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室内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温度、饵料的种类、密度和质量对菲律宾蛤仔同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随水温的升高,菲律宾蛤仔滤水率、摄食率、同化率以及净生长率均有明显的增加,经方差分析(ANOVA)显示,温度对它们的影响极显著。菲律宾蛤仔对新月菱形藻、球等鞭金藻和亚心形扁藻的同化率基本相同。饵料的丰度和质量是影响菲律宾蛤仔同化率的重要因素,随食物中有机物含量(POM/TPM)的增加,同化率也增加;且随饵料  相似文献   

2.
小新月菱形藻生长条件及半连续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温度、光照和营养盐对小新月菱形藻生长的影响,设计了5个温度,3个光照度,各种营养盐各4个浓度以及6个更新率,进行了小新月菱形藻的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小新月菱形藻的最佳生长温度为15~20℃,最佳光照度为5000 lx,氮、磷、硅、铁的最佳浓度依次为300、15、120、1.575 mg/L;当温度高于30℃或者光照度大于10000 lx时,小新月菱形藻均不能生长。对小新月菱形藻进行半连续培养条件的研究发现,小新月菱形藻在6个不同的更新率(25%、30%、35%、40%、45%和50%)条件下均能完成半连续培养。根据不同更新率下的细胞密度和实际生产中的培养密度,建议采收率在40%~45%。  相似文献   

3.
硬壳蛤的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硬壳蛤 (Mercenariamercenaria)亲贝于 2 0 0 0年由美国引入大连 ,采用阴干和温度变化刺激对其进行人工催产 ,亲贝诱导排放比例可达 80 %。水温 18~ 2 6℃ ,2 0 .5~ 2 4 0h胚胎发育到面盘幼虫 ,孵化率达 94 %。浮游幼虫前期饵料以湛江等鞭金藻 (Iscochrysiszhanjiangensis)为主 ,逐渐添加新月菱形藻 (Nizschiaclosterium) ,后期以新月菱形藻为主。硬壳蛤幼虫温度、盐度的适宜范围分别为 19~ 2 7℃、2 5 .0~ 3 3 .6。饵料以混合投喂效果最佳 ,湛江等鞭金藻次之。浮游幼虫培养 12~ 17d ,幼虫壳长达 2 0 0~ 2 10 μm ,采用在培养池底铺砂做附着基 ,幼虫变态率达 2 1% ,稚贝培养 3 0d后可达 1mm左右  相似文献   

4.
补充CO2对光生物反应器培养新月菱形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优化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微藻的条件,研究了在充空气的基础补充CO2对光生物反应器培养新月菱形藻(Nitzschiaceae closterium)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表明,补充CO2(含1 000μL/L CO2的空气)促进新月菱形藻的生长,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CO2含量350μL/L)(P<0.05).补充CO2也能够提高藻细胞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P<0.05),但是对叶绿素b没有显著影响(P>0.05).补充CO2能够显著提高指数生长期的最大光合速率(Pm)、光合作用效率(α)和光合作用饱和光强(Ik)(P<0.05).结果表明,CO2是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微藻的限制因子之一,补充CO2能够提高微藻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小新月菱形藻叶绿素荧光特性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英  刁永芳  陈书秀  荣玲 《水产科学》2011,30(8):435-440
以小新月菱形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在一次性培养过程中,不同温度(5~30℃)对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光系统Ⅱ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光系统Ⅱ的潜在活性(Fv/Fo)、光系统Ⅱ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ΦPSⅡ)、相对光合电子传递效率(rETR)、光化学淬灭(qP)和非光化学淬灭(NPQ)]、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细胞密度的影响。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中,温度对小新月菱形藻各叶绿素荧光参数、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接种后1~2 d,20℃处理组的主要荧光参数(Fv/Fm、Fv/Fo、rETR、ΦPSⅡ)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30℃的处理组的上述荧光参数从第1 d开始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20℃处理组的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小新月菱形藻生长的温度为10~25℃,最适温度为2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中,小新月菱形藻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和细胞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喹烯酮对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和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Parke 3011)的生长抑制、叶绿素a含量、总超氧岐化酶(T-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研究了喹烯酮对两种微藻的毒性效应。实验结果如下:1)喹烯酮对微藻的生长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喹烯酮对小新月菱形藻的24 h-EC_(50)为1.85 mg/L。喹烯酮对等鞭金藻3011的24 h-EC_(50)为0.41 mg/L,表明喹烯酮对等鞭金藻3011的生长抑制作用较小新月菱形藻更敏感。2)暴露24 h后,随着喹烯酮浓度的增大,小新月菱形藻叶绿素a含量下降;而等鞭金藻3011叶绿素a的含量基本不受影响。3)暴露24 h后,两种海洋微藻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随着喹烯酮浓度的升高均显著增加(P0.05),各实验组丙二醛(MDA)含量也高于对照组,其中等鞭金藻3011对喹烯酮更敏感,说明喹烯酮对两种微藻均能造成氧化胁迫,对细胞造成氧化损伤。研究表明,喹烯酮对两种微藻均具有显著急性毒性效应,对两种微藻而言,喹烯酮属于高毒物质,等鞭金藻3011对喹烯酮更敏感。本研究可为正确评价兽药喹烯酮的使用安全性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考察乙酰甲喹对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Parke3011)的生长抑制和对叶绿素a、总超氧岐化酶(T-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浓度的影响,研究了乙酰甲喹对2种微藻的毒性效应,为评价兽药乙酰甲喹的使用安全性和保护养殖环境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乙酰甲喹对2种微藻的生长抑制作用随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乙酰甲喹对小新月菱形藻的24 h-EC50(半数有效浓度)为4.73 mg·L~(-1)、对等鞭金藻3011的24 h-EC50为2.14 mg·L~(-1),乙酰甲喹对2种微藻均属于高毒物质,等鞭金藻3011更敏感。暴露24 h后,随着乙酰甲喹质量浓度的升高,小新月菱形藻叶绿素a浓度下降而等鞭金藻3011叶绿素a浓度基本不受影响;2种微藻的T-SOD活性随着乙酰甲喹质量浓度的升高均显著增加,各实验组MDA浓度也高于对照组,等鞭金藻3011更敏感,说明乙酰甲喹对2种微藻均能造成氧化胁迫,对细胞造成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8.
为了优化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微藻的条件, 研究了在充空气的基础补充CO2 对光生物反应器培养新月菱形藻(N itz schiaceae clos terium )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表明, 补充CO2 (含1 000LL /L CO2 的空气)促进新月菱形藻的生长, 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CO2含量350LL /L) (P < 0. 05)。补充CO2 也能够提高藻细胞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P < 0.05),但是对叶绿素b没有显著影响(P > 0. 05) 。补充CO2 能够显著提高指数生长期的最大光合速率( Pm )、光合作用效率( A) 和光合作用饱和光强( Ik ) (P < 0. 05)。结果表明, CO2是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微藻的限制因子之一, 补充CO2 能够提高微藻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9.
利用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对新月菱形藻进行半连续培养,探讨更新率、更新周期对新月菱形藻生长、细胞采收量、生化成分及细胞生物量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更新率的增大,新月菱形藻的生长速率增大,藻液中氮磷的平均含量上升,而平均细胞密度及产率呈下降趋势;总采收量与更新率呈抛物线关系,细胞生物量、胞内多糖和蛋白的最大采收量分别收获于33%、25.2% 和34.7%的更新率下,其最大值分别为2.11×1012 cell、3623 mg 和2347 mg.更新周期的延长导致新月菱形藻平均生长速率减小,藻液中氮磷的平均含量下降,而采收的平均细胞密度与产率增大,胞内代谢物蛋白质和多糖的含量增加;总细胞采收量随着更新周期的延长减小,当更新周期为1 d时采收量最大,为3.12×1012 cell.综合考虑,更新率为33%、更新周期为1 d,是收获生物量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0.
UV-B辐射对两种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研究了两种微藻--小新月菱形与青岛大扁藻在一范围内(小新月菱形藻0~3.00j/m^2,青岛大扁藻0~11.25J/m^2)UV-B辐射对其相对增长率(K),蛋白质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c,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辐射剂量的升高,两种微藻的相对增长率(K)逐渐下降,其各自的半数有效抑制浓度48h,EC50分别为,小新月菱形藻1  相似文献   

11.
采用投喂鸡粪浆的方法培养轮虫,并与5种微藻培养轮虫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鸡粪轮虫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HUFA含量达25.9%,仅次于小球藻轮虫和新月菱形藻轮虫,EPA和DHA的含量分别为11.2%和4.4%;在5种微藻培养的轮虫中,用小球藻、新月菱形藻和球等鞭金藻培养的轮虫营养价值较高,而用微绿球藻和衣藻培养的轮虫营养价值相对较低;轮虫的脂肪酸组成受饵料影响显著,但又不完全取决于饵料。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叙述了在室内控制条件下,摄食底栖硅藻和几种浮游单细胞藻的菲律宾蛤仔稚贝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结果表明,稚贝不论是摄食底栖硅藻还是摄食浮游单细胞藻都能正常生长,只是摄食不同种类的饵料生长速度不同而已,其中以摄食底栖硅藻和角毛藻、湛江叉鞭藻和角毛藻的混合投喂效果最佳。稚贝摄食这些饵料,不但生长快(分别为33.7微米/日和29.2微米/日),而且存活率高(80%左右)。除要注意选择适宜的饵料种类外,饵料的投放密度也不可勿视。在稚贝的培养中,所投饵料的适宜密度应控制在2.5—5万个,毫升(混合饵料各一半)。本文还论述了底栖硅藻和冷冻扁藻混合投喂也能获得较满意结果,但比上述最佳的混合饵料的效果差。  相似文献   

13.
以浮游硅藻小新月菱形藻为实验材料,研究其在不同盐度下的生长、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光合速率和叶绿素a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正常海水培养相比,最高盐度(70)培养的细胞比生长速率下降了59.2%;同时,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叶绿素a、c含量分别降低了66.3%、50.0%和45.7%。高盐度培养下,最大光合速率(Pm)、光合效率(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Yield)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下降,但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升高,对无机碳的亲和力明显下降。以上结果表明,盐度升高对小新月菱形藻生长和光合作用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小新月菱形藻可以通过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变化、对无机碳的亲和力和调整光系统Ⅱ的能量流动与能量利用效率以应对高盐度的胁迫。  相似文献   

14.
长毛对虾幼体的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柏云  易建生 《水产学报》1991,15(3):218-227
本文采用11种单细胞藻类、3种动物、2种人工饵料,分别喂养不同发育期的长毛对虾幼体,从其变态速度和存活率,比较各种饵料的效果.并对幼体口器与食性关系、溞状幼体死亡率与食性转化关系,以及人工投饵与生态系育苗相结合的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不同藻类及浓度对青蛤滤水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24℃水温下,研究了饵料生物种类及浓度对不同规格青蛤滤水率(FR)的影响。结果表明:(1)青蛤的FR随着体质量的增大而增大,符合幂函数回归关系:FR=0.5725WD0.705 3(R2=0.9987),单位质量的滤水率(FR/WD)随着青蛤规格的增大而减小。(2)FR随着饵料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当异胶藻浓度达到8×105ind/L时,开始迅速下降。(3)FR受不同饵料种类的影响,青蛤对牟氏角毛藻的平均滤水效果最好,达到0.6左右,滤水效果最差的是异胶藻,平均FR只有0.3左右。  相似文献   

16.
生长阶段及温度对微藻细胞总ATP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大溪地球等鞭藻(Isochrysis galbana daxidi)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为实验对象,探讨批次培养过程中不同生长阶段及不同温度处理的藻细胞总ATP酶活性.结果表明:三种微藻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细胞总ATP...  相似文献   

17.
在盐度28~30、水温23.6~25.8℃下,将54只初始体质量(34.82±3.79)g的健康短蛸放入500mL矿泉水瓶中,瓶体周身均匀钻直径5mm小孔约80个,每瓶1只,悬挂在4.1m×6.6m×1.4m养殖池中,投喂菲律宾蛤仔、缢蛏和肉球近方蟹3种饵料,每种饵料3个平行组,比较分析3种饵料对短蛸生长的影响。28d的饲养表明,3个饵料组的成活率均为100%,但投喂肉球近方蟹的短蛸特定生长率(1.67%/d)和饵料转化效率(33.46%)显著高于投喂缢蛏(1.33%/d,14.01%)和菲律宾蛤仔(1.31%/d,19.57%)的短蛸(P0.05)。试验结果表明,蟹类是短蛸养成阶段较理想的饵料。  相似文献   

18.
The razor clam (Sinonovacula constricta) is a bivalve species living in the lower to mid intertidal zones along the coasts of China, Japan and Korea.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microalgae species and concentration on the absorption efficiency (AE) of cultured adult S Constricta fed with six species of microalgae, including Chlorella sp., Pavlova viridis, Nitzschia closterium f. minutissima, 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 Nannochloropsis oculata and 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 was examined. The clams were exposed to three different temperatures (15, 20 and 25°C) and five microalgae concentrations (0.16, 0.27, 0.37, 0.45 and 0.53 mg L?1).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in AE and the efficiency peaks at the water temperature of 20°C. Under different microalgae concentrations, the absorption efficiencies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5) and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E and microalgae concentration. At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temperature and microalgae concentration, the absorption efficiencies of Chlorella sp. and N. oculata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other microalgae. The interaction of temperature and microalgae concentration affected the AE significantly (P < 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