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制备一种发病过程类似于人类2型糖尿病合并肾性高血压疾病的大鼠模型。大鼠高脂高糖膳食4周后,予快速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溶液28mg/kg,制作成2型糖尿病模型。2周后,连续3d均测得空腹血糖(FBG)≥7.8mmoL/L或随机血糖(RBG)≥16.7mmol/L,为2型糖尿病成模标准。待血糖稳定后,再用改良的"两肾一夹法"结扎肾动脉,造成一侧肾动脉狭窄,形成肾性高血压。2周后,连续3d均测得大鼠收缩压(SBP)≥140mmHg,同时FBG≥7.8mmol/L或RBG≥16.7mmol/L,确定为2型糖尿病合并肾性高血压模型制作成功。4周后,模型大鼠血糖、血压稳定。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复合模型组大鼠出现体重减轻、空腹血糖升高、糖化血红蛋白值升高(P0.01),血压升高(P0.01);与糖尿病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复合模型组大鼠血肌酐,尿素氮变化不明显(P0.05),但血压明显升高(P0.01);同时,彩超结果显示,复合模型组大鼠左侧肾脏、肾动脉直径均变小,血流速增快。大鼠高脂高糖膳食后,用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溶液腹腔注射,再用改良的"二肾一夹"法制备的2型糖尿病合并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模拟出该疾病的发病特点,可为2型糖尿病合并肾性高血压后的临床及试验研究提供一个稳定、实用、有效的新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给予糖尿病肾病(DN)模型大鼠一定剂量的黄芪杂多糖(Astragalus heteropolysaccha-rides,AHPS),观察AHPS对DN大鼠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机理。方法:50只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假手术对照组(简称正常对照组);其余大鼠行左侧肾脏切除术+STZ腹腔注射诱导复制DN模型。将33只成模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模型对照组(简称病理对照组)、黄芪杂多糖(600mg/kg)治疗组(简称中药治疗组)、洛汀新+糖适平治疗组(简称西药治疗组),分别灌胃给药8周,共观察10周,10周末检测24h尿蛋白定量、空腹血糖、肾功能(血清尿素氮、血肌酐),测定血清TGF-β1、HGF含量,并称重计算肾脏肥大指数(肾重/体重)。结果:(1)经黄芪杂多糖治疗8周后,大鼠体重较病理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2)黄芪杂多糖给药组空腹血糖、肾肥大指数均较病理对照组极显著降低(P0.01):(3)黄芪杂多糖给药组24h尿蛋白定量、血清尿素氮、肌酐均较病理对照组极显著降低(P0.01)。(4)黄芪杂多糖给药组大鼠血TGF-β1表达较病理对照组极显著下调(P0.01),HGF表达极显著增加(P0.01)。结论:黄芪杂多糖对DN模型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空腹血糖,减少24h尿蛋白,抑制实验性DN大鼠血清中致纤维化因子TGF-β1的表达,促进HGF表达来抑制细胞外基质的积聚,从而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十味降糖散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适应性饲喂1周,随机挑选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大鼠高糖高脂饲料饲喂4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肾病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挑选10只为灌胃组,10只为模型组,灌胃组灌服十味降糖散汤剂。不同时间检测血糖,第10周末收集各组大鼠24 h尿液,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眼眶采血检测血肌酐(CREA)、尿素(UREA);记录体重,取大鼠左肾称重,计算肾脏肥大指数。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灌胃组体重升高(P0.05)。灌胃组肾脏肥大指数与模型组比较有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灌胃组尿微量白蛋白值明显减少(P0.01);灌胃组的CREA和UREA值极显著下降(P0.01)。结论:十味降糖散能够降低糖尿病肾病大鼠CREA、UREA指标和尿微量白蛋白值;能够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体重的降低和缓解肾脏肥大指数增加的趋势,对肾脏具有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SD大鼠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胰腺组织SUR1 mR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结合高糖高脂饮食诱导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检测体重、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胰腺组织SUR1 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20只)、空白组(10只)。模型组喂饲高糖高脂饲料4周后,用STZ 30mg/(kg·bw)一次性左下腹腔注射。检测注射STZ后第1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空腹体重、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剖杀大鼠,取胰腺,RT-PCR方法检测胰腺组织SUR1 mRNA的表达。[结果]动物成模率为75%。注射STZ后1、4、8、12周,模型组血糖值均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ISI均明显降低,与空白组比较,P〈0.01。模型组SUR1 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STZ一次性左下腹腔注射结合高糖高脂饮食可成功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SUR1 mRNA的降低可能是糖尿病发病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糖尿病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进行观察及评价。[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结合30%乙醇灌胃的方法制作糖尿病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动态观察动物临床症状、血糖、体重,以及各器官的重量指数和病理变化。[结果]糖尿病模型和糖尿病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的成模率分别为84%和64%;模型组动物普遍消瘦,心、肝、脾、胰各器官的重量下降,胰腺重量指数在第4周时下降,心、肝、肾重量指数在各时间点均上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模型组大鼠的胰腺、胃、肾脏都出现了病理变化。[结论]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结合30%乙醇灌胃的方法可成功诱导糖尿病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6.
将人单克隆胰腺干细胞(1.0×104个/孔)接种在铺有明胶的6孔板内,体外定向诱导其分化为包含大量β细胞的类胰岛.双硫腙染色呈阳性.RT-PCR检测,转录表达胰岛素.Sprague-Dawley成年大鼠30只,6只腹腔注射缓冲液作正常对照,24只腹腔注射2%链脲菌素制备糖尿病模型.注射后48 h及5、8 d,断尾采血,测定全血血糖.随机取3次血糖均>16.65 mmol/L的糖尿病大鼠用于移植试验.DMEM稀释每个阳性孔诱导胰岛细胞至100 μL,分别移植在12只糖尿病大鼠左侧肾囊内.6只糖尿病模型对照大鼠左侧肾囊内分别注射100 uL DMEM.实验大鼠每10 d断尾测全血血糖1次.在为期67 d的移植试验中,12只诱导胰岛移植大鼠血糖水平从18.93~25.78 mmol/L降至6.32~11.47 mmol/L.除2只死于移植感染外,其余存活了54~67 d.6只糖尿病对照大鼠血糖水平持续在18.73~25.96 mmol/L.1只感染死亡,5只存活了16~42 d.6只正常对照大鼠血糖基本保持在3.56~5.83 mmol/L,死亡率为0.结果表明,人单克隆胰腺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能分化为包含大量β细胞的功能性胰岛,移植这些诱导胰岛能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延长其寿命.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D-半乳糖饲喂及D-半乳糖、葡萄糖和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腹腔注射4种方法能否成功建立大鼠糖性白内障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期找出一种快速、有效、安全性高、实用性及可重复性强的大鼠糖性白内障模型建立方法,并为犬糖性白内障模型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D-半乳糖饲喂(日粮30%)及50% D-半乳糖(15 g/kg)、50%葡萄糖(15 g/kg)和STZ(70 mg/kg)腹腔注射4种方法对同日龄大鼠进行模型建立,试验周期为30 d,给药48 h后尾静脉穿刺测定血糖,72 h后用裂隙灯检查晶状体变化情况,每隔3 d测定体重变化,同时每天测定饮水量及摄食量。试验结果显示,D-半乳糖饲喂组晶状体无异常变化;D-半乳糖腹腔注射组和葡萄糖腹腔注射组血糖始终未达到糖尿病血糖标准,但均在第3天可见白内障发生;STZ腹腔注射组在72 h动物出现糖尿病症状,4~5周诱发白内障。结果表明,D-半乳糖饲喂不能使大鼠产生白内障;D-半乳糖腹腔注射及葡萄糖腹腔注射仅需3 d即可诱发白内障,快速且成模率高,适合进行白内障药物延缓效应的研究;STZ腹腔注射需4~5周建立糖性白内障模型,因而更适用于研究糖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通过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作大鼠1型糖尿病模型,观察大鼠品系、给药剂量、给药次数对大鼠成模率、死亡率的影响,同时研究利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判断大鼠糖尿病成模率的意义。随机取16只SD大鼠设置正常对照组。试验一: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中剂量组(55 mg/kg,n=12)和高剂量组(65 mg/kg,n=12);试验二:SD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STZ(55 mg/kg,n=12),与1中的Wistar大鼠作对比;试验三:SD大鼠随机分为一次给药组(n=16)和两次给药组(n=16),注射剂量均为55 mg/kg,观察期间进行OGTT。结果表明,Wistar大鼠成模率和死亡率均高于SD大鼠;采用SD大鼠、中剂量给药和两次给药的方式可提高成模率,并降低死亡率;在有明确胰岛病理改变的模型组大鼠,其OGTT异常阳性率显著高于空腹血糖异常阳性率。用STZ诱导糖尿病模型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链脲佐菌素(STZ)结合高糖高脂饮食诱导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20只)、空白组(10只)。模型组喂饲高糖高脂饲料4周后,用STZ 30mg/kg一次性左下腹腔注射。检测试验第1周、第4周,注射STZ后第1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空腹体重、血清葡萄糖(BG)、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胰岛素(INS)、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释放肽(GI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GLP-1)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处死大鼠,取胰腺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动物成模率为75%。试验第4周,模型组TG、TC值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注射STZ后第1、4、8、12周,模型组BG、TG、TC值均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ISI均明显降低,与空白组比较,P<0.01。注射STZ后第1、4、8周,模型组的GLP-1、IGF-1值明显降低,与空白组比较,P<0.01。注射STZ后第12周,模型组的GLP-1、GIP、IGF-1值明显降低,与空白组比较,P<0.01。试验结果表明,STZ一次性左下腹腔注射结合高糖高脂饮食可成功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GIP、IGF-1、GLP-1等细胞因子参与了2型糖尿病的病理发生。  相似文献   

10.
通过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与人类Ⅱ型糖尿病(NIDDM)相似的昆明鼠和C57鼠模型,比较两种鼠建模剂量和成模率的差异。将昆明鼠和C57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及低、中、高剂量(每天50、70、90 mg/kg)用药组(B)(n=10)。正常对照组(A)饲喂普通饲料,用药组(B)饲喂高脂高糖饲料;第4周开始,A组腹腔注射柠檬酸缓冲液,B组腹腔注射STZ,连续4 d。测定给药前和给药后3、7、15 d空腹血糖和体重,观察小鼠饮食、饮水和排尿情况。给药前空腹血糖A、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昆明鼠用药3 d后中、高剂量组均升高并达到建模标准,C57鼠用药7 d后中、高剂量组达到建模标准。两种小鼠用药3 d后各组体重均减低,并与对照组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C57鼠,STZ注射剂量越高,体重减轻幅度越大;并且自造模成功后,各用药组体重均出现逐日降低的趋势。诱导建立NIDDM模型的适宜STZ剂量昆明鼠为每天50 mg/kg和70 mg/kg,并以后者为佳;C57鼠为每天70 mg/kg。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收获期对全株玉米青贮营养价值、发酵品质和瘤胃降解率的影响。试验抽样采集山东省44个区县130个养殖场130份全株玉米青贮饲料样品,按照收获时玉米籽粒的乳线位置,共分为1/2乳线、2/3乳线和3/4乳线3个时期,样品数量分别为40、60和30份,测定其营养价值、发酵品质和瘤胃降解率。结果表明:1)随着收获期的延迟,全株玉米青贮的干物质(DM)含量显著增加(P<0.05),粗灰分(Ash)含量显著降低(P<0.05)。1/2乳线期全株玉米青贮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显著高于2/3乳线期和3/4乳线期(P<0.05)。2)随着收获期的延迟,全株玉米青贮的淀粉(CB1)含量显著增加(P<0.05)。1/2乳线期全株玉米青贮的总碳水化合物(CHO)、可溶性糖(CA)含量显著低于3/4乳线期(P<0.05),1/2乳线期全株玉米青贮的不可利用纤维(CC)和可利用中性洗涤纤维(CB3)含量显著高于2/3乳线期和3/4乳线期(P<0.05)。3)随着收获期的延迟,全株玉米青贮的发酵系数和费氏评分显著增加(P<0.05)。1/2乳线期和2/3乳线期全株玉米青贮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3/4乳线期(P<0.05),1/2乳线期全株玉米青贮的的丙酸含量显著高于2/3乳线期和3/4乳线期(P<0.05)。4)随着收获期的延迟,全株玉米青贮的总可消化养分含量及消化能、代谢能均显著增加(P<0.05)。1/2乳线期全株玉米青贮的维持净能、增重净能和泌乳净能显著低于2/3乳线期和3/4乳线期(P<0.05)。5)1/2乳线期和2/3乳线期全株玉米青贮的24和48h的干物质降解率显著低于3/4乳线期(P<0.05)。综上所述,收获期为3/4乳线期时,全株玉米青贮的营养价值和发酵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2.
单宁作为植物源的天然物质,其抗菌、无残留、环保、不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等特性,决定了其在动物饲料添加剂领域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推广利用价值。本文主要对单宁的来源、分类、结构、性质、活性特点和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更好的利用单宁类物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同时测定禽蛋中14种有机氯农药(OCPs)和7种多氯联苯(PCBs)的气相色谱法。样品用乙腈超声提取,浓硫酸净化,气相色谱法测定,外标法定量。21种待测化合物在5~200μg/L时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定量限为0.3~0.7μg/kg,在5、20、100μg/kg三个加标水平下,鸡蛋空白样品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5.1%~103.8%,相对标准偏差为1.41%~6.64%。本法简便、快速、准确、成本低廉,适用于禽蛋中多种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6种反刍动物常用粗饲料(玉米秸秆、水稻秸秆、花生秧、大豆秸秆、甘蔗渣、甘蔗梢)在肉牛瘤胃中的降解规律,为其在肉牛生产中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选取4头30月龄、体重[(415±20) kg]相近、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利鲁牛阉牛(利木赞牛×鲁西黄牛)作为试验动物,采用尼龙袋技术评定其干物质(DM)、有机物(O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瘤胃降解特性。结果表明:1)花生秧的C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粗饲料(P<0.05);花生秧的NDF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粗饲料(P<0.05)。甘蔗渣的CP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粗饲料(P<0.05);甘蔗渣的NDF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粗饲料(P<0.05)。2) DM有效降解率大小顺序依次为花生秧>大豆秸秆>甘蔗梢>玉米秸秆>水稻秸秆>甘蔗渣,除玉米秸秆和甘蔗梢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余各粗饲料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花生秧的OM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他粗饲料(P<0.05),甘蔗渣的OM有效降解率显著低于其他粗饲料(P<0.05)。不同粗饲料的CP有效降解率均差异显著(P<0.05),大小顺序依次为花生秧>玉米秸秆>大豆秸秆>甘蔗梢>水稻秸秆>甘蔗渣。大豆秸秆的NDF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他粗饲料(P<0.05),甘蔗渣的NDF有效降解率显著低于其他粗饲料(P<0.05)。花生秧和大豆秸秆的ADF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他粗饲料(P <0.05),甘蔗渣的ADF有效降解率显著低于其他粗饲料(P<0.05)。由此可见,6种反刍动物常用粗饲料营养成分含量和瘤胃降解规律各异,其中,花生秧的可利用价值最高,甘蔗梢也是一种优质的粗饲料资源,甘蔗渣可利用价值很低,不适合单独饲喂肉牛。  相似文献   

15.
2018年7月20日,山东省泰安市某猪场新购仔猪发生以腹泻、消瘦、贫血、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6.80%(67/250)和19.20%(48/250),病死率达71.64%(48/67)。剖检发现,病猪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心外膜、胸膜、肠系膜、脑膜以及肝、脾表面有多量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脾肿大。取病猪肝脏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和PCR检测,发现分离株与副猪嗜血杆菌NCTC4557株同源性为99.00%;琼脂扩散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为副猪嗜血杆菌血清4型。结合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副猪嗜血杆菌感染。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对头孢噻呋、恩诺沙星、多西环素、阿莫西林、氟苯尼考等药物敏感。随采用饲料内拌入5.00%的阿莫西林可溶性粉,对病猪肌内注射头孢噻呋钠进行治疗,同时对猪舍内外进行喷洒消毒,疫情因此得到有效控制。由此提示,猪场应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管理,减少应激因素,合理实施疫苗免疫等措施预防该病发生;一旦确诊疫情,要根据药敏试验,选用高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扩增口蹄疫病毒(FMDV) 3C蛋白编码基因,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诱导表达; 3C重组蛋白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多克隆抗体的效价和特异性,并将该抗体通过间接免疫荧光(IFA)和Western blot应用于3C的检测。ELISA结果显示,制备的3C蛋白多克隆抗体效价达1∶256 000; IFA结果显示,该抗体能够检测到3C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多克隆抗体能够检测到在细胞中过表达的3C蛋白。本研究制备的FMDV 3C蛋白多克隆抗体为FMDV及其3C蛋白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重组玉米赤霉烯酮降解酶ZENC是一类酯水解酶,可水解玉米赤霉烯酮12-C的酯键,破坏玉米赤霉烯酮的结构,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法,探索ZENC对麸皮中玉米赤霉烯酮的降解条件。结果表明:当pH为6.5、含水量为50%、处理时间为24 h时,毒素降解率达到87.29%。在乳酸菌的麸皮发酵中,ZENC与植物乳杆菌菌粉复合使用效果好于与植物乳杆菌发酵液的联用,麸皮发酵48 h后,玉米赤霉烯酮的降解率最高可达53.4%。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引起我国部分地区进口白羽肉种鸡发生禽白血病疫情的病毒来源及其变异趋势,本研究对从进口白羽肉种鸡分离的8株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序分析。8株ALV-Jgp85氨基酸遗传演化分析显示,其与ALV-J肉鸡分离株(包括ALV-J原型病毒株HPRS-103、美国肉鸡ALV-J分离株、国内肉鸡分离株)及蛋鸡分离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低于92.5%,而与国内2014年父母代白羽肉种鸡ALV-J分离株GD14J2同源性较高,为93.5%~95.1%,处于同一分支。8株ALV-J的3'非编码区(3'UTR)在rTM区缺失203bp,DR-1区缺失7bp,E元件位置缺失125bp,仅保留了22个碱基,这一缺失特征与GD14J2一致。8株ALV-J的3'LTRU3区序列与ALV-J肉鸡分离株及蛋鸡分离株的相应基因序列同源性均低于91.5%,而与GD14J2病毒株的同源性较高,为94.3%~96.3%。序列分析发现U3区存在连续11bp缺失和164位碱基突变(C/T),该突变形成2个新的转录调控元件AIBREP1、AIBREP2。综合gp85、3'UTR和U3区序列特征,推测引起本次进口白羽肉种鸡禽白血病的ALV-J与国内2014年父母代白羽肉种鸡ALV-J分离株GD14J2为同一来源。但本次分离到的ALV-J病毒株也有新的变异趋势,这些变异是否与ALV-J致病性相关,还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为ALV-J有效防控和净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饲喂青绿全株玉米对肥育猪肉风味前体物质及营养特性的影响,试验选择健康无病、体重相近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保育仔猪32头,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8个重复(单栏饲养),对照组全程饲喂标准全价日粮,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分别按生长期20%、30%、40%和肥育期40%、50%、60%比例的青绿全株玉米替代全价日粮进行饲喂,至平均约100 kg体重时,每组抽样屠宰6头,取样进行肉质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饲喂青绿全株玉米对猪肉肌苷酸和胆固醇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肌苷酸含量提高6.30%(P <0.05)、试验3组降低18.90%(P <0.05);试验2组、3组胆固醇含量分别降低6.95%、6.66%(P <0.05)。各试验组猪肌肉可溶性胶原蛋白(SC)、胶原蛋白溶解度(CS)差异显著,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SC提高11.32%(P <0.05),试验2组、3组有降低趋势(P> 0.05);试验1组CS提高9.16%(P <0.05),试验3组降低5.35%(P <0.05)。饲喂青绿全株玉米对猪肉中多数单体氨基酸、脂肪酸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肌肉中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鲜味氨基酸(DAA)含量有降低趋势,而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有升高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 0.05)。研究证明,从保持和改善肉品风味及营养特性角度,猪生长期和肥育期按20%和40%的比例饲喂青绿全株玉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对水貂生产性能及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选择60日龄体重为(960.55±80.45)g雄性水貂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1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2、3、4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1.0%、1.5%益生菌制剂,试验期60d,试验结束测定其生长性能和免疫指标。结果表明:(1)试验2、3、4组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均高于1组(P>0.05),试验3、4组的平均日增重(ADG)分别较1组提高38.8%、31.8%(P<0.05),料重比(F/G)分别较1组降低18.6%、16.2%(P<0.05)。(2)试验2、3、4组血清中的IgM、IgA、IL-6含量均高于1组(P>0.05),试验3、4组血清中IgG、IL-2含量较1组分别提高23.5%、14.8%、10.2%、8.2%(P<0.05)。综上,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0%益生菌制剂可以提高水貂的生长性能和免疫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