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千百年来,陶渊明更多地被当作“隐逸诗人之宗”来解读。陶渊明最独特的魅力,是他对人生意义的终极追问,以及在此追问中所建构的新的人格范型——南山人格;而正是南山人格的自然、真率与冲淡、虚静,构成陶渊明诗歌永远的神韵。  相似文献   

2.
曹植的游仙诗在建安风骨的时代熏染下,感发出强大的主体生命意识、自由精神,隐含着昂扬的济世之志和深刻的忧生之嗟。曹植游仙诗中的思想内涵也肇始了玄学中独立自由之人格精神的核心思想,使得自身的思想意义更加厚重,并且影响了整个魏晋时期的游仙诗。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深得隐逸文化的真谛,他出世而不避世,隐居而不绝俗,是一个有人间情怀、有生活气息而又志趣高远的“隐逸诗人”。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向以“诗仙”、“酒仙”著称。其实李白酒名显赫的原因关键不在其饮酒多少,诗写的如何,而在于他的饮酒诗中所表现出的受人喜爱的性格。研究白李的饮酒诗对我们深刻地了解诗人的性格及其思想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阮籍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 ,忧生切骨 ,陷入生命悲剧之中 ,他不屈地探索 ,企图超脱这悲剧人生 ,但往往陷入内心的冲突与矛盾中 ,表现为一种复杂的生命情结。阮籍的《咏怀诗》把这种情结艺术地再现出来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济世志的追求与裂变 ;礼教的否定与放达不羁的行为 ;归欤之情与归隐的否定 ;玄学生命家园的寻找与失落 ;游仙的矛盾与否定一切。阮籍在极度矛盾痛苦中 ,执着于生命的完美追求 ,在追求中展露出生命的本真 ,凸现出个体生命的意义 ,给人类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6.
唐宋时期,隐逸文化与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复合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同处特定历史时空,共存共融、互动互构:一方面,隐逸文化重心向“生活之隐”转向,其物化载体的选择、社交需求,促进了茶诗、茶礼、茶事等茶文化的全面发展,使得茶成为真正的国饮;另一方面,茶以“南方之嘉木”的自然物质属性、“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人格化精神属性,成为推动“生活之隐”的最佳媒介,最终使得隐逸精神沁入国民人格之中。  相似文献   

7.
张九龄的被罢相和贬为荆州长史,既是盛唐政治之大变,也是诗人政治理想破灭的标志,故其心态之忧愁危苦,是其早期迁放洪州期间所不能比拟的。此时的张九龄,心态中常交织着历史、现实和身世的深沉感慨,对现实政治深感忧虑和不满;他感慨仕途风波之恶,对自己的遭遇和人生世态充满了迷惘。然而,张九龄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对君王的忠诚勤慤之心和报恩之志,因他对君王的忠诚与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忠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诗人与迁放洪州期间一样,对归田隐逸和世外境界有一种深情的向往,而此时则更多地具有一种寻找身心最后归宿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儒家思想及其审美意识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影响深远。笔者先从早期儒学与园林肇端的交融谈起,说明儒家主导思想及审美意识与中国古典园林的交融,主要体现在礼乐人格塑造、山水比德思想、隐逸出世思想等方面,挖掘中国造园思想的哲学、美学根源,及其对现代园林景观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耕读生活是中国文人的一种理想,被钟嵘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真正地实践了这种耕读,成为耕读文化的代表者。但是陶渊明并非一位整日"飘飘然"的淡泊恬静之士,而是一位也有彷徨、有纠结、有激情、有哀惧的有情之人。他的生命意识的主流是追求本真,委运自然。他有着不慕荣利、任性自然的本真追求;追寻爱情、患得患失的恋爱情怀;心处两端、仕隐之间的矛盾心理;志不获骋、病困交加的悲忧感慨;纵浪大化、不喜不惧的哲学思索。  相似文献   

10.
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很多传统艺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人园林也是在其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道教中的"道法自然"、隐逸以及矛盾对立并生的思想都在文人园林中展现的淋漓尽致。"道法自然"是指园林中的选材、布置都尽可能与真正的大自然相一致,园林是一个小自然;隐逸思想的影响使得园林中的景点布置大多曲径通幽,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矛盾对立并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人园林中的意境,使其更具文人气息。文章从道教的中心思想出发,着眼于中国古代文人园林这个特殊的艺术形式,以文化为基点,试图找出道家思想对园林建设的影响,并最终对现代城市园林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探究文化与建筑间的内在渊源。  相似文献   

11.
“文人无行”说由来已久,其前提为儒家品文模式“文如其人”。潘岳成为“文人无行”代表人物纯属偶然。“文人无行”现象揭示了封建社会文人人格被肆意扭曲和无情蹂躏的悲剧,文与人的矛盾普遍存在。而透视潘岳人格系统自身的矛盾,则发现文与人又存在某种一致性。因此,肯定“无行”文人情辞俱佳的成功之作,既是对文学创作规律的尊重,也是对人类向善之心的褒扬。  相似文献   

12.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基于对当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提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定位、关键、立足点和最终归宿,特别是把握学生思想的深层矛盾,从“源头”上引导学生如何从人与人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自我认识,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培养求真、务实、刻苦、进取、合作的自觉性和团队精神,以形成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健全的人格为归宿。  相似文献   

13.
著名茶学家、我校已故教授庄晚芳先生(1908~1996年)倡导的“中国茶德”,在海内外茶学界、茶文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产生在我国现实思想文化背景中,与中国历史上的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精神内涵相较,具有鲜明的特色。兹从三方面讨论之:一、积极淑世的乐生倾向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文人雅士和僧人曾起重要作用。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他们往往倾向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因此,历史上的茶文化尽管有多种表现形态,但倾向隐逸、遁世的茶风始终为其主流。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在唐代茶文化兴起之后,隐逸行为的变化,与茶的大…  相似文献   

14.
作为异代知音,桐城派诗人对韩愈诗歌较为推崇,常常“杜、韩”并称,桐城派的这种“追封”始于姚范,终由方东树完成。桐城派诗人对韩愈的接受不仅表现为对韩诗的赞赏、对“以文为诗”的认同,还在于主动将韩愈古文理论运用到诗学批评之中,即“以文论诗”。桐城派诗人言志、有物、立诚、有序的论诗标准是对韩愈“文道”关系论的呼应,而对韩诗雄桀瑰伟风格的推崇、对韩愈诗作的精彩解读,这都成为韩愈诗歌经典化历程的重要一环;桐城派诗人则在对韩诗的评论中,提炼出富有特色的诗学理论,构建了系统的诗学体系。建构与借径这种“互利共成”的诗学关系生动地表现在桐城派诗人对韩愈诗歌的评论之中。  相似文献   

15.
诗品与人品     
写诗是一种创造性精神活动。人格决定诗格,诗品出自人品。诗之格调,源于诗人的思想素养,侧重于诗 人的道德品质和政治追求。诗人思想素养也需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中的自然与隐逸观念及其茶文化内涵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赖功欧茶文化是最具自然性质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一开始便与中国思想中的自然观念相契合。茶道被人们称为“自然之道”。然而我们在这里有必要对“自然”范畴作一解析。“自然”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最早...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的中国,“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政治理念被提出,促使人们对人本主义思想的追根溯源。儒 家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同是以人为本的倡导者,但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这两种思想在大的理 念相近的基础上,也表现出了诸多微妙的差别。在其影响下的东、西方体育教育更是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 。中国体育教育强调尊重自然、身心和谐、人格完满;西方体育教育则更加注重自我实现、个性发展、竞 技精神与娱乐精神。  相似文献   

18.
杨兰凯 《河南农业》2008,(24):34-34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是李白畅言其人生理想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作者自明其待时而起、功成身退之志,体现了用世和出世的“进”与“退”思想,本文认为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道家特别是老子功成身退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9.
"吏隐"是李东阳调和其仕宦与隐逸的折衷之举,是其为自己寻找的一身处台阁的"山林"精神家园,折射出了其思想深处"吏"与"隐"的矛盾.其"吏隐",虽招致了时人的非议,付出了沉重代价,但对其文学思想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经过多年的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我国许多古镇面临新经济与原有产业发展的矛盾;城镇化的发展,加剧了土地资源紧张的状况与古镇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该文以常德市桃源县桃花源古镇为例,在突出核心资源与价值、构筑“隐逸、质朴、和谐的心灵家园”型古镇适宜的空间组织模式,培育新农村田园化功能区等方面,探索新形势下古镇空间等级划分与古镇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