插入突变,该突变可作为郏县红牛生长性状的潜在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卷曲相关同源蛋白(FRZB)基因作为候选基因,以同羊、小尾寒羊、兰州大尾羊和湖羊4个品种共计582只绵羊个体为试验材料,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结合DNA测序技术对FRZB基因的InDel进行筛查,旨在寻找与4个品种绵羊生长性状相关的InDel位点。结果表明,绵羊FRZB基因第1内含子上检测到一段14 bp的InDel突变;FRZB基因内含子区InDel突变位点在同羊、小尾寒羊、兰州大尾羊和湖羊群体中均存在II、ID、DD 3种基因型;关联分析表明,FRZB基因中检测到的InDel突变对同羊生长性状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II基因型的体长、背高、荐高、距骨宽度、尾长和尾宽在同羊群体中显著优于DD基因型,可以作为候选分子标记用于同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这些结果提示,绵羊FRZB基因第1内含子上一个14 bp的插入突变可显著影响同羊生长性状,可以作为绵羊育种中生长性状的潜在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卷曲相关同源蛋白(FRZB)基因作为候选基因,以同羊、小尾寒羊、兰州大尾羊和湖羊4个品种共计582只绵羊个体为试验材料,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结合DNA测序技术对FRZB基因的InDel进行筛查,旨在寻找与4个品种绵羊生长性状相关的InDel位点。结果表明,绵羊FRZB基因第1内含子上检测到一段14 bp的InDel突变;FRZB基因内含子区InDel突变位点在同羊、小尾寒羊、兰州大尾羊和湖羊群体中均存在II、ID、DD 3种基因型;关联分析表明,FRZB基因中检测到的InDel突变对同羊生长性状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II基因型的体长、背高、荐高、距骨宽度、尾长和尾宽在同羊群体中显著优于DD基因型,可以作为候选分子标记用于同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这些结果提示,绵羊FRZB基因第1内含子上一个14 bp的插入突变可显著影响同羊生长性状,可以作为绵羊育种中生长性状的潜在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9.
利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262头周岁陕北白绒山羊H-FABP基因外显子2的多态性及其与生长和胴体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座位存在1个突变位点(G→C),且该群体处于Hardy-Weinberg非平衡状态;H-FABP基因的AB与AA和BB基因型个体背膘厚差异显著,AA和BB型个体间的差异极显著;AB和BB型个体的胸围和管围差异显著(P<0.05),AA和BB型个体的眼肌面积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性状在不同基因型间均无显著差异;此外,在初生重、眼肌面积、背膘厚等6项指标上,均表现为AA>AB>BB,而在体高、胸围、管围3项指标上,均表现为AB>AA>BB.可以推断H-FABP基因可作为陕北白绒山羊生长及胴体性状的候选基因和绒山羊肉用性能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内蒙古绒山羊KAP基因家族角蛋白相关蛋白9.2(KAP9.2)基因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突变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系,以期为内蒙古绒山羊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606只雌性阿拉善型内蒙古绒山羊为研究对象,采集耳组织提取DNA并测定其体重及体高、体长和胸围等体尺数据,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与直接测序技术检测KAP9.2基因的InDel突变,检测遗传多样性指标,利用SPSS 23.0软件分析突变位点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 在内蒙古绒山羊KAP9.2基因外显子区存在30 bp的InDel突变,产生II、ID和DD 3种基因型。多态信息含量(PIC)显示,该位点在育成羊群体中属于中度多态(0.25<PIC<0.50),在成年羊群体中属于低度多态(PIC<0.25),且均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在整个群体中,属于低度多态(PIC<0.25),但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育成羊群体中,此30 bp的InDel突变对体长和十字部高有显著影响(P<0.05),对体高、胸深和胸宽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成年羊群体中,此突变对管围、胸深和胸宽有极显著影响(P<0.01)。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育成羊和成年羊全部群体中,此突变对体长和十字部高有显著影响(P<0.05),对体高、胸深和胸宽有极显著影响(P<0.01)。【结论】 KAP9.2基因InDel突变对阿拉善型内蒙古绒山羊多个生长性状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可作为内蒙古绒山羊优良性状选育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1.
KAP基因家族角蛋白相关蛋白9.2(KAP 9.2)是超高硫角蛋白相关蛋白基因家族中的一员,可能在连接中间微丝角蛋白中起重要作用.研究通过DNA测序和PCR-RFLP技术对KAP9.2基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KAP9.2基因在286位存在T/C突变,该突变位点能够被Pst Ⅰ识别并切割,在785个内蒙古白绒山羊、212个陕北白绒山羊及239个奶山羊个体中均出现TT、TC、CC三种基因型,其频率分别为0.047,0.519,0.434;0.180,0.592,0.228;0.431,0.544,0.025 1.T和C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307,0.476,0.703和0.693,0.524,0.297.X2检验表明3个山羊品种在KAP9.2位点上均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5),T和C等位基因的频率在绒山羊和奶山羊中差异显著(P<0.05),C等位基因为绒山羊的优势基因,揭示该等位基因可能与绒性状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寻找控制陇东绒山羊双羔性状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以陇东绒山羊双羔母羊及所产F1代为实验材料,并以单胎的陇东绒山羊母羊和单胎的辽宁绒山羊母羊为对照,采用PCR-SSCP及测序法分析陇东绒山羊FSHR基因第10外显子遗传多态性,运用最小二乘法分析其与产羔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检测到G1542T和T1595G2个多态位点,其中T1595G位点为错义突变,可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由甲硫氨酸(Met)变为精氨酸(Arg),该位点包括4种基因型分别为AA型、AB型、BB型和AC型,陇东绒山羊双羔群体的优势基因型为BB型,优势等位基因为B;陇东绒山羊BB型个体的产羔数最高,AB型个体次之,且AB型、BB型母羊产羔数与AA型、AC型差异显著。因此,FSHR基因第10外显子T1595G位点B等位基因对陇东绒山羊产羔数有显著影响,可以作为陇东绒山羊产双羔的一个候选分子标记。本研究为进一步筛选陇东绒山羊双羔性状主效基因提供了技术支撑,进而为加快高繁殖力陇东绒山羊的选育进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探究CLPG(Callipyge)与MSTN(Myostatin)基因作为绵羊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调查与绵羊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本试验以133只澳洲白羊×杜泊羊×湖羊杂交绵羊为研究对象,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及PCR-RFLP技术检测CLPGMSTN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然后通过SPSS22.0软件GLM统计模型分析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及聚合基因型与绵羊生长性状的关联性。测序结果表明,CLPG基因STS序列232bp处检测到C→T突变位点C1,MSTN基因3'UTR区检测到G→A突变位点M1。PCR-RFLP分析显示,C1位点表现为2种基因型:CC和CT;M1位点表现为2种基因型:GG和GA。关联分析表明,C1位点与绵羊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P<0.01),M1位点与绵羊体重、管围、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P<0.01)。聚合基因型对体重、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影响极显著(P<0.01)。研究揭示CLPGMSTN基因多态性及其聚合基因型对绵羊生长性状具有显著影响,C1和M1位点可以考虑作为绵羊生长性状的有效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4.
研究报道MUC13基因第2内含子的插入/缺失突变与ETEC F4导致的仔猪腹泻病密切相关,但该突变位点是否会对基因表达和经济性状(如一般抗病力、生产性状及繁殖性能等)造成影响还有待评估。本试验通过PCR方法检测大白猪群体中该突变位点的多态性,并分析其对大白猪MUC13基因mRNA表达水平、部分重要细胞因子水平(IL-1β、IL-4、IL-6、IL-8、IL-10、IFN-γ、TGF-β及TNF-α)、生产性状及繁殖性能的影响,以探究将该位点作为抗性遗传标记应用于抗病育种实践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位点在大白猪群体中存在3种基因型;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组织mRNA表达水平、重要细胞因子水平、生产性状及1~4胎繁殖性能(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断奶仔猪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将MUC13基因第2内含子插入/缺失突变作为大白猪抗性遗传标记进行分子选育时,不会对机体基因表达和重要经济性状造成显著影响。本研究为将该突变位点作为大白猪抗仔猪腹泻分子选育遗传标记的可靠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雌激素相关受体β(ERRβ)基因的突变位点,分析鸭产蛋量性状的潜在的遗传标记。以雷州鸭为研究对象,PCR扩增ERRβ基因目的片段,直接测序检测扩增片段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使用SPSS13.0软件分析与雷州鸭产蛋性能的相关性。结果发现:雷州鸭ERRβ基因的内含子中存在3个突变位点,在检测群体中,I2-110 AC存在AA和AC基因型,其中,AA基因型个体的产蛋量显著高于AC型(P0.05);I2-165 GA存在GG、AG和AA基因型,I2-190 AG存在AA、AG和GG基因型,这两处突变与产蛋量并未出现显著相关性。本研究为提高雷州鸭产蛋量提供了相关分子标记,为雷州鸭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41(GPR41)基因在牦牛中的遗传多态性,对麦洼牦牛(50头)、申扎牦牛(47头)和类乌齐牦牛(28头)GPR41基因外显子区域片段进行扩增,筛查SNPs位点,利用RFLP分子标记技术鉴定其基因型,开展其与生长性状间的关联分析,为牦牛品种改良和选育提供遗传学依据。结果表明:在麦洼牦牛中未发现突变位点,申扎和类乌齐牦牛在外显子2区域发现1个突变位点,第4570位碱基发生G→A突变,属同义突变;经RFLP鉴定出3种基因型,命名为AA、AG和GG;χ~2适应性检验显示,申扎牦牛基因型分布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1),类乌齐牦牛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申扎牦牛和类乌齐牦牛均表现为中度多态;GPR41基因不同基因型与申扎牦牛体重和体高显著相关,且GG型显著高于AA型(P<0.05),而GPR41基因不同基因型对类乌齐牦牛各体尺性状无显著性影响(P>0.05)。综上,申扎牦牛GPR41基因G4570A基因座可为牦牛选育过程中分子标记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滩羊生长发育的遗传机制,寻找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试验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宁夏滩羊GH和GHR基因的多态性,分析了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及合并基因型与滩羊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GH基因第2内含子和GHR基因第4外显子分别经PvuⅡ和HpaⅡ酶切各产生BB(0.375 0)、AB(0.625 0)和DD(0.825 0)、CD(0.175 0)2种基因型;GH基因PvuⅡ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个体初生重和6月龄体重差异显著(P0.05),与断奶重差异极显著(P0.01),AB为优势基因型;GHR基因HpaⅡ位点的CD基因型初生重和6月龄体重显著高于DD基因型(P0.05),而这两种基因型与断奶重差异不显著。对这两个SNPs位点进行基因互作分析发现双杂合基因型个体各生长性状均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组合(P0.05),并且多标记位点的组合效应高于单标记位点。说明ABCD是影响滩羊生长性状的最佳基因型组合,可作为滩羊生长性状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8.
美丽臀(callipyge,CLPG)及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是全世界公认的与肌肉生长发育相关的基因,突变后分别产生“美丽臀”和“双肌”的优良性状。为研究国外进口品种澳洲白绵羊是否携带2种基因的突变位点,本试验以澳洲白绵羊为试验动物,采用PCR-RFLP技术对CLPG、MSTN基因的多态性进行分型。结果发现:CLPG基因上有1个C→T的SNP位点,澳洲白绵羊群体中有CC和CT 2种基因型;MSTN基因在3'-UTR区发现1个G→A的SNP位点,澳洲白绵羊群体中有GG和GA 2种基因型。用R语言程序对所测数据进行性别间不同基因型与生长发育状况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得知,CLPG和MSTN基因不同基因型对澳洲白公羊体重、体高、体斜长、尻宽、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CLPG基因CT基因型在母羊体重上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在体斜长上极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1),MSTN基因GA基因型母羊眼肌面积极显著高于GG基因型(P<0.01)。澳大利亚进口澳洲白绵羊中筛选到含有CLPG和MSTN基因的突变位点,且该突变位点对绵羊体尺性状有显著性作用,因此澳洲白绵羊引进后可以作为改良本地羊品种、基因聚合及三元配套系的终端父本。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MC4R和PROPI基因作为绵羊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寻找与绵羊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本研究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中国美利奴羊和德国美利奴羊MC4R和PROP1基因的多态性,分析了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及合并基因型与中国美利奴羊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MC4R基因MC4R-3位点存在G894C突变,MC4R-4位点3′侧翼区存在A1223G、G1229A和T1307G 3个突变位点;PROP1基因在外显子3上存在A2660G突变,导致Thr181Ala改变.关联分析表明,在中国美利奴羊群体中,MC4R-4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体斜长和腰角宽差异显著(P<o.05),优良基因型为BB; PROP1基因不同基因型个体尻宽和胸围差异显著(P<o.05),优良基因型为BB; PROPl-MC4R-4优良基因型聚合体BB-BB个体体斜长高于其它合并基因型个体(P<o.05).结果提示绵羊MC4R和PROP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合并基因型对中国美利奴羊生长性状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作为进行绵羊生长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早胜牛CD36基因第4外显子多态性与生长性状及肉用性状的关系,采用PCR-SSCP技术和DNA混合池测序的方法对300头早胜牛CD36基因第4外显子的遗传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与生长性状及肉用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早胜牛CD36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1个多态位点,70 037 bp处发生了G/A突变,为同义突变,多态性检测存在2种基因型,分别为EE和EF;对2种基因型的生长性状及肉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发现EF基因型个体体重显著高于EE基因型个体(P0.05),EF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EE基因型个体(P0.05)。说明早胜牛CD36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多态性,EF基因型个体生长性状及肉用性状优于EE基因型个体,可将其作为早胜牛生长性状和肉质性状相关指标的辅助选择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