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南方地区青冈栎次生林种群的种內与种间竞争关系,可为青冈栎次生林的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逐步扩大范围法确定适用于青冈栎次生林的竞争样圆半径,运用Hegyi竞争指数模型,定量分析青冈栎次生林种群竞争关系。适用于青冈栎次生林种群竞争关系分析的竞争样圆半径为7 m,青冈栎次生林种间竞争(竞争指数为76.776)大于种內竞争(竞争指数为52.333),种间竞争木对青冈栎林木的竞争强度顺序为:甜槠杉木鹿角杜鹃拟赤杨枫香小叶栎橄榄马尾松苦槠杨梅。青冈栎林木胸径与林分竞争强度服从幂函数关系(y=640.11D-1.904)。青冈栎单木胸径达到25 cm之前应采取必要的人工抚育措施,释放青冈栎的生长空间,减少周边林木竞争强度,使其生长环境得到最大改善。  相似文献   

2.
孔雀豆(Adenanthera pavonina Linn.)属含羞草科。其木材结构细致,材质硬重。心材耐腐,切面平滑光亮,材色鲜美。可供上等家具、枪托及其他美工等用。我国热带地区如海南岛,次生林面积很大,1964年前据海南林业局的统计达六百多万亩,其中低价值者居多。为了改造、提高次生林的质量,1964——1967年我们陆续开展了次生林的改造方法与树种选择的试验研究,后因许多主、客观原因,而中断了研究。但从残存的林木中,发现孔雀豆生长旺盛,林木整齐。14年生的林木,一般树高12米、胸径16厘米左右。优子母生林。这一“苗头”对低价值次生林的改造有一定意义,故作简单介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枫香与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生长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林书荣 《福建林业科技》2007,34(3):100-102,121
枫香与杉木、马尾松混交试验结果表明:枫香与杉木、马尾松混交后,促进了林木的生长,混交林无论是树高还是胸径,生长量都大于马尾松纯林和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4.
枫香是我国的乡土树种,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广,耐干旱瘠薄土壤,天然更新容易等特点。枫香在次生林中常为优势树种,人工造林可与松、杉、毛竹等树种混交。为大力发展枫香造林,丰富我国造林树种,改善林地生态环境,调整林树种结构,促进祁  相似文献   

5.
以小兴安岭过伐林区阔叶次生林典型类型(杨桦林、硬阔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阔叶次生林典型类型(柞树、白桦、黑桦)的单木生长模型,对小兴安岭过伐林区阔叶次生林主要树种的生长进行预测,直接判定各单木树种的生长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林木直径是影响阔叶次生林主要树种单木生长量的最主要因素,直径越大,定期直径生长量也越大;林木直径是影响林木枯损的主要因子,林木直径越大,枯损概率越小。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迹地类型更新红松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红松与落叶松迹地更新红松成活率和保存率不足80%,幼树生长不良,土壤养分含量低,林木质量低劣,而次生林和荒山荒地迹地更新红松,成活率和保存率在90%以上,林木生长迅速,根系发达,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林木质量优异.所以今后营造红松速生丰产林,应以次生林和荒山荒地迹地为宜.  相似文献   

7.
以水曲柳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以培育大径材为目标,采用典型取样法,研究不同强度间伐对水曲柳天然次生林的生长变化及乔木层组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对水曲柳胸径生长及材积生长差异显著,以弱度和强度间伐的天然次生林分中水曲柳中大径级林木较多,以中度间伐胸径生长率最大;不同间伐强度水曲柳天然林中,林木径级分布以强度...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福建省建瓯市的6种阔叶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不同时期的生长表现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阔叶树种在早期(4 a)生长差异较大,其中,南酸枣早期生长最快,林分整体长势较好,枫香、闽粤栲、米槠和锥栗次之,而桤木的林木保存率较低,早期生长相对缓慢。而在造林17 a后,桤木和锥栗已经全部死亡,米槠和酸枣的林木死亡率接近1/3,而枫香和闽粤栲的林木保存率接近85%。同时,闽粤栲在4 a后的树高和胸径的年均生长量均显著高于其余树种,林分生长较好,枫香和米槠次之,相反的,南酸枣树高和胸径的年均生长量则最低,整体长势较差。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11种华南乡土阔叶树种幼树在广东增城市林科所松杉人工林林下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4种壳斗科植物黎蒴、米锥、甜锥和槟榔青冈在移植后5 a均具有较高的树高和冠幅生长量,可作为人工林改造优良树种;香椿在前期生长表现良好,而移植后45 a生长速度有所下降,反映该树种随着年龄增长,其需光性加强,该树种仅适用于低密度人工林的改造;石笔木生长虽然稍慢,但其耐荫性较强,在林下生长良好,可作为次生林改造树种;樟树、枫香和火力楠等树种在林下生长不良.样方调查结果表明:松杉林下植物以耐荫性和鸟播植物为主.  相似文献   

10.
在京珠高速公路从化段两侧生态景观林改造套种中,对2003年乡土树种造林中的枫香等6个主要造林树种进行生长分析,结果表明:各树种间高生长存在显著差异,黎蒴林木生长较好,红锥、黄樟、枫香、木荷、山杜英较差;对蓝花楹等7个伴生树种的生长分析结果表明:各树种间高生长存在着明显差异,蓝花楹生长较好,凤凰木、米老排、火力楠次之,红花油茶、大叶紫薇、大头茶较差。乡土树种与速生树种间种中的黎蒴等4个造林树种的高生长分析结果表明:黎蒴、黄樟、木荷、大头茶与卷荚相思间种的高生长明显优于与尾叶桉间种。  相似文献   

11.
在介绍经济转型国家国有林林权改革趋势的基础上, 分析了经济转型国家在改革过程中国有林经营理念、经营主体、管理体制以及国有森工企业管理体制所发生的变化, 最后总结了经济转型国家国有林林权制度改革值得借鉴的4条经验:渐进式是改革方式, 不完全私有化是改革道路, 完善配套措施是改革保障, 推进国有森工企业管理体制转变是改革重点。  相似文献   

12.
林权制度是林业发展的基础,林权改革是林业改革的核心。我国集体林权制度在不同时期的改革实践中不断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目前林权权属的不明确及不断地林权改革导致的不稳定性以及相应的融资及实施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使得林权改革仍需不断努力。从法律、政策和制度上明确产权,建立或调整相应的配套法律、政策措施,建立并完善多种形式并存的集体林经营体制,及相应的支持体制。提高林区农民收入,处理好林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提高林业生产力,建立好林业产业体系等。  相似文献   

13.
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义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集体林权制度的3个阶段及其改革内容.分析当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还存在着的产权主体模糊,权、责、利不清晰,以致产权主体收益权、处分权无法落实;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林业融资困难,森林保险发展缓慢;林权市场不完善,林权流转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确立要素流转体系,建立森林资源产权市场体系,加强林业保险体系建设,加强信贷扶持政策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林权流转评估现实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我国林农的市场经济观念不断增强,林权交易的数量显著增多,林权评估问题由此受到各方重视。在林权流转及林权评估等基本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阐明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权流转评估的重要性,指出林权流转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应对这些问题的举措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点,以期为我国林权交易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县域森林转型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森林转型的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为推动区域社会经济与森林生态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福建省32个典型样本县2000—2016年遥感影像,获取森林面积数据,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不同森林资源条件下社会经济和制度等因素对森林转型的影响。【结果】1)林农人均收入水平对森林面积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森林资源适中的地区,人均收入提高对森林转型的促进效应较大,而在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或相对匮乏的地区,人均收入提高对森林转型的促进效应较小;2)人均粮食产量对森林转型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在森林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人均粮食产量提高对森林面积增长的促进效应更显著;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转型具有负向影响。【结论】林农收入增长和人均粮食产量提高是促进福建省县域森林转型的重要因素,提高林区人均收入水平、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有助于森林面积恢复和增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转型具有负向作用,应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形成促进林农投资林业的长效激励。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安徽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成为林农进入市场的重要载体,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本文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市县林业合作社的调查,总结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催生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发展的主要特点及成效,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促进林业合作社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改革成本理论为分析工具,从经济改革成本、社会改革成本2个维度对我国国有林区的内部分开体制进行分析,认为经济改革成本是采取内部分开体制的直接原因,而社会改革成本会随着改革过渡期的延长而增加。在当前国有林权改革停滞的情况下,对林业产权体系进行边际创新,明晰林区居民对于森林生态资源的产权有利于突破林权改革遭遇的困境,实现林权的帕累托式改革。  相似文献   

18.
集体林是我国众多林权农户的重要生计来源。为了实现农户增收和森林资源增长,我国从2008年开始全面启动了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改政策可以分为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2类。主体改革通过下放林权和分权到户,为新一轮集体林改奠定了基石,并于2013年我国基本完成林权主体改革任务;其后,各地逐步进行配套改革,主要解决主体改革后在集体林地流转、社会化服务、林权抵押贷款、集体林采伐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的问题。集体林改政策效应研究可为集体林权制度深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但已有相关文献尚缺乏对新一轮集体林改整体上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应的研究。文中在简要回顾集体林改研究进程的基础上,系统梳理集体林改的经济、社会、生态绩效政策效应相关文献,分析已有研究的贡献和不足,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省人工林未成林造林地多、造林树种多、小面积、零星分布的特点,野外调查采用“访谈式调查”和“星状小班调查”,利用SPOT5卫星影像进行判读区划的方法,解决了人工林区划不准、小面积人工林不能准确判读区划被舍去的矛盾,从而提高人工林的调查质量。并利用GIS技术建立人工林档案,方便查询和统计,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近30年来,世界许多国家开展了森林及林地权属制度改革。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将森林/林木的所有权/经营管理权下放给政府之外的利益主体,包括家庭、企业和社区。这种改革涉及到森林管理权和经营利用权的下放及森林所有权私有化等复杂多样的产权形式。文中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相关报告及国外林权改革相关文献资料为主要素材,选择德国、日本、新西兰、欧洲部分转型国家及独联体国家等诸多国家的改革案例,对国外林权制度改革类型进行梳理,以总结国外林权制度改革的现状、路径和趋势等,为我国林权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