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滹沱河是山西省面积较大的支流之一,研究滹沱河上游的土壤侵蚀对于建立山西省生态修复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忻州市滹沱河上游为研究区,以遥感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降雨数据、土壤类型数据为基础,利用GIS、RS技术,结合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估算滹沱河上游流域的土壤侵蚀模数。结果表明:(1)2015年滹沱河上游的土壤平均侵蚀模数为2538.9 t/(km 2·a),整体属于中等侵蚀水平。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微度侵蚀、极强烈和剧烈侵蚀;(2)随着高程海拔的升高,土壤侵蚀强度加大,土壤侵蚀面积减少,高程与土壤侵蚀强度呈正相关关系,与侵蚀面积呈负相关关系。剧烈侵蚀在各个高程带均有分布,在[500,1000)高程带中,微度侵蚀的面积范围最大;(3)研究区在0—5°带的土壤侵蚀面积分布最大;(4)牧草地的土壤侵蚀分布范围最广,其次分别为耕地>林地>园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研究结论可为政府制定土壤侵蚀治理的技术方法、治理方案以及治理工程类型、规模及布局等提出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植物病原细菌原子力显微镜(AFM)制样方法,对烟草野火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abaci)在云母、硅、玻璃和硅烷化玻璃等衬底上的粘附情况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硅烷化玻璃衬底能够较好地固定烟草野火病菌  相似文献   

3.
河流氮、磷滞留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河流输送过程中氮、磷的主要滞留途径及滞留效率,笔者综述了国内外近些年关于河流氮、磷滞留的研究方法。结果表明,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物质平衡法、经验模型法和同位素示踪法。虽然,这些方法均得到了广泛使用,但仍存在模型参数不具普遍适用性以及估算误差较大、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缺乏等方面的不足。因此,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建立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估算模型,以及如何减少同位素示踪研究中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同位素δ值的改造,应成为今后的重点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
HaiSOTER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1:20万尺度的完整区域SOTER数据库,也是在国际土壤参比与信息中心直接参与下由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具有规范方法和多种应用模型的数据库。通过介绍HaiSOTER数据库设计与实现过程,以及HaiSOTER数据库在海南岛土壤质量系统评价、热带作物适宜性评价、全岛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和土壤多样性理论研究中的成功应用,进一步说明了建立大、中比例尺的SOTER数据库系统在中国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WEPP模型中的CLIGEN与BPCDG应用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遂宁组紫色土产流、产沙侵蚀的观测,运用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土壤侵蚀预测模型WEPP模型进行单次降雨侵蚀预测,与实测值比较,并对比通过气候生成器CLIGEN和断点生成器BPCDG的产生的气候参数对预测值的影响。通过分析比较结果,认为WEPP模型对遂宁组紫色土侵蚀过程预测合理,而且利用断点生成器BPCDG的预测结果要优于气候生成器CLIGEN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有效地评价由土壤侵蚀引起的伊河流域的面源污染状况,依据水利部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2007),应用通用土壤侵蚀方程,借助遥感和GIS技术精确计算模型各参数因子,对伊河流域区域土壤侵蚀强度进行评价,揭示土壤侵蚀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并简要地分析植物覆盖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伊河流域微度侵蚀面积占整个流域的90.1%;在影响土壤侵蚀的几个因子中,地形因子的影响最大,在山区植被覆盖度高的地方,土壤的侵蚀模数较小。  相似文献   

7.
不同盐度胁迫对芦荟生长和离子吸收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艳萍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5):172-178
为探索芦荟对微咸水灌溉栽培的适应性,研究了不同盐浓度对其生长和离子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120天)以含盐溶液灌溉栽培,盐浓度达200 mmol/L NaCl显著抑制芦荟生长,100 mmol/L NaCl对芦荟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减轻,50 mmol/L NaCl不抑制芦荟生长。同时,以50 mmol/L NaCl溶液灌溉对芦荟盐分离子吸收分配影响轻微,但盐浓度达100 mmol/L NaCl对芦荟影响显著:根、茎、叶中K+含量显著下降,Na+ 、Cl-含量显著增大,K+/Na+大幅减小。X-射线能谱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叶片贮水组织是芦荟积累盐分离子的重要部位,但100 mmol/L NaCl胁迫下芦荟根尖和叶片细胞中的离子平衡受到显著干扰。结果说明,芦荟适于用微咸水灌溉栽培,叶片贮水组织在缓解其盐胁迫中可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SWAT的猫跳河流域径流及土壤侵蚀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了解猫跳河流域水文水资源状况,预测水文物理过程、合理利用水资源,对其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在GIS支持下,构建SWAT模型所需的空间数据库、气象数据库、土地利用数据库、土壤属性等数据库,考虑西南岩溶地区水文特点,对模型中的岩溶水功能模块进行改进,成功构建了猫跳河流域SWAT模型,模拟分析了流域的径流和土壤侵蚀过程,并对SWAT在该地区的适应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SWAT模型很好地概化了研究区的参数,模拟效果较好,在整个流域内具有良好的适用性。通过计算27个子流域内的侵蚀模数,对流域内的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分级,结果显示流域下游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是水土流失防治及治理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9.
基于SOTER数据库的河北省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应用SOTER数据库与RUSLE模型定量化估算河北省土壤侵蚀风险。【方法】在建立河北省SOTER数据库的基础上,提取地形因子、植被覆盖与耕作管理措施和土壤保持措施,结合土壤可蚀性与降雨侵蚀力因子,应用RUSLE模型定量评价河北省山区土壤侵蚀风险。【结果】河北省轻度水土流失面积3.5万km2,占18.9%;中度水土流失面积1.1万km2,占6.1%;强度与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8 183km2与1.0万km2,分别占全省面积的4.4%和5.6%;剧烈土壤侵蚀面积为1.2万km2,占全省面积的6.8%。【结论】河北省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太行山、燕山山区,尤以低山丘陵地带的土石山区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有机生产方式茶园害虫与天敌种类及群落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摘要:【研究目的】调查研究有机茶园中的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类及种群动态,为茶树害虫优势种群的综合治理和持续性控制提供实据。【方法】通过灯光诱捕和茶园田间调查进行害虫和天敌的分类记录和数量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害虫45种,天敌24种。主要害虫有假眼小绿叶蝉、茶蚜、茶黄蓟马、茶尺蠖和茶螨。主要天敌有蜘蛛,蜂类、瓢虫和草蛉。有机茶园天敌控害表现最好的时期是8月份,益害比为1:0.96。而在6月和9月害虫种群数量出现二个峰值,而且害虫总量增长量大过天敌增长量,自然控害作用滞后。【结论】茶园采取有机方式种植后,确实能保持茶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维护茶树害虫优势种群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但要实现对害虫的有效控制,减少虫害损失还必须结合其他防治方法,走综合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侵蚀沟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侵蚀沟造成了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大量的土壤流失,开展有关黑土区坡耕地侵蚀沟的研究对于土壤流失防治、耕地保护以及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黑土区坡耕地侵蚀沟的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预测、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本文对当前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总结,指出当前对黑土区侵蚀沟分级分类缺乏细致标准的分类依据,对黑土区侵蚀沟影响因子的研究不够全面,对侵蚀沟治理的经济、生态效益以及各种治理措施的效果差异缺乏有效的定量评价。针对现有研究不足,提出了开展黑土区侵蚀沟分类分级体系的标准化,加强土壤、植物、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等因子对侵蚀沟影响研究以及进行侵蚀沟治理措施效果的定量评价将是今后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沂河流域土壤侵蚀的强度和规律,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与统计分析功能,从高程、坡度、土壤类型、土地利用4个方面,对沂河流域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流域土壤侵蚀总体以中度侵蚀为主,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2)侵蚀主要发生在600 m以下区域,其中高程位于200~400 m之间的区域侵蚀面积最大;(3)5°以下以及8°~15°坡度级土壤侵蚀面积较大,土壤侵蚀随坡度的增加总体都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4)土壤总面积越大,侵蚀面积也越大。石质土、粗骨土的土壤侵蚀率较高,潮土和砂姜黑土的土壤侵蚀率较低;(5)耕地、草地和林地侵蚀面积最大,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土壤侵蚀率较大,水域土壤侵蚀率最小。  相似文献   

13.
水利部对各类开发区提出推行区域水土保持评估的背景下,分析水土流失量预测方法及技术要点。以庆安开发区为例,分析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量预测及土石方平衡估算,可以为同类区域水土保持评估水土流失量计算提供借鉴及参考。通过计算分析,得到2条结论:(1)在考虑最不利条件下,预测区域内土壤流失量结果中工业用地新增土壤流失量最大;(2)对于规划建设及在建区域,可以采用区域内已完成水土保持方案的已建项目为典型项目,类比推算区域土石方挖填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保护性耕作下农田土壤风蚀量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琳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5):0-214
本研究采用移动式风洞仪对北京市保护性耕作下农田土壤风蚀影响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初步结论:(1)六种地块下土壤风蚀量以裸露翻旋地最高,种植越冬覆盖作物能显著降低土壤风蚀量;不同免耕播种机和秸秆处理方式下,风蚀量区别主要在于播种机,以迪尔风蚀量最低,农哈哈机型最高;四种耕作方式下土壤风蚀量以旋耕地最高,翻耕地比旋耕地降低80.81%,重耙和免耕地风蚀量分别比旋耕地降低95.35%和97.71%;冬小麦五种不同播期下土壤风蚀量随着播期的推后逐渐增大。(2)四种作物中小麦田的覆盖率最高,其次为紫花苜蓿和小黑麦,油菜覆盖率最低;四种耕作方式下耙耕小麦田覆盖率最高为84.00%,旋耕最低为55.33%;五个播期下9月27日播种的小麦田覆盖率显著高于其他播期,10月7日和10月12日最低。(3)将土壤风蚀量作为依变量,覆盖率、作物株高和土壤容重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Y=173.186-0.449x1-0.485x2-72.699x3。  相似文献   

15.
陕北黄土高原是中国土壤侵蚀最为严重及退耕政策实施的重要区域,经过10多年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科学评价政策实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有助于政策的调整及完善。以延安地区为例,基于该区域土地利用、植被覆盖、DEM及降水等数据,评价退耕政策实施对区域内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受退耕政策影响,2000—2010年延安地区及>25°区域耕地面积大幅减少,主要转化为草地和林地,转化比例分别超过80%和15%;(2)>25°区域耕地面积减少207.8km2,减少47.50%,但仅占延安地区退耕面积的8.8%,由于>25°区域耕地对土壤侵蚀影响较大,完全可以全部实施退耕;(3)退耕政策实施提高了植被平均NDVI值,延安地区及>25°区域,耕地减少区域的植被平均NDVI值在2000—2010年间分别增加53.76%和55.29%;(4)计算表明,2000—2010年间耕地面积减少并未抵消降雨侵蚀力增大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若按2000年降雨侵蚀力不变计算,退耕政策确实起到了减少土壤侵蚀的作用。由于土壤侵蚀的减少是一个长期过程,所以退耕政策实施成果的维护、植被覆盖的改善和恢复需要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16.
胡霞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7):229-235
为弄清团粒结构在土壤结皮形成过程所起的作用,笔者通过人工模拟降雨溅蚀试验,测定土壤溅蚀速率,同时采样制作土壤切片,分析不同直径团粒对黄绵土溅蚀速率和结皮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0.15 mm≤D<2.0 mm和D<0.038 mm的团粒土壤较易形成结皮,在降雨历时5 min时,土壤表面有结皮形成,随着降雨的继续,土壤表面结皮形成趋于完善;而中度直径0.038 mm≤D<0.15 mm的团粒土壤不易形成结皮,在降雨历时5 min时,土壤表面都没有结皮形成。在团粒直径范围是0.105 mm≤D<0.22 mm,随着土壤团粒直径的减小,土壤的溅蚀速率逐渐增加,直径位于0.096~0.15 mm之间的团粒结构土壤的溅蚀速率达到最大,随后,随着土壤团粒直径的减小,土壤溅蚀速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7.
黄前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及其与环境影响因子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黄前流域为研究对象,以减少水土流失为目的,运用3S软件和水土保持相关理论,通过对2008年ALOS影像解译,研究黄前流域内土地利用、坡度、高程和植被盖度因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内土壤侵蚀强度类型以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为主;侵蚀主要发生在坡度为5°~35°、高程200~800 m、植被盖度45%~75%的林地和园地。水土流失区域主要发生在人类活动剧烈的园地,说明人类活动对流域的土壤侵蚀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The highway project in mountainous area will lead to serious soil erosion,due to its long road line and large volume of the work.While the program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is drawn up,the prediction of the amount of soil erosion is needed. The whole amount of soil erosion comprises primary and new soil erosion amount. The primary soil erosion amount may be predicted by the method of average erosion modulus or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The new soil erosion amount is made up of erosion amount due to disturbed earth surface and discarded soil.Finally, the prediction model of soil erosion amount about a specific highway project during its construction period in mountainous area is analyzed.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综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有利于保护土壤、水等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提高土地生产力并防止土壤和水资源退化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中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壤肥力持续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下发展保护性耕作具有重要意义。从土壤物理性状、土壤肥力状况、土壤生物学特性、土壤水分和温度几个方面分析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综合特性的影响,阐述了保护性耕作对减轻土壤水蚀、风蚀的作用,总结了目前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不同作物种植垦作对水土流失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大田作物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甘蔗、木薯、玉米3种作物种植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的水土流失量及土壤养分流失量均有显著差异。3种不同作物种植的水土流失量及土壤养分流失量大小均表现为:玉米>木薯>甘蔗。其中,玉米水分、土壤、土壤速效氮、磷、钾及土壤有机质的流失量分别比木薯增加了15.00%、30.44%、35.53%、34.73%、31.84%、34.80%;木薯分别比甘蔗增加了41.60%、39.66%、46.86%、41.57%、54.75%、41.89%。由此可见,不同的作物垦种和栽培管理过程对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有明显差异。玉米种植垦种和栽培管理过程耕地水土流失量最大,其次是木薯,再次是甘蔗。旱地尤其是旱坡地不同作物适当轮作,不仅有利于调节土壤肥力,而且有利于保持水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