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殷朝敏  李雨鸿  范秀芝  史德芳  姚芬  程薇  高虹 《核农学报》2022,36(10):1984-1995
为探究不同栽培基质对侧耳属食用菌风味成分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食用菌间的风味成分差异,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桑枝、杂木屑和棉籽壳基质上栽培的6种侧耳属食用菌风味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8个样品中共检出47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13种醛类化合物、9种醇类化合物、9种酮类化合物、2种呋喃类化合物、2种酯类化合物等。18个样品中的共有成分有17种,包括正己醛、壬醛、1-辛烯-3-醇、3-辛酮、1-辛烯-3-酮、2-正戊基呋喃等。18个样品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差异较大,但棉籽壳基质上栽培的6个菌株子实体中均出现了较高含量的酯类化合物。所有样品中的关键风味成分(ROAV≥1)均包括1-辛烯-3-酮和1-辛烯-3-醇,桑枝基质和杂木屑基质栽培的部分菌株中关键风味成分还包括正己醛、壬醛和2-壬烯醛等。18个样品中总5'-核苷酸含量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7.86~43.86 mg·g-1 DW和8.54~25.34 mg·g-1 DW, 且杂木屑基质栽培的所有菌株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桑枝基质和棉籽壳基质。综上所述,棉籽壳基质有利于侧耳属食用菌中酯类化合物的生成,而杂木屑基质有利于游离氨基酸的生成。本研究结果为侧耳属食用菌栽培及风味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食用菌基质营养丰富,富含菌体蛋白,因此又被称为菌糠蛋白。据测定,菌糠中蛋白质含量达12%~21%,菌糠再利用不仅能延长食用菌产业链条,提高菌糠的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益,还可以实现废物再利用,形成农业循环经济,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食用菌菌糠在农作物有机肥、禽畜饲料及再利用种菇等领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目前,食用菌菌糠已成为农业生产重要原材料,开发应用价值越来越显著。食用菌基质再利用技术应用推广意义重大,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山西省境内生产基地栽培食用菌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对被测食用菌中重金属进行安全性评价,并分析居民潜在膳食暴露风险,本文采集山西省境内5种种植普遍的食用菌样品158份,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食用菌样品中危害较大的两种重金属元素铅和镉的含量,并与国家标准中污染物限量值进行比较;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食用菌中铅和镉的污染状况;采用人体暴露健康风险评价模型,通过计算目标危害系数(THQ)的方法预测经食用菌摄入重金属铅和镉产生的健康风险。结果显示,所抽检的158份食用菌样品中,总体重金属含量水平都很低,仅有1个香菇样品超标,超标率为0.63%。5种食用菌的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香菇0.74,平菇0.31,杏鲍菇0.12,金针菇0.051,双孢菇0.27。食用菌中铅污染、镉污染及铅、镉综合污染的THQ均值都1,表明山西省食用菌中铅、镉重金属对居民不会构成明显的健康危害。结果表明,山西省食用菌生产基地中香菇、平菇、杏鲍菇、金针菇、双孢菇等5种主要栽培的食用菌中重金属铅和镉的总体污染程度较低,食用菌中铅、镉对居民健康暴露危害较小,可放心食用。同时,应加大对栽培基质、栽培环境等的监管,从源头保证食用菌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4.
秸秆“五料化”中基料化的概念和定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秸秆基料(基质)化是秸秆"五料"资源化技术之一,明确其定义及内涵有利于秸秆基料化利用的潜力开拓与技术创新。在分析国内秸秆基料化表述的基础上,对秸秆基料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更加明确的定义。其主要内容包括:食用菌生产栽培基质,植物育苗与栽培基质,动物饲养过程中所使用的垫料,固体微生物制剂生产所用的吸附物料,逆境环境条件下用于阻断障碍因子或保水、保肥等功能的秸秆物料。最后,深入阐述了秸秆基料化利用的潜力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基于15N示踪的"稻/草-食用菌-菜"循环系统氮肥利用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氮利用效率是评价作物生产及循环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该研究比较"稻/草-食用菌-菜"循环农业的氮利用效率,为该模式在南方地区推广提供依据。该研究设置"水稻-食用菌-白菜"(R模式)和"狼尾草-食用菌-白菜"(P模式)2个循环农业模式,每个循环农业模式均包括3个生产环节,分别为:15N尿素栽培水稻和狼尾草(Ⅰ环节)、 15N稻草和牧草栽培平菇(Ⅱ环节)、15N菌渣栽培白菜(Ⅲ环节)。结果表明,15N在稻谷的分配比例最高,为57.75%,而狼尾草第1次刈割15N分配比例最高,为58.94%。2模式氮利用效率均以Ⅰ环节最高,分别为23.44%和43.34%,其次为Ⅱ环节,Ⅲ环节最低,且P模式3个环节之间氮利用率达到显著水平;氮残留率以Ⅱ环节最高,其次为Ⅲ环节,Ⅰ环节最低。Ⅰ环节杂交狼尾草的氮利用效率高于水稻,Ⅱ环节利用杂交狼尾草栽培平菇氮利用效率也高于稻草栽培平菇,"狼尾草-食用菌-白菜"循环农业模式(P模式)的氮肥循环利用效率高于"水稻-食用菌-白菜"循环农业模式(R模式),表现为Ⅰ、Ⅱ和Ⅰ+Ⅱ+Ⅲ环节P模式氮利用效率较R模式显著提高了84.90%、69.31%和47.29%。加环后2种循环农业模式氮利用效率均得到提高,与单一水稻/狼尾草种植相比,"稻/草-食用菌-白菜"模式植株地上部15N累积量分别从63.50和112.30 mg增加至115.33和169.89 mg,氮肥利用率分别从22.29%和39.41%增加至40.48%和59.62%。"狼尾草-食用菌-白菜"循环农业模式可在南方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用菌的需求量也有所增加,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很多地区也因此扩大了种植规模,但是在种植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害虫会影响食用菌的品质和产量,不利于食用菌行业的长远发展。基于此,从食用菌的定义出发,阐述了食用菌栽培的意义和现状,分析了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常见的害虫种类,并分析了各类害虫的防止措施,以期为食用菌栽培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食用菌产业受到广大关注。食用菌栽培技术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能够有效提高食用菌产量,所以,加强对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从菌种的合理选择、栽培料的选择、栽培料灭菌处理、食用菌栽培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食用菌产业发展,食用菌栽培户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加深对目前食用菌栽培户劳动力短缺问题的认识并为今后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提供参考,本研究在对黄松甸镇一农村社区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导致食用菌栽培户劳动力短缺的原因,并对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措施,为实现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杏鲍菇是我国工厂化生产的主要食用菌之一,其栽培每年产生的大量菌渣富含丰富的营养成分。为了提高食用菌菌渣的利用效率,以杏鲍菇菌渣为主要原料,配制成4种复合营养基质,分别为:A(全菌渣),为对照(CK);B(菌渣∶草炭=3∶1);C(菌渣∶草炭=1∶1);D(菌渣∶草炭=1∶3)。研究杏鲍菇菌渣与草炭不同配比的袋式栽培营养基质理化性质变化及其对日光温室栽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菌渣比例从25%增加到100%,袋培营养基质的EC逐渐增加,容重逐渐降低,基质速效养分显著增加且对初期植株根系生长产生显著影响。在4个处理中,B、C、D处理小区产量均显著高于A处理,其中C处理(菌渣∶草炭=1∶1)小区产量最高,为46.17 kg,较A处理增产13.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为6.1%。综合比较,在本试验条件下,杏鲍菇菌渣与草炭比例为1∶1是适宜日光温室番茄袋式栽培的最佳营养基质配方。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污染蔬菜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而食用菌作为一种天然食品,具有低脂肪、高蛋白等特点,自然也受到了大众的欢迎。但受到虫害的威胁,目前还很难大批量地进行食用菌栽培。因此,应高度重视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害虫防治问题。以害虫的种类为切入点,系统地阐述了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害虫的防治对策,旨在为人们提供更多健康、营养的食用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双孢菇栽培工艺较为传统,产量不高,为了促进以牛粪和麦秸为主要原料的食用菌基质化利用效率,开展了双孢菇栽培基质压块工艺的试验研究。本试验采用传统工艺(方案1)和2种基质压块工艺(方案2:紧实度400 kg/m3,方案3:紧实度500 kg/m3)的双孢菇栽培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方案1出菇时间为36 d,方案2和方案3出菇时间为38 d,压块工艺使出菇时间延长2 d但并不会影响双孢菇的正常生产;方案1、2、3的双孢菇单产分别为0.198、0.205和0.279 kg/kg,方案3提升最为显著,单产提高了40.9%;方案1、2、3的双孢菇栽培实际面积分别为5.4 m2、4.7 m2和3.8 m2,随着压块工艺紧实度的增加节约栽培占地面积越多;方案1、2、3的双孢菇总产量分别为22.5 kg、23.3 kg和31.7 kg。综合以上结果,本研究认为方案3为最优基质压块工艺,有效的提高了双孢菇产量、节约了栽培面积、降低了成本,该研究为基质压块工艺的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栽培基料是食用菌生产必备要素,拓宽食用菌栽培基料的来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工厂化栽培海鲜菇产生的废料为主要原料替代稻草,采用发酵料床栽培双孢蘑菇,二次利用食用菌废料,可提高生物学效能,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广大食用菌栽培户栽培收益。因此,主要针对海鲜菇废料替代稻草栽培双孢蘑菇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变革,垂直农场和植物工厂应运而生,代表着国内外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植物工厂的普及和商业化推广受制于高投入成本、高运行能耗和市场接受度等因素,亟需进一步挖掘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盈利模式。本项目以集装箱为载体,通过5G物联网智能改造,设计开发一款城市微型食用菌工厂,可用于银耳、蟹味菇、花菇等高附加值的食用菌生产,具有节能环保、管控智能、完全无人值守、灵活布点等优势,同时可融合亲子教育、休闲观光等项目,实现植物工厂的产业化发展,符合智慧农业、未来社区发展趋势和消费潮流,市场潜力巨大。介绍城市微型食用菌工厂的总体设计(配置空调通风系统、栽培系统、补光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和物联网远程监测系统),并进行了无人值守下的银耳生产测试,发现出菇良好,表明集装箱食用菌工厂可成功用于食用菌生产。  相似文献   

14.
蘑菇是常见的食用菌类,富含各类营养,通常是在冬季生产,在农业生产中有着极大的优势,也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一类商品。目前,蘑菇是世界上栽培规模最广泛的食用菌,在国内也是被广泛栽培,为了实现高质高产的蘑菇栽培,近年来国内蘑菇的栽培技术不断进行创新和推广。基于此,介绍了蘑菇的生长条件以及栽培技术,同时在技术推广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对蘑菇的高质栽培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栽培因具有投资小、经济效益高等优点逐渐成为一项备受社会关注的新兴产业。当前,食用菌的种类繁多,其生长特异差异较大。因此,只有经过严格的栽培管理,才能生产出符合人们口味的食用菌产品。近年来,河口乡人民政府为实现早日脱贫折帽、全面小康,强力推进产业富民战略,高度重视食用菌的栽培,并修建大棚用于栽培香菇,以香菇为例,对大棚香菇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简单探讨,希望为广大香菇栽培农户增收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栽培基质是铁皮石斛栽培成功和优质高产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国内现有文献的调查研究,从铁皮石斛栽培基质需满足的条件以及铁皮石斛栽培基质的来源、种类、研究现状四方面进行阐述,总结了铁皮石斛栽培基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铁皮石斛栽培基质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无土栽培是设施农业中广泛采用的先进技术,能有效克服土壤连作障碍,具有省水、省肥、省工等土壤栽培难以比拟的优势,控释肥在基质栽培中的应用,使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本文通过无土栽培试验,研究了控释复合肥在基质中的养分变化规律及其对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控释肥氮、磷、钾、铁和锌的释放规律基本一致,且养分的控制释放减少了养分流失,降低了基质中的盐分浓度,与普通速效肥相比更具有安全性;控释肥明显改变了基质的容重、孔隙度,改善了基质的水气状况,从而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18.
醋糟在花卉栽培中的应用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露地花卉、盆栽花卉作为试验材料,按照不同比例对醋糟有机基质进行配置,并对花卉生长发育的情况进行观察。试验结果表明,露地花卉按照1∶1比例(醋糟、沙)配制的基质、盆栽花卉按照8∶1∶1比例(醋糟、鸡粪、沙)配制的基质中,花卉的生长发育情况都比较好。可见,醋糟作为新型有机栽培基质,在花卉播种、扦插及盆花上盆、换盆等栽培过程中应用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木醋液是一种由农业木质废弃物提取获得的新型绿色产品,在绿色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简介了木醋液的概念、应用领域及发展历史,系统阐述了木醋液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包括在促进植物生长、防控病虫害、食用菌应用和土壤改良应用等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木醋液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食用菌产业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概述 我国是利用和人工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黑木耳和香菇栽培分别于14代科学方法生产食用菌.据统计,1978年我国食用菌产量为6万吨(以干品为主),折合鲜品40万吨,2000年已经达到400万吨(按鲜重计)*,占全球总产65%左右,栽培种类也增加到30余种,食用菌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餐桌上的大众化蔬菜.目前,全国食用菌从业人员(包括相关行业间接从业人员,如菌业机械制造、经营销售2000年前和800年前起源于我国,银耳和草菇人工栽培也起源于我国.食用菌一直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但是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此之前,主要在山区进行的香菇和黑木耳段木栽培,栽培方法多是人工辅助的自然接种,即在适宜季节将适宜种菇的树砍倒,让自然界的孢子自然飘落其上,自然接种,然后出菇(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全面推广人工接种,开始了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