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树峰 《中国蜂业》2004,55(3):36-36
我是在退休后才搞起养蜂的,起初是出于好奇,没想到3年后发展到20群.去年纯收入5500元,尝到了养蜂的甜头,我由此走上了"养蜂养老"之路,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亲身体会.  相似文献   

2.
龚凫羌、宁守容二位老师:你们好! 我是广东省增城市的一位养蜂爱好者.自从7年前收捕到一群中蜂后,我便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没有养蜂经验,蜂群很快便得了幼虫病.首次养蜂就这样以失败告终,我心有不甘.听说意蜂好养,便去买了3框来饲养,后因为螨害严重又差点放弃.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个自学的专业养蜂者,多年来靠<中国养蜂>这位无声"老师"的帮助,使我从一个无知青年在养蜂行业中走向成熟,她对我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从原来的双月刊到现在的月刊,每一期都是我所期盼的.  相似文献   

4.
宁老师、龚老师:你们好! 我是广东省蕉岭县养蜂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又是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亦是一个每天讲"蜂话"的养蜂爱好者.我曾多次参加在云南、郑州等地召开的养蜂会议,因而结识了许多养蜂专家和蜂友,受益匪浅.现为了发展我县养蜂产业,决定拜你们为师,请龚老师赐教.  相似文献   

5.
冯会仁 《中国蜂业》2001,52(4):32-32
我养了一百多群蜂 ,这几年确实挣了钱 ,但其中的酸甜苦辣都已尝遍 ,4 0岁头发就全白。村里一些人看见养蜂能挣钱 ,便盲目仿效也养起来 ,结果蜂场垮掉 ,经济损失惨重。我想谈一谈自己看法 ,希望对这些蜂友有所帮助和启迪。一、外行养蜂不知深浅某蜂友在购买蜂群时 ,不向内行请教 ,不知怎样识别蜂群是否健康和无螨 ,在春秋季节群势的差别与大小 ,只要有蜂有王 ,价格便宜就行 ,连最起码的养蜂知识都不懂 ,其结果可想而知。要知道养蜂起步是关键 ,当年养当年有收益 ,家里人高兴 ,便会支持你 ,否则便会反对、拖后腿。因为养蜂不同于其它养殖业 ,…  相似文献   

6.
郝淑兰 《中国蜂业》2007,58(10):36-36
提起养蜂似乎都是男人们的专利,殊不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式的养蜂,摇蜜、移虫、取浆及后勤保障工作都离不开女人,因此说在养蜂事业的"功劳薄"上,应有女人的一半,女人是撑起养蜂事业的半边天。三十年前,我爱人迷上了养蜂,几年的业余养  相似文献   

7.
宋章辉 《蜜蜂杂志》2008,28(5):16-16
现代养蜂分为业余养蜂和专业养蜂.业余养蜂因为养蜂不是主业,所以蜂场管理大多比较粗放.根本没有规范,"提早"、"延迟"、"多"、"少"、"重"、"轻"等等是家常便饭.  相似文献   

8.
杨玉华 《蜜蜂杂志》2022,42(2):后插15-后插17
我和《蜜蜂杂志》的结缘,还要从40多年前我开始从事养蜂工作说起。1974年4月,我还在青年点下乡,一个偶然的安排,我被借调到虎林县土产公司养蜂场当了一名养蜂员。养蜂,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工作,既然已经当上了养蜂员,就要好好学习养蜂技术。于是,我就开始收集养蜂书籍和杂志。  相似文献   

9.
<正>1978年3月,我被调入一个农场的养蜂场。当时能看到的专业资料,除一本《养蜂手册》和当季的《中国养蜂》杂志外,还意外地看到一小薄本《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养蜂考察资料汇编》,编写落款为"中国养蜂考察组编",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于1977年10月编印的。因我所调入的蜂场书记祁幼祥先生是这个考察组成员,我便得到了这份资料汇编。还在不同场所聆听了祁幼祥先生对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两国养蜂业的详  相似文献   

10.
养蜂这笔账     
张河勇 《蜜蜂杂志》2019,(5):I0005-I0006
2018年春天,我正在自家门口管理蜂群,有位经常来买蜂蜜的妇女停车于蜂箱旁,笑着对我说,她每次从此路过都见我不厌其烦地在管理着蜂群,说我太有耐心了,为什么会这样迷恋蜜蜂。而我回答:养蜂我并不太计较经济上的收益,关键是养蜂等于养生,很值得。  相似文献   

11.
追根溯源,从1934年我国著名的养蜂家黄子固先生在北平李林园创办<中国养蜂杂志>算起,今年是<中国养蜂>创刊整70周年.在这70年中,<中国养蜂>几经浮沉,经历风雨考验,不断成长.经过几代编委、主编和全体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和不懈笔耕,形成了"创新、求真、务实、奋进"的办刊传统和优良刊风.在国内外赢得良好的声誉,成为国际上著名的、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蜂业科技期刊.几十年来,<中国养蜂>在传播先进养蜂生产技术、引领养蜂科技潮流、推进中国蜂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有目共睹、不可磨灭的贡献.借此机会,向我刊的广大读者、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大家几十年来对<中国养蜂>始终不渝的支持和厚爱,感谢大家和我们风雨同舟共同耕耘这片宝贵的蜂业园地,让她年年充满生机.  相似文献   

12.
<正>尊敬的龚、宁二位老师:你们好!我是一位业余养蜂爱好者,从开始养蜂到现在已有十余年了。其间虽然多次经历了中蜂幼虫病的严重危害和毁灭性打击,也从没有"熄灭"我对养蜂这一事业的爱好和兴趣。而且,对待养蜂这事,用愈挫愈坚来形容我一点也不过分。  相似文献   

13.
蜂友情     
俞婵倩 《蜜蜂杂志》2007,27(6):41-41
自1998年第10期<蜜蜂杂志>刊登了我"养蜂的路为何这样坎坷--一位蜂嫂的泣诉"一文至今已近10年了.这10年的养蜂路,我走得比较辛苦,在生活上虽然还是遭受了一些细小的挫折,但在养蜂事业上还是比较成功的.这当然归功于<蜜蜂杂志>和许许多多蜂友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方文富 《中国蜂业》1993,(4):31-31,39
学好养蜂这门技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不是十分困难的事。笔者亲身体会:只要持之以恒,方法得当,通过不断地学习、摸索,甚至一二次失败之后,一般都能成功。在这里我借《中国养蜂》的一角,谈谈我学养蜂的体会供初学者参考,但愿能使初  相似文献   

15.
“数控养蜂法”使我破镜重圆黑龙江省虎林县小木河乡张振方我家住在蜜源丰富的山区,有优越的养蜂条件。我初中毕业后,在1971年被公社送到牡丹江农科所学习养蜂。踉养蜂专家实习二年后,回乡后当了生产队蜂场的养蜂员。我养蜂也曾高产过,然而产量很不稳,常有欠收年...  相似文献   

16.
薛运波,吉林敦化人,现任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养蜂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蜜蜂专委会委员,吉林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我们一行到吉林的采访对象和此文我要向读者介绍的主人公. 走上养蜂路 人们常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这句话联想到我所熟识的薛运波,心中便生起一种莫名的感动.仿佛这句话就是为他写出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蜂业》2011,62(8)
我是一位业余养蜂者,从上初中开始学习养蜂。那时,我们村庄有200余户,近百家养蜂,到现在只有我一人还养有近40群,中间间断了14年,因参加工作太忙。20世纪90年代后,孩子们相继毕业,家里无经济底子,又想到了养蜂。给亲朋好友送点蜂蜜土特产是片心意,又得到了满意的回报。他们便成了我的好顾客,  相似文献   

18.
笔者养了20多年的蜜蜂,"蜂龄"说短也不短,但比起养蜂先辈们而言,自己还是个"小儿科"。因为在养蜂生产中,还有太多的"疑难杂症"难以解决,甚感困惑。在养蜂日常管理中,偶尔发现的多起令人费解的反常"怪事",也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时刻"鞭策"和激励着我去努力探索"蜜蜂王国"的奥秘……现将多种令笔者困惑不解的反常"怪事"整理成篇,以便蜂友们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一 有位养蜂新手给我来信说:他"养的2箱意蜂好螫人,根本不敢开箱检查". 初学养蜂的人对蜜蜂是既爱义怕.爱时,一天数次开箱看;怕时,十天半月不开箱. 至于蜜蜂好螫人,原因较多:养蜂人开箱动作猛、响声大,特别是撬副盖时用力过猛;气候反常,天要下雨前;遭鼠害或其他敌害骚扰;被盗、失王等等.若无上述情况,蜜蜂好螫人则往往是巢内无蜜(糖).  相似文献   

20.
我是"数控养蜂法"培训班的老学员,曾先后5次参加培训班,养蜂效益一直是当地最好的.下面把我研究和发明的蜂群快速诱王法介绍给大家一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