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生物药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花生叶斑病防治筛选出安全、高效的生物药剂,经室内外试验测定了7种生物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毒力和药效。丁子香酚、申嗪霉素对花生褐斑、黑斑、网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均小于1mg/L,明显低于生产上常用化学药剂多菌灵的EC50值。1%申嗪霉素悬浮剂600、800、1000倍的田间防效均在80%以上,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的防效。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600倍、80%乙蒜素乳油1000倍防效达到45%,与对照药剂防效相当。1%申嗪霉素悬浮剂、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80%乙蒜素乳油是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有效生物杀菌剂。  相似文献   

2.
山东各花生产区花生生长中后期普遍发生叶斑病,其中主要的有褐斑、黑斑、网斑等几种叶部病害。为了筛选有效的防治药剂,对沈阳化工研究院试产的代森锰锌杀菌剂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一、材料和方法 以代森锰锌(300倍)和波尔多液(1∶1∶100)、15%粉锈宁(1500倍)百菌清(800倍)进行药效比较,设清水为对照,共五个处理。随机排列,重复4次,小区面积0.0462亩(11×2.8米)。  相似文献   

3.
花生叶斑病田间流行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明确烟台地区花生叶斑病的田间发生规律及气象影响因素,以期指导田间病害科学防控,为精准防控花生叶斑病、抗病育种等方面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花生褐斑病、黑斑病、网斑病通常分别于7月中旬、7月下旬、8月上中旬开始发病,8月中下旬病害开始快速发展,确定花生叶斑病开始防控关键时期为7月中旬。通过分析花生叶斑病发生与气象因素关系,明确持续高湿为花生叶斑病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降雨可增加病害的发生程度,黑斑病适宜于高温条件下发生,网斑病在气温凉爽的气候条件下发生迅速。  相似文献   

4.
花生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微微 《杂粮作物》2004,24(1):50-51
在花生上进行防治叶斑病5个不同药剂试验说明,花生生长中、后期采用杀菌剂与富尔655叶面肥混合喷施,是防治花生叶斑病,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为品种选育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依据。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鉴定了花生不同品种对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的9个花生品种中有6个品种对花生褐斑病的相对抗病指数在0.6以上,花育23、日花1号和四粒红属于高抗病类型,其中花育23相对抗病指数最高为0.87;鲁花8号、青花7号和冀花4号属于抗病类型。13个花生品种中只有2个花生品种对花生网斑病的相对抗病指数在0.6以上,其中花育36属于高抗类型,相对抗病指数为0.81;农大056属于抗病类型,其余花生为敏感性,但是每个花生品种对花生叶斑病的综合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6.
花生叶斑病包括黑斑[Cercosporapersonata(Berk et curt)Ell]和褐斑(C.arachidicola Hori),此病多在花生生长中、后期发生,引致植株严重落叶,一般产量损失10—20%,严重的在20%以上。由于叶斑病在通常情况下,为害时间长达三个月,过去又缺乏效果好,残效期长,成本低的药剂品种,药剂防治效果不明显。1985—1986年开展了药剂防治叶斑病的小区及大面积试验,比较数种药剂防治叶斑病的效果及使用技术。其中以新农药“丰米”防病增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在马拉维最有效、最经济地使用粉剂和液剂来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情况。还附有许多数据说明使用药剂对产量的效果。花生叶斑病由两种病菌(褐斑病和黑斑病)引起,分别形成早斑病和晚斑病。药剂防治这两种病害不但有效,而且还能使产量大幅度上升,一般能提高60%。  相似文献   

8.
我县是重点花生产区,种植面积历年在三十万亩上下,占耕地30%左右。积极提高花生产量,对于支援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出口援外,保证军需民用,打击帝、修、反,都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近几年花生叶斑病(黑斑和褐斑两种)的危害,致使花生叶绿素被破坏,落叶早,光合作用差,减少干物质的积累,导致减产。这是我县花生产量迟迟上不去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去我们对花生叶斑病认识不足,有的认为花生叶斑病是花生成熟的象征,说什么花生叶没斑不落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防治花生网斑病的新型药剂,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13种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效和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杀菌剂的防治效果在32.19%~72.08%之间,其中60%唑醚·丙环唑WG、30%苯甲·丙环唑EC、43%戊唑醇SC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72.08%、72.03%、71.06%。各处理对花生产量的增幅在8.81%~24.87%之间。其中增产效果较好的为43%戊唑醇SC、60%唑醚·丙环唑WG、30%苯甲·丙环唑EC、75%肟菌·戊唑醇WG的处理,分别为24.87%、22.80%、21.76%、20.72%。13种药剂中60%唑醚·丙环唑WG、30%苯甲·丙环唑EC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最好,因此可以作为生产上防治花生网斑病较为理想的杀菌剂。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不同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抗褐斑病和网斑病的诱导作用,本文测定了水杨酸、氯化钙和硅酸钠等6种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网斑病和褐斑病的田间抗性诱导效果,以及对植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6种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均有一定的诱抗效果,其中氯化钙对花生网斑病的诱抗效果最好(53.01%),硅酸钠对花生褐斑病的诱抗效果最好(42.28%);两者均能延缓花生叶斑病的发生,病程进展曲线下面积(AUDPC)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氯化钙处理较对照处理网斑病的AUDPC值低28.87%,硅酸钠处理褐斑病的AUDPC值较对照低31.77%。此外,氯化钙处理能显著提高花生荚果产量,较对照增产17.81%。  相似文献   

11.
为摸清花生叶斑病在本县田间的消长规律及其危害,提供防治依据,1985年对花生叶斑病进行了定点观测。通过对病态观测,人工去叶模拟试验,生物产量测定及正交防治试验,初步掌握了在当年条件下田间病情的消长趋势,花生叶片的生产力,药剂对产量的影响及影响防治效果的主要因素和防治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不同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菌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Phoma arachidicola引起的花生网斑病是目前花生生产中重要叶部病害之一,发病面积广,危害严重。为筛选出对花生网斑病防治效果好的新型药剂,本试验测定了13种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菌的室内毒力、田间防效和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毒力测定中,30%苯甲·丙环唑EC的毒力最强,EC50为1.934 4mg/L;50%啶酰菌胺WG、30%醚菌·啶酰菌SC、50%多菌灵WP和10%苯醚甲环唑WG的EC50均小于6mg/L,抑菌效果较好。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30%苯甲·丙环唑EC 100.00mg/L倍液的防效最好,可达67.90%;其次为60%唑醚·代森联WG、50%啶酰菌胺WG,防效分别为64.93%和62.84%。30%苯甲·丙环唑EC较对照增产43.86%。综合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30%苯甲·丙环唑EC、50%啶酰菌胺WG、60%唑醚·代森联WG、30%醚菌·啶酰菌SC、10%苯醚甲环唑WG对花生网斑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好,在田间发病不同时期,可以轮换使用以上药剂,以降低抗药性,达到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花生叶斑病流行程度与相关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1993~2000年连续8年田间系统观测调查研究结果,用花生叶斑病的年度流行程度(病情指数)与相关因子统计分析表明,花生叶斑病的年度流行程度以花生苗期(5~6月份)的平均湿度的正相关系数、通径系数最大,是花生叶斑病流行程度的主导因子,生产上可以花生苗期的平均湿度为主要依据,及时提出必要的防治措施,控制花生叶斑病的流行程度。  相似文献   

14.
2015年在河北石家庄鹿泉市3502农场、湖北省襄阳市农科院合肥试验基地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合肥试验基地同时开展了3种新型杀菌剂(70%代森联、55%多菌灵·氟硅唑和20%烯肟菌胺·戊唑醇)与传统杀菌剂50%多菌灵的田间对比试验,以评价它们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该年份3个试验点花生叶斑病均发生严重;在3个试验点杀菌剂处理小区花生叶斑病的扩展速度均慢于对照小区,病情发展曲线下面积小于该试验点的对照小区。与常规药剂多菌灵相比,喷施55%多菌灵·氟硅唑和20%烯肟菌胺·戊唑醇在石家庄试验点防治效果分别提高21%和1%,荚果和籽仁产量分别提高13%、9%和15%、10%;在襄阳试验点,3种新杀菌剂比多菌灵的防效提高10%~34%,比多菌灵处理的荚果和籽仁产量增加9%~17%和9%~18%;在合肥试验点,3种新杀菌剂比多菌灵防效提高6%~10%,但荚果和籽仁产量不及多菌灵处理。  相似文献   

15.
不同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防治效果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新型药剂,以传统药剂多菌灵为对照,采用三次叶面喷雾法测定了12种新型杀菌剂对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12种新型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在18.27%~44.24%之间,其中有效成分为25%吡唑醚菌酯、60%唑醚·代森联、32.5%嘧菌酯·苯醚甲、12%氟环唑、490g/L丙环·咪鲜胺、30%苯甲·丙环唑、46.1%氢氧化铜的防治效果较好,达到30%以上。从产量结果来看,各处理对花生产量增幅在10.53%~25.00%之间,其中增产效果最好的是75%肟菌·戊唑醇、25%吡唑醚菌酯、60%唑醚·代森联,增产效果分别为25%、20.8%和20.3%,显著优于其他药剂。总体来看,12种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与增产效果呈一致趋势。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对55个花生品种进行不同播期网斑病抗性鉴定。经鉴定获得抗病品种1个、中抗品种20个、感病品种5个、高感品种2个,未获得对网斑病免疫和高抗的花生品种。获得27个抗病性随播期改变的品种。经方差分析,影响抗病性的主要因素是花生品种自身特性,播种温度对花生网斑病抗病性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叶斑病的流行降低花生的饲草与种子产量。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叶斑病不同防治水平对花生的落叶、饲草产量、品质、矿质成分及种子产量的影响。1971和1972年将适合的品种按照所推荐的管理措施种植在佐治亚州沿海平原地区。用三种叶面杀菌剂苯莱特,四氯异酞氰和铜—硫粉剂进行试验。杀菌剂每14天喷一次,1971年喷5次,1972年喷6次。从减轻落叶的效果看,苯莱特与四氯异酞氰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效明显地比铜—硫粉剂好。而铜—硫粉剂又比未喷药的对照好得多。防治病害的结果,很少落叶,其饲草产量、体外消化率、蛋白质含量及种子产量较高,而饲草的纤维素含量较低。两年中病害防治效果好的饲草中Ca的含量也较高;Mg、Mn、Fe、Al、Mo仅有一年较高。年份间的这种差异可能因采用不同品种所致。两年中任何一年防病对几种元素(P、B、Zn、Sr、Ba和Na)均无变化。两年中因防治叶斑病K减少了。两年中铜—硫粉剂处理的 饲草中Cu的含量较高。因此,防治花生叶斑病可使饲草的产量、品质及种子产量增加,且防治的成效与产量及品质高度相关。 虽然为获取种子的花生栽培是美国东南部的一项有价值的农业企业,而提高花生饲草的利用将增加这种商品的价值。植株的过度搓弄及叶斑病流行导致落叶时使品质常常低劣。采用铜—硫粉剂防治叶斑病,  相似文献   

18.
花生叶斑病在我省花生产区普遍发生,危害严重。一般因病减产10—20%,严重者达30%以上。为了控制叶斑病危害,提高花生产量,自1982年以来,我们对该病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指标化防治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的防病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筛选对花生褐斑病田间防治效果好的杀菌剂,结合室内毒力测定(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载玻片萌发法)和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对四种杀菌剂与常规使用的杀菌剂多菌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室内毒力测定中,多菌灵对菌丝的抑制效果最强,抑菌率为91.4%;其余四种供试杀菌剂中以咪酰胺效果最好,抑菌率达85.6%;王铜效果最差;多菌灵对分生孢子的抑制率为60.9%,其余四种杀菌剂效果差异不显著。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咪酰胺2 000mg/kg对花生褐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60.62%,远远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15.53%)以及其它三种供试杀菌剂。此外咪酰胺挽回32.28%的产量损失,也远远高于其它几种药剂。通过室内毒力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表明,田间杀菌剂防治花生褐斑病时,咪酰胺比对照药剂多菌灵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适用于花生褐斑病重病地区。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本地区甜叶菊叶斑病在田间的发病情况并筛选杀菌剂,调查、分离和鉴定了该病病原菌,并对6种杀菌剂进行了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甜叶菊叶斑病在田间的发病率为11.2%~65.6%,严重发病地块发病率达90%以上;初步鉴定此病菌为链格孢属真菌;通过6种杀菌剂对甜叶菊叶斑病抑菌效果与敏感性分析,10%苯醚甲环唑50μg/mL和20%吡唑醚菌酯80μg/mL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93.50%和93.00%,而70%甲基硫菌灵和70%代森锰锌的抑菌效果较差。建议选用10%苯醚甲环唑50μg/mL和20%吡唑醚菌酯80μg/mL药剂防治甜叶菊叶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