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明确小麦花后喷施磷酸二氢钾(KH2PO4)溶液对高温胁迫下灌浆期旗叶光合及茎秆特性的调控效应,以安农0711为材料,设置喷施清水+不高温(CK)、清水+高温(HT)、0.3%KH2PO4+不高温(PT)和0.3%KH2PO4+高温(PHT)共4个处理开展大田试验,分析不同试验处理下旗叶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乳熟期茎秆特性、成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花后喷施KH2PO4溶液使小麦灌浆期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显著提高,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显著下降。PT和PHT处理旗叶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CK和HT处理,且PHT较HT处理维持了旗叶较高的Pn、Tr和Gs。高温胁迫处理显著降低了植株重心高度、茎...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光合能力强、产量高的绿豆品种(系)。【方法】在绿豆花荚期,系统研究32个品种(系)的光合性状,结合产量相关性状,分析绿豆光合性状间及光合性状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光合性状在不同绿豆品种(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中,前2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91.361%,第1主成分主要反映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率(WUE)的信息,第2主成分主要反映净光合速率(Pn)的信息;聚类分析将32个绿豆品种(系)聚为3类,第Ⅱ类群的6份材料具有较高的Pn、Gs、Ci和Tr。【结论】绿豆品种(系)吉绿3号和冀绿2号的光合性状和产量性状表现较好,适于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氮形态叶面肥处理对油茶春梢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为油茶林种植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岑软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不同含氮素形态配比的叶面肥处理,即N1~N4处理,分别添加尿素(酰胺态氮)、硫酸铵和硝酸钾按1:1(硝铵态氮)、硫酸铵(铵态氮)、硝酸钾(硝态氮),含纯氮量一致均配比中微量元素和生长物质,以只添加中微量元素与生长物质的处理为对照(CK)。测定各处理的油茶叶片光合参数和光合色素含量,并用直角双曲线模型等4种模型对不同处理的光合—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评价不同氮形态叶面肥的肥效。【结果】在1000μmol/(m2·s)光强下,不同氮形态叶面肥处理均可提高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降低胞间CO2浓度(Ci),其中铵态氮与硝态氮混施处理(N2)的Pn、Gs和Tr值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下同),Ci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实测光响应曲线中,随光照强度增加,不同氮形态叶面肥处理均能使Gs、Tr和Pn值上升、Ci值下降,铵态氮与硝态氮混施处理的Gs、Tr和Pn上升更快,而Ci则表现为下降更快;通过光响应曲线拟合比较,得出最佳模型为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得出不同氮形态叶面肥处理均提高叶片的表观量子效率(α)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值,其中铵态氮与硝态氮混施处理的α和Pn-max提高幅度最大,分别为0.072和8.5473μmol/(m2·s);同时降低光补偿点(LCP)值,其中铵态氮与硝态氮混施处理的LCP值最小;提高了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其中铵态氮与硝态氮混施处理的含量最高。【结论】不同氮形态叶面肥处理均有利于提高油茶春梢叶片光合作用,效果最佳的是以铵态氮与硝态氮混合配施的叶面肥。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干旱荒漠区生草覆盖对果园苹果光合特性和叶片质量的影响,选用富士苹果,设置清耕和生草覆盖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苹果叶片光合特性日变化及叶片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覆盖与清耕处理的果园空气相对湿度(RH)及苹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率(WUE)及光能利用率(LUE)的日变化趋势相似,生草覆盖提高了苹果叶片的Pn、Gs、RH、WUE、LUE,降低了叶片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及空气温度(Ta)。通径分析发现,清耕处理的Ta对Pn有限制作用,Gs、Ci、Tr和RH是Pn的主要决定因子;生草覆盖处理的Ta和RH对Pn有限制作用,Gs、Ci和Tr是Pn的主要决定因子。果园生草覆盖增加了叶片的鲜重、干重、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及K元素含量。研究表明果园生草覆盖适合在干旱荒漠区推广使用,为干旱荒漠区果园生草覆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香蕉枯萎病不同发病程度下对抗感香蕉品种光合特性的影响。【方法】以抗病品种云蕉1号(YJ)和感病品种巴西蕉(B)为供试材料,在2个品种不同发病程度下(健康植株0级和发病植株1、2、3级),测定香蕉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的变化。【结果】抗病品种YJ与B的光合日变化趋势相似,Pn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曲线,没有“光合午休”现象,且峰值均出现在13:00—14:00时;通过光合-光响应曲线得到品种YJ的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分别为57.63和2630.00μmol/(m2·s),B的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为60.86和2250.00μmol/(m2·s);得到YJ与B的暗呼吸速率(Rd)为2.98和3.29μmol/(m2·s)。B与YJ的Pn、Gs、Tr...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草莓离体叶片的失水特性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为草莓耐旱性提供依据。【方法】采取离体叶片自然失水法,测定草莓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叶绿素荧光参数、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EC)、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结果】在脱水条件下4 h时间范围内,草莓离体叶片与非离体叶片(CK)相比,相对含水量、Pn、Tr、Gs、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快速下降,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初始荧光(F0)显著上升;草莓离体叶片H2O2与MDA含量显著上升,叶片EC增大,并在4 h时达到顶峰,与对照...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高寒区玉米叶片光合相关参数日变化特性,以“隆平702”玉米品种为材料,在安图县松江镇南道村进行田间试验,利用Li-6400光合仪在抽雄吐丝期测定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以及当天的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温度(T)和空气相对湿度(RH),分析叶片光合相关参数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寒区玉米叶片Pn与Tr的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变化,Pn的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4:00;Tr的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3:00;Gs的最大值出现在10:00,随后呈下降趋势;Ci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06:00—10:00,Pn与PAR,T,RH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显著正相关、极显著负相关(r=0.927,r=0.574,r=-0.765);14:00—18:00,Pn与PAR,T,RH的相关性分别为r=...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应对春小麦后期高温引起的早衰,深入探究作物早衰的生理机理,为春小麦抗逆栽培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宁夏春小麦品种‘宁春50号’为供试材料,以常温为对照(CK),设3个高温(HT)时段:花后10~12 d(HT1)、15~17 d(HT2)、20~22 d(HT3)测定春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结果】高温胁迫显著降低春小麦光合参数、叶绿素含量和产量,且以花后10~12 d高温胁迫影响最大。与CK相比,HT1花后15~25 d和HT2花后20~25 d时,春小麦旗叶的平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及叶绿素含量(Ca、Cb、Cx+c)均显著下降(P<0.05),胞间CO2浓度(Ci)显著上升(P<0.05),HT3处理在花后25 d时,各指标与CK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高温胁迫越早,对千粒重(TK)和产量(GY)的影响越大,与CK相比,HT1、HT2处理的TK分别降低23.43%、18.90%,GY...  相似文献   

9.
【目的】旨在探索水稻颖花关闭机理,发掘颖花关闭调控新措施。【方法】以可育水稻赣早538、萍恢141、华占和不育系水稻珍汕97A、博优A、岳4A为材料,通过观察离体稻穗刚开放颖花在CO2空气混合气体中的关闭过程,并采用便携式光合仪LCI测定颖花开闭过程中颖花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研究CO2对水稻颖花关闭的效应。【结果】2%~15%CO2处理明显加快可育水稻和不育系水稻颖花关闭进程,极显著缩短颖花开闭历时,明显提高不育系水稻颖花最终关闭率,此效应的最佳浓度为5%。可育水稻颖花Ci、Gs和Tr最大值均出现在内外颖夹角最大时,且均极显著高于内外颖开裂时;不育系水稻颖花Gs和Tr最大值也出现在内外颖夹角最大时,但Ci最大值出现在内外颖合拢时,较可育水稻后置,也均极显著高于内外颖开裂时;较可育水稻,不育系水稻各对应时间点的...  相似文献   

10.
以中熟品种拂晓桃为试验材料,研究夏、秋季大冠开心形、自然开心形和两主枝“Y”形3种树形结构对冠层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冠开心形冠层上、中、下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日积分值在夏、秋季均处于较高水平,自然开心形和“Y”形之间差异较小,处于较低水平;各处理冠层叶片的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日变化在夏季均与Pn保持一致;不同树形冠层叶片的总水分利用效率(WUE)在夏季以大冠开心形最高,两主枝“Y”形最低,在秋季以自然开心形最高,两主枝“Y”形最低;各处理叶片的Pn在夏秋季均与Gs、Tr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3种树形冠层下部和“Y”形中部叶片的Pn在夏季与大气CO2浓度(Ca)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在秋季,所有处理叶片的Pn与Ca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各树形冠层下部和“Y”形中部叶片的Pn均...  相似文献   

11.
顺义潮白河再生水受水区反硝化作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顺义潮白河段再生水受水区为研究对象,沿受水区再生水补给路径布设监测点,利用N_2∶Ar法和膜进样质谱仪(MIMS)直接测定反硝化产物溶解性N_2浓度,计算水-气界面N_2通量,探究N_2通量变化特征和硝酸盐氮沿流向变化的受控因素,概算硝氮转化过程中主要作用的贡献。结果显示:减河段N_2通量为8.92~15.20 mmol N2·m~(-2)·d~(-1),潮白河段N_2通量为17.07~33.01 mmol N_2·m~(-2)·d~(-1)。NO_3~--N含量在不同河段的变化主要受控于反硝化作用和浮游植物的同化吸收,其中减河段反硝化作用除氮量和浮游植物同化吸收固氮量分别为0.041 mmol·L~(-1)和0.017 mmol·L~(-1),分别占NO_3~--N变化量的68.33%和28.33%;潮白河段为0.254 mmol·L~(-1)和0.125 mmol·L~(-1),分别占NO_3~--N变化量的63.50%和31.25%。  相似文献   

12.
土地覆盖(Land Cover)数据是人们进行气候变化探究、生态系统评估与地理国情监测等研究的重要数据源。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外产生了众多不同时空尺度、不同分类体系的土地覆被分类产品集,但这些产品在局部尺度应用时的一致性与精度还有待分析。本研究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5种土地覆被分类产品(CLCD、ESACCI-LC、GLC_FCS30、GlobeLand30、MCD12Q1),将各土地覆被类型重分类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大类,从面积和空间两方面进行了一致性分析与精度评价。结果表明:5种产品对于淮河流域土地覆被的类型特征具有较强的一致性,面积估算的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9; 在3种30m分辨率土地覆被分类产品中,CLCD的识别精度最高,以此作为参考数据;其他四种产品总体精度在92.37%至95.53%之间,Kappa系数在0.523至0.695之间,GlobeLand30产品与GLC_FCS30产品精度较高、且各有优势,ESACCI-LC产品和MCD12Q1产品精度较低。研究成果为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土地覆被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调查分析了花果山省级森林公园低效林资源现状,提出针对不同立地条件划分的林相改造方案。通过加强乡土树种应用营造近自然森林群落,以期为本地区景观生态林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长期施用有机肥与化肥氮对华北夏玉米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等施氮量条件下,比较有机肥与化肥田间施用后农田温室气体(CO2和N2O)的排放量及其增温潜势,正确认识有机肥与化肥在田间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中的贡献,为制定田间合理的减排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制度下,以8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14年6—10月,持续监测了化肥和有机肥在不同施肥水平下潮土玉米季土壤N2O和CO2的排放特征,并估算玉米季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其产生的综合温室效应。[结果]施用有机肥与化肥农田土壤N2O的排放通量变化基本一致,施肥后出现短暂的排放高峰,之后逐渐趋于平稳;等氮条件下,化肥处理的N2O日排放通量明显高于有机肥处理,峰值过后的稳定期内有机肥处理的N2O排放通量略高于化肥处理。化肥的施用对农田土壤CO2的排放规律影响不明显,有机肥施用后CO2会出现持续的排放高峰。施用有机肥与化肥均会增加N2O的排放总量,且随施氮增加N2O排放总量显著增加;等氮量条件下,化肥处理的N2O排放总量显著高于有机肥。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了农田土壤CO2的排放量,而化肥对CO2排放总量的影响不明显。施氮量为240kg·hm-2时,有机肥和化肥处理作物产量均达到较高水平,而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GHGI)最低,分别为0.27、0.63 kg·hm-2,高于此施氮量,有机肥和化肥处理的GHGI均会明显增加。[结论]大量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都会产生过多的温室气体。由于有机肥的固碳效应,化肥处理GHGI高于有机肥处理,适量施用有机肥是实现农田固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反硝化过程是集约化农田土壤剖面硝态氮(NO3--N)去除的重要途径。但对土壤剖面反硝化氮气(N2)产生速率的准确定量很难,尤其不同深度的土壤氧气(O2)浓度状况如何影响土壤N2的产生仍不清楚。本研究依托集约化管理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6年),采集传统施肥处理0~2.5 m剖面的原状土柱,并基于在玉米生长季田间原位观测的不同深度土壤O2浓度和温度状况,设置不同O2浓度水平(15.0%、12.0%、2.5%和0)和培养温度(26℃和20℃),采用氦培养-直接测定N2法测定3个不同深度(0~0.2、0.5~0.7 m和2.0~2.2 m)土壤N2O和N2产生速率。结果显示:无论是有氧还是无氧条件,土壤剖面N2和N2O的产生均表现为表层高于深层;有氧条件下(2.5%~15.0%O2)土壤...  相似文献   

16.
阿克苏棉区不同氮磷钾配比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疆阿克苏棉区开展了氮磷钾最佳配比和施用量(专用肥)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N在172.5-241.5kg/hm^2的前提下,氮磷钾各因素对棉花产量的影响顺序为P>K>N;最佳氮磷钾配比为N:P2O5:K2O=1:0.67:0.23。氮磷对棉花单株铃数影响较大,而钾对单铃重的影响较大。按最佳氮磷钾配比制作成棉花专用肥,其最高产量施肥量为743.2kg/hm^2。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阿特拉津和外源磷对水生植物磷吸收及抗氧化酶系统影响的复合效应,选取典型的湿地植物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为供试植物,采用水培实验,研究阿特拉津(0、0.5、2 mg·L~(-1)和5 mg·L~(-1))和外源磷(0.5、4 mg·L~(-1)和10 mg·L~(-1))交互作用对香蒲体内磷含量、叶绿素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特拉津胁迫下,外源磷相较于对照显著提高了香蒲地上(310.47%)和地下部(165.81%)平均磷含量;中低浓度(0.5 mg·L~(-1)与2 mg·L~(-1))阿特拉津处理下,随着外源磷浓度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升高,过氧化氢酶(CAT)及谷胱甘肽(GSH)活性增强,丙二醛(MDA)含量则显著降低;高浓度阿特拉津(5 mg·L~(-1))处理下,外源磷降低了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CAT、GSH活性,却提高了MDA的积累。因此,中低浓度阿特拉津胁迫下外源磷能够提高香蒲体内磷含量、叶绿素含量及抗氧化酶系统活性,而高浓度阿特拉津与外源磷的复合效应表现为协同抑制,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阿特拉津胁迫与外源磷交互作用下水生植物响应的生理生化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为比较3种新型改性生物炭对溶液中镉(Cd)的吸附行为,以玉米秸秆生物炭为原料,制备巯基改性生物炭(S-BC)、铁改性生物炭(Fe-BC)和氮掺杂生物炭(N-BC),分析改性前后生物炭的元素组成、比表面积、表面官能团等性质的变化,通过系统的吸附试验,比较3种改性生物炭对Cd的吸附性能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与未改性生物炭(BC)相比,N-BC和Fe-BC比表面积分别增加了6.3和9.0倍,总孔体积分别增加了2.68和4.08倍。S-BC因改性后表面光滑,使得生物炭比表面积减小,但其表面官能团变化明显,S-BC在2 977 cm-1处出现新的吸收峰对应脂肪族(C-H)的伸缩振动,而且在1 089 cm-1、1 044 cm-1位置出现双特征吸收峰。3种生物炭对Cd2+的吸附主要为化学吸附过程为主,且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所拟合的热力学吸附优于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推测N-BC、Fe-BC、S-BC 3种生物炭对Cd2+的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物理吸附。通过Langmuir模型计算可以得到几种生物炭对Cd2+最大吸附量表现为Fe-BC (69.11 mg·g-1) > N-BC (61.92 mg·g-1) > S-BC (53.85 mg·g-1) > BC (40.34 mg·g-1)。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新鲜鸡粪和玉米秸秆为原料,在60 L密闭式发酵罐内进行联合好氧堆肥,研究了Fe2O3作为添加剂对鸡粪堆肥含硫臭气排放和堆肥产品腐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为期35 d的堆肥过程中,两处理的高温期(≥ 50℃)均持续10 d以上,满足堆肥产品无害化要求;种子发芽率指数(GI)均超过70%,达到完全腐熟,添加Fe2O3不会影响堆肥温度和堆肥产品腐熟度。鸡粪堆肥添加Fe2O3可有效降低含硫臭气排放,可使鸡粪堆肥过程中硫化氢(H2S)、二甲基二硫醚(Me2SS)和甲硫醚(Me2S)分别减少38.81%、73.59%和42.59%,累计减少总硫损失63.17%。总体而言,外源添加Fe2O3不会影响堆肥进程和腐熟度,可显著降低含硫臭气排放,增加产品中硫含量。  相似文献   

20.
研究结果表明,300~1000mg/L的赤霉素处理小麦幼苗后,小麦体内乙醇酸氧化酶活性提高18.75%~43.75%,正相关系数r=0.9655;500mg/L赤霉素处理后,乙醇酸氧化酶活性变化与处理时间呈正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为y=0.0796+0.00123x.300~1000mg/L的赤霉素处理使小麦蛋白质含量升高15.16%~37.74%,正相关系数r=0.9714;赤霉素对离体乙醇酸氧化酶活性无影响.用放线菌酮处理可抑制赤霉素对蛋白质合成和乙醇酸氧化酶活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