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元蘑菌丝生长条件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温度、光照、pH值等生长因子及碳源、氮源等营养源对元蘑菌丝生长的影响试验,得出结论:元蘑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元蘑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3-25℃,最适pH值为5.0-6.0,元蘑菌丝适宜在黑暗条件下生长,光照抑制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2.
摘要实验观测了不同碳源、氮源、碳氮比、温度、pH对粗皮针层孔菌菌丝的生长影响。结果显示粗皮针层孔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酵母膏;最适碳氮比是35:1;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和pH值分别为32℃、6.0。试验为粗皮针层孔菌的菌种生产、液体发酵、子实体人工驯化栽培工艺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营养及环境因素对鲍氏针层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营养及环境因素对鲍氏针层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方法:观测不同碳源、氮源、碳氮比、温度、pH、光照、培养基含水量等7个方面对鲍氏针层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鲍氏针层孔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蛋白胨;碳氮比在15/1~20/1有益菌丝的生长;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pH值和培养基含水量分别为28~32℃、5.0~6.0和65%;一定的光照使菌丝颜色加深,但不会抑制菌丝的生长。结论:为鲍氏针层孔菌的高产优质低耗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选用H22荷瘤小鼠对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和瓦尼木层孔菌(Phellinus vaninii)发酵产物进行抗肿瘤体内试验,测定其对H22荷瘤小鼠抑瘤率、免疫器官指数、免疫因子含量和生存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火木层孔菌和瓦尼木层孔菌发酵产物高、低剂量组(1 000 mg/kg、 500 mg/kg)均对肿瘤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瓦尼木层孔菌发酵产物低剂量组(500 mg/kg)抑瘤效果最佳,其抑瘤率为58.7%.火木层孔菌和瓦尼木层孔菌发酵产物高、低剂量组均可提高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 IL-2)的含量、延长小鼠的生存期,但是对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含量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瓦尼木层孔菌及其人工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瓦尼木层孔菌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珍贵药用真菌,其野生资源稀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特此对瓦尼木层孔菌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及人工栽培技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6.
翁祖英  吴政声 《食用菌》2005,27(4):10-11
观察在不同温度和pH值条件下,鲍鱼菇8120和平菇P54菌丝体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鲍鱼菇8120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20~33℃,最适温度为22-28℃。适宜pH值为5~8,最适pH7.2~8;平菇P54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20-33℃,最适温度为25-31℃,适宜pH5~8,最适pH值为6-6.5。  相似文献   

7.
从野生朱红密孔菌子实体组织中分离获得朱红密孔菌纯菌丝,研究了温度、培养基pH值和含水量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朱红密孔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0℃,培养基最适pH值为7.0,最适含水量为60%~65%。用木屑和麸皮为培养料人工栽培朱红密孔菌,在培养料上菌丝发满菌袋时间为26~30d,原基形成至子实体成熟时间约为32d。  相似文献   

8.
对漏斗大孔菌(Favolus arcularius(Batsch):Fr.)的菌丝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5~40℃,最适温度35℃左右;培养基适宜pH为pH3~11,最适pH为5;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  相似文献   

9.
白灵菇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和温度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pH值和温度两种因素对白灵菇菌丝生长的影响,试图求出最适宜白灵菇菌线生长的pH值和温度。研究中pH值为5,5.5,6,6.5,7,7.5,温度为22℃,23.5℃,25℃,26.5℃,28℃。试验结果以菌丝的日增长长度为统计指标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再通过对菌丝增长长度的平均值进行多重比较,最后得出25℃是白灵菇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pH值5-7.5均适宜白灵菇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以从杨树发病叶分离到的病原菌为试材,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法鉴定病原菌,利用菌丝培养法,研究不同培养基、温度、光照、pH值、碳源和氮源对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原菌为大茎点属(Macrophomasp.)真菌;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适宜pH值为6.0,适宜培养基为PA培养基与PDA培养基,不同的光照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速度影响不大,适宜病原菌P1生长的最佳碳源为乳糖,氮源为酵母膏。  相似文献   

11.
不同培养条件对鲍鱼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不同温度、pH值及培养基含水量处理 ,对鲍鱼菇菌丝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鲍鱼菇菌丝生长适宜的温度范围为 2 0~ 31℃ ,最适温度为 2 5~2 8℃ ;pH值适宜的范围为 4 0~ 7 0 ,最适pH值为 5 5~6 0 ;培养基含水量适宜的范围为 6 0 %~ 80 % ,最适含水量为 80 %。  相似文献   

12.
试验研究了不同培养基配方、温度、pH值、光照对紫丁香蘑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培养基中,紫丁香蘑菌丝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黄豆粉培养基:黄豆粉40g,蛋白胨2g,葡萄糖20g,琼脂20g,加水至1000mL。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最适温度为25℃,适宜的pH值为6~7。  相似文献   

13.
对草菇菌株V115在不同营养因子(碳氮源)、不同培养条件(培养温度及酸碱度)下进行了菌丝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是蔗糖和麦芽糖;最佳氮源是蛋白胨;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32~38℃;菌丝生长适宜的pH为6~7.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瓦尼木层孔菌(Phellinus vaninii)中柚皮素含量。瓦尼木层孔菌醇提物水解后采用RP-HPLC对柚皮素的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条件:Hypersil ODS(4.6mm×100mm,3μm)色谱柱,流动相为1%冰醋酸溶液-甲醇(62∶38),柱温为40℃,流速为0.6mL/min,检测波长为288nm。标准曲线为A=4.18×106 X+40109(r=0.9998,n=5),柚皮素进样量在0.0202~2.020μg间线性关系良好,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56%(n=5),回收率为97.8%,重现性实验RSD为1.76%。该法适于瓦尼木层孔菌醇提物中柚皮素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5.
陈凤美  孙勇  蒋继宏 《食用菌》2007,29(6):9-10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深层培养木蹄层孔菌的氮碳源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发酵培养基,并采用常规方法对培养条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木蹄层孔菌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为:麦芽浸膏15 g/L,玉米粉15 g/L,豆芽20 g/L,硫酸铵0.3 g/L,MgSO_4 0.05%,KH_2PO_40.1%。木蹄层孔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5。  相似文献   

16.
通过观测不同培养基、温度、pH值和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情况,对Phyllostictacitrichinaensis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琯溪蜜柚叶汁可促进菌丝生长;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生长温度为28℃,40℃时停止生长;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为3~9,最适生长pH值为5~6,14天后在pH值7~9的OA培养基上菌落边缘会产生黄色素;分生孢子在25℃、pH值4的条件下萌发率最高,但萌发率低于45%;12小时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55℃10分钟,孢子致死温度为50℃10分钟.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条件处理下,对菌丝生长和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不同温度及pH对榆白涩病病菌菌丝、病原孢子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榆白涩病病菌的生长速率受温度条件影响较大,5~30℃,菌丝生长量与温度呈正相关,25℃最适合菌丝生长;5~35℃,病原孢子的萌发率与温度呈正相关,适宜病菌孢子萌发的温度为30℃。pH值在3~11范围内病原菌丝均可生长;菌丝生长最适的pH值为9,pH值在3~11条件下孢子能够生长;最适孢子生长的pH值为8。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不同培养基、碳氮源、温度、pH值、光照对Pilidium concavum(Desm.)Hohn.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丝生长量,用血球计数板法测量产孢量。结果表明:该菌在PDA上生长最适,在PYA上产孢最多。在最适培养基上培养,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25℃,产孢最适温度为30℃;在pH值6~11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6,pH值为11产孢最多;光照对菌丝生长、产孢无显著影响;在供试的碳氮源中,菌丝生长及产孢以葡萄糖、酵母膏最适。  相似文献   

19.
营养及培养温度对草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国明  李梅 《食用菌》2009,31(3):8-9
研究了碳氮源、碳氮比、酸碱度和温度对草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源中蔗糖对草菇菌丝的生长最有利,其次为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氮源中以蛋白胨为最好,酵母粉、牛肉膏和尿素次之;适宜碳氮比为20:1~30:1。选用L9(3^4)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确定了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最显著,最佳碳氮营养为蔗糖2.0%,蛋白胨0.4%,最佳培养温度为35℃,最佳pH值9.0。在此优化的条件下培养草菇菌丝,其生长速度达9.03mm/d。  相似文献   

20.
白玉蕈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影响白玉蕈的形态特征及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比较了不同碳源和氮源、碳氮比、温度、pH条件下菌丝的生长情况。试验结果:白玉蕈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佳的碳氮比为10∶1;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0~30℃,最适温度为20~25℃;菌丝生长的最适pH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