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利用 AFLP技术对寒优湘晴杂交稻三亲本花药再生苗海南繁殖后代进行指纹分析,结果表明 5对引物都有较好的多态性,可以满足对杂交稻亲本的鉴定.在检测的 1 592条片段中,其中有 59条经χ 2测验表现为分离,占总片段数的 3.71%,用于提纯的杂交稻亲本具有杂合位点,花培提纯的效果是明显的.通过对各样本间遗传距离分析表明,不育系寒丰 A样本纯合性较好,保持系寒丰 B变异较大,恢复系湘晴 4144变异介于二者之间,花药培养后代可检测到 DNA水平的变异,需要强化寒丰 B的提纯.不育系寒丰 A样本混杂高于 4.35%,保持系寒丰 B的混杂度高于 2.08%,而恢复系湘晴 4144的高于 2.17%,需要通过单株系繁育剔除混杂植株.  相似文献   

2.
应用花药培养技术对粳稻BT型不育系寒丰A、8204A和保持系寒丰B、8204B及恢复系R161、R161-10、湘晴花培提纯复壮。试验结果表明:不育系的花药培养力达6%以上,花培后代的败育率不育系为100%,对照为99.55%和99.54%;套袋自交结实率花培不育系为零,对照为0.16%-0.30%。不育系花粉植株后代性状稳定,整齐度高,主要性状的变异系数显著低于对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花培后代生活力提高,结实率、种子饱满度和千粒重都比对照提高,具有复壮效果。  相似文献   

3.
上海地区杂交粳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莫惠栋提出的p q pq交配设计的种子性状遗传方法,分析了上海地区杂交粳稻主要的4个不育系和3个恢复系配组的12个杂交种F1植株的F2种子及其亲本的5个稻米品质性状。结果表明:5个品质性状在杂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在不育系间率、 米率、直链锭粉含量也存在差异,而在恢复系间差别较小,不育系间、不育系对恢复系、杂种对亲本的变异都大于环境变异,加性和显性遗传变异普遍存在,对直链淀粉含量、糙米率、精米率的比较表明:湘晴及其组合8204A/湘晴、52A/湘晴、5016A/湘晴等直链锭粉含量较低,8204A/R161、8204A/R161-10糙米率较高,而5016B、8204A/湘晴、8204A/R161-10精米率、整精米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杂交粳稻亲本种子的提纯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应用“成对株系冷藏法”和“花培提纯法”对上海市主要杂交粳稻亲本进行了提纯。成对株系冷藏法针对杂交粳稻BT型不育系特点 ,将多年繁殖的原种来源于同一提纯世代 ,减少因繁殖世代增加而导致不育系育性的降低 ;花培提纯法通过杂交粳稻三系亲本分别花药培养 ,经过单倍体再加倍而加速三系纯化速度。通过提纯的寒丰A、寒丰B、82 0 4A、82 0 4B、申 4A、申 4B 3 0个株系 ,平均纯度达 99.80 %~ 99.86%。经花培提纯的不育系不育株率 10 0 % ,不育度 99.97% ,恢复系亲本纯度达到 99.99%。  相似文献   

5.
杂交稻种子的纯度影响其产量高低。据调查,近几年杂交稻的杂株率一般在2~5%,高的达10%以上。 杂交稻的杂株多种多样,来源不同。现根据我们多年研究的结果,将其主要类型、来源与对策叙述如下: 1.不育系繁殖田与制种田中的杂株,主要是指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等三系亲本中的杂株,这些杂株直接影响杂交稻的纯度。 不育系亲本中,杂株主要有保持系、迟不育株和半不育株三类,一般以保持系居多。而在广东、湖南、福建等南方地区,后两类杂株的比例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6.
以宁夏自育的3个粳型不育系、18个恢复系及其配制的54个杂交组合为材料,根据8个主要农艺性和经济性状进行成分和聚类分析,以马氏距离为指标,研究了杂交稻亲本间遗传差异状况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10个遗传距离中,有37%以上大于10%,18个恢复系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9.0273,3个保持系间的遗传距离为32.3185,保持系与恢复系间的遗传距离为20.6937,说明宁夏现有的杂交稻亲本间有较大的遗传差异,对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表明,亲本间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7.
中籼杂交稻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选用20个随机引物对15个在生产和育种上广泛使用的中籼杂交稻亲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20个引物共扩增出205条带纹,其中多态性带为165条。不同引物的多态性频率有较大差异,但普遍较高,平均达95.33%。亲本间的遗传距离小,在0.1210-0.3913之间,平均0.2455。15个亲本按UPGMA法可明显地分为不育系(I类)和恢复系(Ⅱ类)两类,其中Ⅱ类又分为两个亚类(Ⅱ-1和Ⅱ-2)。类群内和类群间的遗传距离分析表明,不育系与恢复系内的遗传差异都较小,而且不育系的遗传变异较恢复系小;不育系和恢复系间的遗传距离只有0.2906,而且与恢复系两个亚类间遗传差异不显著,这说明杂交水稻亲本的遗传资源匮乏。亲本间的遗传差异小,这可能是限制当前杂交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增加亲本遗传多样性和扩大亲本间遗传差异是当前中籼杂交稻育种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8.
甘蓝型油菜无微量花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湘油66A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湘油66A是利用温敏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作保持系,对Polima不育系进行改良育成的无微量花粉不育系.对湘油66A及其具有相同核背景的Polima不育系Z04A,温敏核不育系湘油402S和湘油66B的育性比较观察试验表明,几个不育系的不育株率均达到100%,而不育程度有较大的差异,其中以湘油66A最高,两年均表现出稳定的彻底不育特性,其次为Z04A和湘油402S,湘油66B最低.湘油66A经济性状优良,品质优.利用15份资源材料对湘油66A和Z04A进行恢保关系鉴定,结果表明,湘油66A与Z04A具有相同的恢保关系,从中筛选出7份对湘油66A具有完全恢复作用的恢复系.利用这7个恢复系与湘油66A所配的组合在品种比较试验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6个组合均比对照增产,增产幅度为2.28%~19.21%,其中有3个组合的增产幅度在10%以上.  相似文献   

9.
油菜新品种——青杂5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杂5号是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利用引进双低春油菜品种马努从中选株与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331A测交,并用亲本与完全不育的后代连续回交4代,获得稳定的PolimaC-MS105A和保持系105B;同时用带有不育胞质的恢复系作母本和双低保持系杂交  相似文献   

10.
杂交粳稻米质性状的遗传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寒丰A等3个粳型不育系和湘晴等3个粳型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禾谷类作物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对粳型交稻米质性状进行了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主要受种子直接效应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以籼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恢复系明恢63和两个F1杂种为对象分析了线粒体DNA间的多态性.用6个线粒体DNA探针对5种来源的线粒体DNA进行Southern印迹分析.用CoxⅡ、atpA、26srRNA为探针进行杂交时,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之间具有相同的杂交结果,而用CoxⅠ、CoxⅡ、atp6和630bpmtDNA片段为探针杂交时,不育系和可育系之间出现了不同的杂交带,表明不育系和可育系的mtDNA存在结构上差异,杂交结果也表明杂种F1的细胞质来源于母本、而恢复基因对不育细胞质mtDNA的结构不产生直接影响.当用CoxⅢ为探针杂交时,杂种F1显示了一特异的同源片段,它不存在于不育系的mtDNA,而存在于保持系和恢复系的mtDNA上,这可解释为在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形成F1杂种时,恢复系的mtD-NA有可能渗漏到了F1杂种(Paternalleakage).  相似文献   

12.
应用花药培养选育水稻广亲和恢复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配制广亲和品种02428、轮回422与籼粳恢复系杂种F1,翌年对广亲和品种与籼粳恢复系杂种F1进行花药培养获得纯合二倍体花粉再生植株。以粳不育系寒丰A,籼不育系珍汕97A、籼粳测验种南京11、南特、Bailla、秋光为母本与花粉再生植株测交,鉴定筛选广亲和恢复系。结果表明在籼恢和广亲和品种杂交F1的花培后代中,对寒丰A和珍汕97A具有强恢复力的花粉再生植株分别占36.67%和64.676  相似文献   

13.
核质因素对T型杂种小麦种子质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 ̄1996,以T型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为材料,对影响T型杂种小麦种子质量及其稳定性的核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数不育系种子的粒重和发芽率仅分别相当于保持系的90%和50%左右,年份间的变异较大;有些不育系种子的发芽率在年份间的变异系数高达23.7%。只有极少数不育系的种子质量与保持系基本相同,且稳定性较好。不育系种子的皱缩程度和发芽率在基因型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产  相似文献   

14.
新选粳稻BT型不育系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利用6个新选粳稻BT型不育系和5个粳稻恢复系通过NCⅡ设计(北卡罗林那设计Ⅱ)共配制30个组合,对亲本7个主要农艺性状和10个主要品质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农艺性状上,一般配合力好的不育系是3004A、泗稻10号A和4108A,恢复系是9311和C418;品质性状上,一般配合力好的不育系是4002A、泗稻10号A、4016A和武育粳3号A,恢复系是湘晴、C418和HP122;综合农艺和品质性状,3004A、泗稻10号A和4002A是较优的不育系亲本,湘晴、C418、HP122是较优的恢复系亲本。(2)表现突出的组合是4002A/南R187、4016A/南R187、4108A/湘晴、4002A/9311、4108A/9311、4016A/C418、3004A/HP122、泗稻10号A/HP122和4016A/HP122。(3)除糊化温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外,其余15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除穗长、每穗总粒数、垩白度和胶稠度外,其余13个性状上恢复系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不育系一般配合力方差。  相似文献   

15.
辣椒雄性不育三系配套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利用引进辣椒材料中的不育株,采用测交、连续回交和父本株严格自交,根据育种要求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甜椒型不育系2份,辣椒型雄性不育系5份及其7份相应保持系,并筛选4份具有100%恢复率的恢复系。大量测交中发现,大多数甜辣椒品种对该不育源具有较强的保持能力。高代不育系的植株及测交当代种子量等与保持系无明显差异,但不育系花器瘦小、干瘪,花粉粒无或减少,柱头较保持系细而长。利用不育系及保持系去雄同恢复系杂交,后代表现一致。后代遗传特征表明,该雄性不育为质核互作型,细胞核中有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不育,大多数辣椒品种对该不育系表现为Nmsms基因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在华南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或新选育的5个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产生的杂种,2003年晚造种植杂种和其亲本(保持系和恢复系)并在收获后进行考种,对三系杂交稻亲本与其系列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对组合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保持系的每株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与其不育系系列组合对应性状分别呈显著、显著和极显著正呈显著正相关,每穗粒数与其不育系系列组合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恢复系每株穗数与其系列组合每株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实率与其系列组合千粒重,千粒重与其系列组合每穗粒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对于杂交稻组合选育,选育高产组合本身首先结实率要高,出于优质考虑千粒重较小,选择穗数适中的大穗型。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可恢性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三套包括三种不同雄性不有细胞质场景的不育系9个,与8个恢复力不同的恢复系组成9×8不完全双列杂交,以来种一代的结实率为指标,分析细胞质雄性不育可恢性的配合力。结果表明,细胞质雄性不育可恢性好坏主要决定于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其次是保持系(即不育系的核背景)的一应配合力;保持系与恢复系的特殊配合力也有明显的作用.恢保关系一致或相近的不同雄住不育细胞质间对可快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雄性不有细胞质与其它因素的互作对可恢性也无明显的影响.改良细胞质雄性不育可恢性的重点应放在改良恢复系的恢复能力和保持系的一股配合力上.HR195、K音B和K17B均可作为局配合力的亲本应用于可恢性的改良.  相似文献   

18.
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杂株类型分析及提纯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温敏型两用核不育系360S杂株类型分析,结果表明:生物学混杂和机械混杂是两和核不育系亲本种子纯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基于此,采用提纯技术,排除生物学混杂与机械混杂,可以提高不育系种子纯度和F1代种子纯度,并提出了在贵阳和三亚自然光温条件下光温敏核不育系提纯繁殖技术程序。  相似文献   

19.
 以辣椒雄性不育系1442A(灯笼型)和13733A(羊角型)及其保持系和恢复系为试材,对花蕾中SOD、POD和CAT 3种同工酶活性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花蕾发育,不育系1442A、13733A,保持系1442B、13733B,和恢复系1442C、13733C 的SOD活性变化趋势分别一致,POD、CAT亦同。保持系和恢复系花蕾中SOD活性均高于相应的不育系;不育系花蕾中SOD活性先下降后上升,在2级花蕾时期最低;保持系花蕾中S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在2级花蕾时期最高;恢复系花蕾中SOD活性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K型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配子传递方式及遗传模式。【方法】以K型1B/1R小麦雄性不育系K3314A,K型非1B/1R雄性不育系A731和A116,保持系116B、731B及恢复系KR783、桑榆3号和WM5-5为材料,构建了4个群体K3314A//KR783/731B、A731//KR783/731B、A116//A116/桑榆3号和A116//116B/WM5-5,分别调查其亲本及后代的自交结实率和单倍体发生的频率,结合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遗传分析。【结果】1BS染色体片段代换了1RS染色体片段后,非1B/1R类型不育系及其后代不产生单倍体;不育系核内基因主要由雌配子传递,属配子体不育类型;育性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且2对主基因控制育性的作用相当,在B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最高。【结论】杂合1B/1R核型要比纯合1B/1R核型产生的单倍体频率高;在K型不育系育性相关基因定位的群体选择中,只有组配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后代,才会出现不育和可育的分离;该类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中有2个主效基因的存在,同时受多基因的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