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牛病毒性腹泻病(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牛重要传染病,该病以腹泻、急慢性黏膜病、免疫耐受和持续感染、免疫抑制、繁殖障碍等为主要特征。由于该病分布广泛,世界大多数养牛国家都存在,并且该病的防控尚无有效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疫苗,给世界养牛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用于诊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方法很多,病原学检测主要用电镜技术和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诊断主要有琼脂扩散试验、微量中和试验、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主要有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和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文章就近年来国内外对该病在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中国兽医学报》2017,(2):224-230
现有的动物疫病诊断技术多是针对单一病原检测,而动物疫病的流行通常是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目前的诊断技术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境口岸快速、高通量检疫的需求,一直以来多重检测技术的研究是动物疫情监测、疫病控制领域关注的焦点。本试验在前期猪病混合感染诊断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以蓝舌病病毒(BTV)、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病毒(EBLV)和口蹄疫病毒(FMDV)为研究对象,分别设计这5种牛病毒的MLPA探针,将这5种探针混合,建立可以同时检测这5种病毒的MLPA扩增方法。特异性试验表明:每种病毒的探针都是特异的,只能识别各自的目的片段,不能扩增出其他相关病毒,探针之间也不存在交叉反应;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5重MLPA扩增的最低检测限可以达到单个病毒核酸的2 000个拷贝。经过对136份临床样品的检测,该方法与现有荧光PCR方法的符合率达到100%,能够正确地检测出每份阴、阳性样品及混合感染样品。本研究建立的5种病毒MLPA检测方法可以实现1次采样,1次分析,同时检测5种牛病毒的目的,该技术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加之其多重性检测的优势,有望成为未来疫病检测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牛病毒性腹泻病(bovine viral diarrhea, 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感染导致的传染病。该病会导致牛生产性能下降,给全球养牛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BVD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与其他牛源腹泻病毒病相似,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快速高效的BVDV诊断方法,及时采取措施阻断BVDV在牛群间、BVDV持续感染牛(persistently infected, PI)与健康牛之间传播,减少BVDV对养牛业造成的经济损失。用于BVDV检测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病毒分离鉴定、荧光定量RT-PCR、RT-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GIC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原捕获ELISA(AC-ELISA)、间接免疫荧光法(IFA)等。近年一些新兴技术和优化的方法被应用于BVDV的检测,如抗体液相芯片技术、CRISPR-LwCas13a系统、双重纳米RT-PCR法等,均具有特异性强和灵敏度高等优点。作者从抗原、抗体两个方面总结了BVDV检测方法的研...  相似文献   

4.
《养猪》2015,(6)
为检测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根据牛病毒性腹泻病毒5′端非编码区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一步法反转录-聚合酶链(RT-PCR)方法,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进行了研究。该一步法RT-PCR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扩增结果为阳性,对照毒株扩增结果均为阴性,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检测的灵敏性为1 pg总RNA量,应用该方法检测临床病料和猪瘟细胞毒活疫苗样品结果显示,该一步法RT-PCR方法检测速度快、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用于猪瘟细胞毒活疫苗中污染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外源病毒检测。  相似文献   

5.
为检测商品化猪瘟细胞毒活疫苗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污染,根据牛病毒性腹泻病毒5′端非编码区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一步法反转录—聚合酶链(RT-PCR)方法,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进行了研究。该一步法RT-PCR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扩增结果为阳性,对照毒株扩增结果均为阴性,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检测的灵敏性为1pg总RNA量,应用该方法,检测了32批猪瘟细胞毒活疫苗样品,以上结果表明该一步法RT-PCR方法检测速度快、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用于猪瘟细胞毒活疫苗中污染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外源病毒检测。  相似文献   

6.
牛病毒性腹泻(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被感染后,会导致牛群腹泻、发热、黏膜糜烂溃疡、先天性免疫等症状。本文通过对牛病毒性腹泻流行情况、检测方法、临床类型以及预防与防控等进行论述,为我国的牛病毒性腹泻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牛病毒性腹泻(BVD)是引起牛发热、蹄甲糜烂、口鼻黏膜溃疡、咳嗽及怀孕母牛流产、白细胞减少、剧烈腹泻的一种传染病。1病原学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又名黏膜病病毒,是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成员,为单股RNA、有囊膜的病毒,直径50~80 nm,呈圆形。一般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分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BVDV.1)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2型(BVDV.2)。BVDV对乙醚和氯仿等有机溶剂敏感,病毒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豫北某规模奶牛场进行调运前检疫时发现送检的400头血清样本有383份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抗体阳性。该场从未进行过牛病毒性腹泻免疫,受检400头牛也均未有过病毒性腹泻临床症状。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建议对调运奶牛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病原学检测,以便筛出牛病毒性腹泻持续感染牛(PI牛),从而减少病毒性腹泻对牛群造成的危害。1牛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特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病  相似文献   

9.
正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diarrheavirus,BVD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为牛病毒性腹泻(Bovineviral diarrhea,BVD)的致病原。BVDV的感染非常普遍,可以感染黄牛、水牛、牦牛和猪、羊等动物,是当前危害养牛业的重要病毒性传染病之一。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含有病毒,病毒可通过接触以及空气水平传播,还可以通过胎盘垂直  相似文献   

10.
牛病毒性腹泻二温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5’端非编码区设计了1对可以扩增244bp BVDV某段基因序列的特异性引物,优化建立了BVD的二温式PCR快速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只对BVDV模板进行扩增,而对其他对照病毒的检测均为阴性;最低能检测到1pg牛病毒性腹泻病毒RNA。本研究所建立的BVD二温式PCR方法是一种快速、特异、敏感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燕麦株高、根、茎、叶、穗生物量测定,计算根冠比、茎叶比、根系贡献率、茎秆贡献率、叶片贡献率、穗贡献率等相关指标,探讨种植密度对沙地燕麦株高、生物量和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为科尔沁沙地燕麦合理种植密度的确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燕麦株高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450万株·hm-2条件下株高最高,其值为92.06 cm;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随密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最高值均出现在350万株·hm-2条件下,分别为2 277.32 g·m-2,578.47 g·m-2,3 022.46 g·m-2;300万株·hm-2条件下根冠比和茎叶比均高于其他密度条件下,其中密度处理之间茎叶比差异不显著,300万株·hm-2条件下根冠比显著高于其它密度处理;叶片贡献率和茎秆贡献率各密度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00万株·hm-2条件下根系贡献率显著高于400万株·hm-2,根茎叶中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在350万株·hm-2条件下达到最大值,叶片中粗脂肪、粗蛋白含量随密度增加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最大值分别为16.02%,5.66%。因此,综合考虑,以饲用为主要目的建议科尔沁沙地燕麦种植密度3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斑点蒙古马TRPM1和RFWD3基因分型及分子选育方案制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毛颜色不仅是品种和个体鉴别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制定选育方案时需要考虑的重要性状之一。TRPM1和RFWD3是决定豹点毛色表型的2个关键候选基因。本研究首次将60匹斑点蒙古马为研究对象,对2个基因进行分型,从分子水平对其毛色做出鉴定,验证斑点蒙古马的毛色基因型是否与已公布的马豹点毛色研究结果一致。结果:60匹斑点蒙古马TRPM1基因与对照组(非斑点毛色马)相比,均存在C/T(ECA1 108 249 293)杂合位点;通过测定RFWD3基因的3′调控区序列, ECA3 23 658 447上存在3种不同的多态性,分别为T/T、T/G和G/G。本研究为今后斑点蒙古马的分子育种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由牛疱疹病毒1型(BoHV-1)引起牛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及气管黏膜炎症、呼吸困难等症状,还可引起生殖道感染、脑膜炎、结膜炎、流产等多种病型。该病呈世界性流行,我国部分地区也有发生。BoHV-1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容易使其他病原体侵入引发继发感染,从而导致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RDC)的发生,给世界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论文围绕IBR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防控等方面阐述了近年来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及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旨在研究日粮添加有机硒(硒代蛋氨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和免疫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26 d断奶的杜×长×大仔猪1080头[平均体重(9.82±1.18)kg],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硒含量为0.03 mg/kg),无机组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4 mg/kg硒(亚硒酸钠),有机硒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2、0.4、0.6和0.8 mg/kg硒(硒代蛋氨酸),试验共进行42 d。结果显示:日粮添加0.4和0.8 mg/kg有机硒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了断奶仔猪22~42 d的料重比(P <0.05)。0.4 mg/kg有机硒组较对照组和0.4 mg/kg无机硒组显著提高了血清GSH-Px和T-AOC活力(P <0.05)。与对照组相比,0.2和0.4 mg/kg有机硒组显著提高了肝脏GSH-Px活力(P <0.05),而0.2 mg/kg有机组肝脏T-AOC活力最高(P <0.05)。与对照组相比,无机硒组和有机硒组显著降低了肝脏和肌肉MDA含量(P <0.05)。与对照组相比,无机硒组和有机硒组显著降低了肝脏MDA含量(P <0.05)。0.6 mg/kg有机硒组较对照组、0.4 mg/kg无机硒组和0.2、0.4 mg/kg有机硒组显著提高了断奶仔猪21 d血清硒含量(P <0.05);与对照组相比,0.4和0.6 mg/kg有机硒组显著提高了仔猪42 d血清硒含量(P <0.05)。0.8 mg/kg有机硒组较对照组和0.4 mg/kg无机硒组显著提高了仔猪42 d血清硒含量(P <0.05)。结论 :日粮添加硒代蛋氨酸可以改善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提高其抗氧化性能和血清硒含量,断奶仔猪适宜的硒代蛋氨酸添加水平为0.2~0.4 mg/kg(以硒计)。  相似文献   

15.
文章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葡萄糖酸对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食糜中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28日龄断奶的三元杂交仔猪100头,饲喂基础饲粮7 d后随机分为4组,各组仔猪体重接近,性别比例一致。试验1、2、3组分别在对照组饲粮中添加0.4%、0.8%、1.2%的葡萄糖酸,处理42 d。试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2组仔猪平均末重分别显著增加6.7%、7.7%(P <0.05),平均日增重显著增加10.1%、11.9%(P <0.05),料肉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6.3%、7.1%(P <0.05);试验1、2、3组仔猪空肠食糜中乙酸浓度显著增加99.2%、125.6%、45.7%(P <0.05),丙酸浓度显著增加44.4%、38.9%、25.4%(P <0.05),总短链脂肪酸显著增加33.1%、21.6%、14.7%(P <0.05),此外,试验1、2、3组仔猪盲肠食糜中丙酸浓度较对照组分别增加33.5%、45.3%、26.9%(P <0.05),丁酸浓度增加38.2%、59.3%、64.0%(P <0.05),总短链脂肪酸浓度增加10.6%、17.7%、14.2%(P <0.05)。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葡萄糖酸显著提高仔猪生长性能及肠道食糜中短链脂肪酸浓度,添加量为0.8%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赵宇飞 《中国饲料》2019,(15):55-58
为探讨饲料中添加丹参复合中草药制剂对纯血马运动性能及血浆中代谢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设计试验,选用运动成绩、体重及年龄相近的纯血马45匹,随机分为3组,每个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匹,A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B、C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5%、3.0%丹参复合中草药制剂,试验期21d。试验结束进行20km模拟比赛,并测定其运动性能和血浆中代谢指标。结果表明:(1)试验B、C组的平均速度均高于A组(P>0.05);试验B、C组在赛后0min的体温均低于A组(P>0.05);试验B、C组赛后5min呼吸频率较A组分别降低17.43%、23.09%(P<0.05);试验B、C组赛后0、20min的心率较A组分别降低11.47%、16.55%、32.50%、36.22%(P<0.05);(2)试验B、C组血浆中氨态氮(NH3-N)、五羟色胺(5-HT)、游离脂肪酸(NEFA)含量均低于A组(P>0.05);试验B、C组血浆中乳酸(LA)的含量与A组相比分别降低19.12%、25.91%(P<0.05);试验B、C组血浆中葡萄糖(GLU)的含量与A组相比分别提高6.47%、8.39%(P<0.05)。综上所述,在饲料中添加3.0%丹参复合中草药制剂可提高纯血马运动性能及运动后生理指标的快速恢复,降低血浆中NH3-N、5-HT、NEFA、LA含量,提高血浆中GLU的含量,缓解运动性疲劳。  相似文献   

17.
以不同生育期红皮和白皮菊芋叶片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叶片中C、N、P含量,计算C/N,C/P和N/P比值,探讨菊芋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进行,2种菊芋叶片中C含量和N含量都呈“降-升-降-升”的变化趋势,而不同生育时期P含量红皮菊芋波动较小,白皮菊芋呈现“降-升-降-升”的趋势;C/N白皮菊芋为17.57~42.80,红皮菊芋为11.88~88.78;C/P白皮菊芋为442.40~1567.39,红皮菊芋为521.49~1243.72;N/P白皮菊芋为10.84~61.21,红皮菊芋为14.52~46.36;说明生长在科尔沁沙地的菊芋品种生长主要受P元素限制,在田间管理中应注意磷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18.
捻转血矛线虫阿苯达唑耐药株给药前后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捻转血矛线虫阿苯达唑耐药株给药前后在转录组水平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4000对给药前后的捻转血矛线虫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GO和KEGG数据库对其进行功能注释及富集性分析,并利用荧光定量PCR验证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显示,共筛选获得851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584个上调基因和267个下调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有458、418和367个基因分别注释到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分三大类;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显示,有173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到75条KEGG通路中,显著富集在核糖体合成、细胞凋亡、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等信号通路。本试验初步筛选了阿苯达唑耐药株给药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深入探索捻转血矛线虫耐药性分子机制、筛选对耐药性检测的分子标记及耐药性早期鉴别诊断方法的建立提供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羊鞭虫病实时荧光PCR方法,根据GenBank已经公布的羊鞭虫(Trichuris ovis)ITS基因序列(登录号:JF680987.1),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以重组质粒作为绝对定量模板,建立检测羊鞭虫病的TaqMan实时荧光PCR方法。对反应体系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并用该方法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2=0.994,扩增效率E=1.05。该方法特异性强,与其他8种常见家畜寄生性线虫病不发生交叉反应;灵敏度高,最低检出下限为31.7拷贝/μL;重复性好,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43%~1.04%和1.20%~1.91%,均小于2.00%。用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方法和显微镜检查方法分别对20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实时荧光PCR和显微镜检查方法检出的阳性样品分别为14和9份。本研究建立的TaqMan实时荧光PCR方法能在粪便中快速、准确、灵敏检测羊鞭虫卵,为羊鞭虫病的检测和防控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捻转血矛线虫是牛羊等反刍动物常见的寄生蠕虫,该虫寄生在牛羊等宿主体内,可导致宿主贫血,给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近年来,随着国内对动物福利理念的普及,基于动物福利的疫病防控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却未见基于此的相关论述。论文就现有羊捻转血矛线虫病防控技术,包括药物防控、生物防控、疫苗预防等进行综述,为今后研发基于动物福利的羊捻转血矛线虫病防控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