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现地调查和试验林跟踪调查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次生林和次生林改造后林地鼢鼠的发生规律。结果证明,次生林鼢鼠发生类型分为灌草群落类型、乔灌草疏林群落类型和乔木密林群落类型。次生林乔木郁被度与灌木分布数量是影响林地鼢鼠分布的主要因子。乔木和灌木的郁被度、沙棘和草本植被的权重、直根系草本植被的覆盖度等指标与林地鼢鼠密度呈负相关;而灌木权重、沙棘郁被度、直根系草本植被的权重、须根系草本植被的权重和覆盖度等指标与林地鼢鼠密度呈正相关。次生林改造后林地鼢鼠密度逐渐增大,达到最高以后随着林分郁被度的加大,鼢鼠密度逐渐降低。不同改造模式林地鼢鼠发生强度依次为全面清坡造林、坡向清坡带状造林、块状清坡造林、水平带状清坡造林和林下更新造林,油松林地大于侧柏林地,侧柏林地大于刺槐林地。  相似文献   

2.
化学药剂根际浇灌和蘸根造林防治鼢鼠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种化学药剂根际浇灌和蘸根造林防治鼢鼠的试验表明:“3911”、“1059”、马拉硫磷根际浇灌防治鼢鼠,当年防效分别为90.88 %、93.12 %、95.47 %;氧化乐果(40 %)蘸根造林防治鼢鼠,当年防效达88.33 %。  相似文献   

3.
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i Milne—Edwards),仓鼠科(Cricetidae)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别名原鼢鼠、瞎狯、瞎老鼠等等。主要为害果树、林草、农作物。中华鼢鼠在林地开穴挖洞,啃食林果根系,使幼树枯萎以致死亡,对人工幼林、果园危害甚大,是志丹县造林保存率低,制约苹果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并破坏自然植被,引起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4.
经1995~1998年在祁连山北坡人工造林地对中华鼢鼠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了不同生境中鼢鼠的数量分布和发生危害情况,基本掌握了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及危害规律,并根据气温、性比等因素,建立了祁连山林区中华鼢鼠短、中期数量测报模型:F=1.679p。  相似文献   

5.
介绍未成林造林地内高原鼢鼠的生活习性、危害特点、发生特点及原因,提出防治对策,以为防治高原鼢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华鼢鼠的危害,是造林成活率低,林地苗木死亡的主要原因,务必要作好鼢鼠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鼢鼠属啮齿目仓鼠科鼢鼠亚科,目前全世界有记载的鼢鼠共有8种,其中5种为我国特有,分布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林区的鼢鼠主要以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 Lyon)为主。甘肃鼢鼠(以下简称“鼢鼠”)俗名“瞎瞎”,常年栖居地下,打洞潜土,以农作物、牧草和树木幼苗的地下部分为食,在林区主要危害幼龄油松、落叶松、云杉、榆树、刺槐、山杏、沙棘、柠条等造林树种,啃食树木幼根.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次改林地11年的鼢鼠发生和林分郁闭度关系研究发现,鼢鼠密度上升期,鼢鼠密度、雌雄比与郁闭度呈递增关系,成亚比与郁闭度呈递减关系;密度下降期,随着林木的增长,林分郁闭度加大,鼢鼠密度降低,雌雄比下降,成亚比上升,并逐渐趋向稳定。全面清坡、竖向清坡和块状清坡造林,林地鼢鼠对林分郁闭度适应的最大值在0.430左右,范围在0.399~0.458之间;水平带状造林和更新林,林地鼢鼠对林分郁闭度适应的最大值在0.584左右,范围为0.568~0.585。鼢鼠各繁殖参数与郁闭度的关系总体符合一元三次回归模型。繁殖上升过程,繁殖参数与林分郁闭度呈递增关系,林地鼢鼠怀孕率和繁殖指数的最佳适应林分郁闭度为0.290,平均胎仔数的最佳林分郁闭度为0.210,取值范围均在0.060~0.430之间。林地鼢鼠繁殖强度下降过程,繁殖参数与林分郁闭度呈递减关系。  相似文献   

9.
湟源县高原鼢鼠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鼢鼠是湟源县主要的林业有害生物之一,在取食过程中挖掘洞道,破坏、取食苗木根系,造成了幼林地苗木枯死,是导致造林失败的关键因素。为加强对湟源县高原鼢鼠的管理,有效控制其危害,采用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方法,对高原鼢鼠在湟源县的危险性进行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认为高原鼢鼠在湟源县属于低度危险性的林业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不同整地方式油松林地鼢鼠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结果证明,整地造林初期,鼢鼠密度有一个上升过程,从反坡梯田到穴状整地,上升幅度递降,持续时间渐短。造林后,反坡梯田和水平沟的鼢鼠密度明显高于初期值,水平阶和水平带状的整体高于初始值,鱼鳞坑和穴状整地的整体小于初始值。带状整地造林后2~5 a,鼢鼠种群增长率大于零,极值出现以后,增长率随着林木的生长迅速降低,5 a以后,种群出现负增长。鱼鳞坑和穴状整地,增长率第2年最大,3 a以后,种群出现负增长。从反坡梯田到穴状整地,鼢鼠密度的时间正效应逐步转化成负效应,环境异质效应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11.
经1995~1998年在祁连山北坡人工造林地对中华鼢鼠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了不同生中鼢鼠的数量分布和发生危害情况,基本掌握了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及危害规律,并根据气温、性比等因素,建立了祁连山林区中华鼢鼠短、中期数量测报模型:F=1.679p。  相似文献   

12.
根据柠条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其在林业建设中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针对柠条造林成活率高,又可以防止鼢鼠侵害的特点,指出柠条是最适宜宁南山区造林绿化的首选树种。  相似文献   

13.
采用药剂蘸浆造林的方法比较了纳米型植物抗逆剂(NPA)和多效抗旱驱鼠剂(RPA)的油松造林效果。结果表明,定植当年干旱、鼢鼠和草兔致死率占总致死的比例为85.8%~87.9%、10.4%~11.9%和0.7%~1.4%;定植3 a三者分别占65.5%~77.7%、12.8%~22.5%和7.9%~10.7%。NPA蘸浆造林定植当年对干旱、鼢鼠和草兔的预防效果为65.2%~73.0%、95.3%~100.0%和100.0%,RPA为52.9%~55.9%、91.1%~100.0%和100.0%。定植3 a时,NPA的预防效果为76.0%~78.2%、94.0%~98.8%和92.8%~100.0%,RPA为65.7%~67.5%、90.6%~93.9%和91.0%~93.6%。说明使用150倍NPA和RPA蘸浆造林能显著提高油松的抗旱能力,降低鼢鼠和草兔的危害,且NPA的整体效果优于RPA。  相似文献   

14.
<正>鼢鼠是农、林、牧业的主要害鼠之一,常年在地下生活,取食植物根茎、幼树根系,危害极大。随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荒山造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山地苹果的快速发展,防治鼢鼠等森林、草地、果园、农田鼠害越来越重要,国家林业局已将森林鼠害防治列入重点治理工程。为此,我们在防治鼢鼠过程中自主研制出一种更实用更有效的防治新器械——倒T型灭鼠器,并与当地防治器械对比,效果显著。1倒T型灭鼠器  相似文献   

15.
林区甘肃鼢鼠危害的主要特征及生态控制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通过笼养实验和田间试验研究,对甘肃鼢鼠取食特点、危害特征以及鼠口密度与林分郁闭度和林下草本植物组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用树根、杂草单独喂养时,鼢鼠对树根的取食量随时间延长迅速减小,但对杂草的取食量随时间变化甚微;用杂草喂养的甘肃鼢鼠可正常存活,而用树根喂养存活时间不超过10d。直根性杂草不仅是鼢鼠的主要食物,而且其根系生物量与鼢鼠密度直接相关,表明直根性杂草是鼢鼠数量分布的限定性因素。甘肃鼢鼠对树木根系的取食只是在食物不足情况下逼迫所致。甘肃鼢鼠对林分的危害程度及其鼠口密度与林分郁闭度成反相关。甘肃鼢鼠对幼树的危害集中在春、秋两季,但以春季为主。害状多在5月上旬出现,被害油松针叶发黄、似火烤状。以调控食物来源为基础的生态措施,对甘肃鼢鼠有较强的控制作用。翻耕抚育可使鼢鼠密度下降73.1%,人工或化学除草可使鼢鼠密度下降79.36%、树木被害率下降81.32%,林间套种荏子可使甘肃鼢鼠密度下降87.01%、被害率下降95.23%。  相似文献   

16.
为了评价纳米型植物抗逆剂(NPA)侧柏蘸浆造林的抗旱与控制鼠(兔)害作用,以多效抗旱驱鼠剂(RPA)为参照,采用NPA和RPA比较了不同地区侧柏蘸浆造林的整体效果。结果表明,干旱和鼠(兔)害是林木致死的关键因素。其中,定植当年干旱、鼢鼠和草兔致死率占总致死比例分别为55.6%~71.1%、10.1%~17.6%和15.0%~24.2%;定植3 a分别占47.6%~73.5%、9.7%~17.5%和15.0%~33.6%。草兔和鼢鼠成为麟游点侧柏致死的首要因素。定植当年NPA蘸浆造林对干旱致死预防效果为65.2%~73.0%,比RPA增加了41.7%~53.9%;定植3 a的为75.6%~83.5%,比RPA高12.5%~20.6%;两者差异极显著。定植当年NPA、RPA对鼢鼠预防效果为92.5%~100.0%和84.7%~100.0%,差异不显著;定植3 a对鼢鼠预防效果为88.8%~97.0%和75.9%~86.3%,米脂和宝塔点差异显著。定植当年NPA对草兔预防效果为91.8%~100.0%,比RPA提高0.0%~7.6%;定植3 a NPA草兔预防效果为88.9%~97.3%,比RPA高9.0%~11.3%。其他致死因素对米脂和宝塔点鼢鼠和草兔致死预防效果影响较大,其均值变异率远超5%的统计允许要求,数据分析时必须剔除其干扰。  相似文献   

17.
陕北林地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排序,陕北林地啮齿动物群落被划分为3个类型。吴旗林区的啮齿动物群落是典型的黄土高原风沙区林地群落类型,种类较多,密度变化较大,优势种为中华鼢鼠和跳鼠类。对林木造成巨大危害的种类主要为中华鼢鼠和草兔。退耕林地啮齿动物群落保持了原农田群落的特点,其桥山林区的群落优势种是甘肃鼢鼠,而吴旗林区退耕林地为中华鼢鼠。桥山林地啮齿动物群落种类和生物量因植被状况较大差异,天然次生林种类较少,密度较低,优势种是达乌尔黄鼠和松鼠类。灌木疏林林地群落兼有天然次生林的啮齿动物群落和农田啮齿动物群落的特性,优势种为达乌尔黄鼠和松鼠类。次生林全面清坡造林幼林地,其群落优势种为甘肃鼢鼠。西北林学院学报21卷第1期韩崇选等陕北林地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应用多效抗旱驱鼠剂(RPA)在固原地区进行蘸浆造林,能有效驱避害鼠对林木的危害,提高苗木抗旱能力.研究表明,应用RPA对落叶松进行蘸浆造林,苗木定植后,第一年的净生长量为8.36 cm,第二年为22.08 cm,分别比对照高出2.00cm和13.33 cm;苗木定植2 a后由鼢鼠引起的死亡率仅为1.0,而对照区死亡率平均达33.0;处理区内苗木因干旱引起的死亡率为4.0,而对照区为20.0.几年来,通过在落叶松、山杏、桦木等主要树种上应用,证明RPA能使鼢鼠危害率控制在5以下,对干旱和鼠害的综合预防效果达  相似文献   

19.
通过史店乡退耕还林鼢鼠危害情况的调查,自2001年实施退耕还林草以来,鼢鼠危害最为严重,鼢鼠危害面积达到34598.6亩,由此采取了以下措施防治:一是预防措施,二是生物防治.三是物理防治。四是人工防治,五是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20.
不同整地方式对鼢鼠危害油松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和鼠害是造林初期决定林木保存率的关键因素。鼢鼠对定植1~10 a的油松被害死亡率介于25.0%~91.4%。如何将生态调控原理与抗逆造林相结合,从造林源头预防鼢鼠对林木危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以穴状整地为对照,研究了深坑整地和水平沟整地造林后鼢鼠与油松动态关系。结果表明,造林初期鼢鼠密度上升,深坑整地试验区定植2 a时最高,水平沟整地3 a时最高,两者年均鼢鼠封洞率分别为12.5%±0.9%和9.6%±0.7%,时序动态遵从Cubic-模型。试验期内,穴状整地均有林木被害和死亡;深坑整地被害期为定植2 a后,致死期在定植后4~5 a;水平沟分别为定植后1 a和定植后2~4 a。深坑整地和水平沟整地累年被害率为1.6%±0.2%和9.9%±1.1%,对应的穴状整地为55.7%±2.3%和52.3%±7.7%;两者累年致死率分别0.5%±0.2%和2.6%±0.8%,穴状整地为39.9%±3.9%和22.7%±1.5%;处理与穴状整地差异极显著(p=0.000)。深坑整地试验区,两者年均被害死亡率分别为33.3%±16.7%和67.3%±2.8%;水平沟整地试验区为19.0%±3.8%和54.4%±1.5%,处理与穴状整地差异极显著(p=0.000)。2个试验区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被害预防效果分别为96.8%±1.0%和73.6%±3.2%,差异极显著(p=0.000);综合致死预防效果95.9%±3.6%和90.7%±4.4%,差异不显著(p=0.333);2试验区的综合被害死亡预防效果分别为63.9%±21.8%和70.7%±12.6%,差异不显著(p=0.296)。深坑整地抗逆指数逐年下降,年均12.6%±4.4%,累年75.4%±1.8%;水平沟整地定植当年的抗逆指数为负值,3 a时抗逆性最强,年均9.5%±0.6%,累年57.0%±3.3%。两者累年抗逆作用差异极显著(p=0.000),年均差异不显著(p=0.722)。表明深坑整地和水平沟整地对鼢鼠危害均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能提高林木抗逆性,降低自然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