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园林空间类型划分及景观感知特征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以地形、山石、水体、植物、建筑作为构成园林空间的基本要素,运用排列法和特尔菲法对园林空间类型进行了划分和确定;其次运用SD法,以对应24种园林空间类型的24段录像为分析样本,对空间景观感知特征进行了量化评价;最后利用因子分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因子分析,得出了园林空间视觉效果的评价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色彩因子、形式因子、自然因子、空间因子代表了园林空间景观感知特征的大部分信息;各种空间类型的美感和吸引力评价最高;围合和半围合空间类型则表现出缺乏光感、易生郁闭之不足。  相似文献   

2.
浅谈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在园林中不可或缺,现代园林中空间围合和景观创造,很大程度上都需要由园林植物来营造。给人以现实生活美的享受,是自然风景的再现和空间艺术的展示。  相似文献   

3.
卢嘉 《现代农业》2012,(4):88-89
通过对长沙地区落叶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沙地区植物景观特色不明显,落叶观花灌木景观欠缺;落叶植物品种少,配置方式单调;乡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的定位不当;文化内涵挖掘少。  相似文献   

4.
长沙地区落叶植物的造景特点是植物景观季相变化明显;景观群落层次丰富;以常绿植物为主,落叶植物为辅;大型落叶乔木景观众多;色彩搭配丰富。指出长沙地区落叶植物在园林造景中存在的不足:植物景观特色不明显,落叶观花灌木景观欠缺;落叶植物品种少,配置方式单调;乡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的定位不当;盲目移栽大树;文化内涵挖掘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园林绿篱的应用现状与前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篱是植物造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绿篱被大量应用在园林绿地中,主要集中在道路分车带、绿地边界以及模纹绿篱.这些形式的绿篱局限于边界的标示、平面式的图案,缺乏现代景观设计中所呈现出的空间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园林绿篱的应用前景广泛,在保持并改善现有的功能外,还应充分利用其空间围合、空间引导、空间主景以及空间衬景的功能,将绿篱作为空间的塑造元素,为园林植物造景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沈阳北陵公园植物景观属于北方园林,由于多种原因,对北方园林的研究远不如江南私家园林深入,对植物景观空间的研究更是滞后于对其它园林要素的研究。现以沈阳北陵公园植物景观为例,探索植物景观空间营造的思路、途径和相关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魏理树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7):187-190
植物空间营造是植物造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观赏桃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观赏桃的不同树形与品种,并将观赏桃的空间形态限定要素概括为基面、竖向分隔面及覆盖面,进而从空间体量与尺度、空间形状与比例、空间通透度、空间实体景观的艺术处理4个方面研究观赏桃空间营造手法。详细探讨了观赏桃适宜的空间尺度、观赏距离和植物高度比值,全围合、半围合和焦点型观赏桃植物空间的围合方式,以及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观赏桃空间立面设计思路,最后从主从与重点、对比与协调、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5个方面总结了观赏桃多样统一的空间实体景观艺术处理手法,以期为其他植物景观的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灰空间作为园林道路的辅助空间承担过渡、连接、扩展、转化等功能。以园林道路灰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实例分析,针对园林道路灰空间形态、围合限定形式及其与道路关系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为园林道路设计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空间"的理解,提出植物造景空间性的概念,分别从植物的个体空间结构、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植物组合造景所形成的空间等3个方面阐述,从而较好地把握植物材料在园林中的运用,继而明确植物造景空间性在园林中的作用,旨在对今后的园林建设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发展迅猛,对各种珍稀彩色树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追求多树种、多色彩、季相变化明显已成为当今园林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随着园林绿化水平的提高,落叶植物的应用日趋多样,无论是数量、种类和品种,还是应用方式都呈现出发展态势。笔者根据落叶植物的观赏特点。介绍了在园林绿化中如何进行配置的。  相似文献   

11.
上海松江别墅区植物景观视觉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海波  卓丽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403-10405
以上海市松江别墅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别墅区的植物景观划分为庭旁绿地植物景观、组团绿地植物景观、绿化过渡带植物景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4种类型。运用SD法对4种类型的植物景观进行分析,得出植物景观视觉效果排序为:组团绿地〉庭旁绿地〉道路绿地〉绿化过渡带。  相似文献   

12.
在2004~2011年对宁夏盐池人工封育区内各样地群落植被进行样方调查,通过分析调查数据研究不同封育年限对群落组成、植被特征值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进而为草场恢复和下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随着封育年限的延长,封育区形成了以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和刺沙蓬(Salsolaruthenica Iljin)为优势种的植被群落;通过对历年地表植被多样性指数的分析,各指数高峰值和低峰值出现周期性变化且周期为5年,这说明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封育草场的封育周期为5年。  相似文献   

13.
张昶      王涵      王成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0,35(3):224-230
采用固定样点全年拍摄的方式,对通州运河森林公园典型景观样点进行全年图像采集作为分析样本。从景观结构特征与季相特征2个层面梳理出14个景观特征要素,利用SBE(scenerybeauty estimation)方法及基于美景度与眼动指标逐步回归构建的SVE(scenery visual estimation)方法进行景观质量评价,并分析景观特征要素对景观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71.3%的SBE与67.8%的SVE样本为中高等级,全园总体景观质量良好,二者的评价均值都为0.137,但SBE(±0.501)比SVE(±0.224)具有更大的标准差,数据波动性更大,且SBE(R2=0.587)比SVE(R2=0.483)具有更高与景观特征要素逐步回归的线性模型拟合度,能够反映出更多的彩色、常绿、枯落等季相特征细节;2)乔灌草种植植物、常水面面积比例等结构特征要素,对景观质量具有显著影响,林水结合比单纯的林景景观质量高;3)常绿灌木、彩色乔木、落叶灌木、枯落草本、可见季相总面积比例等季相特征要素对景观质量具有显著影响,增加常绿灌木、彩色乔木在种植植物群落中的面积比例,减少落叶灌木、枯落草本在种植植物群落中的面积比例有利于提升景观质量。  相似文献   

14.
围栏封育对蒿类荒漠建群种伊犁绢蒿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围栏年限对蒿类荒漠建群种伊犁绢蒿生长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围栏4年、围栏2年两个处理,以全年放牧草地作对照。在不同处理的样地里,分别在植物生长旺盛期、现蕾期、夏季休眠期及开花结实期,测定不同围栏年限下伊犁绢蒿构件的生殖分配。【结果】围栏封育对伊犁绢蒿的平均株高、株丛径均有显著影响,围栏4年的平均株高、株丛径均显著高于未围栏,而且在不同生长时期,平均株高、株丛径都表现为围栏4年与未围栏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围栏2年差异不大,可能由于围栏时间比较短的缘故。整体上讲,伊犁绢蒿在种群生物量分配的总体格局是根>茎>叶。随着季节的变化,不同围栏年限中伊犁绢蒿根系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变化基本一致,季节变化对各构件生物量的变化没有影响,而不同围栏年限对其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围栏年限的增加各构件生物量的变化明显。但随着季节的变化,不同围栏年限中各构件生物量的分配变化趋势没有规律,仅随着围栏年限的增加,根生物量分配减少,茎和叶生物量分配增加。【结论】随着季节的变化,伊犁绢蒿地上生物量都是围栏4年的最大,伊犁绢蒿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变化基本一致,而根茎比却是未围栏最大。所以围栏对提高植物生物量,降低根茎比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普洱市城市绿地植物景观风貌分析及植物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普洱市城市绿地现有维管束植物,对城市绿地植物与周边自然植被植物科、属、种组成,常绿、落叶树种组成及乔、灌、藤、草配置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城市绿地植物景观的地带性和茶文化特色性。研究表明,城市绿地植物景观基本反映了南亚热带的植被特征,缺乏茶城特色的营造。提出了营造茶城植物景观特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冯美文  孙大江  杨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03-15507
分析了运动视觉角度中蕴涵的美,指出景观设计中运动视觉的考虑是使用者与审美对象使用空间相互关系与交流的纽带,决定着景观空间的营造序列,进而解析了建筑空间与视觉感知之间存在的内部体验和外部体验的关系。以四川省奥林匹克运动学校的景观空间营造为例,在分析了景观空间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的基础上,重点针对运动视觉角度下的景观构思展开探讨,从静观的二维视觉角度介绍了白鸽广场、明眸广场的景观效果;从动观的三维视觉角度介绍了五环水景、五环廊道的景观效果。在此基础上,基于视知觉下景观与建筑的融糅,分析了奥林匹克运动学校的校园建筑及其与景观营造的呼应。  相似文献   

17.
为营造良好的医院户外空间,采用文献查阅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广州市3家大型综合医院的绿地植物景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家医院共有植物116种,其中骨干树种和基调树种的重复率较高,乔灌比值偏小,常绿与落叶比相对合理,色彩应用设计合理。在交往空间的搭配中,广东省中医院的交往空间最丰富,广东省人民医院私密型空间较少,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病人户外交往空间考虑不够,空间应用的元素较为单一。  相似文献   

18.
对城市公园绿地外道路噪声环境进行监测与分析的结果表明:公园边界噪音来源于车辆发动机噪音、胎噪、运动风声的综合噪声。这些噪音对公园游憩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如果公园绿地边缘部分的植物景观能够迅速降低噪音,又能展现美感,将对公园利用率的提高大有裨益。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与生态效益都融合在园林植物中,所以一次设计将在多个层面展现植物景观的功能。以北京市公园绿地(被城市干道包围的绿地)边界的多个不同样方为对象,调查与研究这一宽度范围内的植物类型、种植密度和配置方式,从而判断使噪声衰减最有效率的植物配置形式。这些植物群落不仅能有效地减弱交通噪声,构造更为安静的游园环境,而且更能美化城市环境,体现并形成当地的植物特色。按照降噪效率对这些样方进行排序并运用SBE法对所测公园边界的植物群落进行美景度相应指标的评价,分析边界植物群落色彩美景度高低的原因,得到所测群落中景观效果最好的植物配置形式。综合以上两种最佳形式的植物配置,进行平衡与推断, 形成诸如同样的宽度条件下,多排小乔或低层灌木既可以起到较好的降噪作用,又可以丰富路缘的观赏效果;乔灌草皆有的种植模式中乔木排数尽可能多,林间内部保持通透,会形成舒适的空间效果等判断, 可以对北京市以及类似的大型城市绿地边缘塑造植物景观提供科学的论据。   相似文献   

19.
广州3个传统村落植物景观特征及村落外扩对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传统村落开始向外扩张,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延续传统乡村植物景观特色已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方法为了解村落外扩对传统村落植物景观的影响,本文以广州3个传统村落为例,调查村落居住区范围内植物景观特征,对比分析村落传统区与扩展区的植物景观特征差异。结果(1) 无论是传统区还是扩展区,庭院林的绿色贡献率均为最大。(2)从传统区到扩展区,植物种类更加丰富,数量增多,植物生活型结构趋于灌木化。(3)从传统区到扩展区,人们对植物功能的关注由生态和食用开始向观赏转变。(4)传统区优势植物是榕树、木棉等风水树种,龙眼、黄皮、菠萝蜜等食用果树,麻楝、构树、绿竹等生态树种。扩展区优势植物是风水树榕树,龙眼、黄皮、番石榴等食用果树,紫薇、鸡蛋花等观赏树种,小叶榄仁、香樟、绿竹等生态树种。整体植物景观风貌由自然化、果树化向观赏化、城市化转变。(5)从传统区到扩展区,风水林和水岸林的绿量贡献率大幅减小。(6)乔木占比对传统区和扩展区的植物绿量都具有积极影响。传统区中,生态型和食用型植物越多,植物景观类型绿量贡献率越大;扩展区中,生态型植物越多,植物景观类型绿量贡献率越大。结论本研究分析了村落外扩过程中植物景观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基于研究结果为外扩过程中的传统村落的植物景观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VR全景图技术的乡村景观视觉评价偏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乡村景观评价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基础。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乡村景观视觉环境的影响因素,本文首次将VR全景图技术应用于景观评价的研究中,进行了新技术应用于风景园林领域的实践尝试。利用VR全景图技术对空间、场景高度还原仿真的特点,改进传统的SBE法,以城市青年人群为例,通过观测实验并进行打分,从而得出原始数据,对乡村景观视觉评价及景观要素偏好进行研究。首先,使用改进后的SBE法与SD法构建了乡村景观视觉评价模型,并确定了4个显著影响指标(建筑肌理感、植物种类、道路形态和卫生状况)。其次,根据VR全景图场景中偏好视域截图,进而从截图中归纳提取出9个景观偏好指标。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研究这9个景观偏好指标的偏好概率与该指标价值分数、所在场景SBE得分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并得出三者之间互相作用的模型。得出建筑特色指标与水环境指标的偏好概率与其自身的价值分数有显著关系;建筑肌理感、农田肌理感的偏好概率受其价值分数与场景SBE值共同影响;自然视野与其他视觉焦点的偏好概率受到场景SBE值影响更为显著;道路形态、道路材料和植物种类偏好概率与其自身价值分数、场景SBE值并无明显关系。最后,分析出城市青年人群会产生此种偏好的原因,并希望能够对未来乡村景观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