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茼蒿为试验对象,研究了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C,UVC)照射对茼蒿贮存过程中细胞膜透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UVC照射后茼蒿的细胞膜透性低于空白对照组,SOD活性高于空白对照组,说明短波紫外线照射能减轻茼蒿贮存过程中细胞的受损,经短波紫外线处理过的茼蒿抗逆能力较强,从而证明短波紫外线辐照对茼蒿的保鲜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选37周龄罗曼蛋鸡288只,在热应激(平均舍温29.5℃,最高舍温35.2℃)环境下,研究了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磷脂VC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300mg/kg的磷脂VC组的采食量提高了6%(P<0.01)@产蛋数和产蛋率分别提高3.6%和3.2%(P<0.05),破蛋率、死亡率和失重率降低。100mg/kg的磷脂VC组可改善蛋鸡生产性能的各项指标但效果不显著。表明日粮中添加300mg/kg磷脂VC能明显提高热应激蛋鸡的采食量和产蛋率,改善蛋鸡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3.
孵化期不同阶段对黄鬃鹅229枚种蛋进行称重,探讨孵化期种蛋失重规律及其与蛋重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黄鬃鹅种蛋孵化期平均失重率为11.95%;0-7胚龄的相对失重率为2.51%;8~18胚龄失重速度增加,相对失重率达4.20%;孵化后期失重速度最快,19~28胚龄的相对失重率达5.74%;而孵化期各阶段蛋重与19—28胚龄相对失重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性随胚龄增加而增强,说明入孵蛋重对孵化后期失重率有影响;死胚蛋失重率较正常蛋显著偏高,但蛋重不是造成死胚蛋失重率偏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孵化期不同阶段对黄鬃鹅229枚种蛋进行称重.探讨孵化期种蛋失重规律及其与蛋重间关系。结果表明:黄鬃鹅种蛋孵化期平均失重率为11.95%;0~7胚龄的相对失重率为2.51%;8~18胚龄失重速度增加,相对失重率达4.20%;孵化后期失重速度最快,19-28胚龄的相对失重率达5.74%;而孵化期各阶段蛋重与19-28胚龄相对失重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性随胚龄增加而增强,说明入孵蛋重对孵化后期失重率有影响;死胚蛋失重率较正常蛋显著偏高,但蛋重不是造成死胚蛋失重率偏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孵化期间种蛋失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种蛋在孵化期间因营养物质的消化、水分的蒸发而失重。种蛋的失重率与出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种蛋在孵化期间的失重率可因品种、孵化条件而改变。 Joseph等(1988)认为种蛋的最佳失重率为12%~13%;杨长城等(1987认为番鸭种蛋在孵化期间的失重率为 10%~12%。耿照玉、王秀玲(1990)用海佩科肉用种蛋得出失重率为12%~13%,罗斯蛋用种蛋失重率为13.64%。笔者通过对伊莎褐种蛋在孵化期间失重率的研究探索了种蛋在孵化期间的失重规律。 一、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JW-10800型孵化…  相似文献   

6.
为调查沙糖橘果实在打蜡后的品质变化,在桂林荔浦市选取3家规模较大的采后处理厂进行采样,进行损伤率调查和贮藏过程品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带叶打蜡对果实的机械损伤较大,损伤率达10.8%-26.4%;果实的失重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也在不断上升,第7 d失重率为2.07%-5.34%,第16 d为5.13%-10.41%,且经打蜡果实的失重低于只清洗未打蜡的果实;果实亮度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波动下降,经打蜡果实的亮度高于只清洗未打蜡的果实,在贮藏第16 d,经打蜡果实的亮度为58.77-60.77,只清洗未打蜡果实的亮度是56.77;可溶性固形物和还原糖含量在贮藏过程略有上升,在贮藏第31 d,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5.3%-17.1%,还原糖含量为41.18-57.71 g/L;可滴定酸和Vc含量在贮藏过程中波动下降,其中可滴定酸在贮藏31 d后下降0.04%-0.09%,VC含量下降1.57-9.42 mg/100ml。感官评价分析认为在处理后第31 d,经打蜡的果实有轻微异味,商品满意度为一般或一般稍差。综合损伤率、失重率和感官评价分析认为,经打蜡的沙糖橘果实销售期应控制在15 d以内。  相似文献   

7.
以日照麻鸡为种蛋为对象,研究种蛋在巷道式孵化过程中的失重率规律及蛋重对失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巷道式孵化过程中种蛋失重率表现为线性规律,种蛋第18d失重率为(11.42±2.02)%,蛋重对失重率极显著性影响(P0.01)。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测不同蛋壳颜色鸭蛋对孵化失重的影响,选取莆田黑鸭种蛋500枚进行孵化,将试验种蛋分为白壳蛋组和青壳蛋组,通过测定各胚龄重,计算孵化失重和失重率,分析莆田黑鸭白壳蛋和青壳蛋孵化失重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在6胚龄、12胚龄、18胚龄莆田黑鸭白壳蛋组和青壳蛋组的孵化失重(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24胚龄和27胚龄,白壳蛋组和青壳蛋组孵化失重(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表明了莆田黑鸭蛋壳颜色对孵化失重有一定的影响,白壳蛋在孵化后期失重(率)大于青壳蛋。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UVC照射对平菇贮存过程中呼吸强度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UVC照射能够明显降低平菇的呼吸强度,抑制PPO的活性,从而延长平菇的保鲜时间。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测定了孵化生产中纯种白来航鸡种蛋的失重,详细分析了种蛋在孵化期间的失重规律。我们认为:在正常的孵化条件下,从入孵到孵化第8天,失重率逐步上升,8~12天失重速度逐渐变慢,12~18天又随孵化天数的增加失重率又逐渐加大,16~18天时失重速度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对清远乌鬃鹅种蛋在孵化期不同阶段的失重进行了系统测定,探讨种蛋的失重规律及失重与孵化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清远乌鬃鹅种蛋孵化期平均失重率为12.48%,种蛋在孵化期间的失重表现为前快、中慢、后快的变化规律;种蛋孵化期内失重率随蛋重减少呈上升趋势;乌鬃鹅种蛋孵化期间的最佳失重范围在11.50%~13.50%之间,失重过小或过大均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12.
1 种蛋孵化失重率的概念及其意义众所周知受精蛋在孵化过程中,因胚胎的发育而消耗蛋中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同时蛋中的水分亦会通过蛋壳气孔而散失,因此种蛋在孵化过程中会失重,其所失重量与入孵前重量的百分比即为失重率。用数学公式可表示为:  相似文献   

13.
种蛋的失重率、气室的变化与出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据报道种蛋的最佳失重率为12%∽13%。据此,我们研究了藏鸡种蛋在孵化期间的失重以及气室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种蛋正常孵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其重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为探讨孵化过程中种蛋的失重与孵化效果的关系,我们对孵化生产中纯种来航鸡种蛋的失重情况进行了测定试验。 随机抽取孵化生产中纯种来航鸡种蛋220枚,编号统计后同机孵化,每两天称重一次(精确到0.01克),共称重10次。经入孵后第六天照检,取出无精蛋19枚,在孵化的第6天和18天检查死胚情况。根据全期种蛋的失重大小分三组分别统计分析出雏情况和胚胎死亡情况。 结果表明,从入孵到孵化18天全期平均失重率为11.74%,但受精蛋在每一时期的失重速度并不相同,从开始入孵到第8天种蛋失重率逐步上升,8~12天失重速度逐渐变慢,而后又随孵化天数的增加失重率逐渐增  相似文献   

15.
不同处理方法对自然晒制苜蓿干草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利用秋播的第4茬苜蓿Medicago sativa草,采用2种晒制地(泥地和水泥地) 4种物理处理(对照、压扁、切短、切短 压扁)、4种化学处理(对照、2%、2.5%和3%的干燥剂)的有重复设计,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自然晒制苜蓿干草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晒制干草时,牧草水分的减少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晒制初期5 h的牧草失重率平均占全期(15 h)失重率的80%左右;水泥地晒制干草,牧草15 h的失重率77.85%,比泥地高4.03%(P<0.01);压扁 切短和切短组的牧草失重率分别高于对照组2.32%(P<0.01)和1.72%(P<0.05);不同浓度干燥剂处理的牧草失重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泥地,4.87%~6.81%;水泥地,2.94%~3.45%)。  相似文献   

16.
种蛋的失重率是现代孵化生产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与雏鸡的孵化率、雏鸡质量紧密相关。定期检测孵化种蛋的失重率,对孵化条件的控制,雏鸡质量的预测和改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山羊精液冷冻稀释液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维生素C(VC),分别为0、0.5、1.0、1.5和2.0mg/mL,冻融后,比较不同VC浓度下精子活率、顶体完整率和存活时间,旨在研究山羊精液冷冻保存效果最好时的VC浓度。结果表明:在山羊精液冷冻稀释液中添加一定质量浓度的VC时,能提高精液的品质。当VC质量浓度在0.5~1.0mg/mL时,随着浓度的增加,解冻后的精液品质呈上升趋势;当VC质量浓度大于1.0mg/mL时,随着浓度的增加,解冻后的精液品质呈下降趋势;VC质量浓度为1.0mg/mL时,精液冷冻保存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蛋形指数(纵径/橫径)对拉萨白鸡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在相同孵化条件下,选用3世代47周龄拉萨白鸡种蛋1342枚,按照蛋形指数由小到大分为4组(Ⅰ~Ⅳ组,蛋形指数均值组间差异极显著)进行孵化,比较各组种蛋在孵化期不同时间点的蛋重、失重、失重率以及孵化成绩和雏鸡初生重。结果表明,种蛋在整个孵化期都处于稳定失重过程,孵化至第11日时,Ⅰ组种蛋的失重和失重率最大,分别为(3.35±1.30)g和(6.64±2.17)%;孵化至第20日时,Ⅱ组种蛋的失重和失重率最大,分为(6.66±1.43)g和(13.30±2.52)%;Ⅰ组种蛋的受精率、入孵蛋孵化率、受精蛋孵化率及雏鸡初生重占入孵蛋重的百分比均最高,分别为98.23%、80.53%、81.98%、(69.82±3.55)%;Ⅲ组种蛋的雏鸡初生重最大,为(36.69±4.35)g,显著高于Ⅰ、Ⅱ、Ⅳ组(P0.05)。综上提示,蛋形指数越大,种蛋失重和失重率越小,受精率越低。研究结果为了解拉萨白鸡种质特性,开展拉萨白鸡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百香果‘紫香1号’为材料,以不作任何处理的百香果为空白对照,研究外源一氧化氮(处理浓度为0 μmol/L, 50 μmol/L, 100 μmol/L 和 200 μmol/L)处理对百香果贮藏期间色度、失重率、腐烂率,以及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类黄酮和总酚物质等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浓度外源NO处理延缓了百香果采后果皮亮度(L值)和红绿值(a值)的降低,而高浓度(200 μmol/L)处理则加快了L、a值的降低速率,外源NO处理能使黄蓝值(b值)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对照组百香果的失重率和皱缩指数上升最快,在贮藏第16天时达到最高,分别为3.40%、3.83,100 μmol/L外源NO浓度下的失重率、皱缩指数变化最为缓慢,在贮藏第16天时失重率仅为1.99%,皱缩指数为1.33;贮藏初期百香果固酸比、糖酸比分别为6.63、7.18,在贮藏第16天时,对照组固酸比、糖酸比均明显降低,分别为4.95和1.63,而100 μmol/L外源NO浓度下的值在第16天时为6.03和3.22,高于其他浓度下的值;贮藏初期VC含量为19.41mg/100g FW,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0 μmol/L浓度下的VC含量降幅最大,在第16天时含量仅为15.42mg/100g FW,50 μmol/L浓度下的VC含量降幅最小,在第16天时为17.56mg/100g FW;各处理条件下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也有所降低,对照组下降最为明显,在第16天时已降至0.08mg/g FW,100 μmol/L浓度下的含量下降最慢,第16天时为0.28mg/g FW,略低于初始值(0.32mg/g FW);对照组总酚含量在贮藏第16天时达到最高,为1053.73 μg/g FW,且高于外源NO处理下的值;各处理条件下百香果类黄酮含量均在第12天达到峰值,对照组为1431.59μg/g FW,略高于0 μmol/L浓度下的值,但显著低于其他外源NO浓度下的含量。表明,外源NO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百香果采后贮藏期间L、a、b值的降低,延缓了失重率、腐烂率的增加,降低了皱缩指数和腐坏指数,延迟了固酸比的降低,使贮藏后期糖酸比维持在较稳定水平,有效延缓了百香果采后维生素C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增加。且与其他处理浓度比较,100 μmol/L处理浓度更有利于百香果采后贮藏品质的维持。  相似文献   

20.
正种蛋在孵化过程中由于蒸发、新陈代谢等因素会失去部分重量,称之为种蛋失重,种蛋失重占整个蛋重的比例,则称之为失重率。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会摄入氧气并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和水,由于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与摄入的氧气量相近,种蛋孵化期间失去的重量主要是失水所致,因此,种蛋失重率也可以称之为失水率。适当的孵化湿度在孵化初期可以使胚胎受热均匀,在孵化后期则有利于胚胎散热,而在出雏时空气中的水分与二氧化碳作用,使蛋壳变脆,有利于雏鸡破壳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