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解牡丹野生资源在叶表皮微形态方面的特征及差异,为牡丹野生资源的分类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29份野生牡丹种质资源叶片的上、下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叶表皮细胞形状均为无规则形,但垂周壁式样有深波状、浅波状和波状3种,上表皮细胞长宽比2.38~4.99,下表皮细胞长宽比1.70~4.25;气孔分布在下表皮,气孔器均为无规则型,形状为椭圆形或宽椭圆形,长宽比1.18~1.55,气孔密度为162.1~331.6个/mm2,气孔指数8.95%~26.98%;叶表皮角质层多平滑、呈脊状突起或具颗粒状纹饰;卵叶牡丹居群1~4、稷山牡丹居群1-2、紫斑牡丹居群1~5和中原牡丹居群1叶表面具表皮毛,在叶下表皮或沿中脉集中分布。研究为牡丹组野生种植物学鉴定和分类提供了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擎天树茎叶解剖结构及其环境适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擎天树茎叶结构对环境的反应,采用石蜡切片法制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擎天树茎和叶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擎天树茎及叶外部密被表皮毛,内部输导和机械组织发达;其叶片为典型的异面叶,由表皮、叶肉及维管束组成,上、下表皮均有角质层覆盖,气孔只分布于叶下表皮,为平列型;主脉维管束结构特殊,在近封闭的外韧维管束中还分布有3~5束周木维管束。茎与一般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相似,由表皮、皮层、维管束、髓及髓射线组成,次生构造中出现周皮;分泌道主要分布在叶片主脉各维管束之间及茎的髓部,而分泌细胞普遍存在于各薄壁细胞群中。擎天树的结构特征体现了对自身高大形体及旱生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大麦不同叶位叶鞘同化细胞形态结构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丕尧  李小云 《作物学报》1986,12(3):183-186
研究材料为六棱食用大麦品种矮秆齐,二棱啤酒大麦品种76-22。针对2个品种不同叶位叶鞘同化细胞的形态结构作了初步的观察。结果发现:大麦叶鞘同化细胞的形态随叶位上升而逐渐趋于复杂化,主要表现为所谓的环状细胞和不规则的分枝状细胞比例随叶位上升而明显交小。此变化与叶片叶肉细胞的变化相一致。此外高位叶鞘的表皮细胞壁发生明显的波状加厚,而低位叶鞘表皮则无这种特征。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从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and L.)中克隆的Spmet基因在植株体内亚细胞水平上的分布情况及组织表达的特异性,将Spmet基因的编码区定向克隆至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4上,使其与m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融合,构建Spmet基因植物瞬时表达载体,使用基因枪法将该表达载体导入洋葱表皮细胞,通过荧光激发,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中的绿色荧光部位,确定其在细胞中的表达部位。同时利用半定量PCR的方法对其在根、茎、叶中的表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海马齿植物的根、茎、叶中均有表达,表达量为叶>茎>根,融合蛋白主要分布在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核上,细胞膜上也有微量表达。说明海马齿2型金属硫蛋白基因在海马齿植物中属于组成型表达,同时是一个核表达的基因,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Spmet基因在抗重金属方面发挥的作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鹅掌楸属植物叶表皮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鹅掌楸属植物4个种(或品种)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鹅掌楸属植物的叶片上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状,呈波纹网状结构,有角质层和蜡层;下表皮细胞无规则排列,气孔呈椭圆形,由2个月牙型的保卫细胞构成和2个肾形的副卫细胞构成,在叶下表皮呈无规则排列;叶脉结构也极为相似。但下表皮细胞结构、角质层的密度和纹饰、气孔密度和大小存在区别,这些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对探讨鹅掌楸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不同成熟烟叶在烘烤过程中的叶片组织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烟叶的成熟度决定了其叶组织的结构,不同成熟度烟叶的组织结构烘烤后有较大的差异,为探明不同成熟烟叶在烘烤中的组织结构变化规律,对烤烟K236品种的中部初熟、适熟和过熟烟叶在烘烤过程中定时取样进行快速石蜡包埋切片,观察分析组织结构。结果表明:烘烤过程中叶片厚度、上表皮细胞厚度、上表皮细胞宽度、下表皮细胞厚度、下表皮细胞宽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栏细胞间隙、海绵组织厚度和海绵细胞间隙的收缩以过熟烟叶过熟烟叶>适熟烟叶>初熟烟叶;在烟叶干燥收缩过程中以各组织的收缩以过熟烟叶较剧烈,适熟烟叶居中,初熟烟叶较平缓;无论是何种成熟的烟叶的上表皮细胞厚度、上表皮细胞宽度、栅栏组织厚度和栅栏细胞间隙的收缩率均高于下表皮细胞厚度、下表皮细胞宽度、海绵组织厚度和海绵细胞间隙。  相似文献   

7.
气孔在葱莲不同器官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鲜葱莲植株为材料,用光学显微镜对其花、花茎、鳞茎、叶、果实、种子和根等部位的表皮进行研究,对花瓣上表皮、花瓣下表皮、花茎的表皮、外果皮、叶近轴面和叶远轴面气孔指数、气孔密度和保卫细胞面积分别进行比较,并分别对花瓣和叶的气孔密度与保卫细胞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只有根上未见到有气孔分布。除了在葱莲的叶和花茎等常规部位发现有气孔分布外,花瓣、雄蕊、雌蕊、子房、花梗、花茎、鳞片、果实和种子上均有气孔分布。气孔呈半月形,无副卫细胞。葱莲叶片近轴面的气孔指数和气孔密度显著大于远轴面(P0.05)。花茎和叶上的气孔指数和气孔密度显著大于花瓣和果实(P0.05)。外果皮的气孔指数和气孔密度最小。叶远轴面的保卫细胞面积最大(P0.01),花瓣下表皮的保卫细胞面积最小(P0.01)。花瓣的气孔密度和保卫细胞面积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r=0.089,P0.05),而叶片的气孔密度和保卫细胞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r=-0.535,P0.01)。  相似文献   

8.
沙芥营养生长规律及叶片解剖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通过对沙芥营养生长期的生育规律及叶片不同生育期解剖结构的研究,分析了沙芥的生长特点及叶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为人工驯化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沙芥营养生长生育期为(130±4)d其生育期可划分为发芽期、幼苗期、旺盛生长期和生长衰退期4个时期;沙芥叶片进化为适应干旱的高光效的环栅型叶,输导组织发达,机械组织不发达,叶表皮由表皮和副表皮2层细胞组成;很多表皮细胞特化为大型的储水的泡状细胞密布于叶表,沙芥叶表气孔下陷,且有较大的气孔下室。  相似文献   

9.
《种子》2019,(3)
运用光学显微镜对10种党参属及金钱豹属药用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观察,对表皮细胞、气孔器及非腺毛的大小进行测量,并利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值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党参属植物叶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和波状弯曲,党参亚属偏小,辐冠党参亚属表皮细胞较大;金钱豹属植物叶表皮细胞的垂周壁为深波状弯曲。研究表明,叶表皮细胞的形态和大小,气孔器大小,非腺毛的有无及长度等特征可作为这10种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
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内生真菌分布及定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东北春大豆和野生大豆内生真菌在组织内分布、定植及种属特征差异,选用栽培大豆黑农48及野生大豆Y1为材料,对栽培和野生大豆根、茎和叶中内生真菌分布特征、分离纯化菌株数量及ITS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栽培和野生大豆根、叶和茎组织中都有内生真菌分布,叶中主要定植在主叶脉和次叶脉中,根系中定植在表皮细胞间隙及维管束中,茎中定植在细胞壁及细胞间隙中,而在野生大豆茎、根和叶片细胞膜内也发现内生真菌的入侵;野生大豆不同器官中共分离48株内生真菌,而栽培大豆共分离18株,二者之间内生真菌数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野生大豆Y1分离出的内生真菌以定植于茎和叶为主,栽培大豆黑农48分离出的内生真菌以定植于根和叶为主;ITS序列分析将野生大豆内生真菌分属10个菌属,将栽培大豆内生真菌分属4个菌属。  相似文献   

11.
在正常群体结构和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两个不同基因型的高粱品种在同一生育进程中,其对应的同一叶序单叶的光合速率有显著差异,按叶序排列的光合速率大小,也无相同趋势。当单株按叶序分别仅留一片叶时,两尖叶序叶片的光合速率差异依然存在,但按叶序排列的光合速率大小则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且相关达极显著水平(r=0.862)。光合速率与产量的相关程度因品种而异,受限于光合产物的分配去向及数量,当光合产物主要分配于子粒中时,相关必显著,若茎鞘有截流或向根中分配较多时,相关则不显著。当品种改型成上部叶片直立而下部叶片披散时,其不同叶序叶片光合速率与正常株型相比,上部叶片的光合速率降低,而下部叶片的光合速率升高。  相似文献   

12.
李雁鸣  郑丕尧 《作物学报》1994,20(1):106-113
运用细胞离析法对高粱两个品种各叶位叶片细胞形态的观察表明,随叶位升高,三环以上的多环细胞所占的比例有增加趋势,但中部叶位的略有下降。叶肉细胞随叶位升高逐渐变小,但品种间叶肉细胞高度的变化趋势却有不同。冀杂6号叶片表皮气孔密度随叶位升高而增加,而y2203的却差异不大。高粱叶鞘薄壁细胞的形态与叶片细胞的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以高粱无菌苗幼叶为试验材料,对颗粒状胚性愈伤组织的获得、细胞悬浮系的建立及影响悬浮细胞生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叶在MS(Murashige and Skoog)+2mg/L 2,4-D培养基上诱导出的愈伤组织,经2~3次继代筛选后获得了浅黄色、颗粒状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于25±1℃、黑暗条件下,经45~60d的悬浮震荡培养建立了高质量的细胞悬浮系,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细胞密度可达6.45×10 5~5.08×10 6个/mL以上,活细胞率可达72.76%,近圆细胞率可达87.50%;培养基的基本成分、激素种类和水平对悬浮细胞生长状态有很大的影响,相比1/2MS培养基,MS培养基为适宜的培养基,2,4-D对保持细胞系的稳定增殖至关重要,适宜的浓度为1mg/L;培养液中加入0.5mg/L KT或6-BA会造成悬浮液褐化,影响悬浮细胞的生长;最适宜的细胞悬浮培养基为L2培养基(MS+1mg/L 2,4-D,30g/L蔗糖,pH5.8),震荡培养转速为110~120r/min,继代周期为7d,新旧培养基的接种比例为2∶1。  相似文献   

14.
郑丕尧  傅天明 《作物学报》1990,16(4):311-316
用“谷上谷”和“尺八量”两个谷子品种为材料,对不同叶位叶片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谷子叶片随叶位上升运输系统趋于优化,如叶片维管束数目、韧皮部和木质部面积随叶位上升而逐渐增多和增大。上述各种性状,“谷上谷”的叶片均优于普通谷“尺八量”的相应叶片。叶肉细胞形态的观察,谷子叶片叶肉细胞大多数为不分枝  相似文献   

15.
不同遮光程度对玉米叶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玉米多样性种植增产、抗病的可能机制,以不同遮光处理玉米植株时玉米叶片为实验材料,用光学显微镜对玉米叶片表皮细胞密度、表皮细胞长宽及大小、上、下表皮厚度和叶片厚度进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叶片表皮细胞密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和叶片厚度的变化趋势为:未遮光处理时(对照)的最大,其次是遮光后透光率为30%,而透光率为10%时的最小。玉米叶片表皮细胞长度、宽度和面积以透光率10%时最大,透光率为30%的次之,而未遮光处理的最小。由此看出,随着透光率的增加,上、下表皮厚度和叶片厚度显著增加,由于植物病原真菌侵染时是通过直接穿透植物叶片表皮实现的,因此叶片的这种解剖结构变化可能是作物影响病菌侵染过程,减轻病害发生程度的机制之一。同时还观察到表皮细胞长度、宽度和单个表皮细胞面积均显著减少,而表皮细胞密度增加,从而导致单位叶面积的细胞数目增多,细胞总表面积增加,光合膜面积增大,有利于叶片整体光合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In epidermal cell walls of soybean leaves treated with amorphous silica accumulation of silica could be detected by means of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This changed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cell wall and affected the cuticular transpiration and uptake of CO2: When the soil in which the plants were grown was dry (60% of the field capacity) and relative air humidity was below 50 %, the loss of water through the cuticle was smaller than the loss of CO2 uptake. This caused a higher grain yiel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emporarily restricted low air humidity.  相似文献   

17.
Diploidization in Haploid Tissue Cultures of Sorghu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 A. Elkonin    T. N. Gudova    A. G. Ishin    U. S. Tyrnov 《Plant Breeding》1993,110(3):201-206
Conditions for the effective experimental regulation of ploidy level in regenerants from callus cultures derived from young, undifferentiated leaves and panicles of haploid sorghum were established. Diploidization depended on the ontogenetic age of the explant and the 2,4-D concentration in the medium. With a low 2,4-D concentration (0.5 mg/1) and segments of young panicles (< 35 mm long) the cultures produced only haploid regenerants. Diploid plants were formed from cultures derived from more mature panicles ( 35 mm long) and young leaves (15–65 mm long). Under a high 2,4-D concentration (2.5 mg/1) diploid plants were regenerated from cultures derived from young panicles (less than 35 mm) except the most young ones (5–15 mm). The majority of the diploid regenerants contained mutations, mainly affecting male fertility and plant height.  相似文献   

18.
同源四倍体高粱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生物学及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二倍体高粱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和由它们诱变成的同源四倍体选系为材料, 研究 了同源四倍体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生物学特征及生理特性, 结果发现, 四倍体的株高一般为 二倍体的80.6%~90.1%, 单株总叶片数减少1~2片; 保持系加倍后, 顶部三叶面 积增 加4.6%~9.4%; 不育系的花药由二倍体时的白色变为四倍体的淡黄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