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绞纲机是渔船主要的捕捞机械,其性能直接关系到渔船的安全生产、渔捞效果和经济效益。所以,设计、制造、使用和船检部门都非常重视绞纲机的测试。通常绞纲机性能测试的试验方法有:拖绞重物试验、拉桩试验和吊重试验。对于油压驱动的绞纲机则还可用制动加载,从系统工作压力换算出绞机所承受的扭矩,最后算出绞拉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南极磷虾拖网系统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 于 2020 年 1—4 月随“龙发”轮在南极 48.2 亚区(45°W~48°W, 60°S~61°S)进行海上试验, 采集了拖速、曳纲长度、曳纲张力、网具和网板深度等信息, 分析了投放和收绞曳纲的速率对拖网渔具的动态特性影响规律, 以及在稳定拖曳状态下拖速和曳纲长度与网口高度、曳纲张力、网位的关系。结果表明: (1) 放网阶段平均拖速为(2.96±0.36) kn, 收网阶段平均拖速为(1.35±0.26) kn; (2) 网具自然沉降阶段曳纲投放速率为(54.1±5.9) m/min, 起网阶段曳纲收绞速率为(47.15±7.02) m/min; (3) 随着投放速率的增大, 曳纲张力逐渐减小, 网口高度增加; 投放速率与网位下沉速率成正比; (4) 收绞速率与曳纲张力呈负相关关系, 网具上调阶段的曳纲张力要比起网阶段的曳纲张力大。随着收绞速率的增加, 网口高度增加; (5) 稳定拖曳过程中, 拖速和曳纲长度对网口高度均产生显著影响(P<0.01), 随着拖速和曳纲长度的增加, 网口高度减小; (6) 在自然沉降阶段, 当投放速率过大, 网板带动网具急速下沉, 网板会出现“超调”现象。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南极磷虾拖网网位的有效调整, 提高拖网瞄准捕捞效率, 还可为验证中层拖网性能的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我国海洋渔船捕捞机械的发展是随着海洋捕捞作业结构和作业海域的变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50~60年代,由于国营渔轮向较大的钢壳船发展,群众渔船的机动化,作业海域外延,网具加大,要求起放网实现机械化.50年代国营拖网渔船大多是183千瓦以下钢壳渔船,采用并联式机械传动的绞纲机,单滚筒绞拉力一般为2吨;60年代,以串联式绞纲机为主,采用机械传动或电传动,并在295千瓦以上渔船上开始使用工作压力为2.5兆帕的低压液压绞纲机.随着灯光围网渔船的发展,开始小批量生产电动动力滑车。第二个阶段是70年代,国营拖网渔船推广使用由叶片泵、三作用叶片马达及相配套组  相似文献   

4.
一、VDY8202型围拖兼作渔船的渔捞机械设置VDY8202型围拖兼作渔船在以8154型艉滑道式双拖渔船为基础改装设计后,其渔捞机械计有:(1)8T/70M液压传动底纲绞机一台,  相似文献   

5.
概述JJL系列立式绞纲机是浙江省沿海渔船使用最广泛的绞纲、起网设备。它由机械传动,通过摩擦鼓轮的后拉力来绞收纲绳。立式设置与卧式相比、纲绳来向不受限制。因而操作方便,适应性强。它适用于对网(大围堵)、拖网、围网等作业,可以起吊鱼货、起锚、扬帆等多种用途。自50年代由本所和舟山船厂共同开发以来、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由于它的结构简单,渔船上的机舱人员都能自己维修,并能在捕捞作业时排除故障;又因它的价格适中,使用寿命长,所以、深受渔民欢迎。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船网的增大、功率和拉力的提高,起网速度的加…  相似文献   

6.
围网渔船起网时受力的实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围网渔船起网过程中所受外力的实测和分析,表明在绞收括纲阶段临近结束时,即底环集中串挂在船舷括纲吊柱处时的外力,最大可达7,140公斤。起网时外力对船作用最终表现为外力矩,其数值与网具的纲索或网衣相对于船的出水点位置以及各种捕捞、起吊设备的安装位置有关,也即与力的作用线方向和作用点有关。作者认为在围网渔船稳性核核中,仅校核起吊底环和绞收网衣时的倾侧力矩是不够的,应选取整个起网过程中最大起网力矩(绞纲阶段末尾的倾侧力矩)用于渔船稳性校核和摇摆计算。  相似文献   

7.
《渔业现代化》1980,(1):13-13
目前,浙江省群众渔业机帆船在捕捞作业时都是使用机械传动的绞纲机。由于该机的两只绞盘不能正、反换向和异步转动,不能变速,操纵不方便,刹车不灵敏。因而,作业中经常发生事故。为此,我们在普陀县农渔机厂的密切配合下,试制了机帆船1500×2型液压绞纲机样机,作了陆上及海上试验,基本上达到设计要求。实现了绞纲机的同异步转动,可以正转和反转,操作方便,换向迅速,调速范围广,刹车敏捷可靠等目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实船测试的基础上,将渔船绞纲起网时的括纲视作一种呈悬链线状的柔索,由此求解产生于绞纲结束阶段的最大倾侧力矩和张力的方向角,同时考虑力的作用点位置等因素,推导出较为简化的最大倾侧力矩公式,起网时的横摇计算,应用了脉冲响应法求解横摇运动方程,在作计算修正时,还引入了横摇质量惯性矩Ix的修正系数C1和网具尺度比的修正系数C2。实例计算结果颇为满意,最后作者指出在风浪扰动力矩作用下,绞纲起网时,横摇  相似文献   

9.
SY**型绞纲机是上海渔轮厂生产的低液压系统绞纲机,与大连渔轮厂的DY*型纹纲机,目前仍是我国拖围渔轮捕捞机械的主力,尽管在中高压系统捕捞机械已经崛起、发展呼声很高的今天,仍然不失其在我国海洋渔船上的重要地位。因此,进一步研究改善其性能,仍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使用斯玛捞作业监控仪对太仓浮桥拖网海上作业实测结果,在拖速3.3-3.9节条件下,该网浮拖作业网口高度为11.7-13.8米,底拖作业网口高度11.8米。分析讨论了在投放不同曳纲长度时,椭圆形网口形状和变化趋势,其长,短轴之比浮拖作业为0.51,底拖作业为0.46。  相似文献   

11.
机械卧式绞纲机是我国大多数中小型渔船(20-200匹)普遍采用的一种绞纲机型式(北方渔民称为“稳车”)。这种绞纲机的最大优点是结构简单,工作可靠,适应性强。但它的安全性极差。据不完全统计,从1974年至1980年间,仅某市所属渔船就有十多人被它绞死!致伤致残者就更多。为了彻底根除这个海上安全作业的重大隐患,根据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我们自1981年开始,研制了JJW2×1/70-F型绞纲机安全装置。并在有压缩空气源的渔船上进行研究与改进。  相似文献   

12.
网机电机制动器作为网机刹车装置,要求制动灵敏程度高、动作平稳,以保证网目尺寸和结节的要求。由于电机经常启动,制动器的开合亦随之频繁,故其磨损程度较大。又因制动器结构与随机说明书上所给图纸存在的差异,导致安装精度降低,更加大了磨损,从而严重影响了网片质量。为此我们对日本东洋网机电机的制动器进行了维修。电机制动器的实际结构如图所示。G 尺寸为制动器正常工作时的间隙。由于励磁装  相似文献   

13.
<正> 海洋捕捞生产中有多种作业具有相类似的作业形式,如延绳钓、笼捕、流刺网等都是通过绞收主纲即可以达到起收渔具获取渔获物的。而这类作业在海洋捕捞中占有很大比例,达60%以上;尤其在小型渔船中所占的比例更可达80%以上。因此研制通用性好、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实用、价格低廉的起纲机  相似文献   

14.
现有渔船绞纲机、深水锚机的排缆器(又称排绳器)以双向螺杆滑块式应用最为广泛.本文分析了滑块螺杆磨损严重的原因、并构思出一种特殊结构的三滚子连体配合双向梯形螺杆、以实现纯滚动摩擦、而大大提高使用寿命.笔者已实现了这种排缆器的电动模型.  相似文献   

15.
舟山地区大机拖虾生产都是利用钢管固定网口水平扩张,单船拖一顶网作业。随着作业渔场水深增加,作业渔船的吨位、马力也在相应增大,从而使拖虾网的规格、浮沉力及纲绳的配置也日益增大。拖虾网发展较快,改进较多,各地渔民都有不同经验。一般认为:多只袋比单只袋好,一是提高了网  相似文献   

16.
用大规格拖网,在高速拖曳、拖速达5.5~6节时,捕捞游动中的深海鱼类,很多情况下,导致主机和曳纲绞机过载,既浪费了燃料,又增加了事故率。对渔具的相应阻力鉴  相似文献   

17.
双联式虾拖网特点的初步分析及其在我省引用前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联式虾拖网(Twin trawls)是指用浮箱式网板(Dummy door)或撬板(Sled)将两张相同规格的拖网渔具“并联”起来,由三条曳纲(尾拖式,每船拖一套)或三条手纲连接后用单曳纲(舷拖式,每舷各拖一套)拖曳的专业捕虾工具。由于它与传统的单网式网板虾拖网相比,能较大幅度地减少渔具阻力,扩大网具规格,增加单位时间的扫海面积,  相似文献   

18.
云云 《水产科学》1985,(1):52-54
目前,国外一些较先进的围网渔船上捕捞设备主要有拖一围兼作的括纲绞机、悬吊式起网机、收网和理网联合装置、吸鱼泵。有些型号的船上还安装了网头绳绞机,例如苏联的“АЛЬПИНИСТ”—503围网渔船上的围网捕捞就是采用现代化的拖一围电动绞机(ЛЗТpС2型),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机械传动方式的渔轮绞纲机已逐步被淘汰了,电动绞纲机因生产条件、配套难于解决等原因暂时没有发展。低压液压传动绞纲机由于它自身具有的优点而较快地发展起来。5T/60M低压油压传动绞纲机经多年实践证明,基本上能适应当前捕捞要求。但当渔获量较大或在风浪较大的情况下,就反映出绞机的拉力不够,影响生产。  相似文献   

20.
主要作业参数对单船中层拖网性能的显著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网口高度和网具阻力作为单船中层拖网性能的表现,在拖速3.0~5.5kn的范围内,选择上、下手纲,重锤,沉力,浮力,上、下叉纲7个作业参数作为影响其性能的因子,共进行了27次不同因子相互组合的模型系列试验。结果显示:显著性因子个数随拖速增加而增加,但到一定拖速后显著性个数不变;在不同拖速条件下,上手纲和下手纲变化对网具性能的影响均不大;重锤和浮力在不同的试验条件下,均是网具性能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