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农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向安强 《农业考古》1991,(1):121-135
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期在陕南汉水上游的考古工作中已露端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又在洞庭湖西北区再露头角,从而成为在追寻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征途上露出的新曙光。自八十年代初以来,长江中游地区追寻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努力,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绩;该地区陆续发现了一批早于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更为重要的是,洞庭湖西北地区已成熟地勾勒出了距今9——6千年内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基本序列。这一系列的重大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它们的发现与发掘,为探索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面貌及仰韶文化、大溪文化的渊源提供了极为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石器时代谷物加工方法演变试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石器时代是原始氏族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面貌如何,在七十年代中期以前一直是不清楚的。地处黄河中游平原的河南裴李岗与河北磁山遗址的发现,迅速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极大地关注。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发现,对探讨我国农业的起源和畜牧业的产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给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带来了多方面的变革。我国农业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因此,对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的  相似文献   

3.
2016年在闽江下游流域的闽侯县大坪顶遗址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炭化人工栽培稻遗存,碳十四测年结果为距今约7500年。这是福建境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遗存。鉴于该遗址在当时毗邻闽江出海口以及有夹炭陶伴随出土等特殊现象,这批稻谷遗存不仅为福建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而且也为探讨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向中国东南地区的传播存在一条沿海路线的推测提供了一个关键佐证。  相似文献   

4.
农业起源的研究与环境考古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业起源的研究已成为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在几年前还是不可想像的。究其原因,我想大致有这样两个方面,其一:从考古理论上认识到农业起源的研究与新石器时代考古之间的关系。以农业起源作为新石器时代起始的标准,这一点现在已为大多数考古学者所接受。没有这个认识上的转变,农业起源的研究就谈不上在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二:近年来,田野考古的新发现突破了五十年来新石器时代范围的上限,不仅仅是在仰韶文化的中心地区发现了诸如“老官台文化”、“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等所  相似文献   

5.
从下川文化的内涵看中国农业的起源(提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石兴邦自1972年下川文化面世后,在黄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一些地区,陆续发现了同样内涵的文化遗存,这一类型的文化遗存,时代跨度大概在距今24000-13000年的时限之内。下川文化是以典型的细石器...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稻作农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稻作农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吴耀利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是以旱地粟作为主的原始农业生产,这是被考古发现的许多事实完全证实了的。但是,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中,也发现有许多稻作遗存,这就向我们提出了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稻作农...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史前粟作文化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粟作文化遗存的发现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上游地区,是我国粟类作物的主要栽培区,至少已有八千年的栽培史。自二十年代仰韶文化发现以后的几十年间,黄河流域以粟类作物为主的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遗存屡有发现,或存放于窖穴之内,或存放于墓葬的随葬品之中,其表现形式有粟粒、粟壳、炭化粟粒等。兹将有关标本资料列举如下:甘肃秦安大地湾(1):一期灰坑内发现属于禾本科的稷。稷,是古代对一种粮食作物的称谓,有的说是黍一类的作物,有的说是谷子。有学者根据古文字考证,“稷”即“粟”,就是今天的谷子,脱壳后即为小米(2)。甘肃兰州白…  相似文献   

8.
广西位于我国的南疆,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广西南部地区,发现了一批文化独特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出土了大批的铲形石器(暂名石铲)。这些石铲数量众多,形制多样,分布地域广阔,造型美观独特,制作技术精良,为其它省区所罕见,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这些石铲遗存的发现,引起了我国考古和民族学界的关注,它为我们探讨新石器时代晚期桂南地区农业发展情况,提供了珍  相似文献   

9.
古代农业问题一直是受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全国各地陆续发现的水稻遗存、动物遗骸等文化遗物,一次又一次地为人们对此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物证。地处岭南的广东境内,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同样出土了大量有关农业发生、发展的实物资料。本文拟以广东的考古发现为材料,窥视我省汉代以前的农业生产发展情况。 1.水稻的栽培 在考古发掘中,时常有稻谷遗存出土,而且绝大多数出现于长江以南地区。这是因为这里土地肥沃,江河众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利于水稻的栽培、农业的发展。因此在新石器时代,岭南地区就已经出…  相似文献   

10.
洞庭湖区史前农业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前言湖南省洞庭湖区,地处长江以南、五岭以北,它襟江带湖,沃野千里,气候温和湿润,雨量丰沛,物产富足,自然条件优越,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是远古人类理想的活动场所。历史时期以来,这里就是我国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之一,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粮仓和著名的“鱼米之乡”。考古资料表明: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区域内,自远古时代就有我们的祖先生活、繁衍,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原始文化,并且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洞庭湖区,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后段至新石器时代的各个发展阶段的文化遗存(特别重要的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均有发现,文化面貌所体现的狩猎——采集经济向渔猎——采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青海新石器时代,有与中原地区几乎同样发达的农业经济,如在目前已被大量发现的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时期)和齐家文化遗存中,都表现出了比较发达的农业经济因素。比马家窑文化时代稍早的,在青海东部地区尚有仰韶文化晚期的文化遗存,从中亦可看出比较发达的农业经济因素。我们说青海地区新石器时期的农业经济比较发达,是因为在这一时期的遗存中不仅发现了为数不少的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而且在柳湾马厂期的墓葬中还发现了将粮食盛放于粗陶瓮内用于随葬的习俗。这种习俗的出现,似乎可以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而且,直到齐家文化时期这种农业经济发达的趋势并未减弱。此外,农业经济的发达还可以从陶器的大量制做中得到反映。如柳湾墓地,马厂时期的人们把彩陶看成财富的标  相似文献   

12.
磁山遗址的原始农业遗存及其相关的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是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较早期的遗址。1976年至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邯郸市文物保管所等单位进行了发掘,分为三个发掘区,揭露面积2579平方米。发现了房址、灰坑、沟壕等遗迹,出土了富于特征的大平底筒形盂、倒靴状支架、三足钵、深腹罐、长颈壶、平底钵、圈足罐等陶器以及石磨盘、石磨棒等各种石器和骨器,表现了这一文化遗存的年代较早,面貌独特,它与河南中部发现的裴李岗遗址共同被称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最近在汝州市李楼遗址首次发现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炭化稻米,为研究黄河流域的史前农业等提供了重要资料。李楼遗址是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的古遗址,包含着丰富的遗迹、遗物。从去年开始的发掘,揭露出不同时期的房基、墓葬和灰坑,以及大量的陶、石、骨、角器。考古人员在今年四、五月的发掘中第一次使用了水洗法技术,在典型灰坑和地层里水洗出一批炭化稻米等粮食作物遗存。  相似文献   

14.
大麻在我国拥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近些年在考古发掘中大麻遗存的出现,对于探讨栽培大麻的起源与利用方式等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本文通过探究历史文献资料,考古发掘中的植物遗存和野生大麻的生长习性等,探讨栽培大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率先在中国北方地区(黄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种植,并且,利用方式与宗教仪式有关。  相似文献   

15.
农业生产的出现 我国在世界上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农立国的历史,迄今已有七、八千年以上。 从星罗棋布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生产活动的情况大致是: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南沿海一带的许多氏族部落,一般是以农业生产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史前农业概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绝大部分遗址,属于农耕文化的范畴。它的聚落分布、生产活动、农作物种类、农耕工具和家畜品种等方面,都表现出一系列的特点,构成了自成体系的农耕文化,并直接影响了历史时期的农业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是史前农业非常发达的两个地区,至少距今七八千年以前,便遗留着丰富的农耕文化遗存,有关农业的起源或可追溯得更早。随着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的定居生活也就更加稳固,往往形成大规模的聚落。这些聚落遗址一般位于河旁的台地上,潮湿多雨的平原地区,多半奠居在土墩上,以上的选择是为了防止洪水的袭击。农田都位于聚落的附近,往往定居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地力的消耗,不得不反复迁移聚落以适应农耕生  相似文献   

17.
昙石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东南沿海的代表性文化之一,长期以来由于植物大遗存证据的匮乏,研究者对昙石山文化种植农业的面貌一直缺乏了解。继2019年在闽江下游流域的白头山遗址首次发现昙石山文化时期稻旱混作的植硅体证据后, 为进一步了解种植农业在该时期的发展以及传播情况等问题,我们对昙石山遗址2004年和2009年两次考...  相似文献   

18.
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转变的背景在于适应环境变迁以及为新的生活而谋略,即农业和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新石器时代大致经历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三个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发展,一是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另一是人类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其中人口的增加也不乏是一个重要原因。农业是新石器时代产生的标志,柴尔德称为“新石器时代的革命”  相似文献   

19.
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转变的背景在于适应环境变迁以及为新的生活而谋略,即农业和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新石器时代大致经历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三个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发展,一是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另一是人类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其中人口的增加也不乏是一个重要原因。农业是新石器时代产生的标志,柴尔德称为“新石器时代的革命”  相似文献   

20.
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转变的背景在于适应环境变迁以及为新的生活而谋略,即农业和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新石器时代大致经历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三个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发展,一是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另一是人类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其中人口的增加也不乏是一个重要原因.农业是新石器时代产生的标志,柴尔德称为"新石器时代的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