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9 毫秒
1.
ZD制剂是治疗马非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经典验方,为探索其作用机理,建立马急性软组织损伤模型,应用血清学检测、超声学方法及红外热成像技术,综合评估ZD制剂对马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早期试验药物组局部温度低于阴性对照组,后期试验药物组的局部温度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表明ZD制剂对急性软组织损伤早期能够降低局部温度,后期能升高局部温度。ZD制剂对肌肉灰度恢复能力显著优于阳性药物组和阴性对照组,表明ZD制剂对肌肉损伤恢复有良好促进作用。ZD制剂对皮下消肿显著优于阴性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ZD制剂对急性软组织损伤修复中caspase-3的表达影响,试验将3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ZD高剂量组、ZD中剂量组、ZD低剂量组,每组6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重物砸伤法建立急性软组织损伤模型,进行组织形态学、caspase-3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用药后第2小时及1,3,5,7,9,11,13,15,21天组织损伤修复的情况。结果表明:建模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肌纤维断裂、肿胀、出血症状,呈现典型的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提示建模成功;各组损伤处组织匀浆中caspase-3活性在损伤后第5天达到最大值,ZD高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第3天差异极显著(P0.01);caspase-3大量表达于受损组织中,且ZD高剂量组在第3天、第5天和第7天均出现强阳性表达。说明ZD制剂的活血化瘀作用可能与其抑制caspase-3在损伤组织中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建立马肌肉挫伤模型,应用超声学方法,观察肌肉厚度、肌肉血流信号等指标,探索ZD制剂肌肉挫伤的治疗效果。将15匹蒙古马随机分为试验药物组(ZD制剂)、阳性药物组(按摩乳软膏)和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10kg重物于2m高处自由下落捶击肩部肌肉4次,制作肌肉挫伤模型。于造模后2h、1d、3d、5d、7d、10d、15d、25d、30d用超声检测造模部位肌肉厚度、肌肉回声强度、肌肉内部回声和血流信号。在15d治疗期内,ZD制剂组造模部位消肿显著优于阳性药物组和阴性对照组,其中慢性期消肿效果显著优于阳性药物组,表明ZD制剂对肌肉挫伤肿胀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慢性期效果更佳;ZD制剂组造模部位的局部肌肉血流信号发展优于阳性药物组和阴性对照组,表明ZD制剂有助于损伤部位新生血管产生和血流量的增加,对肌肉挫伤的治疗有着积极作用。试验表明ZD制剂对肌肉挫伤模型损伤部位消肿、促进血液循环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ZD制剂对马损伤的肌肉软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试验选择4匹健康蒙古马,将3匹造模后随机分为试验药物组、阳性药物组、阴性对照组,每组1匹,另1匹设为空白对照组。试验药物组马使用ZD制剂治疗,阳性药物组马使用按摩乳,阴性对照组马匹使用空白膏,药物用法用量同试验药物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在用药后第7,14,21天用一次性取样器在各组马匹损伤处随机分3点采样进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试验第7天,与正常马骨骼肌比,阴性对照组、试验药物组和阳性药物组马肌纤维断裂、排列紊乱,但与试验药物组比,阳性药物组肌纤维断裂、肿胀和排列紊乱更加明显。试验第14天,试验药物组和阳性药物组马肌纤维断裂、肿胀和排列紊乱情况得到修复,各组马线粒体数量均明显减少,但试验药物组改善明显。试验第21天,试验药物组马肌纤维形态、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基本恢复正常,与正常马骨骼肌电镜照片相似;阳性药物组马肌纤维断裂和明暗带不清晰的情况仍存在;阴性对照组马肌纤维断裂、肿胀和排列紊乱情况仍未明显改善,线粒体仍存在数量减少、肿胀、嵴消失等异常。正常马骨骼肌肌原纤维中暗带长约2.0μm,明带长约1.0μm,马骨骼肌细胞线粒体多为卵圆形颗粒状或长杆状,肌细胞核呈扁椭圆形。说明ZD制剂可促进马骨骼肌肌原纤维、线粒体、肌细胞核形态改善与组织修复,效果优于阳性药物组。  相似文献   

5.
旨在评价ZD制剂对非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模型小鼠肌肉中IL-1β表达的影响。利用文献报道的方法,制备小鼠非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模型。于造模后第2天开始进行给药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不给予任何处理。于造模初期和治疗期间观察各组小鼠的精神活动状态及肉眼病理学变化。于造模第2天和第7天,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损伤局部肌肉组织中IL-1β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在造模初期出现精神沉郁、跛行等现象,损伤局部的肌肉组织出现肿胀和皮下淤血等现象。治疗后,小鼠肌肉组织病变明显减轻。造模第2天,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ZD制剂治疗组小鼠肌肉组织中的IL-1β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造模第7天,阳性药物对照组、ZD制剂治疗组小鼠肌肉组织中的IL-1β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综上提示,ZD制剂对小鼠的非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具有缓解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抑制炎性介质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ZD制剂的作用机制,选择20匹健康蒙古马,将15匹造模后蒙古马随机分为三组,即试验药物组、阳性药物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5匹,另5匹设为空白对照组。试验药物组给予ZD制剂进行治疗,每天1次,连续用药15 d。阳性药物组给予按摩乳,阴性对照组给予空白膏,药物用法用量同试验药物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治疗中分别检测各组马匹生理指标、血液生理指标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ZD制剂可降低模型马炎症初期白细胞数目,对早期炎症反应具有抑制作用。ZD制剂可提升模型马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调节体内自由基代谢平衡。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ZD制剂治疗马匹肢蹄软组织损伤的实际疗效,试验选择马匹肢蹄急性软组织损伤病例16例,随机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例。治疗组马匹使用ZD制剂,对照组马匹给予按摩乳,药物用法用量同治疗组一样,连续治疗15 d后对马匹疼痛、肿胀和跛行等症状评分进行计算,比较和观察两组药物的疗效。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马匹患处压痛、肿胀、跛行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表明两组药物均能明显缓解马匹患处压痛、肿胀和跛行情况。治疗组马匹在患处压痛缓解、肿胀消除和跛行改善三个方面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87.5%、87.5%,高于对照组的75.0%、62.5%、75.0%。说明ZD制剂在改善马匹急性软组织损伤引起的患处疼痛、肿胀和跛行等方面效果优于按摩乳。  相似文献   

8.
为了观察自制外用ZD制剂对小鼠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疗效,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分别对小鼠采用腹腔注射醋酸溶液,观察自制外用ZD制剂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对小鼠造急性软组织损伤模型,测定应用自制外用ZD制剂后小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确定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 ZD制剂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P0.01);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P0.05或P0.01)。表明ZD制剂通过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和降低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对急性软组织损伤修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ZD制剂的作用机制,试验选择20匹健康蒙古马,将15匹造模后随机分为三组,即试验药物组、阳性药物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5匹,另5匹设为空白对照组。试验药物组给予ZD制剂进行治疗,阳性药物组给予按摩乳,阴性对照组给予空白膏,药物用法用量同试验药物组,每天1次,连续用药15 d;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治疗期间分别检测各组马匹血清中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乳酸(LA)含量。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试验药物组马匹血清中SAA含量在试验第1,3天极显著升高(P0.0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试验药物组马匹血清中SAA含量在试验第1,3天极显著降低(P0.01),在试验第5天显著降低(P0.05);与阳性药物组相比,试验药物组马匹血清中SAA含量在试验第3天显著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试验药物组马匹血清中LA含量在试验第1,3天极显著升高(P0.01),在试验第5天显著升高(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试验药物组马匹血清中LA含量在试验第1,5,7天显著降低(P0.05),在试验第3天极显著降低(P0.01);与阳性药物组相比,试验药物组马匹血清中LA含量在试验第3,5,7天显著降低(P0.05)。说明ZD制剂可降低模型马炎症急性期血清SAA和LA的含量,减缓损伤部位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用来治疗马属动物肢蹄急性软组织损伤的复合中药制剂ZD制剂的毒性作用,试验测定了ZD制剂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最大耐受剂量,并进行了皮肤刺激试验。结果表明:ZD制剂水提物灌服小鼠未能检测出药物的半数致死量、最大耐受量,提示药物进入体内是安全的,且毒性作用小;用ZD制剂刺激小鼠皮肤,试验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无显著差异,提示该制剂外敷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燕麦株高、根、茎、叶、穗生物量测定,计算根冠比、茎叶比、根系贡献率、茎秆贡献率、叶片贡献率、穗贡献率等相关指标,探讨种植密度对沙地燕麦株高、生物量和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为科尔沁沙地燕麦合理种植密度的确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燕麦株高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450万株·hm-2条件下株高最高,其值为92.06 cm;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随密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最高值均出现在350万株·hm-2条件下,分别为2 277.32 g·m-2,578.47 g·m-2,3 022.46 g·m-2;300万株·hm-2条件下根冠比和茎叶比均高于其他密度条件下,其中密度处理之间茎叶比差异不显著,300万株·hm-2条件下根冠比显著高于其它密度处理;叶片贡献率和茎秆贡献率各密度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00万株·hm-2条件下根系贡献率显著高于400万株·hm-2,根茎叶中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在350万株·hm-2条件下达到最大值,叶片中粗脂肪、粗蛋白含量随密度增加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最大值分别为16.02%,5.66%。因此,综合考虑,以饲用为主要目的建议科尔沁沙地燕麦种植密度3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乌尼尔  张晶  海棠 《草地学报》2019,27(3):589-595
为了探索放牧干扰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 Tzvel)根际土壤小型动物-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规律,本试验以土壤线虫为生物指标对典型草原放牧区及围栏区羊草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及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羊草根际共捕获34属线虫,放牧影响羊草根际线虫总数量及优势类群,不同土层土壤线虫总数量的分布规律为:围栏区>放牧区,放牧区优势及次优势类群中植物寄生线虫类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围栏区。放牧区羊草根际土壤线虫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围栏区。放牧区瓦斯乐斯卡指数及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低于围栏区,说明放牧区土壤健康状况较差。放牧影响羊草根际土壤线虫区系的分布,放牧区0~10 cm,10~20 cm羊草根际土壤线虫区系分布在B区和D区,表明放牧区土壤线虫食物网相对于围栏区受干扰大、土壤线虫食物网不稳定,且退化。  相似文献   

13.
无菌采取内蒙古通辽市某羊场病死羊肠道内容物、肝脏和肺脏,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将从十二指肠内分离到的1株疑似致病菌株进行生化试验、小鼠致病性试验,再将其通过魏氏梭菌多重PCR试验、魏氏梭菌ELISA试验及16S rRNA PCR试验进行鉴定。将PCR产物进行测序并进行了16S rRNA基因的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经细菌生化试验、多重PCR试验、ELISA试验和16S rRNA试验均证实此分离株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进化树分析显示该菌与序列号为HQ808749.1(美国)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遗传距离最近。结果表明,该羊病例所分离的致病菌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  相似文献   

14.
由于复合添加剂具有控制代谢问题和提高动物生长性能的能力,最近已被用于动物饲料中。本研究评估了复合添加剂摄入量是否会改变肉牛瘤胃发酵参数或动物生长性能。试验共分为两个部分,生长试验和代谢试验,其中生长试验分为生长期(42 d)和育肥期(84 d),共48头肉牛(12个平行),而代谢试验共4种日粮。结果显示:在生长试验中,复合添加剂提高了肉牛干物质摄入量和反刍时间(P <0.05)。在育肥期中,日粮添加复合添加剂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干物质摄入量(P <0.05),各处理对瘤胃发酵指标无显著影响(P> 0.05)。综上所述,在肉牛生长期日粮中添加复合添加剂(氨基酸+维生素+有机矿物质+益生菌+必需脂肪酸)可以提高干物质摄入量和反刍时间。  相似文献   

15.
骆驼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拥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目前,骆驼的转录组(RNA-seq)水平研究较少。文章对骆驼科动物的转录组学研究方面进行了综述,揭示了骆驼在渗透调节和水分保留中涉及水重吸收和葡萄糖功能的基因网络,以及其在耐盐性、水代谢、抗癌性、被皮毛色等方面的一些机制,分析了现阶段转录组学在骆驼科动物研究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对未来骆驼科动物转录组学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为骆驼科动物独特生物学特点的生理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是荒漠地段广泛分布的地表活性覆盖物,在干旱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存在不可替代的多重生态功能。本文从干旱、半干旱地区BSCS形成、演替和分布规律,以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碳氮固存、抵抗风蚀、水分入渗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影响等两个方面来阐述国内外BSCS的研究现状,总结BSCS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BSCS研究前沿问题和未来趋势,试图在BSCS的生态研究、监测、管理和修复方面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这对进一步开展BSCS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阿拉善双峰驼阴道蝇蛆病是由黑须污蝇(Wohlfahrtia magnifica)幼虫寄生而引起的一种疾病,论文对阿拉善双峰驼阴道蝇蛆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一期幼虫为从野外捕捉的黑须污雌蝇体内获得或从双峰驼阴门附近采集雌蝇刚排出的一期幼虫;在患病驼阴道病灶处可以捕捉到二期、三期幼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一体式解剖显微镜、超景深成像仪等进行观察并描述。在解剖镜下看到蝇蛆具有12段体节,分别为1段双叶伪头、3段胸节、7段腹节和肛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一期幼虫双叶伪头上具有很多感受器和一对口钩,口钩附在头骨架上,蝇蛆体表有很多硬刺,每一体节上刺的数量与排列方式不同。黑须污蝇二期、三期幼虫前呼吸孔呈扇形,由5个分支组成。肛部为最后一体节,呈半球型,后呼吸孔隐藏在气门腔内。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一种具有抗原性的牛结核分枝杆菌(MB)感染早期标识物MPB70、MPB83分泌性蛋白的串联抗原蛋白,本研究利用DNAStar生物信息软件对MB感染早期标识性分泌性蛋白MPB70、MPB83抗原结构区域进行预测后设计合成相应引物,并在两个片段之间引入16位柔性多肽,通过重叠延伸PCR技术获得MBP70与MBP83基因的抗原优势区核苷酸串联片段,将其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中经诱导、表达,结果显示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获得高效表达,目的抗原蛋白的分子质量约58ku,纯化后重组蛋白的纯度>90%,经免疫BALB/c小鼠4次后,抗体效价达到1∶51200。本实验获得了具有明显抗原活性的MB感染早期分泌性蛋白串联抗原MPB70+MPB83,为后续进一步研发MB早期感染标识物快速检测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对乙酰氨基酚对斑马鱼发育影响,采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对对乙酰氨基酚处理组(CAPAP组)与对照组(CO组)斑马鱼进行检测,以斑马鱼基因(danio rerio assembly version GRCz10)作为参考基因组,对检测结果进行拼接与质量评估,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和Pathway功能分析。荧光定量PCR对部分与肝脏有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表明,CO与CAPAP组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为72个,其中上调差异表达基因40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32个。对CO与CAPAP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上调基因主要富集于47个条目中,下调基因主要富集于16个条目中,这些基因涉及生物进程和分子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方面,说明对乙酰氨基酚对斑马鱼的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胰高血糖素样肽-2(glucagon-like peptide-2,GLP-2)是由肠道内分泌L细胞合成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原经转录、翻译后加工处理的33个氨基酸多肽。文章介绍了GLP-2的合成、代谢与生理功能,GLP-2在动物肠道内可促进肠道营养吸收、抗炎、促进肠道损伤修复,在肠道外可以通过脑-肠轴调节食物摄取、血压、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和骨的重吸收;对GLP-2发挥生物活性的可能作用途径cAMP/蛋白激酶途径、PI-3K/Akt途径、激活ERK1和ERK2途径、刺激生长因子的释放等途径进行阐述;并对GLP-2和GLP-2类似物在人的疾病治疗和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