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细菌耐药现象的日益严重,近些年来对新型抗菌药的需求不断增长。利用拼合原理将两种药物通过一定的方式连接而成的多靶点杂合物,为扩大药物的抗菌谱、增强药物对耐药菌的有效性及降低耐药性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已成为研发新型抗菌药物的一种新策略。与此同时,噁唑烷酮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抗菌谱互补的特点吸引了研究者的关注,因此他们将这两类抗菌药物的药效基团进行拼合形成了一系列的噁唑烷酮—喹诺酮杂合物,并已表明它们对多种敏感和耐药菌株均有活性。本文就此类杂合物的设计合成、抗菌活性及目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噁唑烷酮—喹诺酮杂合物——咔哒唑胺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噁唑烷酮类抗生素是一类新型的全合成抗菌药物,以其独特的抗菌机制对多重耐药革兰氏阳性菌,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自2015年我国学者首次在肠球菌中发现可移动的新型噁唑烷酮类耐药基因optrA后,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该基因已经在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如肠球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中被发现。虽然已有报道称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测出optrA基因,但并未对其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基因环境和传播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噁唑烷酮类药物中的代表药如利奈唑胺和泰地唑胺是治疗多重耐药革兰氏阳性菌引起严重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药物。然而,近几年在动物和人源病原菌中发现的可转移的噁唑烷酮耐药基因,显著将低了该类药物在临床感染中的治疗效果。截止目前,已经发现了7个噁唑烷酮类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4.
对1株携带有噁唑烷酮类耐药基因oprA的藏羊产气荚膜梭菌QHY-2进行了形态学观察、毒素分型、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和oprA基因环境分析。结果显示,QHY-2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对磺胺异噁唑、四环素、氟苯尼考、利奈唑胺和氯霉素等药物具有较强抵抗力。除携带有cpa、pfoA、colA、cloSI、nagH等毒素基因外,还携带有tetA(P)、tet(44)、fexA、optrA、ant(6)-Ib、aac(6′)-aph(2″)、erm(A)、erm(B)和erm(Q)等9种耐药基因。QHY-2的optrA基因环境分析显示,其上、下游分别为耐药基因fexA和erm(A),并与多个参考质粒携带的optrA基因高度相似。首次在藏羊产气荚膜梭菌发现噁唑烷酮类耐药基因oprA,对动物源产气荚膜梭菌的耐药性及噁唑烷酮类药物耐药基因传播趋势评估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抗菌药仍是治疗病原菌引起的奶牛疾病的常用方法。抗菌药的不合理使用使得细菌产生耐药性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奶牛的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也显现出多重耐药的趋势,给奶牛疾病的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同时也威胁人类健康。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超过人们研发抗菌药的速度,因此,保持现有抗菌药的疗效很有必要。一方面应该掌握细菌的耐药机制,如细菌分子耐药机制、抗菌药物外排机制或降低摄入机制、生物膜等,以便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采用不同措施减少耐药细菌的出现,如质粒消除、抗菌药替代品、开发高效安全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联合治疗)等。作者对奶牛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耐药机制、耐药控制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减少耐药性、规范抗菌药的使用和提高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规模鸡场两种环境细菌在禁抗前后耐药性的变化,以评估使用抗菌药对养殖场用药的影响,通过对禁抗前以及禁抗6个月后规模鸡场的环境进行采样,培养分离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然后针对15种常见抗菌药物开展药敏试验,并对敏感性进行比对。结果显示:禁抗前规模鸡场分离的大肠杆菌对妥布霉素、林可霉素、头孢拉定、卡拉霉素等较敏感,而对磺胺异噁唑、土霉素、头孢唑林和青霉素等耐药;金葡菌对头孢曲松、卡拉霉素、头孢唑啉、氟苯尼考等较敏感,而对土霉素、磺胺异噁唑、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耐药。禁抗6个月后,两种细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的敏感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对土霉素、磺胺异噁唑、氟苯尼考、青霉素等的敏感性增加不多甚至有降低。结果表明禁抗总体上可以增强鸡场环境中两种细菌对抗菌药的敏感性,降低耐药性。本文为指导规模鸡场禁用和科学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畜牧养殖中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牧养殖中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主要有产生钝化酶、改变药物作用靶点、通过主动外排或形成非渗透性膜、形成生物被膜、增加代谢颉颃物等.近几年研究又发现常用抗菌药的多种耐药新机制.针对细菌耐药机制,提出合理用药、加强饲养管理、研制开发耐酶药物、抗菌药物替代品、耐药抑制剂及破坏耐药基因新技术等对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与传播.  相似文献   

8.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预防与治疗中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泛耐药菌株及多重耐药菌株显著增多。中草药因其特殊的抗菌机制而不易产生耐药性,使得抗耐药菌中草药的研发及其抗菌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天然存在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中大部分种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枯草杆菌等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较明显,不良反应相对较轻,且不易出现耐药性。文章就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菌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动物应用抗菌药的风险及防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食品动物因大量应用抗菌药物产生耐药菌株,对动物和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为此欧盟对多种促生长抗菌药颁布了禁令,导致了动物治疗用抗菌药的急剧增加及畜牧业经济效益的降低。本文就此展开讨论,强调必须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抗菌药,加强抗菌药药效学及药动学研究,健全食源性病原菌耐药性监测系统等。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吉林地区宠物源肠球菌的耐药情况和噁唑烷酮类耐药基因optrA在宠物源肠球菌中的流行分布特征,本研究对来自长春市和吉林市4家宠物医院的200份宠物肛门拭子样品,利用肠球菌琼脂培养基进行细菌的分离,利用16S r RNA基因的PCR扩增及测序进行菌种的鉴定,采用琼脂稀释法对11类13种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利用PCR检测酰胺醇类耐药基因fexA、fexB和噁唑烷酮类耐药基因cfr、optrA,并对携带optrA基因的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本研究分离到96株肠球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宠物源肠球菌对克林霉素、四环素、沃尼妙林、庆大霉素和红霉素耐药严重,耐药菌株分别占87.5%、76.0%、72.9%、65.6%和55.2%,其次对环丙沙星、青霉素、氨苄西林和利福平耐药的菌株分别占33.3%、24.0%、20.8%和12.5%,对氟苯尼考耐药的菌株相对较少,占5.2%,检测到1株对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未检测到对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耐药的菌株。PCR检测到3株同时携带optrA及fexA耐药基因的粪肠球菌,且其均呈多重耐药性。对携带optrA基因肠球菌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3株...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北京市宠物源细菌的抗菌药物耐药情况,2022年,笔者对北京市四个城区的四家宠物医院的犬、猫共计50份样本的肛拭子进行了研究。试验对样品中的大肠杆菌和肠球菌首先进行了分离培养和质谱鉴定,然后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析分离菌株的耐药表型。结果共分离出大肠杆菌25株、肠球菌25株(屎肠球菌14株、粪肠球菌11株)。大肠杆菌耐药率最高的2种抗菌药为四环素和氨苄西林,多重耐药菌占44%;肠球菌耐药情况较严重,粪肠球菌耐药率最高的抗菌药物为磺胺异噁唑,屎肠球菌耐药率最高的抗菌药物为磺胺异噁唑、头孢西丁和红霉素,二者多重耐药菌占分离株总数的100%。综上,北京地区宠物源大肠杆菌、肠球菌的耐药情况较为严峻,且多重耐药现象突出,需要加强对宠物抗菌药使用的监督与管理。  相似文献   

12.
细菌耐药性与畜牧产业发展、人类公共卫生安全和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细菌产生耐药的机制复杂,除由人-动物-环境三者之间复杂作用引起外,抗生素的使用对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应对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新发展的药物理论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对细菌耐药机制的认识、新型抗菌药物的发现及药物的合理使用,为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当前,细菌耐药性已然是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引起了多方关注。细菌耐药机制的复杂性及新药研发的困难性,决定了必须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和多种角度开展研究,从而控制其进一步发展。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笔者归纳总结了多种应对细菌耐药的策略及方法,重点从新型抗菌药的研发、联合用药、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同步模型及多组学技术等方面阐述其在应对细菌耐药性方面的作用,以期为减缓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鸡源大肠杆菌产生耐药性与抗菌药的结构和作用机制有关。同类结构药物或作用机制相似的药物具有部分或全部交叉耐药性。然而,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手段的不断应用,人们开始从更多层面来认识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细菌对不同结构类别或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都能产生耐药性,即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14.
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和其他领域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现象已成为当今人们极为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大肠埃希菌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极易产生耐药性,目前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已十分严重,其耐药性呈进行性增长,对于预防和治疗带来了潜在的危机.文章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历史、耐药性发展状况、细菌的耐药现状、耐药机制及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畜牧与兽医》2016,(12):117-120
研发新型抗耐药菌药物,减缓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传播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之一。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集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于一身的中草药主要成分,本文就该类化合物抗耐药菌作用与耐药抑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为其作为新型抗耐药菌新药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了解细菌对抗菌药的耐药机制和耐药基因元件传播机制的研究进展,有助于指导抗菌药的正确使用,减少抗菌药物的耐药出现,为新型抗菌药的开发及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磺胺药和抗生素等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和长期使用,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株已逐年增多,导致抗菌药物的疗效越来越差。如对青霉素的耐药菌株,开始使用时仅有8%,近年来已达77%,有的报道认为在90%以上。因此,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细菌性疾病化学治疗中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对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的研究在临床兽医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大家知道,自然界中存在的致病菌种类繁多,人们所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也很多,即使是同一种致病菌,对不同抗菌药其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也…  相似文献   

18.
多黏菌素是一种多肽类抗生素,对革兰阴性菌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在兽医临床上主要用作饲料添加剂以促进畜禽的生长。近些年,超级耐药菌不断出现,治疗有效的药物越来越少,多黏菌素作为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最后选择"而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多黏菌素的使用,目前已经出现了对多黏菌素耐药的革兰阴性菌。为了解革兰阴性菌对多黏菌素的耐药性以及耐药机制,论文对多黏菌素的作用机理、耐药性和耐药机制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抑制革兰阴性菌对多黏菌素耐药性的发生发展及研发新型抗菌药物等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9.
该文主要对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及耐药性的控制措施进行了阐述,旨在为临床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开发新的抗菌药或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调查第六师五家渠市仔猪黄白痢病料中分离的大肠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采用药敏纸片法测定66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对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显示,66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对四环素、诺氟沙星、林可霉素、多黏菌素、强力霉素、庆大霉素、磺胺异唑、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呋辛、新霉素、链霉素、阿莫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85%、38%、98%、15%、20%、33%、89%、52%、38%、39%、29%、71%、82%;多重耐药从2耐到13耐;101团、103团等7个地区常用抗菌药耐药率为25%~80%不等。说明不同地区仔猪源大肠杆菌有不同的耐药性,且均呈多重耐药;不同类的抗菌药耐药性不同,即使是同一类抗菌药,不同的抗菌药之间的耐药情况变化也比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