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冀创棉一是利用双价转基因抗虫棉SGK321与抗病材料5013杂交育成,突出表现为抗棉铃虫、高产、抗病、优质。在河北省区域试验中2年皮棉总产分别比对照新棉33B和DP99B增产21.5%和19.2%,2006年通过河北省审定。该品种适宜冀中南棉区和同类生态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2.
总结全国各地经验,将常规技术加以改进,采用“一提高”、“五改进”的栽培技术,做到良种良法配套,每亩可节省农药40元、用工13个,亩增产皮棉10kg以上,每亩效益提高300~400元。1选用优良品种,打好丰产基础选用常规棉品种中棉所37、41、45号,鲁研棉16、17、18、21、22号,冀668,新棉33B等;选用杂交棉品种鲁研棉15、20、23、24、25号,中棉所38、39、29号等。实践表明:杂交棉的增产潜力大,杂交品种一般比常规棉品种增产15%~25%,应尽量选用杂交种。山东省昌乐县科技植棉户陈泗远的高产攻关试验,经市县两级验收:杂交棉亩产高达163.4kg,比常规棉…  相似文献   

3.
抗虫、抗病、高产棉花杂66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徐显  万艳霞 《华北农学报》2003,18(Z1):86-87
杂66是利用海岛棉、陆地棉、野生棉三种间杂交后代与抗虫棉杂交而育成的,其突出表现抗棉铃虫、抗病、高产、优质.1996~1997年在河北省抗虫棉区域试验中,霜前皮棉较冀棉20号、33B分别增产73.0%和13.3%.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阶段适于纺高支纱的棉花品种资源除新疆的海岛棉外,陆地棉品种还基本上没有,纺高支纱的优质棉主要靠国外进口。济宁市任城区棉办高级农艺师张家友通过用陆地棉品种间杂交,对后代经过6a的定向选育,培育出了优质、高产的陆地长绒棉新品系15136和中长绒棉94-43B。为了探索这两个优质棉新品系的适宜密度、打顶时间和施肥量及产量水平,1999年济宁市棉办在济宁市农科所设置了这项试验。……  相似文献   

5.
耕作方式对棉花不同部位果枝叶衰老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转Bt基因抗虫棉33B、杂交抗虫棉农大棉6号为材料,以翻耕、旋耕、免耕三种不同耕作方式为处理,对棉株不同部位果枝叶的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翻耕、旋耕、免耕处理不同部位果枝叶的叶绿素、蛋白质含量依次降低,MDA含量依次升高,并且这一规律在两品种上的表现一致。表明翻耕利于延缓果枝叶衰老,免耕果枝叶衰老现象最重,旋耕居中。农大棉6号中后期叶绿素和蛋白质的含量高于33B,MDA含量低于33B,说明农大棉6号抗早衰能力强于33B。  相似文献   

6.
烤?>10 6CFU     
中棉所 2 9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育成的杂交抗虫棉。该品种集抗虫、抗病、丰产、省工、节本于一体 ,是目前我市推广种植的主要杂交抗虫棉品种。1 特征特性中棉所 2 9中熟偏早 ,全生育期 1 3 0天 ,株型适中 ,叶片中等 ,结铃性强 ,吐絮畅 ,铃重 5 .2 g,衣分 40 % ,出苗快  相似文献   

7.
中棉所12的黄萎病抗性遗传与育种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个海岛棉品种和5个陆地棉品种为材料与中棉所12进行正反交,配制14个杂交组合的F1和F2 。采用纸钵育苗,撕底伤根接种方法对14个组合的F1和F2群体进行黄萎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以中棉所12作父本与海岛棉抗黄萎病品种或陆地棉抗黄萎病品种进行杂交,F2抗(耐)病株与感病株的分离符合3:1的分离规律,说明海岛棉的抗黄萎病性对于中棉所12的耐黄萎病性为显性,中棉所12的耐黄萎病性对于陆地棉的感黄萎病性为显性,控制黄萎病抗性的基因为一个显性主基因。然而,以中棉所12为母本与海岛棉品种、抗病陆地棉品种和感病陆地棉品种进行杂交,F2群体中90%以上的个体为抗病类型,说明中棉所12的细胞质中存在着抗黄萎病的遗传成分,具有细胞质母体遗传的特点,在棉花抗黄萎病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抗虫棉Bt 毒蛋白表达量的传递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卡那霉素抗性鉴定、抗虫性鉴定和 Bt毒蛋白含量测定等三个方面对转基因抗虫棉 Bt毒蛋白表达量的传递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转基因抗虫棉美棉 3 3 B和 GK-12对棉铃虫具有显著的抗性。盛蕾期饲喂美棉 3 3 B、GK-12棉株顶端叶片 72 h后 ,初孵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分别为86.8%、75 .1% ,对照 TM-1、泗棉 3号、苏棉 12三个常规棉品种 (系 )初孵幼虫死亡率分别为10 .9%、13 .9%、9.2 %。美棉 3 3 B、GK-12盛蕾期功能叶片 Bt毒蛋白含量分别为每克鲜重 83 6.68ng、682 .5 6ng。饲喂美棉 3 3 B、GK-12与常规棉品种 (系 )杂种一代棉株顶端叶片 72 h后 ,初孵棉铃虫幼虫平均死亡率分别为 84.1%、77.2 % ,两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与常规棉品种 (系 )杂种一代功能叶片的 Bt毒蛋白含量平均值分别为每克鲜重 82 0 .5 8ng、683 .77ng。转基因抗虫棉与常规棉杂种一代的抗虫性表现及 Bt毒蛋白表达量与转基因抗虫棉亲本非常接近 ,杂种二代群体 Bt毒蛋白检测阳、阴性反应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 3∶ 1,回交世代 BC1 群体 Bt毒蛋白检测阳、阴性反应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 1∶ 1,与抗虫性鉴定结果高度一致。转 Bt基因抗虫性状的遗传是受一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的 ,Bt基因与 NPT II基因是紧密连锁或完全连锁的。Bt毒蛋白表达量按照一对显  相似文献   

9.
1河北省杂交抗虫棉发展前景 1.1发展杂交抗虫棉的条件业已具备1、1、1杂交抗虫棉品种储备较为丰富我省在杂交抗虫棉品种选育方面研究进展显著,在短短3年内有16个品种先后通过国审或省审:邯杂98—1、冀杂棉1号等5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邯杂98—1、冀杂566、冀杂3268,冀杂6268、邯杂429、冀优杂69等12个品种通过河北省审定。这些品种较常规棉品种增产显著,增产幅度达15%-20%,它们的成功选育,为我省大面积发展杂交抗虫棉提供了品种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低酚棉与有酚棉的抗病和感病品种及其杂交后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种子中棉酚含量及色素腺体密度与品种的抗枯萎病性没有相关性。在幼苗中,低酚棉幼苗棉酚含量均显著高于有酚棉品种,但它们之间的抗枯萎病性也没有显著差异。在低酚棉与有酚棉品种杂交的F2代群体中,无色素腺体和稀色素腺体类型苗的抗病性明显高于腺体密度较高的类型苗。对7个杂交组合F2代中有色素腺体和无色素腺体幼苗的抗病性分析表明,无色素腺体类型苗的病指显著低于有色素腺体类型苗的病指。幼苗人工接种枯萎菌后,棉酚含量表现升高,但抗病品种低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1.
早熟高产抗虫棉冀优768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冀优768是利用携带有外源抗棉铃虫Bt基因的326作母本,以具有海岛棉、陆地棉、野生棉遗传基础的322系作父本,其后代在黄枯萎混生重病地、不防治棉铃虫的高压胁迫下,经过连续定向选择育成。其突出表现早熟、抗棉铃虫、高产、抗病。2003-2004年在河北省冀东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霜前皮棉较对照品种新棉33B、DP99B分别增产40.6%和39.2%;2004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较对照DP99B增产14.1%,29.0%和38.5%,籽皮棉产量均居第1位;纤维长度29.7 mm,整齐度84.9%,比强度28.7 cN/tex,伸长率6.4%,麦克隆值5.0。2006年4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棉2006017),准予在冀东及同一生态类型区推广。  相似文献   

12.
棉花杂交种冀H239主要性状特征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以2003~2004年河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结果为依据,分析了棉花新杂交种冀H239主要性状特征,结果表明,冀H239产量突出,抗病性强,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优于对照,马克隆值偏高;苗期、蕾期、花期和铃期棉叶中Bt杀虫蛋白表达量、苗期抗性纯合度均高于抗虫对照品种中棉所41;蕾期和花铃期抗性纯合度与中棉所41差异不显著。提出了与该杂交种配套的栽培技术,以便更好地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3.
从1995年河北省棉花品种审定委员会开始受理转基因抗虫棉参试以来,共审定冀中南春播转基因抗虫棉品种35个,杂交种20个,本研究对审定品种的主要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审定品种多集中在2006~2008年,常规品种霜前皮棉产量呈上升态势,杂交种产量呈先上升后稳定趋势,2002~2003参试年份之前衣分逐年得到明显提高,以杂交种最为明显,从37.6%上升到41.9%,之后逐步稳定在40%左右,常规种衣分也有明显提高,单铃重则延续了上升态势,变化幅度为4.9~6.5 g,单株成铃变化较小.对比常规品种和杂交种表明,杂交种可以迅速改良产量,但到一定程度后,两者表现逐渐趋同.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he effects of sowing date on the yield and quality formation of two different cotton cultivars were studied under machine-picked conditions in the coastal saline-alkali area of Eastern Hebei Province, China to identify the optimal sowing date and harvest method to improve cotton yield and quality consistency. [Method]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the state-run Haixing farm in Hebei Province during 2017 with a cotton crop seeded in 2016. The hybrid cotton Jiza 2 and conventional cotton Shikang 126 were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Varieties were tested using three sowing dates: April 15 (B1), April 25 (B2), and May 5 (B3) as the main plot. Six harvest dates were also used as subplots in this experiment: September 10, September 20, September 30, October 10, October 20, and October 30. [Results] The lint yield of Jiza 2 was nearly 1 400 kg·hm-2 when the sowing date was May 5. Conversely, the highest lint yield for Shikang 126 was obtained when the cotton was sown on April 25. The yield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owing times was mainly formed in September, with this month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75% of yield. The fiber quality was better in September than October. The fiber quality of Jiza 2 was improved with a delay inthe sowing date. The best fiber quality for Shikang 126 was obtained with the April 25 sowing date. There was a smal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icronaire, fiber length, and length uniformity with different September harvest times. The fiber quality index was optimized and the consistency of the micronaire, upper half mean length, and length uniformity were higher with Shikang 126 before September 20 when sown on April 25. [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yield and quality index indicated that hybrid cotton Jiza 2 performed best when sown on May 5 and harvested for the first time at the end of September. The conventional cotton Shikang 126 should be sown around April 25 and harvested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last ten-day of September.  相似文献   

15.
 2004—2005年在河北吴桥试验站研究了缩节胺单独使用(DPC)与DTA-6 复配使用(DPC+)对转基因抗虫棉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DPC与DPC+均可提高成铃数、铃重和皮棉产量,但DPC+增产效果更明显;两处理对转基因抗虫棉纤维主要品质指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利用棉花远缘杂交技术,用海岛棉(G.barbadense)、野生瑟伯氏棉(G.thurberi)、陆地棉(G.hirsutum)进行杂交,对杂交铃喷(滴)GA3(50ppm)、NAA(40ppm)、杂种胚离体培养,试管内染色体加倍,对获得的种间杂种进行回交较育,南繁北育,异地鉴定选育而成棉花新品种“石远321”。1993~1994年国家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亩产子棉、皮棉、霜前皮棉均居八个参试品种第一位,其中霜前皮棉产量885 kg/hm2,比对照增产19.7%,是1982~2000年19年间国家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霜前皮棉增产幅度最大的一个品种。  相似文献   

17.
杂交育种技术仍是目前棉花育种采用的主要手段。河北省自20世纪30年代开展杂交育种以来,截止到2017年,共育成63个杂交棉品种,其中河北省审定杂交棉品种50个,占河北省审定所有棉花品种的24.9%。对河北省审定的杂交棉品种分析表明,产量得到了逐步提高并趋于稳定,纤维品质中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是阻碍棉花品级提高的主要原因;枯萎病抗性问题基本解决,但黄萎病抗性急需提高。同时还分析了河北省杂交棉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河北省杂交棉培育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氮素水平对杂交棉氮素吸收、生物量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滴灌条件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0、135、270、405、540 kg·hm-2)对杂交棉生物量、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棉生物量、吸氮量和产量随氮素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至施氮量为405 kg·hm-2时达最高值,分别较不施氮水平提高了49.93%,75.43%和82.24%;氮素水平对杂交棉蕾、花、铃生物量积累和氮素吸收的影响大于茎和叶;氮素的增加还显著提高了杂交棉的生物量积累速率、氮素吸收速率以及单株铃数和铃重。本试验中270 kg·hm-2的施氮量可初步满足杂交棉获得高产的需要,施氮量过大不利于产量的提高。本研究条件下杂交棉获得最高产量的氮肥适宜用量为386.5~388.4 kg·hm-2。  相似文献   

19.
不同抗虫棉基因型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表现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以33B为对照,选择山东育成的5个常规、2个杂交Bt抗虫棉品种连续进行了4年的比较观察。结果表明,供试Bt常规抗虫棉大致可分为早发和晚发两种类型,前者除具有33B结铃性强、抗早衰等优点外,单株总生物产量、铃重和衣分也有所提高,4年平均皮棉产量比对照33B提高5%~6%,但仍具有前期生长慢、生育期偏长的特点;后者前期生育快,早熟性好,铃重和衣分显著提高,4年平均皮棉比对照33B增产5%~7%,但结铃数下降,易早衰。两个Bt杂交抗虫棉品种较好地协调了产量构成三因素之间的关系,4年平均皮棉产量比对照33B增产18%~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