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谷子为供试材料,在半干旱偏旱区研究了不同垄沟集水带型对土壤有效蓄水量、不同生育阶段生长量、生长速率和植株光合系统各特征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沟集水种植方式蓄水作用效果明显,其中以垄沟比60∶60带型效果最好;谷子垄沟集水种植主要经济性状指标值均较露地种植对照(CK)高,平均穗长、小穗数和穗粒重分别较对照增加3.9~5.4 cm、9.8~16.8个和5.20~5.25 g;垄沟集水种植谷子的叶片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Rs)和水分生产效率(WUE)值分别较露地种植(CK)提高31.83%,42.62%,24.50%和9.6%.  相似文献   

2.
干旱半干旱地区径流林业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径流林业理论的基础上,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中高效集水技术及土壤蓄水保墒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集水造林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集水造林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以谷子为供试材料,在半干旱偏旱区研究了不同垄沟集水带型对土壤有效蓄水量、不同生育阶段生长量、生长速率和植株光合系统各特征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沟集水种植方式蓄水作用效果明显,其中以垄沟比60∶60带型效果最好;谷子垄沟集水种植主要经济性状指标值均较露地种植对照(CK)高,平均穗长、小穗数和穗粒重分别较对照增加3.9~5.4 cm、9.8~16.8个和5.20~5.25 g;垄沟集水种植谷子的叶片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Rs)和水分生产效率(WUE)值分别较露地种植(CK)提高31.83%,42.62%,24.50%和9.6%。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坡地枣树地膜微集水造林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地膜微集水造林技术对提高枣树成活率、土壤温度以及枣树根区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微集水方法提高枣树移栽期0~100cm土层土壤水分,提高0~20 cm土层地温,造林成活率较对照提高15;在枣树生长期和发芽期,土壤0~100 cm剖面含水量比对照高30.3;在集中降雨后48 h内,土壤水分下渗深度比对照深34 cm,达到67 cm.该方法成本低、操作简单、效率高,可以在黄土高原枣树栽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桂北地区进行中国马褂木的苗木培育和造林研究为中国马褂木在该地区的推广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桂北地区中国马褂木的苗木生长情况及土壤肥力进行研究.[结果]在桂北地区培育的中国马褂木苗木生长速率很显著,3年中国马褂木实生苗平均株高可达331.11 cm,地径为5.05 cm,冠幅为122.22 cm;用1年生苗木造林3年后,中国马褂木平均株高可达357.20 cm,地径为6.53cm;冠幅为170.43 cm.土壤肥力检测状况为:土壤酸碱度处于强酸性,有机质和全磷含量中等,全氮含量丰富,全钾含量较丰富.[结论]中国马褂木在桂北地区生长迅速,适宜在该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新疆伊犁州引进的426个杨树品种(无性系)两年生林木生长特性进行调查,筛选出速生品种,为该地区杨树的良种选择和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杨树品种两年生林木生长状况,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对树高和胸径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聚类[结果]可将426个杨树品种两年生林木分为三大类:第Ⅰ类为生长快类,树高年均生长量为4.21 m,胸径年均生长量为4.89 cm;第Ⅱ类为生长较快类,树高年均生长量为3.57 m,胸径年均生长量为3.84 cm;第Ⅲ类为生长慢类,树高年均生长量为2.81 m,胸径年均生长量为2.52 cm.筛选出杨树优良品种(无性系)220个,其中树高和胸径生长快型的95个,树高和胸径生长较快型125个,占总数的50%以上.[结论]初步筛选出220个杨树优良品种,这些杨树品种生长快,抗逆性强,适宜在伊犁河流域栽培种植.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常规造林、使用集水托盘和土壤高效持水改良剂造林在黄南州干旱区造林绿化上的应用效果,来阐述集水托盘和土壤高效持水改良剂的优势。研究显示:应用集水托盘和土壤高效持水改良剂在干旱地区造林可以显著提高苗木成活率,有效提高土壤温度和水分含量,明显增强土壤保墒效果,同时还可以降低营林成本。因此,应用集水托盘和使用土壤高效持水改良剂比常规造林效果明显,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坡面林地不同集水措施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研究了不同集流措施对黄土高原坡面生长的林木组织水势、光合色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以及对刺槐幼树高、径和树冠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拍光林地坡面及在拍光坡面喷涂有机硅防止雨水下渗的集水措施对改善林地土壤及林木水分状况、促进林木代谢活动、加速林木的生长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姜红  王玉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3,(22):9254-9256,9308
[目的]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溉定额对酿酒葡萄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以不覆膜为对照,研究覆膜条件下酿酒葡萄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覆膜能有效保证土壤水分不易散失.土壤水分大多集中在20~60 cm的深度.7~8月是葡萄生长发育旺盛和葡萄果实膨大、着色、成熟的关键时期.[结论]膜下滴灌是保证葡萄增产节水的重要措施.保持20 ~60 cm土层适宜的土壤含水量是葡萄生产的重要因素.7~8月应适时加大灌溉量并缩短灌水周期,满足葡萄生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掌叶木百日苗培育与造林技术.[方法]采用常规育苗方法培育掌叶木百日营养苗和裸根苗并开展石山造林试验.[结果]百日苗平均苗高18.798 cm,平均地径0.211 cm,苗木木质化达60%.人工造林成活率97.60%,保存率90.68%;裸根苗造林优于营养苗,育苗和造林期间病害为茎腐病和褐斑病.[结论]掌叶木适合喀斯特石山地造林,可作为将来喀斯特石漠化植被恢复首选树种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灵武长枣优质高效的培肥措施,提高果实品质和果实产量。方法 采用行间生草与树盘覆盖交叉处理,生草草种选用白三叶和黑麦草,树盘处理采用覆盖园艺地布、覆盖稻草、清耕3种模式,以全园清耕为对照,测定枣园果实性状及其产量,分析不同培肥模式对灵武长枣种植园土壤特性和果实性状的影响。结果 与全园清耕相比,行间种植黑麦草、树盘覆盖稻草组合模式可增加果实纵径、提高果实硬度(2.22%)及其产量(38.01%)。行间种植白三叶、树盘覆盖稻草组合模式可有效提高坐果率(66.1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1.95%)和类黄酮含量(29.79%);行间种植黑麦草、树盘覆盖稻草组合模式可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整体孔隙度。行间种植白三叶、树盘覆盖园艺地布组合模式可提高0~20 cm土层的速效磷含量17.68 mg/kg,土壤整体碱解氮含量增加53.44 mg/kg、土壤孔隙度提高了0.09%。行间种植白三叶、树盘覆盖稻草组合模式可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52.78 mg/kg、增加土壤整体有效磷含量1.78 mg/kg。结论 行间种植白三叶、树盘覆盖稻草和行间种植黑麦草、树盘覆盖园艺地布2种组合模式可提高灵武长枣果实品质。“黑麦草+稻草”模式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整体孔隙度;“白三叶+稻草”模式提高土壤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含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耕作覆盖对旱作土壤团粒结构、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于2013—2016年进行连续3个作物生长季定位试验,通过设置3种耕作方式(深松、免耕、翻耕)和3种覆盖措施(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和不覆盖),研究耕作结合覆盖对土壤团聚体数量、土壤蓄水量及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耕作方式、覆盖措施及二者交互作用可显著增加0—40 cm土层>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深松覆盖秸秆处理0—20 cm土层>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在欠水年(2016)和相对欠水年(2014)分别较翻耕不覆盖显著提高14.2%、16.9%,而免耕覆盖秸秆处理在平水年(2015)较翻耕不覆盖显著提高8.5%;20—40 cm土层>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在欠水年以深松覆盖秸秆、相对欠水年深松覆盖地膜和平水年免耕覆盖秸秆处理最高,分别较翻耕不覆盖显著提高18.2%、21.5%、18.7%。耕作方式、覆盖措施及二者交互作用对0—200 cm土层蓄水量影响显著,深松覆盖秸秆处理休闲期土壤蓄水量分别在相对欠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较翻耕不覆盖处理显著提高29.6%、9.3%、11.4%;其关键生育时期平均土壤蓄水量分别在欠水年和相对欠水年较翻耕不覆盖显著增加21.9%、28.9%,而免耕覆盖秸秆处理在平水年较翻耕不覆盖处理显著增加17.1%。在相对欠水年,耕作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而覆盖措施及耕作与覆盖交互作用对其有显著影响,以免耕覆盖秸秆处理最佳,分别较翻耕不覆盖处理显著提高51.8%和50.5%;在平水年和欠水年,耕作方式、覆盖措施及其二者交互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极显著影响,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以深松覆盖秸秆处理效果最佳,平均较翻耕不覆盖处理显著提高56.9%和44.8%。【结论】耕作结合覆盖措施可改善耕层土壤团粒结构,显著增强休闲期和生育期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从而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平水年和欠水年采用深松结合秸秆覆盖、相对欠水年采用免耕结合秸秆覆盖模式可实现宁南旱作马铃薯增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黄淮海地区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但农业生产中旱涝频繁发生,同时还存在土壤紧实、耕层变浅和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区的粮食生产。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作为农业生产中两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作用。本文旨在探索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以及二者交互对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优化黄淮海地区的土壤耕作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方法,设置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无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深松+无秸秆还田6个处理,研究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土壤贮水消耗量、株间蒸发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不同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以及二者交互对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耕作方式、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农田耗水量、土壤贮水消耗量、株间蒸发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与常规耕作相比,深耕和深松主要降低了2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加了冬小麦、夏玉米和周年总农田耗水量,提高了0-1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消耗量,同时降低了休闲期无效农田耗水量。此外,深耕和深松还降低了夏玉米的株间蒸发量,但深耕显著增加了冬小麦的株间蒸发量,深松则相反。秸秆还田也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贮水消耗量,增加冬小麦农田耗水量,降低夏玉米和休闲期农田耗水量,增加冬小麦的株间蒸发量,降低夏玉米的株间蒸发量。与常规耕作相比,深耕和深松处理的周年作物产量分别提高了10.7%和9.8%,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8.8%和6.3%。秸秆还田处理的周年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秸秆不还田处理提高了6.3%和7.6%。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的耗水特性、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与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处理相比,深耕+秸秆还田和深松+秸秆还田处理的周年农田耗水量分别提高3.3%和2.4%,冬小麦-夏玉米的农田耗水量分别提高了4.2%和3.3%,休闲期的农田耗水量分别降低了7.0%和9.9%,周年作物产量分别提高了18.0%和19.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5.9%和15.1%。【结论】在几种耕作模式中,深耕+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的周年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且二者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深耕或深松结合秸秆还田有利于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深松或深耕是黄淮海地区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影响中国沙棘生长的关键光合指标、生理指标及土壤含水量,并对中国沙棘苗木生长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最优的整地方式和保水措施。【方法】以天山北坡前山带不同整地方式和保水措施下种植的中国沙棘为研究对象,设置水平沟整地、穴状整地与覆膜、膨润土的不同组合处理,分析不同造林技术对中国沙棘生长指标、光合特性、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1)水平沟整地的土壤含水量、造林成活率、新梢生长量显著高于穴状整地(P<0.05),覆膜、膨润土的土壤含水量、造林成活率、新梢生长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2)影响中国沙棘生长的关键生理指标为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光合指标为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土壤含水量指标5月土壤含水量、8月土壤含水量;(3)水平沟整地-覆膜-膨润土处理的评分最高,水平沟-覆膜处理次之;其造林成活率分别为80.63%、72.26%。【结论】中国沙棘在天山北坡前山带造林的综合配套技术为水平沟整地-覆膜-膨润土综合技术、水平沟整地-覆膜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秸秆覆盖对广西甘蔗地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时空连续变化的影响,以探求优化广西甘蔗种植中土壤水分状况的有效途径。【方法】甘蔗试验田设无秸秆覆盖(T0)和秸秆覆盖(TS)2个处理,常规耕作,并对试验区的降水量及试验田0~10 cm、10~30 cm和30~5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进行连续动态监测,对比分析不同处理甘蔗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秸秆覆盖可改善甘蔗地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TS处理0~10 cm、10~30 cm和30~5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T0处理分别显著增加42.8%、29.1%和45.4%(P<0.05,下同);秸秆覆盖同时可提高甘蔗地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使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TS处理0~10 cm、10~30 cm和30~5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较T0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0.5%、16.0%和11.5%。在干旱缺水条件下,与T0处理相比,TS处理提高了0~5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向上供给,水分运动更活跃。【结论】在广西甘蔗种植中进行秸秆覆盖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蒸散发,从而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和土壤环境,为甘蔗根系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值得在广西蔗区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等灌溉量膜下滴灌与细流沟灌对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以郑单958为研究对象,于2015—2021年进行田间试验,通过管式水分仪测定窄行、根区和宽行下0—50 cm土层水分含量,研究膜下滴灌与细流沟灌对土壤水分分布状况及其对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生物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膜下滴灌优先补充窄行和根区的土壤水分,而细流沟灌优先补充宽行表层的土壤水分。而玉米耗水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范围内,膜下滴灌的窄行和根区0—30 cm土层水分含量均高于细流沟灌;随着土层深度增加灌溉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减小,40—50 cm土层水分动态受灌溉方式影响较小。膜下滴灌较细流沟灌可显著促进玉米在开花期和成熟期的生长,提高叶面积指数。开花期膜下滴灌玉米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较细流沟灌平均增加4.3%和8.3%,成熟期平均增加4.9%和15.1%。开花期和成熟期玉米总生物量均为膜下滴灌>细流沟灌处理,开花期增加12.2%,成熟期增加11.5%。膜下滴灌处理的玉米干物质转移量、干物质转移率和干物质转移量对籽粒贡献率均显著高于细流沟灌处理,分别增加17...  相似文献   

17.
为在辽西半干旱丘陵地区建造水土保持林,选择抗旱性较强的树种黑果腺肋花楸进行栽培园的营建。该文对栽培园营建的立地条件、园区规划及整地方法进行阐述;对栽植过程中运用的苗木分级、蘸泥浆处理、造林前苗木根部清水浸泡处理、生根剂的应用、保水剂蘸根造林以及容器苗造林等苗木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对林下生草覆盖技术,秸秆覆盖技术,林下经济模式进行描述,为实现"三北"地区林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克拉玛依防护林树种为试材,探讨不同水分处理下不同防护林树种的叶水势、茎水势和土水势的日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试验设置2种水分处理(沟灌):处理一(50 m3/(667 m2·次))和处理二(100 m3/(667 m2·次)),采用露点水势仪测定防护林树种的叶水势、茎水势和土水势的日变化.[结果]叶水势日变化中,处理一在08:00时俄罗斯杨和沙枣树的叶水势分别为-2.03和- 3.23 MPa,在20:00时叶水势分别为-3.32和- 11.65 MPa,沙枣树叶水势下降明显;处理二08:00 ~20:00俄罗斯杨和沙枣树的叶水势下降均不明显.二种处理树种茎水势日变化与叶水势变化相似;土水势随着土壤深度(30~90 cm)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沙枣树下降),树种根系吸收水分能力随着土壤深度(30 ~90 cm)的增加而下降(沙枣树吸收水分增强).[结论]从叶、茎及土水势变化来看,树种抗旱程度为沙枣树>胡杨>白榆>俄罗斯杨,主要原因与树种自身因素(如叶面积,根系等)有关.  相似文献   

19.
南疆不同树龄核桃树根系质量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南疆不同种植年限核桃树根系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科学施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南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不同种植年限的核桃树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种植5、10、15、20年核桃树根系空间变化。【结果】根系干质量密度随着核桃树龄的增加而水平方向及垂直深度呈现递增的趋势,根系干质量总数也随之增加。5年生核桃树根系主要集中在距树水平Ⅱ、Ⅲ方向上0~100 cm,深度为0~40 cm处; 10年为距树水平Ⅰ、Ⅲ方向上50~150 cm,深度为0~40 cm和80~100 cm处;15年为距树水平Ⅰ、Ⅲ方向上150~250 cm,深度为20~80 cm处;20年为距树水平Ⅱ、Ⅲ方向上0~150 cm,深度为0~80 cm处。【结论】随着年份的增加,核桃根系不断向水平及垂直方向延伸,对于施肥部位也要随根系的分布而加宽加深。  相似文献   

20.
种植玉米与休闲对土壤水分和矿质态氮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农田土壤水分和矿质态氮的动态及其相互关系,对优化作物种植方式和养分资源管理,调控农田土壤硝态氮淋溶有重要意义。【方法】在黄土高原南部有大量氮素残留背景的田块上,研究了夏季多雨季节,种植作物与休闲对土壤水分与矿质氮的影响。【结果】在降水(含灌水82 mm)364 mm的夏季,休闲可使0~200 cm土层的贮水量达到600 mm,比播种前高204 mm,比种植作物高39 mm。种植作物的土壤水分可下渗至180 cm深的土层,休闲土壤中则可下渗到260 cm深处。种植作物时0~200 cm土层的硝态氮残留量为78 kg·ha-1,比休闲时减少89 kg·ha-1,且硝态氮主要分布在60 cm以上的土层。休闲时硝态氮却被淋到了220 cm深的土层。【结论】硝态氮向下层土壤的移动显著滞后于水分,夏季种植玉米可有效防止硝态氮向下层土壤的淋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