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实验旨在探讨橡胶幼龄林下间作菠萝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测定了顺坡种植菠萝,横坡种植菠萝和不间作(对照)条件下的径流量及土壤侵蚀量。结果表明:西双版纳雨季时,5~10月间。横坡和顺坡种植菠萝径流量均低于不问作菠萝,顺坡种植在6~9月间的径流量都高于横坡种植:6~10月间.顺坡种植和横坡种植菠萝能显著降低林间侵蚀量,横坡种植在6~9月间侵蚀量均低于顺坡种植;径流量、侵蚀量和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顺坡和横坡种植的总径流和总侵蚀量均显著减少。说明橡胶幼龄林下横坡种植菠萝可以有效减轻林地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橡胶幼龄林下间作菠萝不同种植和覆盖方式水土保持效应,为集成橡胶林间作菠萝种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2010年,在西双版纳橡胶更新林下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以菠萝种植方式为主区,设顺坡种植、横坡种植两个水平;以不同覆盖材料为副区,设行间稻草覆盖、地膜覆盖两个水平,共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影响。【结果】横坡种植可减少5~8月的径流量、5~10月的侵蚀量、雨季(4~10月)的总径流量和总侵蚀量;稻草覆盖可减少4~9月的径流量;地膜覆盖可减少5、7~10月的侵蚀量;地膜覆盖的总径流量大于稻草覆盖,总侵蚀量小于稻草覆盖。【结论】在橡胶幼龄林下,采用横坡种植可以起到较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地膜覆盖在减少降雨对林地的侵蚀方面优于稻草覆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橡胶幼龄林下间作菠萝不同种植和覆盖方式水土保持效应,为集成橡胶林间作菠萝种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2010年,在西双版纳橡胶更新林下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以菠萝种植方式为主区,设顺坡种植、横坡种植两个水平;以不同覆盖材料为副区,设行间稻草覆盖、地膜覆盖两个水平,共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影响。【结果】横坡种植可减少5~8月的径流量、5~10月的侵蚀量、雨季(4~10月)的总径流量和总侵蚀量;稻草覆盖可减少4~9月的径流量;地膜覆盖可减少5、7~10月的侵蚀量;地膜覆盖的总径流量大于稻草覆盖,总侵蚀量小于稻草覆盖。【结论】在橡胶幼龄林下,采用横坡种植可以起到较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地膜覆盖在减少降雨对林地的侵蚀方面优于稻草覆盖。  相似文献   

4.
闽东南花岗岩侵蚀区的侵蚀性降雨集中分布于5~9月份。产生水土流失主要是大于20mm的降雨,尤其是50.1~80和大于100mm的降雨所引起的土壤侵蚀量和径流量占总量的55%。降雨量仅对顺坡抛荒区的土壤侵蚀量产生极显著的影响,同时与顺坡抛荒区、顺坡草区、中耕作物区和灌丛区的径流量成显著的正相关。30min瞬时雨强与顺坡抛荒区和中耕作物区的土壤侵蚀量和径流量成显著的正相关,也与顺坡草区的径流量成显著的正相关。平均雨强对各处理区的土壤侵蚀量和径流量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针对云南山地作物种植搭配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通过对坡耕地玉米马铃薯不同种植模式(玉米间作马铃薯(2∶2)、玉米间作马铃薯(4∶4)、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的产量及水土保持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不同种植模式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差异在作物的整个生育期未达显著水平,但间作处理的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小于玉米单作,其中玉米间作马铃薯(2∶2)的径流量比玉米单作的径流量减少12.11%,侵蚀量比玉米单作的减少4.84%;玉米间作马铃薯(4∶4)的径流量比玉米单作的少21.82%,侵蚀量比玉米单作的减少23.53%;因此间作有一定的水土保持效果。间作各处理的土地当量比都大于1,且间作4∶4的土地当量比整体较间作(2∶2)的高,说明间作具有增产优势。可见,坡耕地玉米间作马铃薯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有效减轻水土流失,这对保护生态环境和解决云南粮食安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天然降雨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及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中养分流失的变化规律,根据当地不同的种植模式,在野外标准径流小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①在相同降雨条件下,顺垄耕作的坡面侵蚀产沙量大于横垄耕作。30°天然坡面次降雨过程平均侵蚀产沙量远小于三个坡面的径流小区。②次降雨过程中,玉米顺垄耕作土壤养分流失量大于横垄,30°天然坡面土壤养分流失量低于三个坡面的径流小区。  相似文献   

7.
玉米间作马铃薯及起垄的水土保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作体系下地表特性(如地表糙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方法】结合野外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观测了种植方式(单作玉米,单作马铃薯和玉米马铃薯间作)和耕作(起垄和无垄)方式下的径流和侵蚀量特征。【结果】大田条件下起垄和种植方式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P 0. 01)。间作起垄的径流量显著低于间作无垄(P 0. 05)、玉米起垄(P 0. 01)和玉米无垄(P 0. 001)。侵蚀量的结果与径流量相一致,间作起垄的侵蚀量分别比间作无垄、玉米起垄和玉米无垄减少了82. 29%、52. 16%和30. 02%。模拟条件下间作高垄的径流量最低,40和80 mm/h降雨强度下间作高垄的径流量低于间作低垄、玉米高垄和玉米低垄。侵蚀量的变化与径流量相类似,7月初40 mm/h降雨强度下间作高垄、间作低垄、玉米高垄的侵蚀量分别比玉米低垄减少了39. 39%、45. 90%和67. 21%。【结论】间作条件下起垄控制土壤侵蚀效果最好,这对于区域土壤侵蚀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庆文  林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806-5807
[目的]为了研究横坡垄作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方法]通过在旱坡地上做平作,横坡、顺坡垄作种植玉米的对比试验,对横坡垄作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横坡垄作的玉米增产效果最好,分别比平作和顺坡垄作增产83.4%和29.8%;水土流失量最少,每亩水分和泥沙流失量比平作分别减少16%和64.2%,比顺坡垄作分别减少50.9%和87.9%;土壤养分的流失量最低,有机质和土壤全磷流失量分别比平作降低86.4%和81.4%,比顺坡垄作降低49.5%和88.2%。横坡垄作能拦截土壤,减少地表径流,保持土壤养分,保护耕地,促进持续生产,而顺坡垄作加剧了土壤侵蚀。[结论]通过改变地表微形态,横坡起垄种植玉米是拦蓄土壤水肥,提高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重庆紫色土坡耕地“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在不同施肥制度和耕作模式下由降雨而引发的水土流失特征及氮素流失规律,可为该区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4种施肥制度(顺坡耕作对照、顺坡耕作农家肥和化肥配合施用、顺坡耕作单施化肥、顺坡耕作单施化肥增量)和2种耕作模式(顺坡耕作单施化肥、横坡垄作单施化肥),采用野外径流小区长期(2008—2012)定位监测,研究施肥与耕作对坡面土壤侵蚀及氮素流失的影响。【结果】不同施肥制度和不同耕作模式间产流量、产沙量、氮素流失量差异均显著,不施肥处理产流量、产沙量及氮素流失量均最大,施肥、横坡垄作均能有效降低坡面产流产沙及氮素流失量。与相同施肥水平的顺坡耕作相比,横坡耕作分别减少产流量、产沙量、全氮流失量25.9%、20.5%和33.4%,与相同耕作方式的对照相比,农家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可分别减少产流量、产沙量和全氮流失量35.7%、40.5%和41.2%。紫色土区年降雨量与年产流产沙量均呈幂函数关系(y=axb,a>0,b>0),氮素流失量与径流量呈线性关系(y=ax+b,a>0),但与降雨量相关性不显著,旱坡地氮素流失以总可消化养分(total digestible nutrients,TDN)为主,占全氮的62.1%。农家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可以降低总可消化养分(TDN)和铵态氮(NH4+-N)占全氮的比例。【结论】紫色土区不宜采取顺坡耕作和不施用任何肥料的土地管理方式。农家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横坡垄作是防治重庆紫色坡面水土流失及径流氮素流失的有效途径,径流中氮素流失以总可消化养分为主。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林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水土流失成为严重生态问题.研究提出在脐橙经济林内套作大豆、套作百喜草、间作梨树3种种植方式,并在不同坡位进行3种种植方式下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雨季水土流失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套作大豆具有较好的保水效果,套作百喜草次之,上坡位间作梨树也有一定效果.套作大豆或百喜草有利于表层土壤容重的降低,然而该种植方式对中、下层土壤改良效果不明显;间作对土壤容重上、中、下各层次均有改良.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中、上两个坡位,研究发现套作大豆和百喜草均可显著降低中坡和上坡的水土流失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定点、定位、定坡度、定土壤类型,于1997~1999年在贵州省长顺县凯佐乡设置了不同耕作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黔中黄壤丘陵旱坡地(坡度11~13°)不同耕作栽培技术对水土流失及作物产量影响极大.顺坡平作水土流失最大,横坡少耕最小.作物产量最高的为横坡聚土盖膜,其土壤侵蚀量达无明显侵蚀的国家标准.土壤侵蚀与降水径流同步发生,主要集中于每年的6月份,土壤侵蚀量占全年的2/3以上.  相似文献   

12.
玉米种植下紫色坡耕地径流中磷素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通过野外径流小区试验,研究了紫色土坡耕地玉米生长季磷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地表径流占总径流的比例较大,其中平作地表径流占总径流量的80%~83%,地表径流磷素流失量占总流失量的64%~88%;顺坡垄作分别为84%~87%和79%~87%,横坡垄作分别为71%~87%和52%~88%.(2)各耕作措施下总径流量在拔节期和抽雄期较苗期和成熟期小,且径流中磷素流失以DTP(可溶性磷)流失为主.(3)在3种耕作措施中,平作地表径流量及磷素流失总量最少;横坡垄作壤中流损失最大,是平作和顺坡垄作的1.1倍,其磷素流失总量也最严重,是平作的2倍、顺坡垄作的1.9倍.对于零散坡耕地而言,合理的耕作措施对磷素流失的调控具有一定作用,但有别于其他类型坡耕地.  相似文献   

13.
【目的】间作是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重要农业措施,但目前有关间作群体冠层作用机制的研究均从整体视觉出发,对间作后植物垂直层化过程及各植被层的水土保持效应缺乏探讨。【方法】以玉米马铃薯间作为对象,通过微型径流小区试验,在其群体冠层内,针对玉米层、马铃薯层和杂草层,分别进行单层去除和双层去除,然后与裸地和无去除的情况进行径流量、侵蚀量和冠层特征的比较。【结果】在裸地及任意植被分层基础上增加其他植被覆盖层(不超过两层),均能够显著地降低径流量和侵蚀量;当在两层的基础上增加覆盖层时仍然有效果,其中增加马铃薯达到显著水平。重要的是,不同处理的各层间存在耦合效应,无去除处理的径流和土壤控制量较各单层(双层去除)处理控制总量分别多1.36 m3/hm2和6.89 kg/hm2;两层植被(单层去除)中各层径流和土壤控制量总和也较各单层(双层去除)总和分别高10.56%和17.21%。【结论】多样性种植群体中植被层化过程不仅提高了覆盖度,还可以通过各层间彼此的耦合来实现水土流失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规律与土壤允许侵蚀量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在 8°~ 15°的红壤坡地上 ,对水土流失做了 14年的定位观察。结果表明 ,水土流失与土壤坡度和植被覆盖度密切相关。红壤坡地一经开发利用 ,径流量就成倍地减少 ;而侵蚀量在开始的头 2年成倍增加 ,第 3年后趋于稳定。土壤侵蚀量与坡度呈极显著的对数正相关 ,坡度每增加 1° ,年土壤侵蚀量递增约 12 0t·km-2 ;土壤侵蚀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显著的负指数相关 ,当植被覆盖度 >6 0 %时 ,每年土壤侵蚀量在 2 0 0t·km-2 以下 ;土壤侵蚀量与耕种方式密切相关 ,等高耕种的侵蚀量仅为顺坡耕种的 1/6。应用土壤肥力平衡观点 ,首次提出了Q2 红色粘土母质发育的红壤年土壤侵蚀允许指标为 <30 0t·km-2 。  相似文献   

15.
针对云南彝良地震灾区灾后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现状,进行了不同种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通过对试验小区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径流小区的监测,以探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农田水土和养分流失及对收获期作物粒重的影响,寻求控制和减少农田水土流失及增产的有效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3次地表总径流量顺序为黄豆单作(17.0 m3·hm-2)>马铃薯单作(15.9 m3·hm-2)>玉米单作(13.7 m3·hm-2)>玉米//马铃薯顺坡种植(12.6 m3·hm-2)>玉米//黄豆(12.3 m3·hm-2)>玉米//马铃薯(11.7 m3·hm-2);土壤总侵蚀量顺序为马铃薯单作(930.15 kg·hm-2)>黄豆单作(821.70 kg·hm-2)>玉米单作(739.05 kg·hm-2)>玉米//马铃薯顺坡种植(716.70 kg·hm-2)>玉米//马铃薯(651.90 kg·hm-2)>玉米//黄豆(620.10 kg·hm-2);在地表径流量方面,最好模式玉米//马铃薯间作,比最差模式黄豆单作削减地表径流量31.2%,比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分别削减地表径流量26.4%、14.3%;在土壤侵蚀量方面,最好模式玉米//黄豆间作,比最差模式马铃薯单作削减土壤侵蚀量33.3%,比黄豆单作、玉米单作分别削减土壤侵蚀量24.5%、16.1%。在土壤养分流失方面,玉米//黄豆间作比马铃薯单作削减总氮流失30.6%;玉米//黄豆间作比马铃薯单作削减氨氮流失22.2%,并有显著差异。可见,在彝良地震灾区玉米//马铃薯和玉米//黄豆间作种植模式在减少水土养分流失方面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不同耕作方式对紫色土侵蚀及磷素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川中丘陵区紫色土零散坡耕地在玉米成熟期由降雨引发的水土流失及磷素流失特征,为该区坡耕地养分流失预测评价、防治以及协调区域土地管理,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人工模拟降雨和微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玉米成熟期,对平作、顺坡垄作及横坡垄作3种耕作方式的地块进行人工降雨,降雨强度为1.7 mm•min-1,历时40 min。研究人工降雨对地表侵蚀、壤中流量及其磷素流失的影响。【结果】顺坡垄作地表侵蚀量及磷素流失量均最大,其壤中流及磷素流失最小;横坡垄作地表侵蚀量及磷素流失量最小,而壤中流损失较大。不同耕作方式下壤中流总量虽然较地表径流少,但是其磷素含量却很高,总磷浓度均达到了0.2 mg•L-1,约为地表径流的1.3倍。【结论】紫色土零散坡耕地不易采用顺坡垄作,横坡垄作能很好的控制土壤侵蚀,但在日常耕作管理中需注意对垄的修复保护。在整个侵蚀过程中3种耕作方式的径流损失及磷素流失均以地表损失为主,径流中磷素以可溶性磷流失为主。  相似文献   

17.
不同农艺措施对洱海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9年6~10月,在大理市洱源县邓川镇中和村坡耕地上,开展6种种植模式(顺坡种植、横坡种植、横坡种植+盖膜、横坡种植+秸秆覆盖、横坡种植+生物覆盖、格网垄作,依次表示为DT、CT、CT+PF、CT+S、CT+IS、RT)水土保持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及管理条件下,DT水土流失严重,径流、泥沙、氮、磷的总流失量均为最大,分别为447.7 m3/hm2、39 802.9 kg/hm2、123.2 kg/hm2、21.3 kg/hm2,CT、CT+PF、CT+S、CT+IS、RT与DT相比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作用,可以减少径流16.25%~35.2%,减少泥沙流失84.4%~88.34%,减少水土流失总量21.95%~42.42%,总氮流失减少17.69%~44.07%,总磷流失减少26.29%~59.62%;其中CT+IS模式水土保持效果最优,CT、CT+PE、CT+S、CT+IS、RT几种模式与DT相比,玉米产量有1.7%~18.6%的增产,增产最大的为CT+S,增产最少的为CT。  相似文献   

18.
坡耕地麦玉薯三熟保护性耕作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控制性定位试验,研究坡耕地麦玉薯三熟保护性耕作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表明,采用垄作免耕、秸秆覆盖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其中采用横坡垄作的水土保持效果最好,但周年产量显著下降;采用中带顺坡垄作方式在稳定周年产量的基础上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其生态与经济效益最佳。研究还发现,降雨量和最大24h降雨量与径流量、土壤流失量显著相关,降雨量对径流量的影响大于最大24h降雨量,土壤流失量是受降雨量和最大24h降雨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是坡耕地较多的省份之一,坡耕地土壤侵蚀是东北主要面临的持续性自然灾害,是人们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在自然降雨条件下,采用收集径流的方式得到产沙量与径流量,探讨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坡耕地土壤侵蚀的防治效应。结果表明:地埂植物带、土坎水平梯田与顺坡垄作的土壤侵蚀量表现为顺坡垄作>地埂植物带>土坎水平梯田;在5°和10°坡度下采用地埂植物带措施对土壤侵蚀治理效果明显;坡度为10°的土坎水平梯田的年径流量为7.83 mm,保土率为98.09%;2种措施与顺坡垄作相比,地埂植物带与土坎水平梯田的产沙量和降雨侵蚀力均达到极显著相关。可见,说明地埂植物带与土坎水平梯田措施有良好的保土、保水效应。地埂植物带和土坎水平梯田措施可显著降低土壤侵蚀量,有效地拦截地表径流,减慢径流流速和拦蓄水流,因而减少径流量。  相似文献   

20.
黄土丘陵区植物道路的产流产沙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质道路是当前黄土丘陵区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的主要道路,也是发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若田间地块道路路面种植植物,则可以达到减少、控制道路水土流失的目的。在前人对生物道路实施的可行性、建造方法、实用性研究的基础上,在延安市燕沟小流域采用小区径流监测的方法,对12个不同处理植物路小区为期3a27场次产流降雨的产流产沙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植物道路侵蚀均发生在6-9月,其中降雨量10~25mm发生概率最高,最小产流雨为5.7mm。降雨量与降雨强度对道路侵蚀影响显著,为此将降雨量划分为5级,分析了各级降雨下的侵蚀强度,同时给出了侵蚀强度随降雨侵蚀力变化的模拟模型。同时,分析坡度对道路产流、产沙的影响表明,5°~10°坡的侵蚀强度是3°~5°坡的3.7倍、0°~1°坡的6.5倍;5°~10°坡的径流深是3°~5°坡的2.44倍、0°~1°坡的3.66倍。试验道路3a平均侵蚀模数2825t·km^-2·a^-1,远低于当地土路5~10万t·km^-2·a^-1的侵蚀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