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钵苗宽窄行机插高产及适宜密度试验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试验示范水稻钵苗宽窄行机插方式、栽插密度及高产途径,选用Ⅱ优118、C两优608、南粳505、南粳2728共4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展示不同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钵苗宽窄行(宽33 cm、窄23 cm)机插杂交籼稻的适宜株距为16~17 cm,常规粳稻适宜的株距为12~14 cm,该密度水平的产量结构较为合理,主要表现为穗数足、穗型和千粒质量适中。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2017,(2):38-42
以杂交晚稻品种H优518和盛泰优9712为材料,于2014年在湖南省浏阳市沿溪镇进行了机插水稻秧龄弹性试验,比较研究不同秧龄条件下机插水稻的秧苗素质、机插质量、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以确定机插水稻的适宜秧龄范围,为实现机插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秧龄过长,机插水稻的秧苗素质变差;随着秧龄延长,机插质量变差,各生育时期的叶龄数增加,分蘖数呈逐渐下降趋势,叶面积指数减小,干物质积累量也逐渐减少,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降低,产量也降低。在本研究设置的25~37 d秧龄范围内,两参试品种均以25 d秧龄处理为最佳。  相似文献   

3.
以武运粳31号为试验材料,探讨了机插密度(机插规格或抓苗量)对其茎蘖成穗率及产量的影响,以明确分蘖力中等、穗型中等水稻品种高产群体的适宜机插密度。结果表明,武运粳31号机插,在行株距为29.7cm×12.5cm、抓苗量为4株左右时,茎蘖成穗率、有效穗数、结实率和产量均较高,是适宜的机插密度。  相似文献   

4.
机插水稻密度与产量关系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机插水稻不同的栽插密度,对水稻的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因素和最终产量影响较大,栽插密度以5.36万/667 m2较好,机插水稻高产是由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适宜的栽插密度能较好地协调个体与群体间的矛盾,最终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5.
不同栽插密度对南粳9108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进行了3种不同行距模拟机插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行距20cm、25 cm机插水稻的栽插质量高于行距30 cm的栽插质量,其有效穗数显著高于行距30 cm机插水稻,但采用行距30 cm的插秧机更能改善水稻群体光能利用条件,实现壮秆大穗,提高总颖花量和粒重,增强抗病性,最终产量反而较采用行距20 cm、25 cm的处理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机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但机插株距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与群体质量的调控作用尚不清楚。明确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的适宜机插株距可为水稻机械化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 以南粳9108、南粳5055和南粳46三个江苏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为材料,在机插行距固定为30 cm的情况下,研究了10、12、14、16和18 cm五种株距对上述水稻品种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 南粳9108、南粳5055和南粳46三个水稻品种的茎蘖成穗率、高效叶面积指数、粒叶比(粒重/叶面积)、抽穗后群体冠层净光合速率和抽穗至成熟干物质积累量均在株距为12 cm时最大。上述水稻品种产量均随株距增加呈现先增加先减少的趋势,产量与株距呈二次曲线关系。依据曲线方程计算出两年中南粳9108、南粳5055和南粳46高产最适株距分别为11.6 cm,11.6~12.3 cm和10.8~11.4 cm。结论 机插秧行距固定为30 cm时,11~12 cm的株距有利于改善优质食味水稻的群体质量指标并提高其产量,可作为江苏省代表性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的适宜机插株距。  相似文献   

7.
2014~2015年,在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金湖),以杂交粳稻、常规粳稻(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和杂交籼稻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进行钵苗机插适宜水稻品种的筛选试验。2014年,参照设置的钵苗机插稻产量指标,初步筛选出一批具有(超)高产潜力水稻品种;2015年,对已筛选出的每个品种采用钵苗和毯苗2种机插方式进行展示,并系统比较两种方式下水稻产量、生育期、稻米品质等指标。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及挖掘水稻产量潜力的需求,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钵苗机插的水稻品种,供大面积生产选用。  相似文献   

8.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明不同机插方式下水稻适用穗型和适宜栽插规格,阐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形成特征,选用大、中和小穗型各2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钵苗机插(行距33cm)、行距30cm毯苗机插和行距25cm毯苗机插3种机插方式(记为A、B、C),研究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形成和穗部性状的影响。钵苗机插设置3种株距,分别为12cm、14cm和16cm(记为1、2、3),2种行距毯苗机插设置5种株距,分别为10cm、11.7cm、13.3cm、14.8cm、16cm(记为1、2、3、4、5)。研究结果表明:1)钵苗机插,随着密度降低,大穗型品种产量呈先增后减,以A2最高;中、小穗型品种产量呈递减趋势,以A1最高。毯苗机插,随着密度降低,大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呈先增后减,以B4最高,C方式呈递增趋势,以C5最高;中穗型品种B和C方式产量均呈先增后减,分别以B3和C4最高;小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呈递减趋势,以B1最高,C方式呈先增后减,以C2最高。同一密度下,钵苗机插产量显著高于毯苗机插,增产幅度表现为大穗型中穗型小穗型,2种行距毯苗机插差异不显著。对2种行距毯苗机插而言,同一株距下,大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高于C方式;中穗型品种株距为10cm、11.7cm、13.3cm,B方式产量高,而株距为14.8cm、16cm,C方式产量高;小穗型品种除株距为10cm外,C方式较B方式具有增产优势。2)随着密度降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减少,每穗粒数增加,群体颖花量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结实率和千粒重变化不一。同一密度下,不同机插方式间单位面积穗数相当,钵苗机插每穗粒数显著高于毯苗机插,每穗粒数增幅表现为大穗型中穗型小穗型,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对2种行距毯苗机插而言,同一株距下,B方式单位面积穗数少于C方式,而每穗粒数则相反。3)随着密度降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品种穗长、着粒密度、单穗质量、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粒数呈增加趋势,一、二次枝梗数比值和一、二次枝梗粒数比值呈减少趋势。同一密度下,钵苗机插穗长、着粒密度、单穗质量、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粒数高于毯苗机插。因此,钵苗机插应用大穗型品种宜适当降低密度,充分发挥大穗优势,提高群体颖花量而高产;中、小穗型品种宜采用高密度栽插,增加穗数以获得高产。毯苗机插应用大穗型品种宜采用行距30cm,适当增加株距,依靠扩大穗型而高产;中穗型品种宜采用行距30cm,配置中等密度,协调穗粒结构而提高群体颖花量;小穗型宜采用行距25cm,适当减少株距,通过显著增加穗数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
通过试验以及高产示范,分析了不同育秧基质和水稻壮秧剂用量对机插稻秧苗的影响,以及不同机插密度的增产效果。小结了甬优17机插栽培的种植表现和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机插和手插稻相比,机插水稻的生育特性主要表现为生育期缩短,生育进程后移;单株分蘖发生较为集中,高峰苗较难控制,吸肥量比人工手插用量相当或稍多。针对机插水稻的生育特性,本试验拟通过调整基蘖肥与穗肥比例来探明高产机插水稻在本地的肥料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出符合本区域机插高产的最佳配置模式,为机插秧水稻夺取高产提供理论论据,2013年进行了水稻不同机插行距、不同栽插密度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栽插密度下,25 cm行距处理的产量表现均优于30 cm行距的处理;不同行距要采取不同的栽插密度才能取得高产。  相似文献   

12.
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在印刷播种和常规播种方式下,探讨不同栽插密度对毯苗机插水稻产量及其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播种相比,印刷播种方式下水稻增产1.9%~6.3%,差异显著;长生育期、大群体颖花量和高干物质积累量是印刷播种方式水稻增产的重要途径;适当降低栽插密度可使印刷播种方式毯苗机插水稻获得高产,行株距30.0 cm×13.0 cm是印刷播种方式水稻获得高产的较优配置。  相似文献   

13.
机插秧移栽秧龄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秧龄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有较大的影响。机插水稻高产适宜秧龄为15~20 d,高产的主要原因是适宜秧龄处理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高,每穗粒数适宜,千粒重较高。若机插水稻秧龄过长,苗超高度、超叶数,不利于机械栽插质量的提高,而且秧苗返青活棵慢,影响分蘖发生,造成大田分蘖起步晚,有效分蘖节位少,并进而影响高产所需适宜穗数的形成,降低稻谷产量。  相似文献   

14.
水稻机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颜凤亚  陈洁 《北方水稻》2014,44(5):47-48
机插秧已经在阜宁县推广了10多年,逐渐成为替代旱育手栽秧的主要种植方式,成为该县现代稻作方式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向。笔者分析了近年来机插水稻高产栽培的相关试验与实践经验,从水稻品种选择、苗床整理、播种及育秧管理、基本苗与栽插规格、大田整地施肥及灌溉管理、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方面集成了适合阜宁县的机插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在新疆的应用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水稻主栽品种新稻11号为试材,通过田间比较试验,探讨了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在新疆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比常规普通平盘秧苗机插增产7.74%,比传统人工育秧手插增产13.04%;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水稻生育期比其余两种育插秧方式短;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比普通平盘秧苗机插纯效益增加177.99元/667 m~2,比传统的人工育苗手插秧纯效益增383.04元/667 m~2,节本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以早稻佳辐占、中稻宜优673和烟后稻天优华占为材料,设置了机插秧与手插秧对比试验,研究机插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秧早稻、中稻、烟后稻全生育期比手插秧的分别延长2、4和6 d。机插会延长水稻生育期,推迟其成熟,且机插对烟后稻生育期延长效果尤其明显。根据机插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总结了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以超级稻品种连粳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机插水稻抽穗后株高、节间长度、茎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矮壮丰和劲丰能够增加机插水稻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矮壮丰75 m L/667 m~2的处理较对照增产49.63 kg/667 m~2;喷施多效唑和烯效唑可以显著降低机插水稻株高,提高茎秆的抗折力,结实率和千粒重高于对照,但由于实粒数大大低于对照,最终没有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不同类型品种在不同插植条件下植株叶绿素含量、叶片大小、叶片存活率及叶面积指数等方面变化的试验调查,探讨研究了不同插植密度对寒地水稻生长态势的影响变化,以期为寒地水稻高产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9.
稀播长秧龄对机插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对机插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稀播长秧龄与常规秧龄相比,秧苗素质得到改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增加,产量提高;稀播长秧龄在机插水稻上应用具有秧龄弹性大、大田生育期进程提早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适宜机插密度提高优质杂交籼稻插秧质量及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机插密度对优质杂交籼稻插秧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宜香4245和宜香优2115为供试材料,设置3种机插密度(D1的行株距为30 cm×14 cm,D2的行株距为30 cm×18 cm,D3的行株距为30 cm×21 cm),研究不同机插密度对优质杂交籼稻机插质量、茎蘖生长及抗倒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机插密度降低,2个水稻品种的秧苗漏插率、漂秧率和伤秧率均逐渐下降,机插合格率和每穴苗数逐渐提高,但栽插穴数和单位面积基本苗数仍呈降低趋势;(2)随着机插密度降低,2个水稻品种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群体茎蘖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降低,成穗率和收获指数均不同程度增加,茎秆基部第2、第3节间抗折力和弯曲力矩逐渐增加,倒伏指数降低;(3)随着机插密度降低,2个水稻品种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减少,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逐渐增加,产量均表现为D2>D1>D3。2个品种均以机插密度D2处理(行株距30 cm×18 cm)的插秧质量和产量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