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该文应用样方法、收获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了大熊猫"祥祥"野化培训圈内主食竹种的生长发育特性和生物量结构特征.大熊猫野化培训圈内主要分布有拐棍竹和短锥玉山竹两种主食竹类,拐棍竹占98%以上,种群密度两竹种分别为拐棍竹23.38株·m-2,短锥玉山竹4~10株·m-2.拐棍竹竹笋平均地径1.633 cm,竹高198.75 cm;幼竹地径0.928 cm,竹高278.00cm;成竹地径1.477cm,竹高373.04 cm.短锥玉山竹的地径0.475 cm,竹高90.65 cm.主食竹种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生物量平均为6.855kg·m-2,其中竹笋和成竹生物量最大,占总量的75%;不同器官生物量的排序为竹秆生物量>竹枝和竹叶,不同龄级生物量则以幼竹最低,仅占1.41%.拐棍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规律呈现出竹秆随高度的增加而递降的趋势,枝叶则表现为偏正态分布.通过各器官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拐棍竹各器官生物量之间相关性极显著,由此建立了地径、株高与各器官生物量的估测模型.  相似文献   

2.
前言撑麻青1号竹是以撑篙竹(B.Pervariabilis)为母本,用麻竹(S.latiflorus)和青皮竹(B.text-ilis)混合授粉育出的竹子,经六年的观测比较而评选出的.撑篙竹与麻竹是不同属的竹子,撑篙竹秆形通直,材质坚韧,是华南地区的一等用材竹种,但竹秆不够高大;麻竹秆形高大,笋味美可口,但竹材利用价值不及撑篙竹;青皮竹分枝高,秆形较小而通直是一种良好的蔑用竹.这三种竹子杂交育出的撑麻青1号,表现出明显的生  相似文献   

3.
于2019年,在广西南宁市七坡林场开展低丘松林下套种3种丛生笋用竹种(绿竹、麻竹、勃氏甜龙竹)试验,探究3种丛生笋用竹种的造林效果、发笋及幼竹生长规律。结果显示:勃氏甜龙竹的成活率高达83.15%,略高于绿竹(76.6%)和麻竹(62.13%);发笋时间,以勃氏甜龙竹最早(5月中旬),绿竹最晚(6月上旬);发笋持续时间历时最长的为勃氏甜龙竹(180 d),最短的为麻竹(150 d);麻竹的发笋量最高,平均单株母竹发笋率、退笋率分别为2.186、0.115,且以下坡位发笋率略高于上坡位,而退笋率相反;3种笋用竹幼竹高生长均呈现出慢—快—慢的"S"型生长规律,勃氏甜龙竹与麻竹的高生长速率相接近,生长盛期日均高增长量为12 cm; Richards、Gomperz.T方程分别较好地拟合了勃氏甜龙竹和绿竹、麻竹的发笋—幼竹高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麻竹等4个丛生竹种的田间育苗试验和撑绿竹等4种丛生竹种的大田生产观测表明:丛生竹分株留蔸育苗与带蔸埋秆育苗,竹苗产量和苗木地径差异达显著至极显著水平。前者可比后者平均每丛增产苗木28.0%-106.0%,竹苗平均地径大10.0%~54.0%。分株留蔸育苗各竹种预留母竹数量和地径与当年竹苗产量和地径,除大头典竹外,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发掘绿竹在南充地区的培育潜力,在南充3个区县采用绿竹桶装苗开展夏季和冬季栽培试验,对绿竹成活、发笋数量、成竹地径和株高等形态性状,耐寒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绿竹成活率均在82%以上;夏季种植后,当年即可发笋,平均出笋3.4~5个,冬季笋发育为一代成竹时,平均地径1.76 cm~2.49 cm、平均株高于2.4 m~3.1 m;第二年一代成竹平均出笋2个,笋成竹后平均地径为一代地径的1.5倍,平均株高为一代株高的1.56~1.85倍。冬季种植后,第二年夏秋季可出笋5.1~5.8个,其发育的成竹平均地径2.11 cm~3 cm,平均株高2.65 m~3.86 m;绿竹冬季未表现出明显的冻害。研究认为重庆绿竹适宜于在南充地区引种培养,相关研究将重庆绿竹适生范围往北提高了2~3个纬度。  相似文献   

6.
以田林麻竹、龙竹、马来甜龙竹、吊丝球竹,壮绿竹、撑绿杂交竹6号、撑绿杂交竹30号的容器扦插苗为研究材料,在南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营造试验林,研究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造林6个月后,7种大型丛生竹容器扦插苗的造林成活率在50%-93.4%,吊丝球竹和撑绿杂交竹6号的造林成活率较高,田林麻竹的成活率最低;撑绿杂交竹30号的长势最好,龙竹和壮绿竹的长势较差;新竹数量与母竹萌芽数量呈正相关;新竹地径均与母竹地径、萌芽枝条数量和长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竹类植物花粉的生活力和自然授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2种开花竹类植物花粉的败育、生活力和自然授粉进行了观察和试验研究,花药和花粉在离体后生活力保存时间较短,尤其是离体花粉的生活力在1-2h会丧失贻尽,适宜竹花粉萌发的培养液的10%蔗糖液,若再加入5ppm硼酸能明显提高花粉发芽率。篌竹和斑苦 花分别属于花药合并粘连和无花粉的二类雄性不育型,其余10个竹种的花粉中均有三种类型的败育花粉,低温、干旱等不育环境使竹花粉发育受阻,不育花粉率增高,竹花的自然授粉不良,在盛花的竹株上接受不到花粉的竹花占33.3%,在部分开花的竹株上花粉自然授粉率公10%。  相似文献   

8.
麻竹开花不孕发育过程及育性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麻竹开花不育机理,开展育性调控,有效提高麻竹结实率,采用野外观察麻竹花形态、扫描电镜观察花粉形态及外源激素调控开花结实等方法,对麻竹开花不孕发育过程及育性调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麻竹花为假花序,颖花,闭合型;花期为每年的4—11月;花粉粒平均直径为27.1μm,萌发孔外孔径平均为3.83μm,内孔径直径平均为1.96μm。种子为坚果状颖果,卵球形,长0.55~0.86 mm,直径2.22~3.35 mm。麻竹开花不育有3个重要原因:(1)雌雄蕊无法同时间内授粉;(2)小花柱头生长不良;(3)花粉日照易失水。麻竹开花结实率受外界因素影响,生长素调控可以促进麻竹结实,获取种子。  相似文献   

9.
毛竹与肉桂混交造林和裸地种竹对比试验表明两种造林模式的母竹成活率均在80%以上;混交林母竹成活率、母竹当年出新竹的频率分别比裸地种竹高8%、9.7%;新竹发生株数、高度、冠幅、枝盘数、平均竹鞭数、竹鞭长度、平均鞭径、平均鞭幅等混交造林明显大于裸地种竹,而1 m长竹鞭节数、竹鞭分布深度则是混交造林小于裸地种竹;同时混交后,肉桂第3年树高就达到1.74 m,胸径3.2 cm,优于肉桂纯林.  相似文献   

10.
2008~ 2010年间在贵州省赤水市、仁怀市、习水县分别设置试验地,开展了不同改造技术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低改措施的应用,撑绿竹的胸径、竹高、竹材产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到2010年,处理A最有利于撑绿竹新竹生长,平均胸径达5.38 cm,平均竹高8.81 m,竹材产量15.02 t·hm-2.砍灌割草间伐、竹丛施肥、竹蔸培土相结合的低产林改造措施,可明显提高竹材产量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花绿竹是近年选育的浙南夏秋笋新品种。与当地传统主栽种绿竹相比,有以下特点:(1)秆色为花色,绿底黄条,传统主栽种绿竹竹秆为绿色。(2)物候上抽枝发叶早,当年生新竹于高生长停止后即萌芽抽枝,抽枝率达80%;而传统种绿竹当年抽发枝叶相对较少。(3)习性上分枝低,多数竹株只要光线合适,即从地上部分第2~3节就开始抽枝,节间长度为两头小,中间长,11~32cm不等。(4)成竹高3~7m,胸径2.7~4.4cm。高生长期历时45~70天,夜生长量大于日生长量。径生长历时14天。高生长满足三次曲线方程:y=0.000 09x3+0.014 6x2+1.238 1x(R2=0.989 1)。(5)在浙南地区,花绿竹在海拔300 m以下、最低气温-5℃以上均可生长并形成经济产量。出笋初期6月初,末期10月中旬,7—8月为盛期,出笋量占总量的83%以上。(6)丰产早产性能好(3~4年生竹丛,产量在5.25~6.00 t/hm2,较对照种高25%),笋体品质优(糖分含量高、出土笋苦味轻)、质地脆、口感佳。花绿竹可作为笋用竹推广应用,也可考虑兼作笋用、观赏竹开发。  相似文献   

12.
麻竹种内控制授粉子代苗期选择及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产地零星开花母竹为亲本,通过控制授粉得到了遗传变异丰富的麻竹种内杂交子代。对65个正常生长的杂交组合子代苗进行苗期选择,根据不同培育目标选出优良笋用及笋材两用杂交组合29个和34个。入选优良笋用杂交组合平均发笋量比选择前增加17.9%;入选笋材两用杂交组合的平均发笋量、地径及杆高比未选择前分别提高4.8%、22.6%和19.5%。研究表明,麻竹可以通过人工杂交及选择获得生长性状优良的杂交后代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3.
麻竹笋用林高效培育的密度与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邹跃国 《竹子研究汇刊》2006,25(2):20-23,27
以麻竹笋用林高效培育为目标,在丛立竹密度和施肥对竹笋经济性状影响的试验基础上,构建丛立竹密度和施肥的优化模式,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范围内,丛立竹密度与竹笋产量呈抛物线型关系,与丛出笋数遵循线性增长趋势,但当丛立竹密度9株及以上时,笋个体质量和竹笋产量显著下降;施肥的竹笋增产效果主要来源于笋个体质量增大和不规格笋比例下降,对丛出笋总数无显著影响,对丛经济出笋数有显著影响。施有机复合肥竹笋产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尿素则随施肥量增加出现先增产后减产现象,产生“氮饱和”效应;当丛立竹胸径5~6 cm时,施用试验有机复合肥,麻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最佳组合为丛立竹密度5~7株,丛施肥量10~12 kg。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北部山区优良纸浆竹种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邵武市引种撑绿竹、硬头黄竹、坭竹、单竹、青皮竹及大眼竹的成活率、出笋率等情况,并就福建省北部山区纸浆竹林苗圃基地建设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吊丝单竹、云南甜竹、大头典竹在相同抚育措施下出笋规律调查,结果表明:吊丝单竹出笋早,出笋量大,平均达37.05支/丛,但出笋总重量低,平均仅25.25kg/丛,云南甜竹、大头典竹出笋迟,但云南甜竹的笋总产量最高,达42.2kg/丛,大头典竹出笋产量仅次,达40.1kg/丛。从方差分析上看,吊丝单竹与云南甜竹、大头典竹间存在1%极显著水平。从出笋的月规律变化上看,7月下旬和8月中旬均是3种竹子出笋高峰期,而7月中旬和8月上旬均出现出笋低谷期,8月中旬过后均出现出笋逐渐减少趋势,吊丝单竹、大头典竹9月下旬产笋仅零星出现,云南甜竹出笋则在9月下旬仍达到一个小高潮,而后出笋逐渐停止。  相似文献   

16.
马蹄笋施肥试验表明:在肥料成本相同的情况下,不同肥料处理对马蹄笋竹林出笋及产量的影响差异较大,施用兔粪有机肥出笋早、产量高,效益好;采用尿素与复合肥混施效果次之;单一施用尿素、复合肥、竹类专用肥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7.
绿竹笋用林培土措施对笋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绿竹笋用林土壤管理过程中,通过不同培土措施对笋品质及产量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培土高度为10cm时,竹笋形态品质最好,产笋量及竹笋可食部分所占的比例也最高。不同培土高度,其营养成分相关指标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麻竹研究现状和更好地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对1992—2013年的麻竹中英文文献进行查阅、分类与总结,文献计量共690篇,其中中文占75.21%、英文占24.78%。年份分布特点为逐年增加,2000年以后明显增多;文献载体以期刊为主,期刊分布范围较广,以林业技术和木材科学为主;研究内容分为营养生长与开花特性、栽培技术与方法、笋竹加工与化学利用、生态保护效应等8类,其中栽培技术、化学利用、组织培养、开花特性等研究较多,其他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9.
麻竹材基本密度与力学性质变异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不同年龄、竹竿不同部位麻竹材基本密度和力学性质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麻竹材基本密度和力学性质因素的重要程度为竹竿部位>年龄>立地条件;竹竿部位和年龄对麻竹材基本密度和力学性质影响均极显著,立地条件对麻竹材基本密度、顺纹抗压强度和弦向冲击韧性影响极显著,对麻竹材弦向抗弯强度和顺纹抗剪强度影响不显著。麻竹材基本密度和力学性质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随立地条件高而减小,随年龄增大而提高,麻竹材作为结构用材的适宜采伐年龄为4~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