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土壤通报》2015,(4):803-809
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Landsat-TM影像数据和中巴资源卫星数据,结合GIS技术,分析了近20年塔里木河流域主要生态要素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对其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1)1990~2010年塔里木河流域耕地、水域湿地和土地退化面积分别增加了67.82%、23.04%和0.16%;林地和草地分别减少了12.74%和10.42%。(2)利用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可知,1990~2010年由于流域内天然林草的减少,生物丰度指数减少,但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林地、耕地面积以及水库面积的不断增加,流域植被覆盖度指数及水网密度指数是增加的,因此整体上流域内生态环境状况无明显变化。(3)虽然流域环境状况在研究时段无明显变化但仍存在很大隐患,例如耕地扩张、天然林草的减少及盐渍化问题的加重,因此制定相应措施合理利用流域水土资源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基于Eagleson的生态水文最优性理论,从区域尺度上,综合多种环境变量,模拟宁夏地区生态水文平衡状态下植被最优盖度,进而确定植被承载力,并研究在不过分消耗土壤水分的前提下不同植被类型的最优盖度。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2000—2019年),基于Eagleson生态最优性理论得到的平衡植被覆盖度与实际植被覆盖度相关关系为0.86,模型模拟良好,除去农田,宁夏地区的多年平均植被盖度为0.048~0.984,模拟的平衡植被覆盖度为0.153~0.840,植被盖度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南部地区较高,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2)从植被承载力空间分布来看,绝大部分区域实际植被覆盖度与模拟的平衡植被覆盖度的差值小于0.05,未处于超载状态,植被超载区主要位于泾源县。(3)乔灌草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模拟植被最优盖度均表现为从南到北逐渐减少,从多年平均来看,草地的模拟植被最优盖度为0.223~0.841,灌木林地的模拟植被最优盖度为0.186~0.659,而乔木林地的模拟植被最优盖度为0.153~0.635。研究结果有助于科学指导当地生态环境建设,为同类地区生态恢复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定量评价赣州地区30 a来水土流失治理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基于水土流失状况构建了赣州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从水土流失角度,采用频度统计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17个评价指标,首次对赣州地区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经过30 a的水土流失治理,赣州地区生态安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局部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降低,整体生态安全等级处于Ⅲ级水平,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的改善;(2)赣州地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经过30 a的水土流失治理,赣州市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的负相关性逐渐减弱,水土流失对该地区的生态安全影响逐步降低,因此,水土保持是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陕南地区县域土地利用绩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区域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识别是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以陕南地区为例,从影响土地利用绩效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等方面选取16个指标,构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和障碍度模型,对陕南地区土地利用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陕南各县区土地利用绩效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且空间差异明显.陕南地区土地利用绩效空间分异与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2)陕南各县区的土地利用绩效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空间分异规律并不严格一致,汉台区的土地利用绩效和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最高,岚皋县和镇坪县的土地利用绩效最低,而留坝县和佛坪县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最低;(3)各县区土地利用绩效指标层主要障碍因子各不相同,森林覆盖率、垦殖指数、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复种指数、地均GDP、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单位工业用地水泥量、人均收入和单位建设用地产值9项指标成为陕南地区土地利用综合绩效的主要障碍因素.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5.
基于向量模法的陕南地区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论述水环境承载力概念的基础上,结合陕南地区的水环境现状,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应用向量模法对陕南地区2000-2007年的水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计算结果表明,陕南地区水环境承载力的变化呈现波动趋势,但逐渐趋于平缓.并针对陕南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加强区域水源涵养与水源地保护、调整产业布局、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建立水资源补偿机制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选取湿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体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灾害指数作为评价因子,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利用福建省2006年7-9月67个市(县)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福建省各地土地利用数据,从气象角度对福建省的生态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各地生态质量等级均属良好,各地(市)综合评价值介于0.54~0.67,地区间差异较小,这与福建省自身独特的气候、地貌和生物生态环境特征相对应。  相似文献   

7.
滇西北地区是高山峡谷区.是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和长江流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和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也是新构造活动异常频繁、造貌过程活跃和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因子的作用对该区的坡面稳定性、地表土壤—植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水土流失的强度、类型有重要作用。通过详细的野外考察和资料分析,探讨了滇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因子——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水文及人文因子如人口、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状况对区域水土流失的影响。从地理环境宏观层面看水土流失,对滇西北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ETM+影像为数据源,在对唐山地区进行土地覆盖分类的基础上,选取生物丰度、植被覆盖度、土壤亮度系数和土壤湿度4个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定量计算各参评因子的权重系数,用综合指数模型对唐山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评价结果中生态环境质量与土地覆盖类型的关系来看,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改良滨海盐碱地,加强矿产开发的监管和整治、重视开发后期的生态恢复治理,是改善唐山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 陕西省的南部山区,北靠秦岭,南临巴山,汉江、丹江、嘉陵江从境内流过,区内辖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区及宝鸡市的太白、凤县,共30个县(市)。秦岭山脉是黄河、长江流域和我国地理分带的天然分界,所以陕南山区的水土流失也表现出独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植被覆盖是区域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为了揭示陕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基于遥感和GIS技术,以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对陕南地区1995—2014年近20年间不同植被覆盖等级时间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内部转移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20年的植被覆盖状况良好,整体上以高植被覆盖度(75%)为主,随时间变化高植被覆盖度所占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他植被覆盖度等级面积呈波动减少;(2)不同植被覆盖等级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水平方向上,表现为1995—2005年是以中高植被覆盖度(60%~75%)为主,主要分布在汉中市,2005年之后以高植被覆盖度(75%)为主,主要分布在安康市和汉中市。垂直方向上,表现为海拔1 000m的低中山区和高山区以高覆盖度(75%)为主,低山区(500~1 000m)以中等、中高覆盖度(45%~75%)为主,海拔500m的丘陵以低、中低和中等覆盖度(60%)为主,即随海拔升高植被覆盖等级随之增加;(3)近20年不同植被覆盖等级之间变化过程频繁,但植被覆盖整体上呈现"恢复—退化—恢复"的变化趋势,这与陕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基于RS和GIS的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该文以鲁中南山区泰安市为例,构建了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利用RS技术从TM影像上提取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信息,与GIS技术结合,通过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模型进行评价,对比两期评价结果研究其土地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泰安市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优等占总面积的14.34%,良占39.19%,一般占12.40%,较差占15.61%,差占18.46%,与1987年相比有变好的趋势。在各类别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泰安市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该研究探索了RS和GIS技术相结合的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分析了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对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引入生态环境需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规划入手,将生态环境需水引入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使得建设工作在满足农业需水、工业需水和生活需水三部分的同时也满足自然生态系统本身的需水要求,即生态环境需水,使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首先阐述了生态环境需水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并分析了两者具有一致性,会产生相互影响的结果。接着对现在的生态环境需水在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相关规划中的应用情况作了详细介绍,在前面的基础上提出在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引入生态环境需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配置足够的生态环境需水是生态环境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2)引入生态环境需水为水资源管理提供新思想、新途径,促进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实施;(3)合理的生态环境需水是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实现目标;(4)生态环境建设设定目标反过来又促进生态环境需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揭示近年来河南省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为生态环境的监测、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多源、多时相数据为基础,参考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和模型方法,采用1km格网作为评价单元,提取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胁迫、污染负荷5个指标,来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总指数,定量评估河南省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结果](1)河南省生态环境质量以"一般"为主,其所占比例接近80%,其他类型面积较少,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空间分布格局明显受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及区域发展战略影响;(2)2000—2013年,河南省生态环境质量年际间变化较小,呈现出"单峰型"的变化特征,但生态环境质量为较差和优、良的区域面积都有所增长;(3)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与区域发展关系密切,13a来,河南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存在微弱变差趋势,变差区域在空间上由中西部向东南部迁移,主要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有关。[结论]基于1km格网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更能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了持续提升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区域发展战略必须要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甘肃省泾河流域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相关问题,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甘肃省泾河流域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对生态环境质量水平进行评价,并采用灰色GM (1,1)模型进行预测。[结果] 2010—2019年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级变化趋势为“劣等—差等—中等”,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压力指数呈“Ⅴ”型波动变化,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逐年增长,说明环境治理的政策实施有效,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良好等级。[结论] 今后还需加大农村环保的资金和政策投入,改善各地环保制度措施,增强民众意识等。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评价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用GIS技术和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对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53.03,属“一般”级别,表现为植被覆盖度中等,生物多样性一般,较适合人类生存。流域水网密度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低,仅分别为11.18和12.68,是造成流域内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偏低的主要原因,也是人类生存的制约因子。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需水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生态环境需水逐渐成为水资源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系统分析生态环境需水与水资源的关系.结合生态环境需水的影响因素建立了1个目标层,4个准则层和20个指标的生态环境需水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进一步丰富了生态环境需水的理论。并以水资源丰富的安吉县为参照对象对浙江省不同方位的6个县市的生态环境需水进行评价。得出桐庐、天台、诸暨3个县市的生态环境需水为优良级别,而永康、瑞安和龙游3个县市则为良好级别,并找出了影响各县市生态环境需水的瓶颈因素。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对1995年、2005年、2008年江苏省徐连、沿江、沿海、宁镇扬和太湖经济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在空间上,5个经济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北向南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以徐连经济区最高,沿江、沿海和宁镇扬经济区次之,太湖经济区最低。随时间的推移,各经济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针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最大的徐连、太湖经济区,分别选取代表性县(市)区域(前者选取邳州和新沂,后者选取张家港和江阴),分析2个经济区及其代表县市1999-2008年间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发现在1999-2008年期间,徐连经济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明显好于太湖经济区,但2个经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4个县(市)中,新沂市1999-2003年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长期处于良好水平;邳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降低速度最快,从最初的良好状况逐渐降低到一般状况,并且一直处于恶化发展的态势;江阴和张家港两市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明显劣于邳州和新沂,且长期维持在一般水平,波动幅度较小。因此,即使是位于同一经济区的县(市),其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也会因区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在关注各经济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同时还需考虑不同县(市)的具体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岩溶石漠化区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岩溶石漠化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概念模型,强调岩溶石漠化区水土流失及石漠化综合防治等生态环境需水。以贵州省清镇市为例,以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对清镇市现状和未来10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预测,并分析了其水资源供需的现状和未来趋势。预测结果表明:清镇市水资源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9.
用生态安全的PSR(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西藏曲松县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了曲松县生态安全现状.结果表明,当前曲松县生态安全状况处于预警状态,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从气候变化、资源利用和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阐述造成这一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和社会根源,提出适合曲松县改善生态安全现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探索三生空间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及驱动因素,可为国土空间优化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例,运用网格单元法,结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全局自相关模型、核密度函数等方法分析1986-2016年三生空间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时空分异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 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