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词随着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它在日语扎根后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日语中"不可避的外来者".本文以近现代日语中的"汉语"词为对象,探讨其产生和发展以及对日本乃至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对了解两国间的历史文化交流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众所周知,汉语的口语能力是在汉语环境下自然习得的,汉语的口语能力又是在学校以及校外大量的笔语实践中习得的,而汉语的习得又是和思维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旦掌握了汉语,一切思维活动也就离不开汉语。同样,学习日语也必然要涉及到汉语。既然如此,就要求教师要在日语教学中正确处理汉语和日语的关系问题。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呢?首先,要充分利用汉语的转移作用。即利用汉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与日语相同或相近之处,使之转移到日语上去,可以转移的根据是:  相似文献   

3.
日语中所使用的文字由平假名、片假名、汉字以及罗马字四种构成。而其中的汉字与汉语的汉字有着根深蒂固的渊源关系,因而如果了解了日语汉字,那么将对中国人的日语学习者产生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让初学者在日语学习中少走弯路,笔者将自己学习后所领悟到的日语汉字的一些规律从四个方面(日语汉字的读音、字形、汉字意义及音形义)进行总结,以使初学者学会按照日语汉字的文化背景和民俗内涵,充分利用日语的语言习惯进行思考,更加高效的学习日语。  相似文献   

4.
对长期留学日本并深受日本文化浸润的鲁迅先生来说,留日时期称得上是其语言风格的形成时期。鲁迅对日语有怎样的认识,日语对其语言又有哪些影响,通过考察鲁迅作品,对其中的“日语借词”进行分类解析。其作品中的“日语借词”一类是直接借用日语固有式的表达;另一类是音译或意译创造的汉字式词语。这些日语借词以各种形态渗入鲁迅作品的词汇、语法和修辞当中,不仅大大丰富了鲁迅文学语言的词汇量和表达手法,对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的形成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从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佛教文化不仅对中国人民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汉语词汇的丰富完善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随着佛经事业的兴盛,佛教的借词和译词对汉语词汇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佛教借词进入到了汉语之中,同时佛教译词也大量增加,汉语的复音化进程加快。本文试以《大唐西域记》中的佛教词语(不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为例,简单地论述与佛教有关的一些用语,汉语词汇对佛教词语的译借情况,佛教词语对汉语构词法的影响,以及佛教用语和全民汉语词汇的融合情况等。  相似文献   

6.
一、总述
  在学习汉语语言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应该要数词汇学习了。因为,“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词汇在汉语语言中所占的地位固然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近年来在开展汉语教学的实践工作之中,依旧缺乏诸多词汇教学的环节。一般来说,学习汉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教师在初级阶段的词汇教学过程中,多是把词汇用来辅助语法和口语的教学。由此可见,词汇教学并不是汉语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真正的词汇教学,其实应该在进行完语法教学之后再开始。即使学了很长时间,留学生也只能学到2000至2500个左右的常用词,远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对于大多数留学生来说,汉字是难写和难记的,这往往是因为汉语的词汇数量太大,不容易掌握。笔者认为,只要抓住汉语的特点,抓住汉语词汇的规律,掌握汉语词汇并不难。所以,对外汉语教师的词法知识必须非常完善,才能将汉语知识更好的教给留学生。  相似文献   

7.
和制英语的出现丰富了日语词汇,不仅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因此研究和制英语对日语学习者以及从事日语教育的工作者有着很大的意义。本文以日语中的和制英语为研究对象,对其制造方法、分类及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日本文字中汉字的地位无法取代,古代日本文字大体经历了吸收汉字、使用汉文、以汉字标注日语读音以及标写特殊词汇等诸阶段。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考察中国的汉字对日本文字的影响,对以汉字为母语的中国学生学习和理解日本文字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9.
<正>为促使学习公共外语课大学日语的学生在有限时间范围内,有效快速掌握过级词汇,少走弯路,本人在多年教学中,对日语词汇记忆法做了广泛探讨并付诸细致的实践教学,效果显著,在此抛砖引玉,为苦于记忆不得法又面临过级考试的大学日语学生提供有力指导。本文提供的是根据日文中汉语复合词构成规则进行的联想法。所谓汉语复合词构成规联想法就是按日文中汉语复合词汇的构成规则由字到词的联想法。是在单位时间内按构词规则进行有据可依的联想  相似文献   

10.
英语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取了众多语言的词汇,其中不乏汉语词汇。英语中的汉语借词记载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历史,反映了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本文就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以及借入的方式进行了分析探讨,并且对未来越来越多汉语词会被英语借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魏来 《山东饲料》2013,(11):121
使用任何语言都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既文体来选用不用的词汇,日语也不例外,关于日语中词汇的文体差别已经有过诸多研究,并且十分深入。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动词方面,关于副词的文体差别问题提及甚少。本文利用各类语料库检索汉语副词的使用频率,比较其中差别,希望对日语学习者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日语语言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汉字,这些汉字是日语表记文字的一部分.日语的表记文字经历了最先的全汉字时期,到假名汉字相混合表记时期,再到当今日语表记中残留近2 000个常用汉字时期的演变.通过考察日语表记汉字的演变史,可以管窥日本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学习态度,了解日本民族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学习的趋向,也能让日语学习者更加清楚地了解日语汉字在日语表记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日语汉字.  相似文献   

13.
字母词在汉语中出现,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语教育日益普及,中外交流不断加强,加之互联网的推动,现代汉语中大量出现由字母单独构成或者字母加汉字、字母加数字等构成的词语,如“WTO”、“卡拉OK”、“MP3”等,其使用频率非常高,已经成为现代汉语词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汉语中的字母词现象充分反映了我国当前的语言生态,因而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现代汉语中的字母词现象,着重探讨其成因、使用情况及其对语言生态环境的影响,旨在引起相关机构对21世纪更加开放的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语言现象及其对语言生态环境的影响给予高度重视,对字母词的使用适当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4.
使用任何语言都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既文体来选用不用的词汇,日语也不例外,关于日语中词汇的文体差别已经有过诸多研究,并且十分深入.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动词方面,关于副词的文体差别问题提及甚少.本文利用各类语料库检索汉语副词的使用频率,比较其中差别,希望对日语学习者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0引言现代日语的人称代词数量众多,而且有着多种变化,不易准确使用。这与数量较少且稳定的汉语人称代词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日语学习者普遍的印象。因此,本文就日语与汉语的人称代词的区别进行初步的探究。笔者将从尊敬程度、性别、转用表现三个方面,阐述日语和汉语的人称代词的区别、特征、背景以及各自的优缺点。1尊敬的程度的变化日语的人称代词,在使用的过程中,其尊敬程度有减低的趋势,这也是汉语中没有的现象。可以说是因为过度的使用表示尊敬的人称代  相似文献   

16.
<正>日语的词汇主要分为和语(固有的日语)、汉语、外来语几类。其中,外来语主要是指和语和汉语以外的,从别国引入的语言,诸如英语、意大利语、德语等。据统计近年来外来语词汇已经占到日语词汇的10%,并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它们涉及到日本政治、经济、文化、衣  相似文献   

17.
<正>针对大学日语公共基础课学生每年两届四级考试所面临的单词量要求的挑战,作者在教学中扎扎实实地探讨一系列联想记忆法,帮助学生在日常绵密严格训练过程中得到要领,从而能够较有效地掌握大量词汇,并在这一系列训练中巩固了必要掌握的语法规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抛砖引玉地将以下行之有效的系列联想记忆法分述如下,为苦于枯燥记忆的学生提供帮助。我们知道,日语与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日文词汇中又含  相似文献   

18.
汉语和蒙古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在长期的接触交往中,蒙古语对汉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文从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对这种影响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种语言中关于"头"和"首"的表现很多。但是,虽然用同样的汉字标记,所包含的意思却有所不同。"头"和"首"不仅仅用来表示身体部位,由此还衍生出了很多不同的含义。本论文着眼于汉语和日语中"头"和"首"的构成要素,分析其形成过程。本论文考察了中日两种语言中"头"和"首"的各种用法,以及分析中日两种语言中经常出现的与"头""首"相关的表现形式的特征。通过以上的对照研究,总结出"头"和"首"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20.
接续词ソレナノニ在实际翻译中对应着多种汉语转折关系标志,不同语义下ソレナノニ的汉译类型与翻译倾向也不尽相同。本文基于日语文学作品语料库,在将ソレナノニ语义划分为逆因果、对照、预想外、非本意四类后,对其翻译倾向进行了实证性分析,期以该研究对广大日语师生以及对日汉翻译教学产生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