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以四川省成都及17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域,结合四川省实际,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利用可持续度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等对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度整体偏低,区域差异明显;集约利用水平在空间上由西南向东北呈现出低-高-低的特征;地形、城市地均GDP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度的重要原因。最后提出了提高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武汉“1+8”城市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武汉城市圈内9个城市1997—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方法中的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土地利用区域变化差异模型来分析武汉城市圈1997—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情况。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动态分析能够很好的揭示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76%/年,远高于其他八个地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方面,增加最多的武汉市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变化量为0.463,而咸宁市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减小了0.609,是减少最多的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方面,耕地变化主要集中在武汉市、黄冈市和咸宁市,园地变化集中在武汉市和孝感市,交通用地变化则集中在武汉市、孝感市和咸宁市。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恩广  张明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950-18952
构建了综合评价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对成渝经济区16个地级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主成分分析。建立了城市经济联系模型计算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模拟城市发展趋势和方向,综合评价成渝经济区各城市对外联系强度,并运用ARCGIS对矩阵数列进行可视化处理,明确城市经济发展的实体空间方向。结果表明,成都和重庆是成渝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这2个城市的联系强度最高;以成都为核心,以德阳、绵阳为方向的经济联系趋向性最强,其次是眉山、乐山、资阳;以重庆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关联趋向性不明显。成渝经济区经济联系的地理空间指向性明显,城市经济联系的趋向性很大程度上受交通和区位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质量4个方面建立江西省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因子,采取层析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因子权重,根据土地利用集约度的计算模型求得江西省的土地利用集约度,运用轶相关系数法和聚类分析法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分析土地集约利用度。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鹰潭市与萍乡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时间规律特征显著,其中,鹰潭市土地集约利用度显著上升,萍乡市土地集约利用度显著下降,其他地区的变化并不十分明显;从空间来看,省会城市南昌市为一般集约,赣州市为低度集约,其他各地级市都为适度利用。  相似文献   

5.
该文根据抚仙湖地区2009—2014年土地利用统计数据,从土地利用速度、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区域差异3个方面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6年来,抚仙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相对较缓,但各区县土地利用变化差异较大;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是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该研究为抚仙湖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耞?耟?     
<正>价的研究。在研究对象方面,班茂盛等从土地效益、土地利用效率和创新功能方面构建土地绩效评价模型,对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区进行土地利用绩效评价。鲁春阳等从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四个方面对重庆市土地利用绩效进行评价,表明重庆市土地利用绩效1997-2007年间由低级向良好转变。桑翠翠等以陕南地区为研究区,在计算土地利用绩效基础上,利用障碍度诊断模型,对影响陕南县域土地利用绩效的因子进行了分析。王莹等通过构建结构、经济、公平和环境绩效的四维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安市建设用地绩效进行评价,发现“十二五”期间建设用地绩效水平呈波动式上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包括指标权重确定  相似文献   

7.
王俊  朱丽东  叶玮  程雁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628-2631
利用1990-2005年非洲土地利用的统计数据,通过计算其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和相对变化率,对非洲的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非洲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在除南极洲外的6个大洲里排第2,但人均占有量不高,列6个大洲的第4,略高于世界整体水平,且各类型土地在分布上有一定的区域差异性,表现为在某些地区集中分布;在土地利用变化上与其他大洲相比,总体较为平缓,土地结构较为稳定,但人均占有量变化速度较快;非洲各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非洲整体水平的差异性不明显,土地变化方向、水平和程度相对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8.
从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土地利用可持续水平4个准则层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雄安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结果表明:雄安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不高,可挖掘潜力巨大。依据新区各县土地利用情况与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发展对策与建议,为雄安新区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贵州省土地利用管理和省内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利用2012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贵州省9个市(州)土地利用结构的区域差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土地利用结构多样化程度总体一般,区域差异较大;土地利用集中化程度较高,且得到洛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4个指标之间相互验证;组合类型则以林地+耕地为主;耕地、草地、其他农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具有区位意义的地区较多,水利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园地、未利用地具有区位意义的地区较少,林地、水域具有区位意义的地区最少;全省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为236.95,土地利用程度总体上不高。  相似文献   

10.
对印尼、巴西、菲律宾、古巴、四川德阳、乐山和浙江桐乡7个雪茄产区茄芯原料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雪茄氨基酸含量地区性差异较大。浙江桐乡雪茄茄芯原料氨基酸总量最高,四川德阳氨基酸总量最低。茄芯原料中天冬氨酸含量最高,占总量的51.3%~77.0%,胱氨酸含量在印尼、菲律宾、古巴、德阳、乐山5个地区含量最低。地区间变化较大的是丝氨酸、脯氨酸、组氨酸和胱氨酸,变异系数均在0.60以上;丙氨酸、亮氨酸地区间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北海市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因素出发,选择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条件、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4个准则层,建立了适合北海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北海市2009年的土地集约利用分值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北海市城市土地利用处于基本集约的状态,但土地集约利用内部因素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县域单元土地集约利用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吉婷婷  葛兆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2106-22108
分别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经济产出等3个方面构建了3级15个因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江苏省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空间格局。从江苏省区域土地利用集约度来看,可将江苏省分为高集约地区、中集约地区和低集约地区3类。其中高集约地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中集约地区主要分布在苏中和苏北部分地区;低集约地区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从区域差异来看,以南北差异为主,东西差异为辅,长江成为江苏省土地利用集约差异的南北分界线。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绥化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伟红  鞠媛媛  杨凤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777-6778,6781
通过建立土地集约化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利用理想值比例推算法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特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集约度综合分值法进行评价,得出黑龙江绥化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度总体水平较高,但与理想值仍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城市用地效益水平综合测度及障碍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江苏省13个市2004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障碍度诊断。结果表明,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显著,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水平的主导障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亟待提高,区域经济障碍因子各具特色。因此,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的基础上提出了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科学规划与管理、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重视城市环境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四个层面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分析了1994-2008年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1994-2008年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994-1999年为波动阶段;2000-2003年为平稳阶段;2004-2008年为上升阶段;(2)1994-2008年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的障碍因子主要为人均耕地、劳力投入、复种指数、地均产量、劳均产值和非农指数。从长远来看,人均耕地和劳力投入的障碍度呈上升趋势,非农指数的障碍度呈下降趋势。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提高耕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海南省土地开发强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参照系比较法,对海南省及其18个市县的土地开发强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海南省土地开发强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其内部区域土地开发强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节约和集约使用耕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从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选取原则等方面的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新疆农四师1998~2007年10年间的耕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6、2007年两年的集约利用程度较高,1998、2002~2005年5年的集约利用程度相对较弱,1999~2001年3年的集约利用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近年来四川省盆周山区土地利用状况和演变特征,以雅安市荥经县为例,基于两期TM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技术及土地利用分析的相关指标,分析1990-2015年该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荥经县以林地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并未改变,且林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以严道镇为主向周边乡镇扩张;耕地因建设用地占用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明显减少;土地利用程度尚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9.
叶刚  王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716-8720
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城市建成区为研究对象,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4个方面选取15个评价指标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突变评价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辽宁省14个市2003~2011年的土地集约利用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辽宁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上是上升的,但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表现为以沈阳、盘锦、大连为中轴线向东西两侧降低,且东部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西部;②从经济区域规划来看,沿海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高已进入一般集约利用阶段,其次为沈阳经济区处于粗放利用水平,最差的为辽西北地区,一直处于高度粗放利用水平;③运用基尼系数判断辽宁省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距变化,结果显示辽宁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区域差距整体上减小,但分布曲线呈"U"型,从2009年开始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探究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典型县的土地利用效益,旨在有效协调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间关系,实现区域土地的综合高效利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同类型地区提供参考。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山西省交城县为研究区,基于交城县土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视角,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耦合协调模型对2006—2018 年交城县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测度,揭示其时序演变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2006—2018年,交城县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中耕地呈现线性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呈现线性增长趋势;林地、草地、水域多年维持同一水平。(2)2006—2018年,交城县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呈现3种演变趋势,其中,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与经济效益为线性增长趋势,生态效益为“向上开口的抛物线”型增长趋势,社会效益为多年维持同一水平,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演变趋势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保持一致。(3)2006—2018年,交城县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之间耦合协调度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趋缓,研究期内交城县土地利用效益各子系统间长期处于失调状态,且以轻度失调为主,协调性亟待进一步提升。交城县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及耦合协调度演变趋势与其脆弱的环境本底及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困难度有关。应注重提高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研究区土地资源效益的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