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4)C—乙烯利在茶树上喷洒后,其沉积量叶比花高2倍左右。而消失速度比花快,喷洒后第3天消失约达42%,以后逐渐缓慢,喷洒后第50天叶部乙烯利残留量在1ppm以下。 ~(14)C—乙烯利在以通过茶树的根部和茎部进入茶株,并运转到其他部分,而在各部位的积累量不同,花>叶,在花中花柄>花瓣。~(14)C—乙烯利可以从叶面进入叶的组织,但运转出去的量很少。 茶树枝条在含有~(14)C—乙烯利水培液中培养后,捕集从茶树枝条上~(14)C—乙烯利所释放出来的~(14)C—乙烯,而未发现~(14)CO_2。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氮、磷、钾肥合理供应下,比较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中氮素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转化特点,挖掘控释尿素氮肥利用潜力和减少氮素损失的作用,定量研究控释尿素在稻田的去向和利用率,为高效施用控释肥料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田间微区试验,设置不施氮肥(CK)、~(15)N标记的粉末状普通尿素(U)和控释尿素(CRU)3个处理,研究不同生育时期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分配和转运及肥料氮在稻田的去向和利用率。【结果】随生育期的推进,水稻植株茎和鞘的干物质量及~(15)N积累量逐渐增加,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开花期,与U处理相比,CRU处理水稻植株茎的干物质量提高13.8%,鞘的干物质量无明显变化,茎和鞘的~(15)N积累量分别提高62.5%和25.5%,随后由于营养器官干物质和~(15)N向籽粒的不断转移而降低。随着叶片的衰老脱落,叶的干物质量及~(15)N积累量从抽穗期开始逐渐下降,成熟期达到最小值。而穗的干物质量及~(15)N积累量从孕穗期开始不断增加,到成熟期达到最大值。成熟期,与U处理相比,CRU处理水稻茎、鞘、穗和地上部的干物质量及~(15)N积累量分别增加17.3%、13.2%、3.5%、3.7%和25.0%、20.0%、15.8%、13.3%,叶的干物质量及~(15)N积累量分别降低14.6%和15.2%。开花期到成熟期,CRU处理的水稻干物质及~(15)N转运量、转运率、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286.78 g·m~(-2)、32.3%、30.8%和2.69 g·m~(-2)、67.2%、83.8%,与U处理相比略有增加,但统计上差异不显著。但灌浆期到成熟期,CRU处理养分供应充足,促进了水稻籽粒的灌浆速率,促进了籽粒中干物质的积累及氮素的同化和营养器官中养分向籽粒的迅速转运。等氮量下,与U处理相比,CRU处理水稻产量和植株吸氮量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施用CRU提高水稻植株~(15)N吸收量13.3%,提高水稻~(15)N利用率3.2个百分点,增加水稻植株氮素来自~(15)N肥料的百分比(Ndff)2.9个百分点,增加~(15)N土壤残留率0.9个百分点,提高~(15)N总回收率4.0个百分点,减少~(15)N损失率4.0个百分点。无论施用控释尿素还是普通尿素,土壤氮素均是水稻生长发育所需氮素的主要来源,水稻生育期吸收氮素来自土壤的氮素约占70%以上。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水稻收获后,肥料~(15)N主要残留在0—20 cm土层中,约占总残留量的78%。其次是20—40 cm和40—60 cm土层,这两层土壤中肥料~(15)N残留量相近,约占总残留量的19%左右。而在60 cm土层以下,仍有微量的肥料~(15)N残留,占总残留量的4%以下。【结论】施用控释尿素可以增加水稻各生育期的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量,增加花后(尤其是灌浆期到成熟期)干物质和氮素的转运,在稳产的情况下,既提高了肥料氮利用率,也减少了肥料氮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应用标记15_M的田菁和硫铵进行一季水稻盆栽试验的结果表明,1.田菁和硫铵单独施用,田菁氨素的17.6%和41.8%分别为稻秆和谷粒利用,硫铵氨素的分别为15.1%和29.0%。这两种肥料氮在谷粒中分布的比例较大,稻杆和谷粒对田菁氨的利用率都高于硫铵氮.2.施用硫铵有促进水稻吸收土壤氨素的作用,比不施氨对照增加71.8%;相反,施用田菁减弱了水稻对土壤氨的吸收,比对照减少37.1%。3.田菁和硫铵混合施用,除了可使水稻对田菁氨的吸收增加(5.2%)。对硫铵氨的吸收减少(5.3%)外,亦有促进水稻增加吸收土壤氨素的作用,4.与硫铵单独施用的结果相比,这两种肥料混合施用,可以在消耗较少量土壤氨素的基础上,更好地维持水稻生长所需的氨营养供应。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烯丙异噻唑(好米得)颗粒剂在水稻上施用后的残留情况,对其在水稻土壤、水、糙米和水稻植株上的残留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水稻土壤、水、糙米、谷壳和水稻植株上的添加回收率均为80.33%.99.13%,满足残留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38%丙草胺·噁草酮微乳剂对水稻移栽田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等的防除效果,并测定了该除草剂对杂草氮、磷、钾和水分吸收的影响以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8%丙草胺·噁草酮微乳剂对水稻移栽田的主要杂草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有效成分用量为513~1 140 g/hm2的38%丙草胺·噁草酮微乳剂综合密度防效和综合鲜重防效分别为89.93%~98.90%、90.52%~98.66%。38%丙草胺·噁草酮微乳剂施用后,减少了杂草对田间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有效改善了作物的光照和水肥条件,水稻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两年盆栽试验的结果表明,1.在淹水土壤中施用硝酸钾和尿素(1986),均有促进水稻吸收土壤氮素的作用,分别比不施肥的对照增加3.4%~12.7%和13、0%~28.9%,尿素的效果优于硝酸钾。这两者深施或混施的促进作用均对应优于其表面匀施。2.施用尿素和豆科绿肥箭舌豌豆(1987)后,水稻吸收的土壤氮素,随生育期的进展而不断增加。从六叶期到完全成熟期,水稻吸收的土壤氮占其吸收全氮的百分数,施用尿素的从21.9增至31.0,施用箭舌豌豆的从26.4增至40.8。3.在整个生育期,施用尿素和箭舌豌豆的水稻吸收土壤氮素的绝对量,均高于不施肥的对照。箭舌豌豆促进水稻增加吸收土壤氮素的作用优于尿素。4.淹水植稻,不论有否施用化学氮肥或施用何种形态的氮,都会发生土壤原始氮素的损失;但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有利于土壤原始氮素的维持,以及土壤的培肥。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水稻植株和糙米样品中异稻瘟净的残留分析方法。[方法]植株和糙米用丙酮和乙酸乙酯混合溶剂提取,采用SPE C18柱和SPE NH2柱二维净化,气相色谱火焰热离子检测器(FTD)测定。[结果]在0.005~5.0 mg/kg的浓度范围内,异稻瘟净的浓度与峰面积成良好线性关系(r=0.999 8)。在添加浓度分别为0.01、0.1、1.0 mg/kg时,水稻植株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2.6%~99.7%,相对标准偏差为5.65%~8.48%;糙米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1.6%~97.6%,相对标准偏差为3.74%~7.63%。异稻瘟净的最低检出量为5×10-12g;水稻植株和糙米最小检出浓度分别为2和0.5μg/kg。[结论]该方法检测限低,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操作性强,满足农业部农药残留试验准则要求(NY788-2004)。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化肥水平对双季稻产量、各生育期养分吸收与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水稻季,50%常规氮磷施用水平(T1)、70%常规氮磷施用水平(T2)、100%常规氮磷施用水平(T3)、150%常规氮磷施用水平(T4)处理较不施氮磷肥(T0)处理的增产率分别为42.82%~79.62%、24.28%~48.37%、37.85%~77.48%,其中T2处理的边际效应最高;施肥处理水稻植株氮素和磷素的积累总量(3季平均)分别较T0处理显著提高39.48%~108.40%和46.08%~113.90%;随着化肥投入量的增加,氮肥、磷肥吸收利用率则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T2处理最高、T4处理最低,T2处理的氮肥、磷肥吸收利用率较T4处理显著提高了21.26% ~39.77%、28.25% ~53.60%.综合产量、养分吸收和肥料利用率等指标,与100%常规氮磷施用水平(T3)相比,70%常规氮磷施用水平(T2)处理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且氮肥、磷肥吸收利用率最高,所以双季稻产区有减肥30%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用(~(15)NH_4)_2SO_4标记的稻谷喂鸡,将收集的鸡粪与尿素配合进行水稻盆栽试验,研究有机、无机肥料相互作用对产量的影响。结果得出:水稻对鸡粪和尿素的利用率分别为22%~24%和35%~52%。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分别为30%~42%和23%~33%。提高鸡粪比例,二种肥料的残留率都增加。残留量大于激发量。然而化肥利用率则下降并导致稻谷产量减少。  相似文献   

10.
在温室采用脲酶活性强的稻田土壤进行水稻盆栽试验,比较了脲酶抑制剂NBPT不同浓度(按尿素施用量的0.5%、1%、2%、5%)和不同施用方法(①NBPT与尿素同时施UN;②NBPT和PPD以相同深度混合后与尿素一道施UNP;③NBFT在尿素施用前三天施用N+U;④NBPT与尿素施后通氧一小时UNO;⑤NBPT经双氧水预氧化后与尿素一道施UNH)对尿素水解的抑制效果,定期测定淹灌水的氨态氮浓度和剩余尿素浓度,并测定植株总吸氮量,计算氮素利用率。 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脲酶抑制剂NBPT的处理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抑制尿素水解的效果,随着抑制剂施用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明显增强。在低抑制剂浓度条件下,尿素全部水解所需时间为7~8天,高抑制剂浓度条件下为9~10天;而不施抑制剂的对照处理,尿素施后4天可全部水解。NBPT不同施用方法对比,N+U、UNH、UNP和UNO在开始几天均不同程度地较UN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尤以N+U和UNH更为明显,但四、五天后各处理差异不大。淹灌水氨态氮浓度的测定结果与上述结果相吻合。施用NBPT后,淹灌水的氨态氮浓度峰值明显降低,出现时间推迟,有效氮的供应期限延长4~6天,减少了氮的挥发损失。在水稻植株上表现为总吸氮量增加,氮索利用率提高,埴株干重也有一定增长。在盆栽条件下,NBPT与尿素—同施能表现出较好的效果,不?  相似文献   

11.
水稻上每亩每次喷洒50克50%甲胺磷乳油(1000倍稀释液),最多三次,最后一次喷药离收割30天,则糙米中甲胺磷的残留量为0.010—0.054ppm,平均为0.030ppm,未超过MRL值。甲胺磷在稻草上的残留半衰期为8.6—9.1天。糙米经精白加工后,可减少甲胺磷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精异丙甲草胺在甜菜及种植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方法】采用QuEChERS-GC/MS法,分析不同深度土壤和甜菜中施用的不同浓度的精异丙甲草胺。【结果】精异丙甲草胺在0.01~1.0 mg/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4,所建立的最小检出限为0.001 mg/kg;平均回收率在84.81%~110.45%,相对标准偏差(RSD,n=3)在1.36%~9.0%。1 296、1 944、3 888 g.a.i/hm2的精异丙甲草胺在0~5、5~10、10~15 cm的土壤以及甜菜中的降解遵循一级动力学方程,不同深度土壤中的残留量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不同施用浓度在不同深度土壤中的半衰期为9.12~17.77 d。施用浓度越高,降解速度越慢。在甜菜中的残留量和降解速率都低于土壤,半衰期较土壤中略高,3个浓度在甜菜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9.25、26.65和32.85 d。【结论】施用1 296和1 944 g.a.i/hm2的精异丙甲草胺,收获期在土壤和甜菜中的降解率均能达到90%;施用超剂量3 888 ...  相似文献   

13.
农药的环境学性质中,如土壤对农药的吸附性及其在土壤中的移动,关系到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药效和是否会污染环境的问题。农药马拉松(0.0——二甲基——S——二硫代磷酸酯)由于它对哺乳动物的毒性低,杀虫效果好,因而广泛使用在蔬菜、果树、水稻、棉花等作物上。有关马拉松在作物(如水稻)上的残留代谢方面的研究工作,国内已有报导,然而关于该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性和移动性,尚未见有报导,为了探明该农药的上述特性,我们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对~(35)S 标记的马拉松(下称~(35)S—马拉松)就其在土壤中的吸附和移动性能进行了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4.
试验于2011~2012年在黑龙江省八五六农场进行,以空育131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时期施用基蘖氮肥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基肥正常施用时,插秧期施蘖肥处理(T3)与返青后施蘖肥处理(T2)相比,分蘖成穗率提高了9.09%(P0.05),成熟期全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4.50%~15.4%,齐穗期透光率降低11.6%(P0.05),产量增加0.12~0.17 t·km-2,氮素吸收利用率提高12.3%~12.5%(P0.05)。当基肥不施用氮肥时,基蘖肥于插秧时施用处理(T5)与基蘖肥于返青后施用处理(T4)相比,成熟期全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4.67%~6.51%,产量增加0.12~0.49 t·km-2,氮素吸收利用率增加11.0%~11.1%(P0.05)。综合分析表明,当基肥施用氮肥时,蘖肥在水稻插秧期施用效果最好;当基肥不施用氮肥时,蘖肥在插秧期施用效果好于返青期施用。  相似文献   

15.
施磷对苏打盐碱土区水稻养分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吉林省中西部水稻主产区水稻合理施用磷肥问题,通过连续2年(2014—2015)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磷(P2O5)量(0,40,80,120,160 kg/hm~2)条件下水稻产量、养分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磷量为40~120 kg/hm~2时,水稻产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磷肥用量增加至160 kg/hm~2时水稻产量下降。根据水稻产量(y)和施磷量(x)拟合,得出2014年和2015年最佳施磷量分别为111.3 kg/hm~2和102.3 kg/hm~2,施用磷肥可显著增加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且能提高水稻抽穗期氮、磷、钾养分向子粒的转运,施磷量为40~120 kg/hm~2时抽穗期各养分积累量与子粒转运量呈正相关,当磷肥用量增加至160 kg/hm~2,氮、磷、钾养分向子粒转运出现负效应。相关分析表明,除返青期外,水稻其他生育期氮、磷、钾的吸收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并且氮、磷、钾吸收与产量间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其中灌浆期氮、磷、钾的吸收与产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综合考虑施磷水稻的产量、养分吸收及稻株氮、磷、钾吸收与产量关系间的表现,适宜磷肥用量应控制在102.3~111.3 kg/hm~2范围内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丁草胺在水稻上的降解动态与残留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35%丁·苄可湿性粉剂(WP)中丁草胺在2006年和2007年湖北省和广东省水稻植株的降解动态,以及其在稻株、稻米和米糠中的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丁草胺在水稻植株、稻米和米糠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6.12%~92.82%、85.10%~96.17%和83.64%~93.49%;丁草胺在水稻植株中的降解动态符合1级动力学指数模型,在湖北省和广东省水稻植株茎叶的半衰期分别为4.99~5.80 d、4.79~5.55 d;在水稻田以常规剂量2 571 g/hm2和高剂量3 857g/hm2施用35%丁·苄可湿性粉剂后,广东省和湖北省水稻植株中的残留量为0.173 8~0.223 0 mg/kg,在稻米中的残留量为0.015 4~0.034 2 mg/kg,在米糠中的残留量为0.010 7~0.029 7 mg/kg.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给水稻生长过程中适宜灌溉下限指标提供参考,以银粳2号水稻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灌水下限(20%、40%、60%、80%)对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下限对水稻生长、生理特性、光合指标和产量影响较大,灌水处理下水稻生长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灌水下限的增加,水稻生长指标(主根长、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比叶重、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生理指标(保护酶SOD、POD、CAT和非保护酶PAL、PPO活性、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光合特性(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表观资产额AQY、羧化效率CE、气孔限制值L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逐渐降低;当灌水下限为60%时,水稻幼苗生长各指标最大,80%次之,灌水下限为20%时水稻幼苗生长各指标达到最小,60%~80%可作为水稻育苗的灌水下限指标;灌水处理并没有改变水稻光合日变化趋势,不同灌水处理下水稻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EVAP)日变化与光合速率(Pn)日变化趋势相反,说明了气孔限制导致了光合“午休”现象.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导了溴氰菊酯(Decamethrin)在柑桔上的残留动态及其试验分析方法.柑桔结果期喷洒20ppm的溴氰菊酯溶液,药剂在柑桔上消失速度缓慢,尤其施药后期。施药后3天消失4.2%,7天46.3%,15天68.1%。从第7天至第26天的19天中仅消失31.6%。在田间桔叶上的半衰期约为9天。溴氰菊酯的穿透性能很弱,仅污染作物组织表面。在推荐使用浓度(5~20ppm)下施药1—3次,桔肉中未检出农药(残留量小于0.001ppm),鲜皮中最高含量为0.37ppm。20ppm溶液喷洒1次,在桔皮中药剂的原始附着量仅0.76ppm。  相似文献   

19.
用~(14)C-BHC研究了六六六在水稻和淹水稻田土中的残留动态及其相关性。六六六在淹水稻田土中的残留量y(ppm)随时间x(天)增长而减少,用线性回归方程表示为,y=3.50-0.036x,r=-0.9150(在5ppm六六六的土中)。在46天后,总~(14)C-六六六的残留占施入量的33.8%,其中结合态占51.5%。水稻根能吸收六六六并运转到整个植株。植株中总~(14)C-六六六的残留量随时间延伸变化不大;但结合态占的比例却随时间而增加。水稻植株中的~(14)C-六六六与土壤中~(14)C-六六六的含量有关。当土壤中~(14)C-六六六为1、5和10ppm时,46天后,在地上部的总~(14)C-六六六残留量分别为0.42、3.06及3.96ppm;在根里,分别为2.00、6.61及10.64ppm。在~(14)C-六六六为5ppm的土中之水稻,其地上或地下部中六六六(及其降解物)y(ppm)的量与土壤中的含量之比,随时间x(天)而增加,相互关系可分别用直线回归方程y=0.20+0.031x,r=0.8480,及y=0.380+0.074x,r=0.9673表示。  相似文献   

20.
寒地稻秸还田与施钾肥对土壤水溶性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还田或施钾肥可增加作物产量,而土壤溶液是作物自土壤吸收养分的主要媒介,养分含量直接反映土壤养分供应状况。为研究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水稻生育期间土壤水溶性钾浓度和产量的影响,小区试验设置高量秸秆还田(S2)、低量秸秆还田(S1)和不还秸秆(S0)三个处理,盆栽试验在高量秸秆还田(S2)和不还秸秆(S0)基础上设置5个钾肥施用水平。结果表明,随着水稻生育时间延长土壤水溶性钾浓度逐渐降低,对数方程对土壤溶液中速效钾的变化动态拟合效果良好。秸秆还田显著增加土壤水溶性钾浓度,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增加,增施钾肥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水溶性钾浓度,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并没有改变水稻生育期间土壤水溶性钾浓度变化趋势。秸秆还田和增施钾肥均能够增加水稻产量,在钾肥施用量较低水平,秸秆还田增产作用显著;秸秆还田量达到6.25 t·hm-2后继续增加秸秆量水稻产量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