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河北省种畜禽质量监测站2014—2015年的种猪性能测定数据包括30~100 kg平均日增重、30 kg体重日龄、100 kg体重日龄、100 kg体重活体背膘厚、100 kg体重眼肌面积、饲料转化率和抗体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不同季节生长性能存在差异,如大白和长白品种30 kg体重日龄冬春季明显大于夏秋季(P<0.05),杜洛克品种100 kg体重眼肌面积和测定期饲料转化率冬春季明显大于夏秋季(P<0.05),不同品种种猪生长性能存在差异,如达30 kg体重日龄杜洛克明显高于大白和长白,校正达100 kg体重眼肌面积杜洛克猪>大白种猪>长白猪,且杜洛克猪与大白种猪、长白猪差异显著(P<0.05),测定期饲料转化率,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且杜洛克猪与大白猪差异显著(P<0.05)。猪群免疫合格率与死淘率呈负相关等关系,即总体免疫合格率较高的猪群,死淘率也相应较低。  相似文献   

2.
正(上接2015年12期97页)2.2.3法系大白猪达100 kg体重时体长的校正公式以法系大白猪的体重为X轴,体长为Y轴做散点图(图4),发现体重与体长存在线性关系。得到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Y=71.0357+0.431×X(y:表示体长,x:表示体重)。对法系大白猪体重和体长之间的直线回归进行显著性检验,分析值见表6。  相似文献   

3.
猪兰尼定受体1(Ryanodine Receptor1,RYR1)基因是导致猪应激综合征、影响猪肉质的主效基因.试验采用RFLP方法,以大白猪、2个杂交猪群(杜洛克×长白猪×大白猪和长白猪×大白猪)为对照,检测了江口萝卜猪与引入的梅山猪群RYR1基因的分布类型.结果表明,对照组中,外三元、外二元杂交猪和大白猪中均检测到...  相似文献   

4.
大白猪与长白猪生长育肥期生长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育肥阶段大白猪和长白猪的生长性能有何差异,对大白猪和长白猪30~100 kg体重阶段主要生长指标进行了测定、记录,并用生物统计分析方法对所测定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大白猪和长白猪在30~100kg生长育肥期内,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以及平均料重比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并且阶段间差异有显著表现(P0.05),而大白猪和长白猪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肥育期的大白猪和长白猪,在相同饲养环境下,生长性能的高低差异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养猪》2016,(4)
为测定新美系猪生长肥育性能,试验选择生长发育正常、体重33.77 kg左右、系谱档案完整的新美系长白、大白、杜洛克和巴克夏母猪各12头,按品系分4栏饲养。预试期7 d,正试期83 d。试验期间,各品系猪饲喂相同营养水平饲粮(前期消化能13.58 MJ/kg,粗蛋白质16.07%;后期消化能13.40 MJ/kg,粗蛋白质14.66%),饲养试验结束时用B超测定试猪活体背膘厚。结果表明,试验全期,日增重,大白猪最高为780.12 g,巴克夏猪最低为702.93 g,大白猪日增重比巴克夏猪日增重显著高10.98%;料重比,大白猪最低为2.54,巴克夏猪最高为2.96;达100 kg体重日龄,长白猪、杜洛克猪和巴克夏猪分别比大白猪(164.02 d)多1.05 d、2.4 d和4.03 d,但各品系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达100 kg体重背膘厚杜洛克猪最低为10.72 mm,巴克夏猪最高为12.44 mm,但各品系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该试验条件下,新美系长白猪和大白猪的生长肥育性能较好,杜洛克猪次之,巴克夏猪较差。  相似文献   

6.
猪肉中部分矿物质元素与肉质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了3个亲本品种即梅山猪、长白猪和大白猪及4个杂交组合即梅山猪×大白猪、大白猪×梅山猪、长白猪×大白猪和大白猪×长白猪等杂种猪的背最长肌K、Na、Ca、Mg、Cu和Zn的元素含量,并与肉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元素含量具有品种差异,K、Mg含量差异显著(P<0.05),Na、Cu、Ca和Zn则无明显差异(P>0.05).梅山猪K和Mg含量都低于两外来品种.在与肉质关系上,各元素有降低肉质的作用趋势.  相似文献   

7.
《养猪》2016,(6)
为研究新丹系长白猪与大白猪在肥育阶段的采食习性和生长性能,以及料重比和生长速度的关系,试验选用体重(39.5±2.65)kg的长白猪90头和体重为(39.7±2.61)kg的大白猪135头,采用润农全自动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系统采集猪只体重为40~100 kg阶段的采食性状。结果表明,新丹系种猪采食习性的高峰期分布在6:00~9:00和15:00~18:00两个时间段,长白猪的采食时长显著高于大白猪(P0.05);在生长肥育阶段,随着猪只体重的增加,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采食时长显著降低(P0.05),料重比显著升高(P0.05);测定期间长白猪和大白猪料重比与日增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长白猪料重比与3点平均背膘厚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8.
不同杂交组合猪肥育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大白猪×山西白猪、大白猪×马身猪、大白猪×大白猪、马身猪×马身猪和山西白猪×山西白猪等5个组合猪肥育性能研究。选择体重相近、健康的猪作为试验猪,平均体重30 kg,每个组合10头,公母各半,单圈饲养,通过饲养试验和屠宰试验测定不同组合猪的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和胴体指标。结果表明:①大白猪×山西白猪组、大白猪×马身猪组平均日增重,达90 kg体重日龄和饲料转化率分别为769.7 g/d和731.4 g/d;162.1 d和170.3 d;3.08∶1和3.40∶1;②大白猪组×山西白猪组,大白猪组×马身猪组平均屠宰率、瘦肉率、背膘厚、眼肌面积分别为72.85%和70.68%;64.65%和57.90%;2.70 cm和3.64 cm;38.43 cm2和35.60 cm2;29.53%和28.08%。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343头法系大白猪HDAC1基因酶切位点多态性,并对乳头数、达100 kg体重日龄、校正背膘厚、初生重和体长等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法系大白群体中检测到HDAC1基因3种基因型(分别为AA、AG和GG基因型)的存在。HDAC1基因HinfⅠ位点与大白猪达100 kg体重日龄显著相关,G等位基因具有显著降低达100 kg体重日龄的遗传效应,而GG基因型个体的初生重要高于AA基因型个体,GG基因型个体的生长性能有着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初,福建一春核心种猪场对进口的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进行生长性能测定。大白猪校正背膘:10.03±1.51厘米。校正100kg日龄:152.39±15.02天。通过不间断的遗传改良,一春进口的加裕大白猪繁殖力强、产仔多、瘦肉率高、增重快、料肉比高。用纯种大白母猪进行杂交,后代具有使用年限长、母性好、产仔多等优点。长白猪校正背膘:10.94±1.51厘米。校正100kg日龄:147.98±9.76天。经过严格选育,一春加裕长白的肢蹄更加结实,可以适应不同的生产环境和气候条件,具有产仔数高、日增重快、料肉比高、胴体瘦肉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旨在分析母猪的出生年份、出生季节、初生重、开测日龄等固定效应对长白、大白猪主要生长性状的影响,并对目标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遗传力、遗传方差、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为猪的遗传改良提供基本依据。本试验利用GLM模型分析试验猪群(398头长白猪和1 176头大白猪)的固定效应对猪生长性状的影响,并采用多性状动物模型对目标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目标生长性状包括达100 kg体重日龄(age to 100 kg,AGE)、达100 kg背膘厚(backfat to 100 kg,BF)、100 kg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 to 100 kg,ADG)。研究表明,在大白和长白猪中,猪的出生年、出生季、初生重以及开测日龄对生长性状均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长白猪的AGE、ADG和BF的遗传力分别为0.321、0.327和0.324,大白猪对应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454、0.469和0.408;长白猪的ADG和AGE之间的遗传相关、表型相关分别为-0.990、-0.995,大白猪的ADG和AGE之间的遗传相关、表型相关分别为-0.993、-0.998,均呈现较强的负相关。长白、大白猪的生长性状(AGE、ADG、BF)均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其出生年份、出生季节、初生重和开测日龄对猪的生长性状影响较大。在遗传参数估计分析时,提高样本数量并提升表型数据质量,可以增加遗传参数估计的可靠性。本研究中的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较为可靠,可为后续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养猪》2017,(4)
试验以南阳黑猪与大白猪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活体背膘厚差异。结果表明,南阳黑猪与大白猪3点校正达100 kg活体背膘厚平均值分别为(34.38±0.57)mm、(11.69±0.28)mm,南阳黑猪3点校正达100 kg活体背膘厚平均值极显著高于大白猪(P0.01),在品种的筛选上南阳黑猪比大白猪更占优势。  相似文献   

13.
《养猪》2019,(3)
为比较三元猪不同体重阶段背膘厚和眼肌面积,试验通过B超测定4种三元猪80~115 kg活体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结果表明,三元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随体重增加而增加。杜洛克猪(新美系)×[托佩克猪(N系)×托佩克猪(A系)(]QN)组、杜洛克猪(台系)×[长白猪(美系)×大白猪(法系)](MZ)组背膘厚在80~90 kg缓慢增加(P0.05),90~100 kg显著增加(P0.05),100 kg后趋于稳定(P0.05)。杜洛克猪(美系)×[长白猪(美系)×大白猪(法系)(]MX)组背膘厚在100 kg前显著增加(P0.05),100 kg后趋于稳定(P0.05)。杜洛克猪(新美系)×[长白猪(法系)×大白猪(法系)(]GA)组背膘厚在110 kg前缓慢增加(P0.05),110 kg后显著增加(P0.05)。4种三元猪眼肌面积在110 kg前显著增加(P0.05),110 kg后趋于稳定(P0.05)。三元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因杂交组合方式不同而异。背膘厚方面,除80 kg时MX组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外,其余体重阶段各组间背膘厚差异均不显著(P0.05)。眼肌面积方面,除100 kg时,MX、GA高于MZ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外,MX、GA组在其余体重阶段均显著高于QN、MZ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三元猪活体背膘厚、眼肌面积与体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该试验结果表明,4种三元猪适宜上市体重均为110 kg,MX、GA组眼肌面积高于QN、MZ组,建议推广MX、GA三元猪的生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比较三元杂交猪选育效率,试验采用B超活体测定4种三元猪80~115 kg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结果表明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1)背膘厚方面:杜洛克猪(新美系)×[长白猪(新美系)×大白猪(新美系)](XN)组、杜洛克猪(老美系)×[长白猪(新美系)×大白猪(新美系)](XO)组在90 kg前缓慢增加( P >0.05),90~110 kg显著增加( P <0.05),110 kg后趋于稳定( P >0.05);杜洛克猪(加系)×[长白猪(法系)×大白猪(法系)](GC)组在90~100 kg缓慢增加( P >0.05),其余体重阶段显著增加( P <0.05);PIC399猪×[长白猪(法系)×大白猪(法系)](GP)组在110 kg前缓慢增加( P >0.05),110 kg后显著增加( P <0.05)。(2)眼肌面积方面:XN组在各阶段显著增加( P <0.05);XO、GC、GP组在110 kg前显著增加( P <0.05),110 kg 后趋于稳定( P >0.05);GP组在各阶段均显著高于XN、XO、GC组( P <0.05)。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因杂交组合方式不同而异。(3)背膘厚方面:除90 kg时XN组显著低于GP组( P < 0.05 )外,其余体重阶段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 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背膘厚、眼肌面积与体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P <0.01);背膘厚与眼肌面积呈负相关,但差异不显著( P >0.05)。结果表明:XN组适宜屠宰体重为115 kg,XO、GC、GP组适宜屠宰体重均为110 kg;GP组各阶段眼肌面积最高,建议在生产中推广GP三元杂交育肥猪。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利用河北省种畜禽质量监测站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10—2018年的公猪生长测定数据,通过协方差分析,比较了杜洛克、大白和长白猪3个品种以及不同品系的生长性能。最终有来自52个场的2 522头公猪用于分析,包括525头杜洛克、1 416头大白猪和581头长白猪,3个品种分别有4、6、6个品系。结果表明,长白猪除饲料转化率显著优于大白猪外,其他5个性状性能与大白、杜洛克猪接近,杜洛克的3个瘦肉率性状表现最优。英系杜洛克生长速度、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在4个品系中表现最好,加系和美系相差不大。在大白猪中,加系大白猪达100 kg体重日龄、平均日增重和100 kg活体背膘厚表现最好,瑞系大白猪的100 kg眼肌面积和估计瘦肉率最高。2012年之后,3个品种日增重开始缓慢提高;饲料转化率保持在2.10~2.20;达100 kg体重日龄在155 d上下浮动;背膘厚逐渐降低且渐趋稳定,估计瘦肉率稳定在55%~56%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不同品种及杂交组合氟烷基因显性纯合子育肥猪肌肉中羟脯氨酸和pH值2个指标的测定,来分析品种及杂交组合效应对猪肉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及杂交组合效应对猪肉的嫩度有影响。在屠宰后的前4 d大长猪(大白猪×长白猪)猪肉中羟脯氨酸含量低于长大猪(长白猪×大白猪),说明其嫩度要好于长大猪;猪肉离体后pH值先下降后上升。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长白猪和大白猪猪肉pH值的升高速度要比杜洛克猪、长杜猪(长白猪×杜洛克猪)、长大猪、大长猪的速度要慢,说明长白猪和大白猪肉的货架期较长。长白猪与大白猪正反交,对肌肉pH值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试验采用PCR-RFLP法研究了三江白猪、大白猪、长白猪、长×大猪群体OB基因3469位点的多态性及其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对试验猪群进行遗传平衡检测结果显示,三江白猪、长白猪、长×大猪群体OB基因3469位点均达到平衡,而大白猪群体在此位点未达到平衡,即处于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OB基因与母猪产仔数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OB基因型对试验研究的3个繁殖性状的影响都符合一个规律,即产仔数表现出BB>AB>AA的趋势。OB基因对产仔数的遗传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加性-显性效应,且B等位基因具有明显的增加产仔数的效应。  相似文献   

18.
玉山黑猪肉质评价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明影响玉山黑猪肉质的因素,以及其杂种猪肉质的变异,设玉×玉、长×长、大×大、长×玉和大×玉5个组合,每个组合8头,营养和饲养管理条件一致,玉×玉组合试猪达到75kg、其它组合达到100kg体重每组屠宰6头,进行肉质和肌肉组织学测定。结果,除长白猪外,其它组合肉色鲜红;玉山黑猪肌肉最嫩,其次是长玉和大玉,长白和大白最差;玉山黑、长玉、大玉、大白猪的贮藏损失率低,长白猪最高;肌纤维密度:玉山黑>大玉>长玉>大白>长白;玉山黑猪肌纤维直径最小,其次是大玉和长玉,长白和大白最大;玉山黑猪肌肉水分含量低,干物质和肌内脂肪含量高,其次是大玉,其它组合比较接近;玉山黑猪肌肉中部分呈鲜味核苷酸和谷氨酸含量最高,其次是长玉和大玉,长白和大白含量低;玉山黑猪、长玉猪和大玉猪含亚麻油酸(18∶3)比例高。玉山黑猪分别与长白、大白猪杂交所产生的后代能保持其优良肉质特性。  相似文献   

19.
《养猪》2016,(1)
成都巨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于2012年从加拿大引进了原种猪,经过3年多的适应性驯化后,对引进的原种猪及其子一代的后代繁殖和生长性能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不管是引进原种猪还是其后代在西南地区繁殖性能表现都很好,其中大白母猪窝产仔数都在13.2头以上,窝产活仔数在12.4头以上;长白母猪窝产仔数都在12.8头以上,窝产活仔数在12.1头以上。子一代大白母猪初产窝产仔数比引进种猪高1.1头,经产窝产仔数比引进种猪高1.0头;子一代长白母猪初产窝产仔数比引进种猪高1.3头,经产窝产仔数比引进种猪高1.2头。杜洛克母猪初产窝产仔数达9.5头,经产窝产仔数达10.0头。引进原种的后代达100 kg体重日龄大白猪为163.5 d,长白猪为162.1 d,杜洛克猪为157.9 d;子一代后代达100 kg体重日龄大白猪为168.9 d,长白猪为167.6 d。引进原种的后代达100 kg时活体背膘厚大白猪为13.7 mm,长白猪为13.5 mm,杜洛克猪为12.6 mm;子一代后代达100 kg时活体背膘厚大白猪为12.6 mm,长白猪为13.1 mm。说明引进新加系猪只已适应西南地区的环境条件和当地的饲养管理,保持了其产仔数高、生长速度快等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20.
特征特性 上海白猪是由约克夏猪、苏白猪和太湖猪杂交培育而成的。该品种猪体型中等偏大,体质结实。头面平直或微凹,耳中等大小略向前倾。背宽,腹稍大,腿臀较丰满。全身被毛为白色。成年公猪体重250kg左右,体长167cm左右;母猪体重177kg左右。体长150cm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