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损失评价模型与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长期被忽视是我国耕地保护中最大的不足和缺陷,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价值损失。耕地资源流失、非农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对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理论认知的缺失,是对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构成、体系、方法等科学问题研究还不够透彻、不够深入,这是必须认识到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通过构建耕地价值评价方法与模型,实现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损失定量评价与模拟,以期为耕地保护、耕地补偿决策等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以耕地资源价值分类为基础,运用收益还原法、等效替代法、市场价值法构建耕地资源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综合评价模型。耕地资源经济价值主要通过修正不同农作物的收益差异权重指数,运用收益还原法计算经济价值;耕地资源社会价值主要运用等效替代法计算,其中采用城镇养老保险金修正参数代替基本保障价值,用农民农业生产效益参数代替农民就业工资水平,用区域粮食供需差额参数代替社会稳定价值;耕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在修正单位耕地面积生态当量因子的基础上,考虑生态服务当量因子的经济价值与平均粮食单产市场价值的相关关系,运用市场价值法进行计算。【结果】(1)评价模型客观地还原了耕地资源货币化价值,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可以实现不同区域耕地价值的评价与模拟,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适用性。(2)实证研究表明,四川省耕地资源保护价值为122.85万元/hm2,其中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生态服务价值分别占5.74%、64.17%、30.09%。(3)以2010年为基准年,四川省耕地资源保护价值为82 555.20亿元,是四川省当年GDP的4.8倍,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量为436.12亿元,为当年GDP的2.5%。【结论】(1)耕地(保护)非农化利益主体的微观响应表明,中央政府不能被排除在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损失补偿之外,其应该承担耕地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稳定价值,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耕地保护基金提供给耕地保护者,地方政府和非农用地企业要承担耕地非农化损失全部价值补偿。(2)耕地资源价值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差异性,建立耕地价值评价和修正体系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之一。(3)该评价方法和结果可用于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损失评价实践,研究结果为中央政府应承担耕地保护基金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具体补偿标准制定提供了技术支撑,为耕地补偿机制建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改变传统耕地保护模式并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陈娟  南灵 《西南农业学报》2013,26(1):259-263
本文将农地非农化过程中损失的生态服务价值分为2部分:农地非农化损失的农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和新增建设用地负外部性造成的生态价值的降低。运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当量因子表、替代成本法和防治成本法测算2000-2007年间农地非农化损失的总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陕西省共有51 640.06 hm2农用地实现了农地非农化,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达34.22×108元,平均每年损失4.28×108元。耕地非农化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占农地非农化损失的生态服务价值的一半以上,而农地非农化损失的土地则有95.21%转变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  相似文献   

3.
耕地利用效益体系与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重构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基于耕地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构了耕地利用的效益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外部性下的耕地非农化机制.分析表明,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的外部性是耕地非农化的根本原因,而构建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则是抑制耕地非农化的根本途径.最后提出了耕地保护的区内经济补偿和区际经济补偿运行机制、补偿体系和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4.
针对耕地资源流失、非农化问题频发的现状,以2005、2015年钟祥市耕地资源为例,运用替代市场法进行耕地生态价值时空分异研究。结果表明:钟祥市耕地生态价值中,调节大气价值占比为80.27%,土壤保持价值占比为13.27%,其他类型生态价值占比为6.46%;2005—2015年钟祥市生态价值总体变化率为0.62%;2005—2015年钟祥市耕地生态价值沿着西北方向发展,且分布越来越分散,平均中心西北方向约160 m处,移动方向与趋势椭圆长轴方向一致。根据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不同类型的生态价值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类型的生态价值变化趋势不一,变化幅度不大;随着城乡一体化深入发展,耕地生态价值在空间上越来越分散。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认识耕地资源价值结构组成,探索其空间分布规律,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以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为研究对象,应用收益还原法、成本替代法、生物当量因子法等方法对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耕地资源价值进行核算,对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襄垣县2017年耕地资源价值为75.57万元/hm2,其中耕地资源经济价值为26.23万元/hm2,生态价值为25.4万元/hm2,社会价值为23.94万元/hm2;2)高程、坡度这两类地形因子对襄垣县耕地资源价值存在显著负面影响,大面积的矿山开采对襄垣县耕地资源价值有一定的负面效应;3)距河流、国道、高速公路、县道的距离与耕地资源价值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距主要道路与乡道的距离与耕地资源价值呈显著负相关,距省道和铁路的距离与耕地资源价值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可为核算耕地资源价值,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和耕地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山西农业科学》2015,(9):1215-1218
我国耕地资源价值核算的研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人们对其认识经历了由无价到单一的经济价值核算,再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等综合价值核算的发展过程。运用文献资料法,在研究耕地非农化无序发展背景的基础上,从耕地资源的价值内涵出发,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角度构建了耕地资源价值核算体系,为有效保护耕地资源与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收益还原法、生态因子当量法,以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为例,综合利用湖口县统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测算了其在2010年、2020年湖口县耕地资源资产价值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10—2020年湖口县耕地资源经济价值呈减少趋势,减少了61.73%;距离县城较近的双钟镇耕地资源经济价值减少较多,而距离县城相对较远的乡镇(场)耕地资源经济价值减少较少。2010—2020年湖口县耕地资源社会价值呈明显上升趋势,增长率为252.64%;其中,2010—2020年湖口县耕地资源社会稳定价值呈减少趋势,而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呈增加趋势。2010—2020年耕地资源生态价值整体呈增加趋势,但变化较小。2010—2020年土壤保持价值是湖口县耕地资源生态价值的主要部分,其次为废物处理和维持生物多样性;除双钟镇、南北港水产场和马影镇的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各乡镇(场)的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均呈上升趋势。2010年耕地资源资产价值为54.18亿元,2020年达119.98亿元,增长率为121.45%。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明显增长是导致耕地资源资产价值增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以河南省为研究区,采用价值当量修正法,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对耕地生态价值进行测算,并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河南省大部分城市的单位面积耕地生态价值与总价值呈增加趋势,但仍有部分市出现负增长,且各市耕地生态价值有明显波动;平均中心与发展方向发生一定偏移,但“两极化”的空间集聚特征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9.
基于"属性-功能-特征"的分析框架,根据耕地的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及生态属性,将耕地功能分类为生产功能、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在划分耕地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功能的特征,将耕地价值分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生态价值,并提出核算耕地价值的合理方法.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对辽宁省沈阳市进行实证研究,采用收益还原法、价值替代法及当量因子法分别核算沈阳市耕地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生态价值.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1年沈阳市耕地总价值呈递减趋势,2011~2017年耕地总价值逐年提高.此外,在2008~2017年沈阳市耕地经济价值最大,社会价值次之,生态价值最小.建议在重视耕地生产功能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耕地社会功能及生态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耕地保护生态补偿在确保耕地生态功能持续供应、内化耕地保护外部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基于耕地“三位一体”保护逻辑,通过引入景观格局指数,充分考虑耕地景观空间配置差异,建立流域多尺度耕地生态价值核算体系。结合耕地生态可承载能力,制定流域差异化耕地保护生态补偿额度及财政转移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吉林省辽河流域耕地生态价值逐渐凸显,且空间异质性显著,整体北部高于南部,中下游区域是耕地生态价值的主要贡献区域。2)截止2020年,流域内耕地整体处于生态盈余状态,盈余量为48.45万hm^(2)。各区县耕地供需呈现出“县(市)盈余、区赤字”的特点。3)流域耕地保护生态补偿额度和方式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和尺度依赖效应。其中流域耕地保护受偿总额度为13.50亿元,各区县耕地保护补偿额度为-0.03亿~6.57亿元。因此,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应充分考虑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可承载能力、区域差异及尺度依赖特征等相关因素,提高补偿的精度与有效性。同时,可以通过设立中介平台等方式实现耕地生态补偿的横、纵向财政转移。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外部效益的吉林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耕地面积有持续减少的趋势,耕地保护多功能效应外溢是主要原因之一.以耕地的外部性理论为依据,运用收益还原法估算了2011年吉林省耕地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社会保障价值和国家粮食安全价值,并计算了吉林省耕地保护外部性价值和补偿额度.在此基础上与其他省份和省市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吉林省省情,提出了相关建议并归纳总结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丹江口市2009—2021年来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为该市耕地的保护及精准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运用Arcgis空间叠加分析及统计工具,分析丹江口市各乡镇耕地非农化过程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丹江口市耕地主要集中分布于北部地区,2009—2021年4个时期内耕地非农化面积呈“V”型变化,耕地非农化率先减小后保持稳定,2018年后增加幅度较大;2009—2021年,丹江口市各乡镇耕地非农化呈现“增—增—增”“增—减—增”“减—增—增”“增—减—减”“减—减—增”多种趋势。研究揭示了丹江口市耕地非农化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可为研究区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加大耕地执法力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耕地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资源,耕地保护具有战略意义。本文以广西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用收益还原法测算耕地保护经济价值;用粮食安全的重要程度对粮食供需差的修正值来测算耕地保护社会稳定价值,用替代法测算耕地社会保障价值,两者相加得到广西各地级市的社会价值;用社会发展阶段系数测算耕地保护生态价值;用耕地面积与单位耕地文化价值的乘积测算耕地保护文化价值,最后得出各地级市耕地保护价值。在对广西耕地保护总价值测算中,经济价值明显高于其他价值,除了文化价值呈现负增长之外,其他价值都处于一直增长的趋势。耕地保护的总价值由经济价值来决定;且其保护价值存在差异,其原因是农作物产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唐建  易乐庆  彭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786-18789
以重庆市为例,采用双边界二分式CVM的logistic模型,从城镇居民支付意愿和农民受偿意愿2个角度考察耕地的社会价值。研究发现,WTP和WTA法下,耕地的社会价值巨大,且呈增长态势;城镇总体支付意愿和农民总体受偿意愿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仍需政府采取农业补贴等形式解决耕地外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是改善农田生态系统、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性工作。根据耕地资源生态安全内涵及其影响因素,从自然、社会、经济3个方面选取17个指标,构建了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全国省域单位2005—2014年的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划分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结果表明:近10年来全国总体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由"临界安全"逐步转变为"较不安全",耕地生态安全指数整体呈波动下降态势,耕地生态安全朝逆向演化的方向发展。北京市、上海市近10年耕地生态安全相对稳定,且基本处于"较安全"等级;2006—2014年天津市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经历"较安全—临界安全"的变化,但在2012年后有明显提升;2006—2014年吉林、黑龙江耕地生态安全明显呈下降态势,大致经历了"临界安全—较不安全—临界安全"的演变历程;近10年江苏、浙江、新疆、西藏、内蒙古、海南地区耕地生态安全相对稳定,处于"临界安全";云南、贵州、广西地区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但也处于"不安全"等级;其他地区近10年耕地生态安全总体上虽然小有波动,但一直处于"较不安全"等级。  相似文献   

16.
辛辉 《吉林农业》2011,(4):22-23
文章通过对耕地价值的理论分析,界定出耕地保护的外部性价值,查阅相关数据,运用市场替代法,影子工程法,收益还原法对沈阳市耕地保护的外部性价值进行了核算,在此基础之上对耕地保护的补偿方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河北省邯郸市为例,研究资源型城市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过程,为该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邯郸市1990、2000、2008年遥感影像、耕地调查资料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邯郸市耕地非农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转移矩阵进一步探讨邯郸市耕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关系;最后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探讨2000-2010年来邯郸市耕地非农化的影响因素。【结果】1990-2010年,邯郸市耕地非农化面积在时间上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在空间上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城市中心耕地非农化程度最高,耕地非农化程度从市中心向外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先后出现耕地缓慢非农化区、耕地增长区;转移矩阵分析表明,耕地转出量大于转入量,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最后经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出,人口因素、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科技水平、第三产业是影响2000-2010年邯郸市耕地非农化的主要因素。【结论】资源型城市耕地非农化问题日益严重,促进其耕地资源合理非农化,对保障该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推进长江经济带耕地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利用当量因子法、环境成本法等测算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和负外部性价值,结合耕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将长江经济带11省(直辖市)划分为盈余区、平衡区与赤字区,对耕地生态外溢价值进行评估,并分析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耕地生态价值总量呈上升趋势,由3 670.37亿元上涨至4 661.55亿元,耕地生态外溢价值缓慢上升,由1 353.82亿元上涨至1 970.77亿元。(2)长江经济带耕地资源整体处于盈余状态,耕地生态价值总体呈现出“东低西高”的态势,四川省耕地生态价值和盈余量最高,上海市耕地生态价值最低。(3)2011-2021年间,浙江省和上海市处于耕地生态赤字区,四川省处于耕地生态高盈余区,重庆市和贵州省处于耕地生态平衡状态,江西省、安徽省和江苏省耕地生态盈亏无显著变化,云南省和湖北省耕地生态盈余水平有所上升,湖南省耕地生态盈余水平有所下降。基于此,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制定和实施适应性的耕地保护策略,推动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实现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耕地资源经济价值核算是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使用的关键环节。以安徽省105个县级行政单元作为核算单元,运用收益还原法核算耕地资源经济价值,采用动态度、空间自相关、核密度等模型算法分析耕地资源价值时空异质特征,划分不同类型区域并提出差异调控策略。结果表明:耕地资源价值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20年安徽省耕地资源经济价值相较于2015年增加17.75万元·hm-2,增长幅度29.57%,年增长幅度达到5.91%;核算单元耕地资源经济价值范围5.29~297.85万元·hm-2,均值98.28万元·hm-2,呈现皖北和皖南两侧向内部递增的空间格局;耕地资源经济价值Moran’s I指数介于0.102与0.265之间,从2016年以后Moran’s I指数持续上升且变化幅度逐渐减小,表明安徽省耕地资源经济价值空间集聚态势不断显著且相对稳定;“高-高”聚集区诸多分布于皖南和皖北地区,“低-低”聚集区以皖中地区为主;核密度分布曲线整体向右平移,进一步表明耕地资源经济价值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划分为皖北提质增产型、皖中潜力挖掘型...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城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衡阳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结合RS和GIS分析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对中心城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进行测算,并运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了在历史趋势发展情景下2030年衡阳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衡阳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为主,2000—2010年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呈增加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和空间上转换显著。②研究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2000—2010年衡阳市中心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24.59亿元下降到23.65亿元,水域和林地为对中心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的地类。③根据马尔科夫模型的预测结果,2030年衡阳市中心城区耕地和林地会大幅减少,建设用地会大幅增加。衡阳市中心城区除水域生态服务价值呈上升趋势外,其他用地生态价值均呈下降趋势,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将继续呈下降态势。在新型的城镇化扩张中,需要慎重权衡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