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脉红螺早期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早期个体发生及其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脉红螺的发育属间接发生型,其胚胎发育包括卵裂、囊胚、原肠胚、膜内担轮幼虫和膜内面盘幼虫;幼虫发育包括面盘幼虫、后期面盘幼虫和匍匐幼虫,匍匐幼虫经变态后发育为稚螺;在水温为21 ~22℃的条件下,受精卵需18 ~20 d发育至膜内面盘幼虫,经20~ 26 d后,面盘幼虫逐渐破膜而出;脉红螺面盘幼虫具有1对眼点和1对平衡囊,面盘呈双叶状,后期面盘幼虫的面盘中部开始凹陷,并逐步加深成4叶,呈蝶状,足发达,幼虫既能浮游又能爬行,随着进一步的生长发育,逐渐转入匍匐生活,成为稚螺.  相似文献   

2.
瘤背石磺的胚胎和幼虫发育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水温27~29℃、气温27~31℃和海水盐度为16的环境条件下人工孵化瘤背石磺的卵块,根据早期发育的形态变化将其划分为胚胎发育(包括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卵内担轮幼虫、卵内面盘幼虫)和幼虫发育(包括开口期、大面盘幼虫、附着期、匍匐幼虫)两个阶段。受精卵发育至卵内担轮幼虫需要51h,胚胎发育89h后变态为卵内面盘幼虫,第7天面盘幼虫孵化出卵,直径增大1倍;第23天幼虫变态为匍匐幼虫,虫体直径为受精卵的4倍。分析认为,瘤背石磺的胚胎发育具备典型的不等全裂、螺旋卵裂特征,幼虫为典型的腹足纲面盘幼虫形态;温度对胚胎发育时间影响显著而充气可以加速幼虫孵化出卵;面盘幼虫需要有适宜的潮间带环境和饵料(如底栖硅藻)才可以正常附着变态。  相似文献   

3.
在水温27~29℃、气温27~31℃和海水盐度为16的环境条件下人工孵化瘤背石磺的卵块,根据早期发育的形态变化将其划分为胚胎发育(包括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卵内担轮幼虫、卵内面盘幼虫)和幼虫发育(包括开口期、大面盘幼虫、附着期、匍匐幼虫)两个阶段。受精卵发育至卵内担轮幼虫需要51h,胚胎发育89h后变态为卵内面盘幼虫,第7天面盘幼虫孵化出卵,直径增大1倍;第23天幼虫变态为匍匐幼虫,虫体直径为受精卵的4倍。分析认为,瘤背石磺的胚胎发育具备典型的不等全裂、螺旋卵裂特征,幼虫为典型的腹足纲面盘幼虫形态;温度对胚胎发育时间影响显著而充气可以加速幼虫孵化出卵;面盘幼虫需要有适宜的潮间带环境和饵料(如底栖硅藻)才可以正常附着变态。  相似文献   

4.
郭恩棉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410-13414
[目的]探索控制捷拉邦囊螺发生的有效方法。[方法]从受精卵产出至孵化出膜,观察捷拉邦囊螺胚胎早期发育的形态学特征。[结果]捷拉邦囊螺的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7个时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担轮幼虫期、面盘幼虫期、匍匐幼虫期和仔螺形成期。仔螺形成后从卵膜中孵化。捷拉邦囊螺属于典型的包囊幼虫发育类型。[结论]该研究可丰富腹足纲贝类的发育生物学资料。  相似文献   

5.
瘤荔枝螺室内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室内人工育苗试验,探索瘤荔枝螺的人工育苗技术。[方法]采用低温干运法将亲螺从嵊泗县嵊山镇运回试验基地,控制培育池水深55~65 cm,海水比重1.016~1.019,水温26~30℃,保持连续充气,投喂鲜活的紫贻贝、菲律宾蛤仔、蓝蛤等低值贝类。收集亲螺产出的卵囊,冲洗消毒后放入孵化池孵化。培育单细胞微藻作为瘤荔枝螺幼体的饵料,用虾片、长牡蛎卵细胞、新鲜缢蛏碎块(200目筛绢网过滤)培育稚螺。[结果]共孵化出瘤荔枝螺面盘幼体800万粒,培育出平均壳高3.56 mm的稚螺58.6万粒,培育成活率为7.3%。瘤荔枝螺胚胎发育是在卵囊内完成,胚胎发育成面盘幼虫后破膜而出,进入浮游生长阶段,期间摄食单胞藻。附着变态后,幼虫开始摄食动物性饵料。[结论]附底栖硅藻波纹板采苗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韩庆  杨品红  黎伟  王文彬  罗玉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317-17319
[目的]为池蝶蚌的人工繁殖、新品种培育及种质资源保护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显微技术研究了洞庭湖区引种条件下池蝶蚌的胚胎发育和钩介幼虫结构。[结果]在16~24℃的水温下,胚胎发育历时约11d,胚胎发育的最适水温为22~25℃;池蝶蚌卵为均黄卵,受精卵在雌蚌内、外鳃腔中进行胚胎发育,胚胎发育同步;胚胎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膜内钩介幼虫期和钩介幼虫期;卵裂为螺旋不等完全卵裂。[结论]通过池蝶蚌外鳃的特征可初步判断胚胎发育的时期。  相似文献   

7.
杂交鲶(怀头鲶♀×鲶鱼♂)胚胎发育进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低温催产药物进行人工催产、授精 ,获得的杂交鲶受精卵平均卵径 1.6 4mm ,卵粒质量 3.5~ 3.6mg。利用 0 .3%胰蛋白酶对受精卵脱膜 ,解剖镜下连续观察 ,并将其分为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七个阶段 ,对所需时间和发育各时期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在 18.2~ 19.7℃水温条件下 ,孵化积温为 10 35℃·h ,经 5 1h2 6min孵化出苗。  相似文献   

8.
实验室内对平疣桑椹石磺(Platevindex mortoni)和里氏拟石磺(Paraoncidium reevesii)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观察,比较了两种石磺受精卵生物学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平疣桑椹石磺和里氏拟石磺的受精卵生物学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记录两种石磺受精卵、分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膜内担轮幼虫期、膜内面盘幼虫期、孵化期7个发育阶段的胚胎大小和孵化所需时间,观察各期胚胎发育特征,并与瘤背石磺胚胎发育做比较。发现不同种石磺胚胎发育各期的主要形态结构并无明显区别,但是发育各期胚胎大小及孵化所需时间均有较大差异。在平均水温28℃,静水微充气,平均盐度15的条件下,平疣桑椹石磺、里氏拟石磺和瘤背石磺从受精卵到膜内面盘幼虫孵化分别需要210 h、253 h和270 h;死亡时间分别为产卵后的第25天、22天和24天。孵化后的自由面盘幼虫发育至匍匐幼虫期开始死亡,未完成幼虫培育过程,面盘幼虫的变态过程和变态条件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9.
梭鲈胚胎及仔鱼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人工催产、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梭鲈(Lucioperca lucioperca)(Linnaeus)的胚胎发育及仔鱼发育过程和各发育时期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梭鲈受精卵为圆球型,呈淡黄色;吸水前平均卵径为0.96 mm,吸水后平均卵径为1.20 mm。梭鲈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24期,在水温16.0~17.2℃范围内,受精75 min开始第1次卵裂,受精后43 h开始形成器官,受精后约94 h开始出膜;刚出膜的仔鱼全长平均为3.8 mm;从受精到孵化出膜总积温为1 616.8℃.h。梭鲈的仔鱼发育过程可分为出膜仔鱼、眼黄色素期、眼黑色素期、鳔一室期、卵黄吸尽期5个发育期,在17~18℃水温下历时约159 h。  相似文献   

10.
显微观察并拍摄河蚬从受精卵到蚬苗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河蚬的受精卵为黑色球形,卵内径约为100μm;3~7 h后担轮幼虫出膜,再经面盘幼虫到D形幼虫,此时壳长约200μm;随着内部器官组织的生长发育及外部形态的变化,30 d后成稚贝,50 d后可见蚬苗。  相似文献   

11.
同型巴蜗牛在上海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成贝或幼贝越冬。越冬后的成贝在4月上旬开始交配产卵,每头成贝产卵10~56粒,平均约22粒.卵期平均约18天,卵的孵化率为67.80%~69.50%.秋季发生量大于春季.在一平方米范围的桔园内越冬死亡率可达38.43%~90.23%,幼贝的越冬死亡率明显高于成贝.  相似文献   

12.
兴凯湖翘嘴鲌胚胎和仔鱼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活体连续观察法描述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早期发育(从受精卵至4日龄仔鱼)的形态特征。将其与部分同属的鱼类胚胎发育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受精卵的形态、孵化有效积温、初孵仔鱼大小及群体差异等方面进行初步的讨论。结果表明,兴凯湖翘嘴鲌的胚胎发育时序和特征符合鲌属鱼类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兴凯湖翘嘴鲌的成熟卵呈淡黄绿色或青灰色,无粘性,为半浮性卵,卵径为(1.13±0.21)mm,吸水膨胀后卵径达(4.75±0.32)mm。从受精卵到仔鱼出膜可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胚体形成期4个主要阶段,22个发育时期。当水温为(26.8±0.5)℃时,从受精到完全孵出需22.5 h,积温为603.00℃.h。初孵仔鱼全长(3.98±0.37)mm。开口摄食时全长达(5.47±0.26)mm,此时鳔出现黑色素,卵黄囊几乎消失,消化道发育完整,鳍分化。  相似文献   

13.
以人工繁殖所得受精卵为材料,采用显微照相技术对长江鳡Elopichthys bambusa胚胎及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并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和拍照记录。实验结果显示:长江鳡的受精卵为圆球形,卵径为3.5~4.0mm,吸水膨胀后卵径为12.5~14.5mm,为非黏性漂流性卵;胚胎发育可分为胚盘、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器官分化和出膜7个阶段;仔鱼的发育分为卵黄囊期和晚期两个阶段。以长江水为培养用水,水体温度为22—25℃条件下,长江鳡的受精卵历时27h45min孵出仔鱼,其总积温为663℃·h;水体温度为26~29℃条件下,长江鳡仔鱼发育历时30d。  相似文献   

14.
瓯江彩鲤胚胎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人工催产、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的胚胎发育过程和各发育时期外部形态特征进行系统观察,并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其胚胎发育的特点。结果表明,瓯江彩鲤受精卵圆球形、淡黄色、沉性卵、强黏性;卵径为1.72 mm,吸水后卵径达2.67 mm;受精后开始形成卵间隙,且植物极的大于动物极的;卵间隙形成的过程中出现卵黄的收缩,略变小。瓯江彩鲤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8个大的时期,水温18℃时需98 h48 min出膜,水温23℃和26℃时分别需要62 h20 min、48 h45 min出膜。不同温度条件下,瓯江彩鲤胚胎发育早期(胚盘-原肠胚)在18℃恒定水温条件下存活率最高,发育后期阶段(神经胚-出膜)在23℃恒定水温条件下存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舌鰕虎鱼Glossogobius giuris的人工繁殖技术及其胚胎发育特点,进行了舌鰕虎鱼人工繁殖试验和胚胎发育观察,研究了舌鰕虎鱼亲鱼强化培育、人工催产、产卵受精和胚胎发育过程,并描述了胚胎各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性腺成熟的舌鰕虎鱼亲鱼经两次激素注射催熟催产,催产率为60%~80%,受精率为73.4%~81.2%,孵化率为63.8%~77.2%;舌鰕虎鱼受精卵为纺锤形,呈黏性且半透明;胚胎发育分为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7个阶段,以及26个发育时期;在25~27℃条件下需要108 h完成孵化过程,初孵仔鱼体长为2.5~3.5 mm,全长为2.7~3.8 mm,肌节为26~28对,心跳为50~55次/min。本研究结果可为舌鰕虎鱼资源的保护和人工繁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以转染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猪胎儿成纤维阳性细胞作为体细胞核移植的核供体,体外成熟卵母细胞为核移植受体构建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克隆猪胚胎,研究供核细胞的处理、注核部位及重构胚融合/激活时间对转GFP克隆胚早期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胎儿成纤维细胞血清饥饿与非饥饿培养10 d处理组,采用卵周间隙核移植重构胚的卵裂率(82.35%和79.07%)差异不显著(P >0.05);体外培养42~44 h 卵母细胞进行胞质内和卵周间隙注核的重构胚胎,其卵裂率(81.11%和76.80%)差异不显著(P >0.05);将卵周间隙注射法构建重构胚在0~1 h,2~4 h 和6~8 h 进行融合/激活操作,前2组重构胚卵裂率(75.61%和83.07%)无显著差异(P >0.05),但显著高于第3组(60.00%)的卵裂率(P <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