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叶矿质元素作为茶叶品质指标关系着茶叶的品质与质量安全,同时由于茶叶矿质元素携带着地域特征指纹信息,因此已被人们作为重要的标志性物质用在茶叶产地溯源中。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由于其高通量性及低检出限等特性在茶叶矿质元素分析和产地溯源中应用较为广泛。本文重点介绍了 ICP-MS、ICP-AES 的工作原理,以及在茶叶矿质元素分析和产地溯源中的应用现状。促进高通量技术手段在茶叶安全领域的应用,以完善茶叶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化学指纹图谱的扁形茶产地判别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杭州西湖区、绍兴新昌县和丽水市辖四县区生产的三类扁形茶样本,按单一品种和混合品种两种策略,进行了基于多元化学指纹图谱和逐步判别技术的茶样产地鉴别分析方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采用单一品种样本,还是采用混合品种样本进行判别分析,都能得到有效的判别函数,使三个不同产地的扁形茶得到有效区分。除迎霜品种有一个外部验证样本判别错误外,其它单一品种的判别分析的回判成功率和验证成功率都是100%。9个品种的混合品种判别试验中,训练集143个样本的回判正确率为93.7%,外部验证样本的判别正确率91.7%,表明采用化学指纹图谱方法结合判别技术对茶产品的产地属性进行鉴别或验证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数据融合技术用于邻近区域大豆产地鉴别的可行性,在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和绥化地区采集216份大豆样品,测定镁(Mg)、铝(Al)、磷(P)等13种矿物质元素含量和棕榈酸、硬脂酸、油酸等5种脂肪酸含量。分别利用矿物质元素、脂肪酸、数据级融合和特征级融合数据建立4种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通过网格搜索算法结合五折交叉验证进行参数优化后,模型识别准确率分别提升至90.77%、92.31%、89.23%、95.38%。结果表明,特征级数据融合技术对邻近区域大豆产地鉴别效果显著,优于其他三种数据识别技术。采用特征级数据融合技术建立支持向量机产地鉴别模型,能够对邻近区域大豆产地进行准确、有效的区分,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技术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进口大豆主要消费国,近15年,累计进口大豆90 875万t.由于各国大豆品质不一,征税标准不同,国际大豆贸易中的掺假行为日益凸显.为了进一步完善大豆溯源技术,本研究对2005-2019年进口大豆中携带杂草籽的种类、截获频次、来源国等信息进行整合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提取累计贡献率高的主成分,并分析各类杂草是否存在地域差异.结果显示:确定杂草种类981种,其中单一来源国杂草251种.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前2个因子贡献率达95.41%,可反映进口大豆中携带杂草疫情的绝大多数信息.以上述2个因子为分类变量,对综合因子得分前100的杂草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进口大豆携带的部分杂草地域特征明显,杂草种类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按其来源特征可分为一般性杂草、南美区和北美区3类.如圆叶牵牛(Ipomoeapurpurea)等24种杂草在南美洲国家进口大豆中截获率更高,而苘麻(Abutilontheophrasti)等14种杂草在北美洲国家进口大豆中则更加常见,可为进口大豆产地溯源提供辅助性指标,为商品归类属性鉴别业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市场上茶叶产品较为混乱,对目前在茶叶品种与产地鉴别以及质量监控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化学指纹图技术做一综述,介绍基于高效液相色谱、近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等技术的指纹图谱在茶叶识别中的作用,并对指纹图谱的解析方法做了简要介绍,总结了化学指纹图谱在茶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利用植物材料所含碳水化合物分子量信息进行产地溯源可行性。以甜叶菊叶为例,基于两点发现:(1)甜菊苷(STV)为各化学型甜叶菊叶内稳定存在的化合物之一;(2)各材料依某一化合物分子量大小的排序结论与同时依多组分的排序结论一致,以STV分子离子M/Z检出值信息为参照,分析收获时期、收贮方式、品系、施肥及产地等因素对碳水化合物分子量影响。结果表明:甜叶菊叶含STV分子离子负离子M/Z检出值波动幅度受产区影响明显,受收获时期、收贮方式、品系、施肥方式等影响小。相对于品系、田间施肥和收贮方式等引致的碳(δ13C)同位素分馏,生产用水中氘(δD)、氧(δ18O)相对含量对材料所含碳水化合物分子量影响大,因受雨水和灌溉水等影响具有区域特异性,故可利用所含碳水化合物分子量作为植物材料产地溯源标志。本研究为植物材料产地溯源提供了一种相对简捷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ICP-MS和ICP-AES在茶叶矿质元素分析及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矿质元素作为茶叶品质指标关系着茶叶的品质与质量安全,同时由于茶叶矿质元素携带着地域特征指纹信息,因此已被人们作为重要的标志性物质用在茶叶产地溯源中。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由于其高通量性及低检出限等特性在茶叶矿质元素分析和产地溯源中应用较为广泛。本文重点介绍了ICP-MS、ICP-AES的工作原理,以及在茶叶矿质元素分析和产地溯源中的应用现状。促进高通量技术手段在茶叶安全领域的应用,以完善茶叶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8.
农产品及产地环境中微量元素高效、准确检测是农产品政府监管、保障消费安全、促进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评述了近几年农产品及产地环境中微量元素的检测技术,比较分析了光谱、质谱、色谱和电化学等方法的原理和特点,及其在微量元素检测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以期为农产品及产地环境中微量元素检测技术研究提供参考,为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中国茶叶》2011,(8):30-30
本刊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成浩研究员等完成的“地理标志产品龙井茶产地鉴别技术与溯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日前在杭州顺利通过浙江省省级鉴定。该研究由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优先主题)支持,通过三年研发,建立了龙井茶的HPLC与近红外两种指纹图谱制作技术,以及龙井茶产品的产区、品种溯源识别技术,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叶绿体基因分子标记在茶组植物分类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价值相对有限,为了筛选可用于茶树鉴别与母系溯源的SNP(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组合,将18个已报道的茶组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通过设计通用引物,在169个茶树品种/品系中进行候选分子标记扩增与一代测序分析,筛选出16对引物,共含25个SNP位点可用于茶树品种母系溯源与鉴别分析。另外,将SNP位点组成的DNA指纹图谱结合茶树品种资源基本信息进行数字编码,最终形成由30位数字组成的茶树品种资源分子身份证,并构建相应的条形码和二维码用于品种识别。本研究数据为茶树品种的母本溯源与鉴别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产地对普洱生茶品质与化学成分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来自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三大产区12个茶山(自然村)的普洱生茶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对不同产地普洱生茶的非挥发性代谢物表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普洱生茶的化学成分在含量上具有较大差异,且具有明显的产地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可以对来自西双版纳自治州(包括勐腊县、勐海县、景洪市)、普洱市、临沧市3个地级行政区的普洱生茶进行有效区分,也可以对来自普洱茶产区的东南、西南、西北3个区域的普洱生茶进行有效区分。进一步鉴定了普洱生茶中79种主要成分,并对其在12个茶山(自然村)的普洱生茶中的含量分布,以及与不同产地普洱生茶滋味品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表明,基于UHPLC-Q-TOF/MS的茶叶非挥发性化学成分轮廓可以作为普洱生茶产地判别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现代茶产业技术发展应用越来越广泛,智慧茶园作为茶产业发展进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目前智慧茶园技术在智能监测、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质量安全溯源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该文就智慧茶园技术在各地茶园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新信息化技术与茶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新技术在茶园中的创新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曹琼  苏欢  宛晓春  宁井铭 《茶叶科学》2018,38(3):237-243
提出一种量化判定乌龙茶产地的方法。共收集主要乌龙茶产区闽南、闽北、广东和台湾等地的代表性乌龙茶样品130个,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其没食子酸、儿茶素、咖啡碱和茶氨酸等理化成分的含量。用遗传算法和连续投影算法筛选出重要的化合物,基于这些化合物指标分别用支持向量机、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及随机森林模型对闽南、闽北、广东和台湾4个产区的乌龙茶进行分类和预测。结果表明,用遗传算法筛选的3个化合物(咖啡碱、EGCG和ECG)结合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BPNN能够实现对4个产区乌龙茶的高效判别,且训练集和预测集的判别率分别为97.13%和98.34%。该研究结果能为乌龙茶产地的鉴别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高邮市蔬菜产地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方法]以高邮市8个乡镇的主要蔬菜产地作为土样采集点,分析测定土壤中重金属汞、砷、铅、镉、铬和铜含量,并根据《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标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和高邮市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对检测结果进行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依据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高邮市8个乡镇土壤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1,完全符合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的要求;依据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个别蔬菜产地有2个重金属含量单项污染指数超标,其他重金属含量未超标,表明高邮市绝大多数蔬菜产地适宜发展AA级绿色食品;与1990年高邮市土壤背景值对比结果表明,土壤镉、铬、砷、铅、铜等均有一定程度增加。[结论]高邮市蔬菜产地的土壤环境质量基本满足蔬菜安全生产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介绍海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分析目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海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首先,概述了新疆棉花生产问题,归纳了数字棉花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分析了当前棉花保险和贷款业务的难点和不足。其次,介绍了基于上述实际和数字棉花技术及收入保险等的融合推广理念,在已开发的棉花功能与结构模型基础上,建立了集数字种植、智能农机、肥水一体化、产品质量追溯、收入保险和金融产品管理功能,涉及产业链多方的数字棉花管理系统。再次,对新疆推行“数字棉花技术+收入保险”科技服务新模式的科学性、可行性、效益等进行了探讨,认为通过数据转换应用和农户链接,提升棉花种植的智能化和科学化水平,可推动新疆棉花可持续绿色发展,有利于当地政府、银行、保险、新型经营主体等的合作共赢。最后,对“数字棉花技术+收入保险”的新模式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及其推广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NEC发表声明称,目前已开发出一种通过拍摄果实照片便可在大量果实中准确识别单个个体的技术——Agribiometrics技术(图1)。它是利用世界上最先进的NEC指纹与脸部识别技术来拍摄果实外观,根据表皮的模样识别每个个体。利用此技术,能够防止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产地仿冒,从而建立安全、安心的产销履历。同时,NEC期待此高新技术能够在2~3年后实现实用化。  相似文献   

18.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趋势方兴未艾.农业物联网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各类传感器与感知技术,采集各类农业生产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通信与自动控制,从而实现智能化管理.本文分析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的典型应用领域,着重阐述了物联网技术在我国设施大棚生态环境参数的自动控制、特粮特经作物的精确定量栽培、农田节水灌溉与施肥、特粮特经作物果实产品的贮藏、生鲜农产品流通与产地质量追溯管理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警等方面的技术应用场景,指出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农业物联网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棉花化学封顶上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类型及在棉花化学封顶方面的应用概况,并对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棉花化学封顶在新疆兵团机采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势下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成品茶产地鉴定研究刚刚起步,主要集中于几种特征化学指标、矿质元素等方面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不同茶类、不同产地成品茶的矿质元素分析结果、儿茶素等特征化学组分分析结果,综合考虑其土壤条件、肥培管理水平、品种、加工工艺、加工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提出对成品茶产地鉴定应将矿质元素分析与儿茶素等特征化学成分分析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