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花生叶斑病在我省花生产区普遍发生,危害严重。一般因病减产10—20%,严重者达30%以上。为了控制叶斑病危害,提高花生产量,自1982年以来,我们对该病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指标化防治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的防病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
花生叶斑病在我区发生普遍,危害严重。一般因病减产10—20%,严重达30%以上。为了有效地控制叶斑病的危害,提高花生产量,全区自1974年开始对该病进行了系统观察和试验,并开展了大面积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防病增产效果。 一、防病效果及增产原因分析 近几年,花生叶斑病越来越重。1981年全区发病面积达338万亩,占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在马拉维最有效、最经济地使用粉剂和液剂来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情况。还附有许多数据说明使用药剂对产量的效果。花生叶斑病由两种病菌(褐斑病和黑斑病)引起,分别形成早斑病和晚斑病。药剂防治这两种病害不但有效,而且还能使产量大幅度上升,一般能提高60%。  相似文献   

4.
花生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微微 《杂粮作物》2004,24(1):50-51
在花生上进行防治叶斑病5个不同药剂试验说明,花生生长中、后期采用杀菌剂与富尔655叶面肥混合喷施,是防治花生叶斑病,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花生叶斑病是我国花生上常发和普发性病害。田间成害的叶斑病有褐斑、网斑、黑斑和焦斑4种,其中为害最重的有褐斑和网斑。花生受害后一般减产15-30%,严重时可达50%。花生叶面喷施杀菌剂是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有效措施。为了筛选防治花生叶斑病经济有效的新农药,对北京军区红旗激素厂研制的新杀菌剂抗枯宁进行了田间药效测定。  相似文献   

6.
83001播种期和喷药起始期对控制花生叶斑病的影响 (Plant Disease,1982,66卷,No,7) 花生叶斑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花生病害,发病严重时引起大量落叶和产量大幅度下降,估计年损失量为10—50%。  相似文献   

7.
为摸清花生叶斑病在本县田间的消长规律及其危害,提供防治依据,1985年对花生叶斑病进行了定点观测。通过对病态观测,人工去叶模拟试验,生物产量测定及正交防治试验,初步掌握了在当年条件下田间病情的消长趋势,花生叶片的生产力,药剂对产量的影响及影响防治效果的主要因素和防治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前花生叶斑病一般采用多菌灵或百菌清防治,然而,据资料报导使用多菌灵防治花生叶斑病诱发锈病;百菌清氯离子含量较高,易在体内积累,特别花生生育后期不宜使用。因此到目前为止没有理想的药物防治花生叶斑病。1987年,我们用日本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12.5%消斑灵(SUMI—EIGHT),在龙山及柏崖两个乡进行了小区试验与大面积示范均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不同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防治效果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新型药剂,以传统药剂多菌灵为对照,采用三次叶面喷雾法测定了12种新型杀菌剂对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12种新型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在18.27%~44.24%之间,其中有效成分为25%吡唑醚菌酯、60%唑醚·代森联、32.5%嘧菌酯·苯醚甲、12%氟环唑、490g/L丙环·咪鲜胺、30%苯甲·丙环唑、46.1%氢氧化铜的防治效果较好,达到30%以上。从产量结果来看,各处理对花生产量增幅在10.53%~25.00%之间,其中增产效果最好的是75%肟菌·戊唑醇、25%吡唑醚菌酯、60%唑醚·代森联,增产效果分别为25%、20.8%和20.3%,显著优于其他药剂。总体来看,12种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与增产效果呈一致趋势。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我县采用多菌灵化学农药防治花生叶斑病获得明显效果。但化学农药毒性高,残留高,对农田环境污染重。长期使用农田生态平衡及产品质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1988年我们从中国农科院生防研究室引进2%农抗120生物防治剂进行防治花生叶斑病的试验获得初步成功。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花生叶斑病是我国花生产区的一种普发性病害,一般减产4—15%,严重可达30%以上。花生叶斑病抗源的筛选工作,始于70年代,国际半干旱研究所及美国已筛选出了一批具有抗性水平的品种材料,并已用于抗病育种中。我国目前正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1987—1988连续两年我们对932份花生品种资源进行了田间筛选鉴定,并获得了一批抗性材料。  相似文献   

12.
生物药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花生叶斑病防治筛选出安全、高效的生物药剂,经室内外试验测定了7种生物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毒力和药效。丁子香酚、申嗪霉素对花生褐斑、黑斑、网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均小于1mg/L,明显低于生产上常用化学药剂多菌灵的EC50值。1%申嗪霉素悬浮剂600、800、1000倍的田间防效均在80%以上,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的防效。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600倍、80%乙蒜素乳油1000倍防效达到45%,与对照药剂防效相当。1%申嗪霉素悬浮剂、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80%乙蒜素乳油是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有效生物杀菌剂。  相似文献   

13.
叶斑病的流行降低花生的饲草与种子产量。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叶斑病不同防治水平对花生的落叶、饲草产量、品质、矿质成分及种子产量的影响。1971和1972年将适合的品种按照所推荐的管理措施种植在佐治亚州沿海平原地区。用三种叶面杀菌剂苯莱特,四氯异酞氰和铜—硫粉剂进行试验。杀菌剂每14天喷一次,1971年喷5次,1972年喷6次。从减轻落叶的效果看,苯莱特与四氯异酞氰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效明显地比铜—硫粉剂好。而铜—硫粉剂又比未喷药的对照好得多。防治病害的结果,很少落叶,其饲草产量、体外消化率、蛋白质含量及种子产量较高,而饲草的纤维素含量较低。两年中病害防治效果好的饲草中Ca的含量也较高;Mg、Mn、Fe、Al、Mo仅有一年较高。年份间的这种差异可能因采用不同品种所致。两年中任何一年防病对几种元素(P、B、Zn、Sr、Ba和Na)均无变化。两年中因防治叶斑病K减少了。两年中铜—硫粉剂处理的 饲草中Cu的含量较高。因此,防治花生叶斑病可使饲草的产量、品质及种子产量增加,且防治的成效与产量及品质高度相关。 虽然为获取种子的花生栽培是美国东南部的一项有价值的农业企业,而提高花生饲草的利用将增加这种商品的价值。植株的过度搓弄及叶斑病流行导致落叶时使品质常常低劣。采用铜—硫粉剂防治叶斑病,  相似文献   

14.
花生叶斑病是花生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生普遍,危害严重,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30%。据美国报导1984年该病是造成花生减产的主要病害。在我国花生产区,由于种植面积扩大,重茬地逐年增加,加剧了该病的扩散,目前主要靠农药防治,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看,不是一项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应该是将花生野生种的抗病基因引入到栽培种中,进行抗病育种,不少国家已作了大量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选出了抗花生叶斑病的品系材  相似文献   

15.
据报导世界某些花生产区由于叶斑病的危害,花生产量减少50%。在美国地区性的损失估计每年为5—10%,推荐的花生叶斑病防治策略,包括轮作、消毁花生残株和应用杀真菌剂。在美国最初的防治措施是用杀真菌剂,通常在播种后30—60天和收获前14—21天内进行为期10—14天叶面喷药。选择这样的防治方法,工作紧张且花钱多。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应用各种杀真菌剂的基础上,对弗吉尼亚州叶斑病咨询方案和传统的14天防病计划进行年度纯利润比较。  相似文献   

16.
我省花生连作面积较大,据调查,全省每年有三年以上连作田200多万亩,个别重点产区县(市)连作田占花生播种面积的40%以上。连作造成花生严重减产,连作一年,减产10%以上,连续三年连作,减产30%以上。为此,解决花生连作障碍,成为当前花生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 长期生产实践和试验研究得知,花生叶斑病和线虫病是引起花生连作障碍的原因之一。叶斑病初侵染病原菌主要分布于地表,线虫主要分布于地下20~30cm土层内,据此.我们研制了“土层翻转改良耕地法”,并对其解除花生连作障碍的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5种药剂对春秋两造花生叶斑病的防效,以及对花生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百泰对春造花生叶斑病防效较好,阿米妙收对秋造花生叶斑病防效较好;药剂处理对总分枝数、结果分枝数、出仁率无明显影响,对主茎青叶数、饱果率有促进作用,对主茎高、侧枝长既有促进也有抑制;百泰、凯润对两造花生增产均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大田条件下,通过使用百菌清、苯醚甲环唑、醚菌酯在连作3年花生的苗期、始花期和盛花期以不同组合方式进行喷药处理,探讨3种药剂对连作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施药剂处理区对叶斑病都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其中以醚菌酯施3次药处理发病率最低,苯醚甲环唑施3次药处理的防治效果最佳,百菌清施3次药的增产效果最高。  相似文献   

19.
花生褐斑病Cercospora arachidicola Hori(有性世代Mycosphaerella arachidicola Tenkins)和花生黑斑病C.Personata(Berk和Curt)E11.和EV.(有性世代M.berkeleyii jenkins)是佛罗里达州花生种植者每年与之斗争的最重要的花生病害。米勒等发现,在佛罗里达州贾克逊郡灌溉和非灌溉地的花生,因受叶斑病危害分别减产20%和19%。贾克逊和贝尔例举因受这种病害,在美国减产10%,而在全世界很多产区减产15—50%。  相似文献   

20.
不同药剂拌种对花生地下害虫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药剂拌种,筛选防治花生地下害虫的药剂。结果表明,在花生果实膨大期,三种药剂各处理对花生田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达60%以上,20%氯虫苯甲酰胺SC450g/hm2、22%吡虫·辛硫磷EC6750g/hm2。的防治效果达70%以上,但各处理差异不显著;花生果实收获期,20%氯虫苯甲酰胺SC450g/hm2、22%吡虫·辛硫磷EC6750g/hm2、地鹰20kg种子/100g的防治效果达60%以上。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SC、22%毗虫·辛硫磷EC、地鹰在花生播种时拌种可用来防治地下害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