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本文主要简单介绍了红小豆应该如何选择品种及主要特性,对如何做好红小豆的种植加以探讨,希望对农民朋友有所借鉴和帮助。红小豆属于豆科类草本植物,一年生,在中医上有多种作用,如它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等特殊功效。红小豆在全国各地有较大的种植范围,黑龙江垦区各农场都有很多农户种植这一作物,其营养丰富,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1红小豆品种的选择及主要特性  相似文献   

2.
优质高产冀红小豆4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冀红小豆4号以是天津红小豆为母本,日本大钠言为父本,通过多年多次异地定抽选择培育而成。该品种集早熟、直立、优质、高产于一体、一般产量2400kg/hm^2,较对照冀红小豆1号平均增产26.34%,最高产量可达4122kg/hm^2;生育期d;朱高45cm;籽粒短圆、鲜红、有光泽、饱满整齐一致,百粒重14.5g。该品种具有良好的商品品质,1992-1996年在我省及其它7省市推广面积达10.53万h  相似文献   

3.
红小豆是小豆中的优良品种,其种皮呈红色或红褐色。红小豆营养丰富,具有特殊的食疗和食补作用,性平,味甘酸,归经入脾、心和小肠,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解毒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黄疸、泻痢、便血等症。现代医学也证实红小豆对黄色萄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叶、花和种子均可入药,但药、食用的主要是种子。此外,红小豆根部有根瘤菌自然固氮,种植可肥田。它的茎、叶可作青饲料,豆芽还可作蔬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红小豆豆皮内丰富的膳食纤维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更…  相似文献   

4.
羊羹是由红小豆、豌豆等加上上等的白砂糖,经过筛选、煮制、搓沙、灌装等工序精制而成的休闲风味食品。根据口味不同,羊羹还有栗羊羹、红果羹、黑豆羹、巧克力羹等。羊羹营养丰富.有健脾利水、清热除湿、消肿解毒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赤小豆又名赤豆、红豆、红小豆,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中医认为,赤小豆味甘、酸,性平。有利水消肿、解毒排哝、通乳等功效。适用于治水肿、黄疸、下腹胀满、脚气浮肿、烦热口渴、痔疮、乳汁不通等症。现将民间常用的药用小方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一、四川豆类作物生产现状 四川豆类作物种类较多,其种植面积较大的有大豆、蚕豆、豌豆、绿豆、红小豆等。据四川省农业统计年鉴资料:2004年全省大豆播种面积为302万亩,平均亩产162kg,总产大豆49万t:2004年全省蚕豆播种面积为200.1万亩,平均亩产158kg,总产蚕豆31.6万t;2004年全省播种豌豆面积为171.1万亩,平均亩产148kg,总产豌豆25.43万t;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益肺解毒颗粒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通过TCMSP数据库收集益肺解毒颗粒中11味药材所含化学成分及对应靶点,利用数据库OMIM和GeenCards查找“novel coronavirus”的相关靶点,通过R语言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材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图,采用计算机软件AutoDock 4.2.1进行分子对接分析。拓扑学分析表明,益肺解毒颗粒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活性成分主要有柚皮素、-谷甾醇、汉黄芩素和木犀草素等10个,关键靶点有RELA、MAPK3和IL6等12个,通过KEGG分析及文献报道,筛选出IL-17、PI3K-Akt和NF-B等相关通路20条;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益肺解毒颗粒主要药效成分与SARS-CoV-2 3CL水解酶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益肺解毒颗粒可能通过调控多条信号通路,并与SARS-CoV-2 3CL水解酶结合,从而发挥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红小豆,又名赤小豆。内服具有清热利湿、利尿消肿、解毒排脓之功效,外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行血消肿,散结止痛。常用于治疗下列病症。  相似文献   

9.
红小豆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小豆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作物,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农产品之一。泊头市种植历史悠久,是近几年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增加收入的一大优势作物。它营养丰富,美味可口,并具有消毒、消肿、通便、利尿等作用,对心脏病、肾病有疗效。每天吃适量的红小豆对净化血液,解除心脏疲劳都有好处。  相似文献   

10.
建三江分局红小豆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种植红小豆,选肥力中等、排水良好的麦茬或玉米茬;以垦引1号为主栽品种,以大上红、大红袍等为搭配品种;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取种肥和种下10 ̄12cm深施肥的方法;70cm垄距,垄上穴播精点;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收获,即可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1.
红小豆颗粒饱满整齐,豆色淡红光亮、白脐、皮薄、沙性大,出沙率可达76%,每100g含热量312—335千卡,蛋白质19—21g,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红小豆是营养价值较高的农作物,不仅供食而且可入药,有清热祛湿、健脾的功能。?红小豆常见病害有锈病、害虫有蚜虫等。严重影响红小豆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红小豆营养丰富,市场需求量大,深受消费者亲睐。其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在我国北方和西部均有种植,并且随着加工业的发展,红小豆的经济价值也在逐步提高,种植面积和栽培品种不断增加。目前,种植的品种分为农家品种和引进改良种,有大粒红小豆、小粒红小豆、白小豆、柴小豆等。  相似文献   

13.
红小豆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小豆是静海县主要传统小杂粮之一。它是集主食、副食、饮料、医药等多用途为一体的豆科作物。近年来社会需求量猛增,价格上升,成为市场上的紧俏商品。红小豆营养非常丰富,据测定,红小豆中含蛋白质19%~22%、脂肪0.4%~2.7%、碳水化合物56%~61%。此外,还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发展红小豆生产对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外向型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红小豆属于豆科短日照喜温作物。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排水良好,保水保肥,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为宜。种植红小豆要获得高产,应掌握以下几方面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红小豆是一年生作物,喜温暖气候,短日照作物,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排水良好,保水保肥.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为宜。不易重迎茬。其营养价值高,种籽舍蛋白质20%-25%,碳水化合物51%~65%,并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及微量元素。是一种天然营养保健食品。我国东北地区适宜红小豆生长,红小豆在国内各大城市销量很大,国外需求量也很大。  相似文献   

16.
豆杰防除红小豆田阔叶杂草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豆杰在红小豆田应用的除草效果及安全性,采用了豆杰单用及混配三氟羧草醚、咪草烟、氟磺胺草醚于红小豆苗后处理。结果表明:豆杰在30及45g·hm-2剂量下单用及豆杰30g·hm-2+咪草烟1 500mL·hm-2混用,对红小豆田鸭跖草、刺儿菜和苣荬菜等阔叶杂草有良好的防效,施药后对红小豆株高略有影响,但7d左右恢复生长,对产量无影响,可安全用于红小豆田除草。  相似文献   

17.
红小豆属于豆科短日照喜温作物,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排水良好、保水保肥、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为宜。红小豆含有相当丰富的营养成分,是城乡人民素来喜爱的优质副食品,适当发展生产,不仅可以增收,还能获得用地养地的生态效益。种植红小豆要获得高产,应掌握以下几方面技术措施:1.选用优良品种优良品种是获得高产的基础,应选择大粒型红小豆品种。如比较好的品种有宝青红、冀  相似文献   

18.
<正>红小豆又名赤豆、赤小豆、红赤豆、小豆。红小豆富含淀粉,因此又被人们称为"饭豆"。红小豆含多种营养成分,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具备利水消种,解毒排脓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等。全国各地普遍栽培。籽粒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23%左右,其中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在0.2-2.0%之间,蛋白质是禾谷类的2到3倍,氨基酸是禾谷类的2到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有效缓解红小豆连作障碍问题,为建立合理的轮作方式(大蒜—红小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室内培养皿生物测量法和盆栽试验法,以10个红小豆品种为材料,记录大蒜根系水提液培养下不同品种红小豆种子萌发数,测定幼苗株高、叶面积、生物量,SOD、POD活性,MDA含量。结果表明,(1)30 g/L大蒜根系水提液对不同基因型红小豆种子的发芽率有显著影响;(2)30 g/L大蒜根系水提液对10个红小豆品种幼苗生长呈现了不同基因型差异;(3)综合效应指数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经30 g/L大蒜根系水提液处理后,对红小豆白红6号、B1789、京农6号幼苗形态指标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4)从10个红小豆品种幼苗的生理特性可以看出,30 g/L大蒜根系水提液可以促进较多品种的SOD、POD活性,降低MDA含量,且与对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0.
红小豆保健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近几年红小豆保健功能的研究进展。红小豆是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人们喜食的一种豆类。红小豆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多酚、单宁、植酸、皂甙等。现代研究表明,红小豆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如抗氧化活性、对糖尿病的有益作用、护肝作用、助肾作用、抗癌、抗菌和抗病毒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