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尊敬的龚凫羌、宁守容二位老师:你们好!本人自小酷爱蜜蜂,若从正式养蜂算起,至今已有45年了,而且从没有间断过。早在参加"全国养蜂提高班"第二期、第四期的系统学习之前,我就已经是你们未曾谋面的学生了。特别是参加由龚凫羌老师主讲的"全国养蜂提高班"后,对中蜂的蜂箱问题深有感触!过去,因为没有订阅《蜜蜂杂志》,我对于养蜂界发生的不少大事全然不知,而认识GN式蜂  相似文献   

2.
<正>(续《蜜蜂杂志》 2023年第10期)李龙标老师:您好!我是湖南永州市邵阳一老翁,客居东安县。2010年一位养蜂的朋友送我一箱中蜂,养着养着竟然爱上了它们。从此,也就开始了我的养蜂之路。开始养蜂那几年,用意标箱养中蜂,根本不懂养蜂技术,仅凭一本早年的《养蜂手册》自己摸索着。  相似文献   

3.
<正>我一朋友退休之后闲着,看我养蜂不错,也喜欢上了蜜蜂,想跟我学养蜂。我对他说:"养蜂是个苦差事,要吃苦受累,风餐露宿,还要挨蜇受疼。"他说:"我闲着也没事干,只当是一种休闲娱乐罢了,你能干,我也干得了。"于是买了2套蜂箱,我送了2群蜂给他,就此开始了养蜂。1年后,他的蜂由2群变成了6群,4年后,仍然是6群。在这期间,每到关键时刻我就去指导他,  相似文献   

4.
<正>我是一位业余定地养蜂爱好者,从1970年至今从未间断。养蜂40年来,我刻苦钻研,坚持记养蜂日记,详细记录当地蜜粉源开花泌蜜的时间,流蜜的多少以及气温的变化等,也记录下蜂群管理上的失误与成功的经验。仅养蜂年均收入5,000元,为家庭增加了收入,也给我和家人带来了欢乐。  相似文献   

5.
<正>俗话说"穷养兔子富养蜂"。从我初学养蜂的时候就听说这句话,当时不明白它的真正含义,以为人穷了养兔子,富了养蜂。后来才体会到,兔子饲料放多了不但糟蹋草料,而且更吃不饱;箱中有存蜜、存粉蜂群才会正常繁殖,如果刚够吃而没有存蜜,蜂群得不到正常发展。蜂友们在一块闲谈时,有位初学养蜂的问:什么时候就能养好蜂。一位年长者对他说:到你不稀罕蜜的时候就能养好蜂了。也有人说贪心的人和吝啬的人永远也养不好蜂。这都是些经验之谈。见蜜就摇,采取"三  相似文献   

6.
<正>尊敬的龚凫羌、宁守容二位老师:你们好!我是湖北人,当兵前曾经养过几箱蜂。退伍后在"国企"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生活也较为稳定,工作之余便又开始养蜜蜂了。由此感到工作满意,生活很充实,心情自然愉快。我过去在养蜂方面的理论起步,主要是从新华书店的那些养蜂书籍开始,再观摩别人的蜂群与蜂场。这样边看边干往前走,  相似文献   

7.
罗贵勇 《蜜蜂杂志》2014,34(10):42-42
<正>笔者是一位养蜂爱好者,从学生时代就迷上了蜜蜂。20世纪60年代,江浙一带的养蜂师傅常到我的家乡放蜂,由于跟他们的交往使我对蜜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革回乡,学业中断,苦闷之时,忽然想到养蜂,于是到野外收捕2群中华蜜蜂进行活框饲养。神秘的蜜蜂王国,一下就吸引了我。通过精心饲养,不到2年的时间蜂群增至十多群。后来割掉资本主义尾巴,不许私人养蜂(在那个年代养蜂也算搞资本主义),我也不敢养蜂了,只好无偿上交生产大队。生产大队组建蜂场,大队领导看我喜欢饲养蜜蜂又是回乡青年,便把我安排到蜂场养蜂,从此,我便真正走上了养蜂之路。跟全国各地的养蜂者一样,浪  相似文献   

8.
龚、宁二位老师:你们好! 发生在雅安芦山的7.0级强烈地震让你们受惊了.二位老师及家人都平安吧?在此,向你们表示亲切的问候!祝二位老师一生平安! 我的名字叫梁辉,四川农业大学"村支书"培训班学员,龚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那时没有安排养蜂课程,我在班上年纪小,见有几位老支书向龚老师请教养蜂之事,我也跟着凑热闹,并购买了一本《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 (第二版).当龚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自驾车带他们到名山县参观新方法养中蜂时,我也挤上车随同去了.在农村出生、成长的我,对中蜂一点也不陌生,却从未见到过中蜂还能继箱饲养.据龚老师介绍,名山县有位张师傅是位老村长,20世纪60年代就用活框箱养蜂了,总也养不顺心.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个自学的专业养蜂者,多年来靠<中国养蜂>这位无声"老师"的帮助,使我从一个无知青年在养蜂行业中走向成熟,她对我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从原来的双月刊到现在的月刊,每一期都是我所期盼的.  相似文献   

10.
<正>我是一位业余养蜂爱好者,1995年5月在自家附近收了一箱中蜂。我平时读些养蜂资料,学习了养蜂知识。两年后,又收了12群蜂,加上繁殖的蜂群,很快达到17箱中蜂,收益也不错。1999年秋季,由  相似文献   

11.
<正>尊敬的龚凫羌、宁守容二位老师:你们好!值此2015年(羊年)新春之际,请允许我给二位老师拜个年。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我养蜂已有许多年,看了一些养蜂前辈们写的养蜂书,自认为还可以,对有关养蜂的书籍广告、技术介绍都有点见惯不惊,更不会轻易动心。但通过《蜜蜂杂志》上相关文章的介绍和透露出来的信息知道,  相似文献   

12.
正尊敬的龚凫羌、宁守容二位老师:你们好!我是首届"全国养蜂提高班"的班长方孟鸽。这日子过得也真快!自从2015年10月与老师一别,曲指算来竟然过去了1年半载!在千岛湖举办的首届"养蜂提高班",虽然仅有短暂的5 d,但却使我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其情其境仍仿佛就在昨天。由于从理论教学到蜂场实训,提高班的内容都既饱满又充实,节拍还挺紧凑的。因此,对学员们而言,参加一次这样的"提高班"学习,都会留下终生难  相似文献   

13.
施根吉 《蜜蜂杂志》2010,30(7):12-13
<正>孪生蜂王,顾名思义,就是2只蜂王从王台的自然形成到出房,从交尾成功到产卵,都在同一群中相安无事地行使职权。我是无意中获得一对这样的蜂王,因此自命名为"孪生蜂王",在我近40年的养蜂生涯中也是首次无意中获得。不记得在蜂书和蜂刊上以前是否有人提出过。今天我所探讨的孪生蜂王,只不过是养蜂生产中的一件趣事,写出来让大家了解。  相似文献   

14.
难忘的教训     
正我是一位退休老师,今年72岁,从1978年养蜂至今已经30余年。我是定地养蜂,蜂群放在屋檐下,巢门向西排列,少时3群,多时5群,利用休息时间管理,不影响教学任务。养蜂给我带来欢乐,特别是丰收时那股高兴劲,简直无法用言语表达,同时养蜂也给我带来经  相似文献   

15.
蜂友情     
俞婵倩 《蜜蜂杂志》2007,27(6):41-41
自1998年第10期<蜜蜂杂志>刊登了我"养蜂的路为何这样坎坷--一位蜂嫂的泣诉"一文至今已近10年了.这10年的养蜂路,我走得比较辛苦,在生活上虽然还是遭受了一些细小的挫折,但在养蜂事业上还是比较成功的.这当然归功于<蜜蜂杂志>和许许多多蜂友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正>龚、宁二位老师:你们好!来信搅扰你们,希谅!我是安徽休宁县溪口镇长丰村人,现年70岁有余,一直在家务农。家乡所在的皖南山区植被良好,自古就有人用杉木自制蜂箱养中蜂,种源也还可以。20世纪60年代,我便认识到养中蜂是农村的一项经济来源,当时也因养蜂创出了一些小业绩,从此与蜜蜂打交道多年,成了一位中蜂痴迷者。后因"中囊病"暴发而垮场,继而改养意蜂,但爱好中蜂之心总不能放下。后来改革开放,国  相似文献   

17.
刘汉国 《中国蜂业》2012,(2X):18-19
地处辽东山区的本溪满族自治县素有"枫叶之乡"之美称。作为"枫叶之乡"的一名养蜂者,我在《中国蜂业》上看到了西联杯"家乡美"征文,这激起了我对昔日养蜂往事的回忆,也让我对今后养蜂事业发展寄予无限的期望。  相似文献   

18.
林清 《中国蜂业》2012,(6X):17-19
<正>"我的父亲是一名养蜂员,养了许多蜜蜂。我小时候,上学之余也帮父亲养蜂,虽然曾多次被蜇过,但我对蜜蜂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养蜂有着浓厚的兴趣。"谈起如何与蜜蜂结下缘分,武汉蜂之宝蜂业有限  相似文献   

19.
张传盈 《中国蜂业》2013,(3X):13-13
<正>尊敬的社长:我是一名退休已5年整的教师,现年66岁。我从17岁开始养蜂(1964年6月),至今已经有49个春秋了。在这几十年的养蜂岁月中,《中国蜂业》以及改名之前的《中国养蜂》对我的养蜂事业起了关键的指导性作用,保证了我几十年养蜂事业的顺利持续发展。我从1972年开始订阅贵杂志,一直到现在都没有间断过。有很多人订阅了杂志报纸,也许会出于工作繁忙或者其它一些原因的耽搁,不一定保证期期都能认真阅读。与这些人不同,我订阅的杂志每一本每一篇都要认真研读,我也因此吸收并记载了许多养蜂专家、师傅们的先进经验,不仅应用于自己的养蜂实践中,我还帮助过一大批  相似文献   

20.
<正>尊敬的龚凫羌、宁守容二位老师:你们好!我是"全国养蜂提高班"的第七期学员喻文明。学习结束回家后,想起和老师在一起的难忘时刻,与同学们的短暂相聚,却似情谊绵长的快乐时光,心中常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联系到自己带着一些沉重的养蜂问题参加"提高班",现在却一身轻松地回到家乡。很想借《蜜蜂杂志》的"问与答"平台,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