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油6019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中豆32为母本,郑8516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的夏大豆新品种.2015-2016年参加长江流域夏大豆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256.5 kg·hm-2,较对照品种中豆41增产7.1%;2017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121.5 kg·hm-2,较对照品种中豆41增产12.1%;201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油6019产量高、籽粒大、抗逆性好、商品性优,适合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种植.2018年在湖北省天门市开展了油6019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高产地块产量可达4 500 kg·hm-2以上.试验表明油6019接油菜茬最佳,适时早播,根据土壤肥力情况保苗16.5万~22.5万株·hm-2,初花期化控1次,可创高产,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2.
齐农10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育成推广的高产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平均蛋白质含量39.88%,脂肪含量19.69%;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800.5 kg·hm-2,较对照品种北豆40增产10.6%,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694.2 kg·hm-2,较对照品种北豆40增产10.5%.2019—2020年在克山县古城镇新...  相似文献   

3.
大豆新品种开豆41号选育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豆41号于1999年在开豆4号大豆田里发现的天然变异株,后经逐年不断株选,提纯,培育而戍的大豆新品种。2005--2006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73.18kg/667m^2,较对照种豫豆22号增产6.16%;200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78.8kg/667m^2,较对照豫豆22增产5.4%。主要特点:丰产、稳产、耐荫、含油量较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基因资源课题组以长农17为母本、冀B04-6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2009年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对其后代定向筛选,在宁夏地区采用系谱法经过10年选育而成春大豆新品种宁京豆7号.品种主要特点是高产、高油、稳产和适应性好.2016-2017年宁夏区域试验平均产量4366.5 kg·hm-2,比对照承豆6号增产3.1%.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167 kg·hm-2,较对照承豆6号增产6.3%.于2019年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宁审豆20190001,并定名为宁京豆7号.  相似文献   

5.
汾豆牧绿9号为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的牧草绿肥兼用型大豆,是以汾0612为母本,晋豆2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8年参加山西省牧草绿肥大豆区域试验,平均鲜草产量为53.980 t·hm-2,较对照增产5.54%.2019年参加山西省牧草绿肥大豆生产试验,平均鲜草产量为44.834 t·hm-2,较对照增产5.55%.2020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汾豆牧绿9号植株半蔓生,出苗120 d左右可达最佳收获期,春播全生育期145 d以上.该品种鲜草产量大,生育期长,可适应于各种果园、草原、耕地轮休、矿山恢复等土地作绿肥使用和畜牧优质牧草生产种植.  相似文献   

6.
宋显军 《大豆科学》2011,30(1):171-176
1.黑农61 1.1品种来源 以合97-793为母本、绥农14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 1.2产量表现 2007-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230.9 kg·hm-2,较对照品种黑农37增产9.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823.8 kg·hm-2,较对照品种黑农51增产9.4%.  相似文献   

7.
周豆20号是周口市农科院以高产、抗病、抗炸荚为育种目标,采用聚合阶梯杂交技术,经五次南繁加代和多年连续选择育成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综合性状优良,抗性好,且高产稳产,河南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86.5公斤/亩,比对照品种豫豆22增产6.06%,增产达极显著。河南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94.4公斤/亩,比对照豫豆22增产5.9%。2013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于河南省各地种植。  相似文献   

8.
平麦20是以中育01089为母本,豫农040-3品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于2021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210094)。在2017—2018和2018—2019河南省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产量为6 427.5 kg/hm2和8 803.5 kg/hm2,分别比对照周麦18增产1.8%和6.0%,2019—2020年度参加河南省豫农源小麦试验联合体冬水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259.0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5.7%。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寒性、抗旱性、抗倒伏性强等优点,适宜在河南省(河南省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除外)早中茬高中水肥地种植。本文还就表型与抗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以期为小麦抗性育种早期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南夏豆30是由南充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超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2019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川审豆20190003。2016—2017年参加四川省夏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2 153.40 kg·hm-2,较对照贡选1号增产29.7%;2018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109.60 kg·hm-2,较对照贡选1号增产6.8%。籽粒粗蛋白质含量50.1%,粗脂肪含量17.5%,属超高蛋白大豆新品种。抗性鉴定结果:中感SC3、感SC7大豆花叶病毒生理小种。2019年参加四川省春玉米套作大豆品种适应性试验,平均产量1 555.80 kg·hm-2,较对照贡选1号增产10.4%,增产显著,适宜套作。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濮豆1788为高产夏大豆新品种,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11.79公斤/亩,较对照豫豆22增产11.34%,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生产试验8点汇总全部增产,平均产量215.51公斤/亩,较对照豫豆22增产11.6%。籽粒蛋白质含量41.29%,脂肪含量19.6%,中感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3和SC7。适宜在河南各地及周边夏大豆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植物品种保护与品种审定、品种认定虽然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点,但之间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且不可替代。本文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陈绍江 《玉米科学》2007,15(3):001-002
简要介绍了品种修饰概念的来源和内容等。修饰型品种随分子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可能增加,建议将经过个别性状改进而获得的品种统归为修饰品种,并在区试审定和产权保护等方面予以参考,以此进一步推动我国作物育种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14.
15.
哲麦10号是通过人工有性杂交后在F2代中进行单株选择,并自交4代后育成的丰产性高、稳产性好、适应性和抗逆性强新品种,于2005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麦2005021).  相似文献   

16.
水稻亚(品)种间淀粉粘滞特性杂交转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早籼稻品种浙辐504为母本,分别与中籼IR64、爪哇稻Lemont和粳稻秀水11三类代表性优质品种杂交,探讨通过亚(品)种间淀粉粘滞特性转移来培育优质早籼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3种供体衍生的低AAC品系间淀粉粘滞性相似,但中等AAC品系间差异显著。浙辐504/IR64籼籼杂交后代,RVA谱变异丰富,易筛选到与IR64淀粉粘滞性相同的新品系;浙辐504/Lemont籼爪杂交后代,只选择到个别与Lemont淀粉粘滞性相似的新品系;浙辐504/秀水11籼粳杂交后代,未发现与粳稻秀水11淀粉粘滞性相似的新品系。  相似文献   

17.
晋单39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育成,组合为运系98-1、运系98-4.该品种夏播生育期90~93d(运城),属早熟品种.1997~1999年山西省南部复播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7669.5kg,比对照晋单34增产13.7%.试验证明,晋单39表现高产、稳产、农艺性状好、抗旱能力强、抗病性好.适宜山西南部及黄淮海地区复播.种植密度复播每公顷67500~75000株,春播每公顷52500~60000株.制种时母本浸种30h与父本同期播种,父母本比例为1∶5~6,制种产量可达每公顷3750~5250kg。  相似文献   

18.
优质绿茶生产的理论与实践Ⅱ优质绿茶品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优质绿茶品质特征及适制品种演化分析,表明品种是决定优质绿茶香气和滋味等内质因子的基础。对适制优质绿茶品种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的分析,得出适制优质绿茶品种的共性,提出了优质绿茶选育品种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的管理及其保护是种子管理中不可忽缺的组成部分,指出非主要农作物品种不审定制度给种业市场带来的问题,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侵权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对完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不审定制度及其品种保护提出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水稻新品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粳371、秋田小町、丰优307、一目惚、富禾118、沈农315(对照)进行大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6个水稻品种均适宜辽阳地区种植;辽粳371、一目忽产量最高达466.9 kg/667 m2,丰优307、秋田小町产量也高于对照,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