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艾氟迪”在山东聊城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喷施艾氟迪(AFD)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AFD在调节棉花植株生长方面类似于缩节胺,喷施后株高变矮,果枝节间长度变小、果枝平均长度变短。在初花期、盛花期分别喷施AFD对控制棉花旺长,塑造理想株型,增加双铃、亚铃数,提高棉花结铃性方面效果明显;子棉产量较对照增产6.13%。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AFD浓度对棉花生长发育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AFD的棉株较矮,节间较短,株型紧凑。根、茎、叶的干物质质量的增长速率随AFD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而生殖器官干物质质量的增长速率则随AF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AFD施用浓度为1 350 mL·hm-2时,所获得的铃重最大,因此在实践中1 350 mL·hm-2为适宜浓度。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洞庭湖区机收夏玉米适宜的化学调控措施,完善机收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于2017~2018年以胺鲜·乙烯利为化控剂,在3个密度下(60 000、75 000、90 000株/hm~2)研究了3种化控处理(拔节初期1次化控、拔节初期+大喇叭口期2次化控、不化控对照)对夏玉米湘农玉27号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因天气条件不利,群体长势较弱;2018年天气正常,玉米长势较好。两年玉米叶面积指数均随密度增大而显著增大、随化控次数增加而下降。干物质积累量,2017年随化控次数增加而下降,2018年中低密度下表现为:对照1次化控2次化控;高密度下表现为:1次化控对照2次化控。两年玉米产量随密度增大而显著提高;2017年玉米产量因化控而降低,2018年玉米产量受化控及化控与密度互作的影响,中低密度下对照1次化控2次化控,高密度下1次化控对照2次化控,高密度+1次化控处理产量最高。可见化控对洞庭湖区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与群体长势有关,群体长势较差情况下化控导致玉米减产,而群体长势较好情况下拔节初期1次化控结合高密度栽培(90 000株/hm~2)可以获得理想产量。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植物生长调节剂甲哌鎓、矮壮素在棉花控旺防徒长、增产等方面的调控效果,于2017年采用高喷雾量和常规量喷雾两种施药方式,分别于棉花初花期、盛花期和花铃期进行2~3次喷施,研究了98%甲哌鎓SP和50%矮壮素AS对棉花生长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98%甲哌鎓SP 73.5~117.6 g·hm-2和50%矮壮素AS 37.5~60 g·hm-2对棉花生长均有一定程度的调控作用,尤其对棉花株高、吐絮率、果枝数均有显著影响,且常规喷雾量处理对株高抑制效果优于高喷雾量处理。同时,二者均可显著提高棉花产量,改善棉纤维品质。相同施药方式下,甲哌鎓和矮壮素于棉花初花期、盛花期喷施2次对棉花生长调控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占亚英 《江西棉花》1999,21(5):28-31
棉花经过化学调控,其成铃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极显著的差异。以在盛蕾、初花、盛花,打预后进行3~4次化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长绒棉是新疆重要的经济作物。芸苔素和棉花保铃剂是两种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2 0 0 3年在长绒棉产量形成的关键期进行了初步试验,取得一定效果。1材料和方法1 .1供试药剂为芸苔素、棉花保铃剂,棉花品种为新海1 6号。1 .2试验设计。试验地设在库尔勒,4个处理。处理1 :芸苔素1 0 0 0 0倍液;处理2 :棉花保铃剂5 0 0倍液;处理3:芸苔素1 0 0 0 0倍液 棉花保铃剂5 0 0倍液;处理4:对照为清水。叶面喷施,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各处理喷施3次,分别在6月2 0日蕾期、7月5日盛花期、7月2 0日打顶后进行。2试验结果2 .1对农艺性状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7.
为了验证赣北棉区棉花后期化学药剂打顶对其顶部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完善棉花化学打顶技术在江西的本土化应用,于2014年棉花打顶期,设置了不打顶、人工打顶、喷施不同浓度的化学打顶剂处理,调查各处理喷药后的棉花生长发育情况及产量性状。结果表明:一是与不打顶相比,棉花后期喷施适宜浓度的化学打顶剂,可以极显著地降低棉花的株高、抑制棉株上部果枝的伸长,控制棉株顶部果枝及主茎节间的伸长,减少无效果节数,塑造合理的株型,起到了类似或优于人工打顶的效果;二是在棉花常规打顶适期喷施化学打顶M剂1125 ml/hm2加Y剂750 ml/hm2,其霜前籽棉产量和铃重显著高于人工打顶处理,略高于不打顶处理。  相似文献   

8.
研究27.5%甲·胺水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27.5%甲·胺水剂对棉花的果枝平均长度、株高和主茎平均节间长度等营养生长指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提高棉株中部果枝的外围铃成铃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较清水对照增产皮棉10.6%,较DPC(缩节胺)处理增产3.3%;增产因子主要来源于有效铃数的增加和衣分的提高;对株型和株高的塑造程度DPC优于27.5%甲.胺水剂处理。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棉花烂铃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烂铃病发生的条件和病因棉花烂铃直接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烂铃、僵瓣主要是由病虫危害、不利的天气、栽培管理措施不当等因素造成。病害是造成烂铃、僵瓣的内因,高温高湿的棉田小气候是发病的外因。华北地区8月下旬降雨天数和降雨量是影响烂铃发生的关键因素。在此期间如果有3~5天阴雨天,病害一般就会发生较重。棉田管理粗放,整枝打杈或化控措施不及时,棉株旺长等,均能加重病害的发生。2综合防治措施2.1选择适宜的棉花品种。选择株型较松散,果枝节位较高,烂铃轻的品种。2.2加强田间管理。合理配置株行距,实行宽行密植,以利通风透光,雨后…  相似文献   

10.
通过棉花化学调控对不同品种反应程度,比较海岛棉血统品种(系)、新疆棉花品种(系)和辽棉品种(系)等在相同化学调控条件下的综合表现,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系)对化学调控的反应有明显差别,具有海岛棉血统棉花品种(系)反应不敏感,新疆棉花品种(系)反应较敏感,辽棉品种(系)属于中间类型。同时,化控对于新生的器官影响较大,也印证了化控药剂在植株体内有一个吸收和分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棉事指导     
《江西棉花》2005,27(6)
  相似文献   

12.
白岩  杜珉  赵新民 《中国棉花》2015,42(9):9-11
对棉花机械采收技术进行了调研,通过与人工采棉在成本收益、人工用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了机械采收技术的必要性,从全国棉花生产对棉田机械采收技术需求、农村社会化服务普及程度、技术成本是否在农民承受范围内等角度阐述了机械采棉技术的可行性,找出了限制我国发展棉田机械采收技术的主要瓶颈,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采用整体挖掘冲洗法和图像扫描分析方法,研究瓜棉套作模式下棉花根系在水平0~40 cm、垂直0~80 cm土壤范围内的动态分布及根系特征参数。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苗期根系主要分布在0~5 cm,蕾期在0~15 cm,花铃期至吐絮期在0~20 cm;垂直方向上,苗期根系主要分布在0~10 cm,蕾期在0~20 cm,花铃期在0~30 cm,吐絮期在0~40 cm。套作棉苗期和蕾期总根长和根表面积小于单作棉,至吐絮期超过单作棉;套作棉苗期和蕾期根总体积小于单作棉;套作棉蕾期和花铃期根系干物质质量小于单作棉。套作棉蕾期、花铃期、吐絮期根系干物质质量与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新疆早熟植棉区机采棉和手摘棉纤维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分析机采棉和手采棉的纤维品质,发现新疆早熟植棉区机采棉纤维长度较手摘棉差1mm,断裂比强度较手摘棉差1.08cN·tex-1,短纤维率高于手摘棉,棉花主体品级为3级,较手摘棉低1级。由此提出在新疆早熟植棉区应加强断裂比强度高、纤维长、马克隆值适中的机采棉品种选育,以提升新疆早熟植棉区机采棉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15.
以39份黄河流域棉区品种(品系)为材料,对黄萎病病指、铃重和单株铃数等12个农艺性状与棉铃黑果病的3个病害指标(单株黑果铃数、病株率和单株黑果铃率)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株黑果铃数是棉铃黑果病的核心指标;每个指标的决定性因子均有6个,育种家可利用所建立的该病害3个指标的回归方程在正常年份对其发生情况进行有效预测;多数农艺性状对该病指标的影响以直接效应为主,其中黄萎病发病率、铃重、单株铃数、株高、单株果枝数和霜后花率的影响较大,且同一农艺性状对该病3个指标的效应正负相同。在棉铃黑果病抗性育种中,可在保持原有株高和霜后花率基本不变情况下,适当提高棉花黄萎病抗性、铃重、单株铃数和果枝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环洞庭湖棉区的桃源县进行湘杂棉8号的种植密度试验, 结果表明:在相同培管条件下,不同密度处理间农艺性状、籽棉产量等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籽棉产量以24 000 株/hm2处理最高,为环洞庭湖棉区杂交棉的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7.
新疆机采棉加工过程中棉花品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谷国富 《中国棉花》2017,44(9):22-24
为了掌握新疆机采棉加工中棉花品质变化趋势,依据现有的棉花加工工艺,设计了试验方案,对新疆机采棉加工中的不同工序点棉花品质进行取样、测试、统计,并采用数据分析方法,对不同工艺环节的棉花品质变化进行了分析。随着加工工艺的推进,棉花反射率、黄色深度上升,棉纤维长度下降。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棉花田间棉盲蝽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抗虫棉种植面积的增大,棉盲蝽近几年来演变为棉花上的主要害虫,并且其发生和为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简述了近年来我国棉盲蝽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棉盲蝽发生日趋严重的原因、发生程度的特点、防治策略、防治指标与防治适期,以及简单介绍了防治棉盲蝽各种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为棉田棉盲蝽的防治技术及治理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江汉平原棉花生产轻简化实践,分析了当前江汉平原棉花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近年来该区轻简化(机械化)实践情况和发展棉花生产轻简化有利环境,提出了"集中种植、产业化经营、科技带动、市场保障、政府引导"等适合江汉平原棉花轻简化发展的举措。  相似文献   

20.
鄱阳湖棉区棉花不同种植方式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以中棉所53为试材,设置油后直播、油后基质育苗移栽、油后营钵育苗移栽和油棉营养体育苗套栽4种种植方式,进行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及效益的分析.结果表明:油后营养钵育苗移栽可获得较高的收益和纯收益;基质育苗移栽投入较少,纯收益较高;油棉营养钵育苗套栽与油后营养钵育苗移栽相比并没有优势;油后直播方式虽然产量低,但人工投入少,生产成本低,适合劳动力缺少的家庭或农场应用,但要考虑天气因素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