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4 毫秒
1.
为给山茶属植物的资源评价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21个山茶种质为材料,研究了高温胁迫条件下的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和SOD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21个山茶种质的相对电导率升高,且呈"S"型曲线,XSC14等5个种质的半致死高温均达60℃以上。高温胁迫促使21个山茶种质的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合MDA含量和SOD活性测定结果,发现XSC20、XSC14耐热性较强,而XSC4耐热性较差。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山茶种质基因库建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用种植法建立了福建省山茶种质基因库,库内保存有:(1)山茶属44个物种;(2)油茶优树76个号,优良农家品种12个号,优良家系11个号,优良无性系21个号;(3)山茶花130个品种.  相似文献   

3.
云南山茶品种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分析了国内外云南山茶品种资源的栽培历史、分类现状以及育种进程等;对国内外云南山茶品种资源的研究现状及热点问题进行了概述,提出了今后研究的4个方向:加强云南山茶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建立种质资源基因库;培育多个花色的云南山茶品种和加强云南山茶适应性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兴宁市径南镇和平远县长田镇3片油茶林(Camellia oleifera)采果后调查主要叶部病害种类、病情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主要病害为炭疽病、软腐病、藻斑病、褐斑病,病情指数大小依次为:炭疽病(61.30)>软腐病(57.96)>藻斑病(41.36)>褐斑病(28.52),炭疽病、软腐病和藻斑病危害程度较重,褐斑病危害程度较轻;炭疽病、软腐病和藻斑病在油荼林皆呈均匀分布,而褐斑病呈聚集分布,聚集均数λ为4.635 1,大于2,该病由外界环境和其本身生物学特性相互共同作用引起.  相似文献   

5.
<正> 山茶是我国十大名贵花卉之一,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一定的地位和声誉。山茶的繁殖方法很多,但育苗速度均较慢。自1983年起,我们结合山茶属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并对收集的二百多个山茶物种、品种,采用普通油茶大砧嫁接  相似文献   

6.
【目的】山茶花是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的木本名优花卉,中国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地和分布中心。为了更好地创制和发掘利用我国丰富的山茶种质资源,选育出耐寒且兼具油用和观赏功能的新品种,以油茶近缘种高海拔种质资源为母本开展杂交育种研究,从中选育出具有优良特性的园艺新品种,开拓抗寒育种的新途径,创制培育油用和观赏兼备的种质新材料。【方法】在山茶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和保存的基础上,采用嫁接繁殖和收集油茶近缘种自然杂交种子培育实生苗等方法,从引种收集的野生浙江红山茶C. chekiangoleosa和滇山茶C. reticulata等原种的实生后代中去发现变异,通过观测研究从中选择培育有价值的优良种质。【结果】从浙江红山茶和滇山茶原种子代的培育观测中发现变异并筛选,选育出‘湘水粉彩’C. chekiangoleosa ‘Xiangshui Fencai’(20160075)和‘素颜’C. reticulata ‘Suyan’(20160076)2个变异性突出、观赏性优良的山茶新品种。‘湘水粉彩’花型玫瑰重瓣型,瓣约60枚,花粉红色;‘素颜’花型半重瓣型,瓣14~18枚,花白色。2个新品种的花型、花色与母本差异明显,型色秀美,变异突出,且具有生长旺盛、易于繁殖、适应性强的特点,能少量结实,在冬季户外自然条件下经受住了-10~-8℃冰冻20 d的考验,遗传有亲本的抗寒性,是从高海拔油用兼观赏山茶种质中选育出来的具一定抗寒能力的2个园艺观赏新品种及育种材料,于2016年8月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授权,是国内首批利用浙江红山茶、滇山茶原种选育出来的2种开花类型新品种并获得国家新品种授权。【结论】从单瓣型原种后代中选育出了2个多瓣型的新品种,在浙江红山茶原种做亲本,尤其是做母本时,其子代出现多瓣花型的机率非常低,同样,在滇山茶原种子代中出现白色多瓣型品种的机率也很少。‘湘水粉彩’和‘素颜’这2个新品种可以在湖南以及相似区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山茶科(Theaceae)植物是亚热带森林的重要建群植物,是典型的地带性乡土树种。遵循"调查→收集→异地保存→分析评价→开发利用"的技术路线,并据此做好山茶种质资源库建设工作。文章试图从技术角度和科研角度探讨广东山茶种质资源库建设的有关问题,提出广东山茶种质资源库建设技术路线和科研方向,为有关种质资源库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油茶主要病害空间分布格局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 sM*与M回归模型分析法研究了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主要病害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油茶叶枯病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煤污病Neocapnodium sp.在油茶林中呈均匀分布;软腐病Agaricodochium camelliae、藻斑病Cephaleuros virescens为聚集分布,聚集原因是由软腐病和藻斑病的生物学特性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Iwao’s回归分析表明叶枯病的分布为均匀分布且病株个体间相互排斥,在油茶林中呈扩散性危害趋势;炭疽病、煤污病、软腐病和藻斑病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病株个体之间相互吸引,个体群在林中呈均匀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9.
山茶炭疽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山茶叶部症状及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为依据,通过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和致病性测定,证实了山茶炭疽病是由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Mass)侵染所致,且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山茶炭疽病发病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茶炭疽病是山茶、油茶的主要病害[1],多发生在长江以南各省区以及北方的河南、陕西省南部地区,庭园及盆栽山茶上普遍发生.它是由山茶炭疽孢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侵染所致[2].山茶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新梢,症状多出现于叶缘、叶尖和叶脉两侧.初发生时为小点,后扩大成不规则的大斑,黄褐色至褐色,最后中央灰白色,其上散生或轮生许多小黑点,病健交界处稍隆起.  相似文献   

11.
云南山茶(Camellia reticulata Lindl)是云南地方特色花卉,为了解和预防昆明市区云南山茶病害,选取昆明市3个山茶集中种植观赏园(中科院昆明植物园、金殿风景名胜区、丰泽源植物园)进行病害实地调查和病症比对鉴定。调查统计结果显示,3个调查地点各园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花腐病>花叶病>炭疽病>枝枯病>煤污病;危害最重的花腐病在3个调查地点均大面积发生(中科院昆明植物园77.93%>丰泽园植物园66.67%>金殿风景名胜区62.74%)。调查统计分析发现,云南山茶品种‘童子面’对花腐病的感染指数最低,为4.44%,可作为花腐病抗病性较好的品种进行选育;品种‘雪娇’‘靖安茶’对炭疽病的感染指数较低,分别为1.25%、1.67%,可作为炭疽病抗病品种;各品种对枝枯病感染指数均较低;品种‘童子面’对花叶病的感染指数最低,为2.78%;仅发现1株‘靖安茶’发生煤污病,其感染指数为6.25%。研究结果将为昆明地区云南山茶的病害防治及栽培品种种植配置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2.
山茶属植物同工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概述了同工酶技术在山茶属植物的种质资源、生理生化性质、遗传育种和抗性研究等方面取得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山茶属(Camellia L.)植物经济价值较高,其产品中的木本油料、山茶花、茶叶都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国多家科研单位已就山茶种质资源的收集作了较多的工作,现已在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金华、江西南昌、湖南长沙、广西南宁、福建福州、贵州贵阳等地建立了山茶种质资源收集圃,为山茶属的杂交育种及品系选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山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委常委、省委农工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崑生 ,于 2 0 0 1年 3月 5日在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召开之际 ,在春光明媚茶花、含笑盛开的季节 ,来到江西省林科院 ,考察了山茶科与木兰科种质基因库 ,参观了组培中心和核桃园等。陪同考察的有省农办负责人余小平、张康华和高安市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省林科院党委书记熊霖珍、副院长徐林初、副书记周诚等参加了接待省人大副主任考察江西省林科院山茶、木兰科种质基因库@陈永伶  相似文献   

15.
岛屿地理隔离对山茶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分子标记对分布于我国浙江和山东的8个山茶种群共24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20条引物扩增得到210条清晰条带,其中184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87.62%。经POPGENE1.32软件分析,山茶种群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68.9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256 9,Shannon信息指数(H)为0.377 9,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基因分化系数Gst=0.182 9,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个体间。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具有显著相关性(r=0.856 7,P<0.05),岛屿地理隔离对山茶种群的遗传分化具有重要影响。UPGMA聚类表明:浙江5个山茶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较高,山东青岛的植物园种群和五四广场种群可能移植自长门岩岛。我国野生山茶资源受人为破坏严重,建议在加强现有岛屿自然种群就地保护力度的同时,建立山茶种质资源库,促进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16.
对采自昆明昙花寺公园山茶炭疽病病原菌进行分离、致病性测定、鉴定研究,经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鉴定,病原菌为茶炭疽盘长孢Gloeosporium theae-sinensis Miyaka.  相似文献   

17.
我国油茶种质资源丰富,为选择丰产抗病物种、品种及类型或优株提供了物质条件。为了研究它们抗炭疽病的特性及其抗病机制,我们进行了该项研究,结果如下: 一、油茶抗炭疽病物种的选择 油茶抗炭疽病物种的选择,有些单位也曾进行研究。对攸县油茶(Camelliac yunsine-nsir Hu)抗炭疽病的看法有其共同性,但又不完全一致。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  相似文献   

18.
山茶大树嫁接的研究庄瑞林,王德斌,蔡肖群(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研所富阳311400)(湖南省林科所)(广西区林科院)匡元玉,熊年康(江西省林科所)(福建省林科所)为防止山茶基因资源的流失,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物质基础,1993年起,我国将山茶种质资源的...  相似文献   

19.
普通油茶无性系抗炭疽病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110个普通油茶无性系对炭疽病的抗病性,为油茶炭疽病抗性种质材料筛选和优良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调查方法和病情指数法,调查2014、2016年两年中110个普通油茶无性系的抗病性。[结果]在参试的110个普通油茶无性系中,未发现免疫(I)、高抗(HR)、高感(HS)无性系,抗病无性系10个,中抗无性系30个,中感无性系65个,感病无性系5个,其中9号、21号、27号、40号、45号、66号、150号、164号、177号、219号是10份抗病无性系。[结论]综合两年调查结果筛选出9号等10份抗病无性系,为深入研究普通油茶抗炭疽病机制和抗病育种提供了育种基础材料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山茶物种收集及其育种和园林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山茶分类、种质资源保护、培育新种、交流合作四个方面讨论了山茶物种收集的意义。同时对利用这些物种在培育特殊花期的茶花品种、培育开黄花的茶花品种、培育具有香味的品种、培育抗寒性强的品种、培育各种特殊形态的品种、选育新的绿化树种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