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苏云金芽孢杆菌YJ 2 0 0 0菌株对多种鳞翅目害虫具明显杀虫活性而对家蚕蚁蚕表现低毒性。以对家蚕蚁蚕表现高毒性的苏云金芽孢杆菌CRY1Ab和YJ 1999菌株为对照 ,研究了苏云金芽孢杆菌YJ 2 0 0 0菌株对家蚕的生物学安全性。YJ 2 0 0 0菌株除导致 1龄幼虫历期延长 11 1%、取食量减少 0~ 6 0 0 %及体重降低 5 2 3%~ 6 2 5 %外 ,对 2龄及其以后各龄幼虫的存活率、发育历期、取食量、眠蚕体重、化蛹率、蛹期、全茧量、蛹重、茧层量、羽化率和产卵量等均无显著影响。相比之下 ,CRY1Ab和YJ 1999菌株则不同 ,高浓度会导致全部蚁蚕死亡 ,呈现高急性毒性 ;低浓度虽不能使幼虫全部死亡 ,但对幸存幼虫的取食、生长发育、结茧和产卵等大多呈现明显的不良影响。综合分析认为 :YJ 2 0 0 0菌株对家蚕不仅低毒 ,而且对其生长发育、结茧和生殖力等均无明显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红蓼提取物对13种农业害虫触杀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红蓼提取物对农业害虫的触杀活性,国内外研究甚少。研究红蓼提取物对害虫的触杀活性,可为利用该植物研制新型植物源杀虫剂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浸渍法测定了红蓼提取物对害虫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红蓼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菜粉蝶、棉铃虫、甘蓝夜蛾、甜菜夜蛾和小地老虎4~5龄幼虫具有很强的触杀活性,在16.80 g/L浓度下的校正死亡率在87.50%~100%;对小菜蛾3龄幼虫也具有很强的触杀活性,在21.00 g/L浓度下的校正死亡率为92.85%;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菜粉蝶4龄幼虫和粘虫5龄幼虫具有很强和较强的触杀活性,在33.60 g/L浓度下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59.20%。盛花期茎秆石油醚粗提物对棉蚜具有较强的触杀活性,在0.27 g/L浓度下的校正死亡率为51.65%。盛花期花石油醚和甲醇粗提物对朱砂叶螨具有很强的触杀活性,在0.13和1.15 g/L浓度下的校正死亡率均高达100%。  相似文献   

3.
从福州动物园采集梅花鹿粪便,采用醋酸钠-抗生素分离法分离到1株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tuis,简称Bt)MHL0702,为了解该新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对其进行了形态学、生理生化指标研究;通过PCR—RnP鉴定体系对其cry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含有crylAa、crylBa、crylEa和crylla类基因。对3日龄小菜蛾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该菌株对重要的农业害虫小菜蛾有较高的杀虫毒力。  相似文献   

4.
关于马铃薯芽和花的杀虫活性研究,国内外未见文献报道。研究马铃薯无光干芽和花的杀虫活性及其对粘虫的作用方式,可为利用无光干芽和花创制新型植物源杀虫剂提供线索和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虫体浸渍法和夹毒叶碟法测定了庄薯3号马铃薯无光干芽和花乙酸乙酯粗提物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庄薯3号马铃薯无光干芽和花乙酸乙酯粗提物对粘虫幼虫具有很强的触杀作用,稀释5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2.0%和61.36%。无光干芽和花乙酸乙酯粗提物对粘虫幼虫具有很强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处理后1,2,3,4,5,6 d的生长发育抑制率分别为100%和100%,76.92%和61.54%,66.67%和59.26%,70.27%和45.95%,72.55%和49.02%,67.12%和35.62%;具有很强的麻醉作用,1 h内的麻醉率分别为68.0%和66.0%,麻醉作用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2.0542+3.1331X和Y=3.0114+2.3334X,苏醒中时RT50分别为8.71和7.12 h;对小菜蛾、菜粉蝶、大菜粉蝶和云斑粉蝶幼虫具有很强的触杀作用,稀释5倍液(小菜蛾4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5.0%和58.33%,87.50%和95.0%,100%和93.33%,100%和100%;对萝卜蚜均具有很强的触杀作用,稀释30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分别高达98.52%和97.79%。  相似文献   

5.
用天然毒素蛋白杀灭害虫是农林病虫害防治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利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多角体蛋白基因的部分序列与蝎毒素蛋白基因(BmK ITa1)融合表达,SDS-PAGE分析通过融合表达策略构建的含有蝎毒素蛋白基因的重组病毒具有较高的蝎毒素蛋白表达水平,重组病毒vBmBac(polh-)PH5B/35B-BmK ITa1.6His,在家蚕BmN细胞内的BmKITa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4、0.2 mg/mL。以家蚕和棉铃虫为供试昆虫,探讨融合蝎毒素蛋白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经口添食含融合蝎毒素蛋白的BmN细胞液对不同龄期家蚕幼虫均具有毒性,尤其对低龄幼虫的毒性较强,蚁蚕添食后的死亡率达80%;给1龄期的家蚕和棉铃虫幼虫经口添食含有不同剂量融合蝎毒素蛋白的BmN细胞破碎液,当添食剂量在2.8μg/头时,家蚕的死亡率即达100%,棉铃虫的死亡率达74%。研究结果提示:BmNPV多角体蛋白编码基因的部分序列与蝎毒素蛋白基因融合表达,可提高蝎毒素蛋白的表达水平,且重组病毒表达的蝎毒素蛋白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在较低剂量下即可对低龄昆虫产生良好的杀灭效果。  相似文献   

6.
农药苯氧威对家蚕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苯氧威是具有保幼激素活性的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该药剂对家蚕的毒性试验表明无熏蒸毒性,但有一定触杀毒性,且胃毒强烈;致家蚕中毒死亡的最低浓度以及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均随家蚕龄期增加而增大,从5龄第3天起连续添食稀释32万倍~16亿倍的3%苯氧威药液,可使家蚕龄期明显延长且100%不结茧。依据试验结果认为:低浓度的苯氧威虽然不能致5龄家蚕幼虫死亡,但对蚕茧生产的危害很大,该药剂用于林木害虫防治应该远离蚕区。  相似文献   

7.
氟虫腈是一种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杀虫谱广,对害虫以胃毒作用为主,其作用机制在于阻碍昆虫γ-氨基丁酸控制的氯化物代谢,因此对蚜虫、叶蝉、飞虱、鳞翅目幼虫、蝇类和鞘翅目等重要害虫有很高的杀虫活性。研究表明,氟虫该药具有慢性神经毒性作用,被定为C类致癌物质。我国规定2009年10月1日起禁用氟虫腈。目前实验室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法、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本文将从上述几种方法入手,进行氟虫腈检测方法的研究与探析。  相似文献   

8.
在稻桑混栽地区水稻治虫慎用氯虫苯甲酰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氯虫苯甲酰胺是新开发的高效杀虫剂,对水稻鳞翅目害虫表现出速效性好和持效性长。家蚕和稻纵卷叶螟同属鳞翅目昆虫,为了探讨该药剂在稻桑混栽区水稻上使用对家蚕的安全性,2008年、2009年江苏省植保站组织海安县蚕桑站和东台市蚕桑技术指导管理中心进行了氯虫苯甲酰胺对家蚕的毒性试验。  相似文献   

9.
红蓼提取物杀虫活性及其对粘虫的作用方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虫体浸渍法和夹毒叶碟法等方法研究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 L.)提取物杀虫活性及其对粘虫的作用方式,为利用该植物研制新型植物源杀虫剂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红蓼的最高杀虫活性部位是种子和秋季茎秆,甲醇提取物稀释5倍液对粘虫(Mythi mnaseparate Walker)5龄幼虫的触杀死亡率分别为21.18%和20.29%。种子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的触杀作用以乙醇最强,校正死亡率可达41.97%;秋季茎秆则以甲醇最强,校正死亡率为20.29%。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的触杀死亡率分别为88.89%和59.20%,二者的LC50值分别为8.6466 g(浸膏)/L和29.0484 g(浸膏)/L。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稀释10倍液对菜粉蝶(Pieris rapae L.)4龄幼虫的触杀死亡率均达100%,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稀释5倍液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3龄幼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bner)和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 L.)5龄幼虫的触杀死亡率分别为70.27%、87.50%和90.00%。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3龄幼虫的胃毒死亡率可达57.14%,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3龄幼虫的生长发育抑制率为30.45%。  相似文献   

10.
灭多威具高毒,喷药后降解快的特点。经家蚕毒性饲养结果推算40%乳油2000倍药液的安全间隔期,夏秋季为7天,春、晚秋季为9天。经药效试验防治野蚕等鳞翅目低龄幼虫的推荐浓度为6000倍;防治高龄幼虫为3000倍害虫发生初期在幼虫孵化盛末期用较低浓度防治;发生后期在幼虫进入暴食期前用较高浓度一次性适时防治。  相似文献   

11.
桑树不同季节施用杀虫剂虫螨腈对家蚕的残留毒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虫螨腈因其对家蚕的低毒性而成为桑树害虫防治药剂之一。为了确保桑园施用虫螨腈对家蚕的安全性,分别于春、夏、秋季对桑树喷施虫螨腈后,调查药剂对家蚕的残毒性及家蚕的中毒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桑树喷施虫螨腈对家蚕的残毒性差异较大。夏季以24%虫螨腈悬浮剂3 000倍稀释药液喷施桑树后3 d采叶饲养对3龄期家蚕基本安全,1000、2000倍稀释药液喷施后5d采叶饲养对3龄期家蚕已无致死性;春季3种浓度药液喷施后7 d采叶饲养仍造成3龄期家蚕100%死亡。夏蚕期3龄期家蚕饲喂1000倍稀释药液喷施后1h的桑叶后即出现中毒死亡,而中秋蚕期、春蚕期的3龄期家蚕食下相同毒叶分别在1、3d后才出现中毒死亡现象。此外,调查虫螨腈对不同龄期家蚕的残毒性,表明对5龄期家蚕的残毒性明显低于3、4龄期的家蚕,因此建议在家蚕4龄期之前尽量不用虫螨腈防治桑园害虫。  相似文献   

12.
研究杀虫、杀螨剂溴虫腈在桑树害虫与非靶标昆虫家蚕之间以及桑树害虫之间的差异性毒力,为溴虫腈在桑园安全、合理使用提供依据。采用浸叶法测定24%溴虫腈悬浮剂对野桑蚕、家蚕、桑螟、桑尺蠖的室内毒力选择性比值较高,其LC50值倍数比例为362∶126∶1.6∶1,各种试虫对该药剂的敏感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桑尺蠖>桑螟>家蚕>野桑蚕,该药剂对家蚕的毒性很小。分别采用80、160、320 mg/L 3种质量浓度溴虫腈悬浮剂稀释液喷施桑树后间隔1、3、6、9 d采摘桑叶饲养家蚕3龄幼虫至上蔟,除用320、160 mg/L溴虫腈悬浮剂稀释液处理区间隔1 d的桑叶养蚕后,家蚕的各项生理指标与清水对照区差异极显著(P<0.01)外,其它处理区无显著差异(P>0.05),并无迟发性毒性效应。田间防治试验表明,24%溴虫腈悬浮剂对桑树害虫的毒力具有选择性,试验期桑园内的几种害虫对该药剂的敏感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桑尺蠖>桑螟>桑毛虫>桑剌蛾,320、160、80 mg/L 3种质量浓度溴虫腈悬浮剂稀释液喷施后7 d对桑尺蠖的平均防效极显著优于对照农药267 mg/L辛硫磷稀释液的防效,而对桑螟的平均防效低于对照农药200 mg/L灭多威稀释液的防效(94.2%)。研究结果显示溴虫腈用于桑园害虫防治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毒力,对非靶标生物家蚕的毒性较低,该药剂适合用于对桑尺蠖等桑园害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采用虫体浸渍法和叶碟浸渍法研究了甘青赛莨菪粗提物对粘虫、菜青虫和麦长管蚜虫的杀虫活性。试验结果表明,甘青赛莨菪叶甲醇粗提物对粘虫5龄幼虫的触杀活性最强,其次为茎和根皮甲醇粗提物,稀释5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28.09%,18.30%和17.07%。叶甲醇粗提物对4龄菜青虫的触杀活性最强,其次为茎和根皮甲醇粗提物,稀释10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6.67%,64.29%和60.00%。叶、茎和根皮甲醇粗提物对4龄菜青虫的拒食活性均很弱,对麦长管蚜具有一定的触杀活性,对棉蚜和桃蚜无触杀活性。  相似文献   

14.
杀虫剂蚊蝇醚对家蚕的毒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蚊蝇醚属于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新型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等特点。为明确蚊蝇醚应用于农业害虫防治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否对家蚕产生慢性毒性,采用食下毒叶法研究蚊蝇醚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蚊蝇醚对家蚕2龄幼虫的急性毒性较小,96 h的LC50值大于1 000 mg/L,幼虫急性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吐液、头胸部肿大以及身体扭曲呈"S"形等;蚊蝇醚对家蚕2龄幼虫的慢性毒性较大,对幼虫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体色变黄、不食不动、生长缓慢;添食75~1 000 mg/L蚊蝇醚药液处理的桑叶,均可导致幼虫龄期延长,眠期体质量增加,发育不齐,最终无法正常结茧、化蛹。依据试验结果认为:蚊蝇醚对家蚕的毒性缓慢而持久,在推广应用于防治农业害虫时应远离桑园。  相似文献   

15.
用四臂嗅觉仪观测家蚕对非桑科植物的选择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嗅觉、味觉等感受系统与其对宿主植物的识别、找寻、取食直接相关,也是研究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重要内容。设计并制作观测家蚕行为的四臂嗅觉仪,应用于分析家蚕幼虫被宿主植物桑树的叶片与非宿主植物青蒿和樟树的叶片引诱而产生的行为反应。观测结果表明,非宿主植物青蒿的叶片对家蚕幼虫的引诱作用比宿主植物桑树叶片的引诱作用强,而樟树叶对2、3龄起蚕的引诱作用与桑叶无明显差异。家蚕幼虫对青蒿叶和樟树叶有咬食行为,对桑叶有持续进食行为。该结果证实:家蚕利用灵敏的嗅觉系统可识别植物挥发性气味物质,定位食物源,从而产生趋向行为;家蚕的味觉系统可能直接决定取食的初始行为及在短时间内是否持续、大量取食某种植物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王传振  赵静  徐欣  张升祥  崔为正 《北方蚕业》2012,33(3):23-25,27
本试验采用隧道式微波干燥设备干燥桑叶制作桑叶粉,以烘干法、晒干法、室内阴干法制作的桑叶粉为对照,分别配制人工饲料,采用一至二龄一次给饵法鉴定养蚕效果。结果表明,利用上述4种干燥方法加工的桑叶粉配制人工饲料养蚕,收蚁后24h疏毛率、存活率、龄期经过等指标差异不大,但起蚕率和蚕体重存在一定差异,168h三龄起蚕率以室内阴干法较高,二龄眠蚕体重以微波干燥法最重,两项指标均以80℃烘干法最差。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认为,微波干燥法是大规模生产优质桑叶粉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2种野外昆虫来源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及生活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从湖南蚕区野外昆虫菜粉蝶(Pieris rapae)、桑尺蠖(Phthonandria atrilineata)分离到的2种微孢子虫感染家蚕,观察微孢子虫的寄生组织、生活史以及原代微孢子虫与在蚕体侵染繁殖的第1代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作为探讨家蚕微粒子病发生与野外昆虫微孢子虫的关系的病原生物学依据之一。用Giemsa染色镜检观察的结果显示,2种来源的微孢子虫可在家蚕幼虫体内全面寄生,在中肠、丝腺、马氏管、脂肪体、生殖腺、肌肉组织、气管丛等组织中均能检出。电子显微镜观察2种来源的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并与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比较,结果显示在家蚕体内继代的源自菜粉蝶和桑尺蠖的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特征与Nb基本一致,孢子壁由3层组成,极体分为前后2部分,极丝同型,核成对出现,核形不规则,核膜双层,粗面内质网附含大量的核糖体,孢子后部有后极泡。2种来源的微孢子虫在家蚕体内的发育过程较为相似,所有时期的核都成对出现,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发育周期分别为72、96 h。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用家蚕为指示生物来评价化学药品的毒性,通过对家蚕品种菁松×皓月和丰-×54A的幼虫添食石油醚和甲基硫醛锡的毒性试验,初步结果认为,石油醚对蚕有昏迷作用但并不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但桑叶对其熏气后被破坏营养,从而影响蚕的正常生长发育;甲基硫醛锡具有较强的的毒性,其毒性不仅与浓度有关,还与添毒的时间长短有关即有累积毒性作用.产量高体质弱的春用杂交种菁松×皓月比体质强健的夏秋用杂交种丰一×54A更容易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