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国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后,农机总动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来看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对大型拖拉机的拥有量影响较大,但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效率较低,发现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农机购置补贴售后服务不到位、农机购置补贴没有因地制宜和覆盖面窄等问题,建议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的售后服务系统、因地制宜的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并扩大农机购置补贴的覆盖面。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现代农业已经几乎实现了机械化改造,即采用机械设备代替体力劳动。为了进一步实现惠农、富农的目标,国家落实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不仅在稳定农业粮食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保证了农民的收入。因此,对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效性的分析,研究其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意义在于提高农业生产者的耕作积极性,提高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引导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尤其是在乡镇,农机站如何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是当前最为关键的问题。基于此,阐述了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重要性,分析当前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增强,我国对于农业发展及农业技术机械化的推广应用更加重视,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其发展。目前,政府实施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于农机推广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分析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环境下的农机推广工作,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是一项重要的现行农业政策,但现有文献对补贴效果的时空差异、农机类型差异和内生性问题讨论不足。为了更准确地评估政策效果,并分析政策效果的时空差异和农机类型差异,该研究基于国家油菜产业体系18省(区)农户固定观察点3287个农户2008-2018年之间15 089个样本的大样本调查数据,采用非平衡面板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高维固定效应模型、Box-Cox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考察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对农户农业机械购置金额投入在不同年度、地形区域和不同类型农机具之间的差异化影响,并分别采用面板工具变量固定效应模型、面板Tobit固定效应模型和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1)农机补贴金额对农户农机购置投入金额的边际效应为2.530 8元,激励效应显著,有效带动了农户购机投入;2)补贴在平原县的边际效应为1.408 5元,在丘陵山区县的边际效应为3.108 2元,在平原地区和丘陵山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3)补贴的激励效应在年度间存在明显波动,部分年份表现为挤出效应;4)补贴效果总体上随着农机具价值增加而增强,对大中型农机具的政策效果更高。因此,建议未来继续实施农机补贴政策,并继续坚持向非平原地区和大中型农机具适当倾斜,对农机生产企业研发丘陵山区机械化所需机型和大型先进农机具给予适当研发补贴,鼓励各地在农机补贴新产品补贴试点目录中及时纳入丘陵山区适用机型和大型先进农机具,加快新产品转化和推广应用步伐,同时,根据补贴实施情况和农机化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完善补贴方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民对农机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售后服务等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加强农机经销企业监管工作,规范农机经销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行为,整顿和规范农机产品市场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对农机经销企业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和调研,以推进农机市场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9月3日,记者从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在酒泉市肃州区召开的甘肃省农机化现场推进会上了解到,今年甘肃省积极推进"三夏"农机跨区作业,共投入联合收割机11 402台,预计全省小麦机械化收获面积达到60万公顷,创历史新高。据了解,今年甘肃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断优化,将生猪生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专项鉴定产品纳入补贴试点,全省补贴品目由2018年的121个拓展到今年的140个。补贴机具增幅大进度快,全年下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4 883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推进。目前,我国在"三农"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力度不断增强,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更是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个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水平越高,就代表着这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越高。分析我国农机推广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就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下做好农机推广工作进行探讨,旨在为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农机装备购置补贴政策已经落实,使得农业发展地区农机装备使用数量提高,装备结构得到优化。由此,介绍了如何合理优化农机装备,使得农业生产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农机装备购置补贴政策已经落实,使得农业发展地区农机装备使用数量提高,装备结构得到优化。由此,介绍了如何合理优化农机装备,使得农业生产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11.
农机总动力增长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明确农机总动力增长波动变化的特征,分析不同因素对农机总动力增长波动影响的大小,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稳定和加快农机总动力增长。针对农机总动力增长波动的复杂性与非线性的特点,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法对1986-2013年农机总动力增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多层次、多尺度分解,得到各本征模态函数分量和趋势量,并采用集对分析理论分析农机总动力增长各本征模态函数分量与其相对应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度,进而计算得到各影响因素对农机总动力增长波动的综合影响率。结果表明,政府投入、劳均(每个劳动力)播种面积、燃料价格指数、粮食单产、非农产业的发展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对农机总动力增长波动的综合影响率分别为23.89%、23.73%、23.67%、7.13%、7.41%和14.17%,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劳均产值、机械化农具价格指数、初中文化以上农村劳动力比例4个影响因素对农机总动力增长波动不产生影响,只对增长趋势量有影响。该研究成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的调整和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农户土地利用投入变化及其土地利用意愿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认识农户土地利用投入的变化规律,把握当前农户的生产意愿,对制订相关政策,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分层随机抽取样本的方法,基于湖北省咸宁市1 252个农户家庭的调查数据,从粮食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农业机械、化肥与农药等生产因素方面,对1981年以来农户的土地利用投入要素的变化特征及当前的土地利用意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 a来,农户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力与用于主要粮食生产的土地面积明显下降,而化学肥料与农药总投入量明显增加;经济因子与农机技术进步是驱动农户行为变化最重要的2个因素,劳动力转移与"三补一免"等惠农政策对农户土地利用投入变化的影响有限;农户农地利用的目标出现显著分化,传统"全民式粮食生产模式"正向"专业化规模化农户生产模式"转变,专业化规模生产农户应是国家惠农政策重点补贴与扶持的对象;国家在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的同时,如何有效稳定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面积,需要更加积极的调控对策引导;随着边际土地从农地利用范畴析出,区域性生态好转出现新的机遇,国家宜出台生态用地整理的相关政策,提升区域性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垦利县可持续土地利用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该文从自然条件因素、环境条件因素、社会经济条件因素中选择了34个影响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因子,利用隶属度函数对其进行标准化,通过障碍度计算详细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垦利县可持续土地利用的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34个因子中人均农业总产值、粮食单产、芦苇地占地率、农业用地率、城镇化水平是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土地利用的主要障碍因素,其中芦苇地占地率在1996年以后始终是第一障碍因素,而人均农业总产值的限制主要出现在1998年之前,之后对可持续土地利用未构成障碍;粮食单产和农业用地率的影响主要出现在1996年以后;林草覆盖率、公顷耕地农机总动力和农村电气化水平在一半以上的年份对可持续土地利用构成障碍;在1994年之前,农民人均收入障碍度较大,是主要的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4.
黑河中游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水足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资源紧缺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当前急需探寻影响水资源利用的关键因素,建立低水消费模式。生计方式作为影响家庭水资源消费的关键要素已得到关注。本文基于农户调查数据,利用水足迹估算模型,核算黑河流域中游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水足迹,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了生计方式对水足迹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黑河中游农户的人均水足迹为145.87 m3,随着非农化水平的提高,农户的人均水足迹下降,其中,纯农户、兼业户和非农户的人均水足迹分别为151.61 m3、148.08 m3和137.91 m3;②随着非农化水平的提高,黑河中游纯农户、兼业户、非农户的人均粮食消费占用水足迹比例依次降低,农户人均果蔬、清洁消费占用水足迹比例依次增高,兼业户的人均畜产品消费占用水足迹比例高于非农户和纯农户;③提高非农化水平和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可以减少水足迹,扩大家庭规模和农户人均纯收入会增加农户的水足迹,但水足迹的增加速度低于家庭规模和人均纯收入自身的增加速度。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对黑河中游地区农村建立低水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宁夏农业面源污染及其影响因子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宁夏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运用等标污染负荷法、主成分分析法、灰关联分析法,以地级市为单元研究宁夏种植业、养殖业、农村生活等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的负荷、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宁夏农业面源污染最主要污染源为畜禽养殖,其等标污染负荷比达到30.38%,最主要污染物为TN,其等标污染负荷比达到61.67%。农业面源污染程度银川市、吴忠市为严重污染,中卫市为中度污染,石嘴山市、固原市为轻度污染。宁夏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影响因子依次为畜牧业产值、农业产值、农业耗水量、有效灌溉比例、农民人均收入、秸秆利用率、人均农业产值、农业人口、化肥施用量和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16.
以京郊农村熊儿寨乡为例,依托该乡已建立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模式,分析全乡生活垃圾产生强度与组分特征;重点入户调查纯农户、农业兼业户、非农兼业户、非农户4类典型户,识别其生活垃圾产生强度,以及与经济、养殖、旅游接待等因素的关系,并用SPSS分析相关性与差异性。结果表明,全乡生活垃圾平均产生强度为379.5 g·d-1·人-1;4类典型户生活垃圾产生强度分别为335.3、403.8、414.6、350.7 g·d-1·人-1;生活垃圾产生强度与人均年收入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排序为非农户>农业兼业户>非农兼业户>纯农户;不同类型住户中厨余垃圾产生强度为养殖户低于非养殖户,但差异不显著(P=0.053),民俗旅游接待户明显高于非接待户,差异极显著(P〈0.01);人均年收入水平和民俗旅游接待成为影响该乡生活垃圾产生强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与BP神经网络的农机总动力增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农机总动力增长变化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农机总动力增长变化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具有在各时间尺度明显的非线性波动特征,提出以1986—2013年农机总动力增长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农机总动力增长及其影响因素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对得到的各时间尺度下的波动分量分别建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将EMD-BP网络预测结果与多元线性回归、支持向量机、BP神经网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EMD-BP网络建立的农机总动力增长预测模型,拟合和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99%和1.29%,相关决定系数约为0.999,均方根误差为316.35 MW,模型评价等级为"好",各项精度评价指标都优于其他方法,因此该预测模型精度高、可靠性强。研究成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农业绿色生产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而绿色生产机械的购置与运用是农业绿色生产的关键,基于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绿色生产机械购置行为研究,有助于提升相关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提出了理论假设,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通过社会调查获得数据,运用AMOS软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对假设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显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3个潜变量和"购置意愿"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08、0.5、0.434,"购置意愿"和"购置行为"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693,"身份"、"经营规模"个体特征变量和"购置意愿"之间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146、0.053。研究认为,农业经营主体购置农业绿色生产机械的行为意愿受主观规范影响最大,也比较显著;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次之,行为态度和购置意愿关系失调。购置意愿和购置行为呈显著正向关系。农业经营主体的个性特征对购置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身份和经营规模显著影响购置意愿,文化程度和年龄对购置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应培育农业绿色生产机械购置与使用主体,强化绿色生产宣传和典型示范,完善绿色生态导向的补贴政策,形成绿色生产机械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推动绿色生产机械的购置与使用,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代表性国家和地区耕地休耕补助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为保证耕地休耕制度的顺利实施和成效的长久保持,中国近年来不断探索制定科学合理的耕地休耕补助政策.美国、日本、欧盟、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具有多年的休耕实践经验,且都十分重视对休耕农民的补助问题.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及归纳总结法,在分析美国、日本、欧盟、中国台湾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休耕补助实践的基础上,对休耕补助目的、实施模式、补助形式、补助依据及资金来源等进行了梳理和归纳.针对中国休耕补助政策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应从补助目的动态化、补助效益最大化、补助类型差异化、资金来源多样化、配套措施制度化等方面完善补助政策的改进建议,并尝试构建了中国耕地休耕补助政策的初步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