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湾扇贝在室内培育成功的基础上,如何提高稚贝保苗率是养殖生产中关键的一个环节。近年来海湾扇贝保苗技术日趋成熟,保苗率大幅度提高,但在保苗过程中出现死苗、劣质苗现象时有发生,笔者多年从事池塘海湾扇贝保苗,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以供广大保苗业主及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
1.选择适宜保苗池塘 池塘以东西走向长方形结构、沙底或硬质底为宜,储水深度在1.5米以上,盐度在35‰以下,外海水源无污染;池塘进水前,要彻底清除池底污层,并进行充分曝晒;禁止在保苗池塘放养大规格底栖鱼类或其它需要大量投饵的品种,防止池水污染。 2.重视搞好水质调控 稚贝入池前10~15天进水60~80  相似文献   

3.
海湾扇贝(图见彩中插2)在室内培育成功的基础上,如何提高稚贝保苗率是养殖生产中关键的一个环节。近年来海湾扇贝保苗技术日趋成熟,保苗率大幅度提高,但在保苗过程中出现死苗、劣质苗现象时有发生,笔者多年从事池塘海湾扇贝保苗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以供广大保苗业主及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4.
海湾扇贝在室内培育成功的基础上,如何提高稚贝保苗率是养殖生产中关键环节。近年来我们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使用方形网箱保苗技术大幅度提高了稚贝成活率,比传统的网袋保苗法保苗率平均可提高30%以上,现将此项新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海湾扇贝在室内培育成功的基础上,如何提高稚贝保苗率是养殖生产中关键的一个环节,近年来我们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使用方形网箱保苗技术,大幅度提高了稚贝成活率,比以前使用传统的网袋保苗方法保苗率提高30%以上,现将此项新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一、选择适宜的保苗池塘池塘以东西走向、长方形结构、沙底或硬质底为宜,储水深度在1.5m以上,进、排水方便;池水盐度在35‰以下,外海水源无污染。池塘进水前,要彻底清除池底污染层,并进行充分曝晒、冲刷池底;禁止在保苗池塘放养大规格底栖鱼类或其它需要大量投喂的品种,以防止池水污染。二、做好水质调控工作稚贝入池前10天~15天进水60cm~80cm,肥水,施氮肥3.5g/m3,磷肥施用量视情况而定,一般为氮肥施用量的1/10左右,并将基础饵料生物密度控制在5万个/mL~20万个/mL。稚贝入池前4天~5天逐渐将池水加至最高水位,水体透明度以70cm~80cm为宜。若…  相似文献   

7.
根据近年来海湾扇贝虾池保苗生产实践,提出在保苗生产中应科学肥水。选择适宜的网袋,控制稚贝在网袋和虾池内的密度,及时分苗利用虾池生态条件,调节池水环境等技术措施,进一步提高稚贝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8.
魏利平 《齐鲁渔业》1999,16(5):37-37
虾池水浅,水温上升快,同期水温比海区约高3~5℃,且受风浪影响小,能减少稚贝的流失,施肥后,浮游生物丰富,稚贝饵料充足,生长快,保苗率比海上高1~2倍。因此,扇贝虾池保苗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根据近年来海湾扇贝虾轩生产实践,提出在保苗生产中应科学肥水。选择适宜的网袋,控制稚贝在网袋和虾池内的密度,及时分苗利用虾池生态条件,调节池水环境等技术措施,进一步提高稚贝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
栉孔扇贝春季升温育苗与保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在中国海水养殖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目前苗种来源仍多采用半人工采苗的方法,苗种数量和质量均无法保证,已经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2007年2~6月,笔者在红岛蛤原良种有限公司进行了春季升温育苗试验,采取在自然水温很低的情况下(6.9℃),逐步升温促熟,经过23 d室内亲贝暂养,在52 m3水体中共培养出库稚贝(壳长719.58±65.74 μm) 12.8×106粒,保苗后壳长4.923 mm×5.661 mm稚贝8.3×106粒.此次出库稚贝的中间培育采用改造后的虾池(5.33 hm2),在虾池中打桩拉浮绠,每隔1.5 m悬挂浮球一个,吊养保苗袋,虾池中水温适宜,饵料生物丰富,提高了稚贝成活率,平均保苗率高达65%.  相似文献   

11.
海湾扇贝的海上保苗率一般不足10%,而在虾池内保苗,其保苗率一般在10%以上,高者甚至可达40%以上,由于管理及方法上的不同,其保苗率相差十分悬殊。根据近几年的生产和试验情况,对海湾扇贝虾池保苗应注意的几项技术要点阐述如下。1.池塘条件池塘以沙底质为好,岩礁底次之,泥沙底质差,泥底质最差,应能保持池底平台1.0m左右的水位。北方虾池四周均有环沟,环沟水位可保持13m以上。年前收虾后,最好翻晒地底,每亩匀酒生石灰50~100kg,以改良底质;进水口安装50~60目的尼龙筛网。2.肥水在稚贝出地前,虾苗早已放养,一般单靠虾…  相似文献   

12.
扇贝稚贝的传统运输方法是草帘湿运法,该法运输稚贝的时间不能超过5小时,该方法不适宜长途运输。由于受运输方法的制约,外地长途客户(如辽宁省)到山东购苗(稚贝)后,只能首先在当地保苗过渡,育成商品苗后再运回;或直接购买已育好的商品苗,这样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而且由于此时已过6月中旬,气温较高,运输死亡率也会上  相似文献   

13.
<正>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是黄河口地区重要的海产经济贝类,受生境破坏及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其资源和产量大幅下降。针对毛蚶稚贝海区成活率较低、生长缓慢等问题,开展了毛蚶稚贝池塘中间培育技术研究,主要在池塘使用自主研制的网笼进行了试验。本试验投放毛蚶稚贝437.4kg,平均壳长3.4mm、壳高2.3mm,使用网笼180组,经过45d培育,共收获稚贝2155万粒,共计1728kg,成活率98.5%,平均壳长10.1mm,增长了197.1%。  相似文献   

14.
一、目前魁蚶保苗和中间培育方法魁蚶保苗是指把壳长500微米以上附着的稚贝,装袋出池下海,培养到0.5厘米商品苗的过程,即为保苗。而苗种的中间育成是指将壳长0.5厘米商品苗培养成壳长1~2厘米幼贝的过程,是保苗过程的延续,主要用于增养殖放流。  相似文献   

15.
海湾扇贝人工育苗已五年有余,我国北方辽宁,山东沿海地区已实现大面积养殖。人工育苗技术也日趋完善,单位水体出苗量从几万发展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但是,稚贝出池后的海区中间暂养技术仍不够成熟,常出现大量逃苗及死亡现象,保苗率往往只有10~20%,甚至更低。如何提高稚贝在海区暂养的保苗率,已成为当前苗种生产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在四年的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过程中,对如何提高保苗率,加速暂养过程中的生长速度进行了  相似文献   

16.
硬壳蛤稚贝的中间培育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常亚青 《水产学报》2004,28(1):68-73
2001年6月至10月和2002年8月至10月对硬壳蛤稚贝中间培育进行了试验研究。中间培育选择了潮间带池塘底播、池塘网箱、海区吊挂网袋和育苗池网箱等方式。池塘底播试验在黄海北部庄河海域潮间带池塘(泥底)和渤海营城子海区的潮间带池塘(砂底)进行。结果表明:不同中间培育方式稚贝的日生长量和成活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网箱和网袋的中间培育方式能够明显地提高稚贝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海上网袋、池塘网箱和育苗池网箱稚贝壳长日生长量分别为0.16mm·d~(-1)、0.14mm·d~(-1)、0.15mm·d~(-1),成活率大于98.0%,试验结束时稚贝的壳长大于10mm。底播方式培养稚贝在试验结束时壳长小于7mm,壳长日生长量小于0.06mm·d~(-1)。两地潮间带池塘的成活率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结束时渤海营城子的成活率为96.0%。  相似文献   

17.
同一批初始壳高(3.90±0.96)mm的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分成四份,每份10串,分别放在四个不同的养殖地点,采用浮筏养殖进行中培。每周测量一次稚贝的生长、养殖海水的温度、盐度和饵料密度,分析不同中期培育模式下香港牡蛎稚贝的中间培育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四个中培地点的水温相近且均呈下降趋势,无显著差异(P>0.05);四个地点盐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青菜头、亚公山、沙井港和海边池塘,青菜头和亚公山盐度显著高于沙井港和海边池塘(P<0.05),实验期间四个地点盐度均呈上升趋势。池塘饵料密度较高且含量稳定,沙井港饵料密度也较高但波动较大,青菜头和亚公山饵料密度较低。池塘生态中培的牡蛎稚贝生长速度最快,平均壳高增长(16.34±2.56)mm,存活率为93.60%;其次为沙井港、亚公山,青菜头稚贝生长最慢,平均壳高增长(6.23±1.44)mm,存活率为80.68%。池塘生态中培的牡蛎稚贝的生长率显著高于海上间的稚贝(P<0.05),效果最好,盐度和饵料密度显著影响中间培育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香港牡蛎养殖提供理论指导及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顾成柏  张建春 《齐鲁渔业》2004,21(10):44-44
扇贝稚贝的传统运输方法是草帘湿运法,该法运输稚贝的时间不能超过5小时,不适宜长途运输。由于受运输方法的制约.外地长途客户(如辽宁省)到山东购苗(稚贝)后,只能首先在当地保苗过渡.育成商品苗后,再运回;或直接购买已育好的商品苗,这样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而且由于此时已过6月中旬,气温较高,运输死亡率也会上升。为此我们于2003年春,进行了海湾扇贝稚贝改进包装运输方法与传统运输方法的对比试验,获得成功。该方法使运输时间延长到18个小时,成  相似文献   

19.
目前虾夷扇贝人工育苗的稚贝主要采取海区保苗法,因其受外界各种因素影响较大,保苗的成活率较低,仅在10%左右,给广大渔民造成不少的损失。2006-2008年我们在莱州市仓北虾池中进行虾夷扇贝保苗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间育成率最高达到21.3%,现将试验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厚壳贻贝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是我国贻贝的主要养殖品种,其苗种主要依靠天然苗种和半人工采苗获得。2006年浙江海洋学院于嵊泗县石柱育苗厂,首次突破了厚壳贻贝规模化全人工繁殖和稚贝海区中间培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厚壳贻贝亲贝通过室内强化培养,经人工催产可获得成熟受精卵,受精率可达95%。在水温16℃时,受精卵在受精后25min出现第一极体,受精后39h50min发育至直线绞合幼虫期,胚胎孵化率达92%,在水温15.8~21℃的条件下,经39d室内人工培育,获平均壳长0.694mm的附着稚贝1304.7×104ind;附着稚贝经102d海区中间培育,获平均壳长13.95mm的稚贝404.46×104ind,海区保苗成活率达31%。该研究结果为今后厚壳贻贝大规模苗种生产奠定了重要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