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米品质与水稻穗部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2001年参加辽宁省水稻新品种(系)区域试验中熟组的全部参试材料,对水稻的穗部性状与稻米品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糙米率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垩白率与每穗实粒数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结实率、秕粒数、一次枝梗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垩白大小与穗数、每穗实粒数、二次枝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结实率、每穗秕粒数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垩白度与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与每穗秕粒数、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数呈显著的正相关;透明度与穗数、秕粒、结实率、实粒、千粒重都有较大的相关性。各穗部性状与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相关性不显著。糙米率、垩白度、粒长、粒宽、透明度5个品质性状都显著地受相同的穗部性状影响,主要包括每穴穗数、穗长、实粒数、秕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精米率、垩白大小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受相同穗部性状影响,主要包括穗数、穗长、总颖花数、二次枝梗数、千粒重。胶稠度显著受穗长、每穗实粒数、每穗秕粒数、每穗总颖花数、二次枝梗数等性状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30份来自不同生态类型区小麦种质资源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种质资源各经济性状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单株有效穗数与株高、穗长、不孕小穗数、穗粒重、千粒重负相关不显著;与穗下节长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可孕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负相关不显著;与穗下节长、颈长、穗长、不孕小穗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呈正相关。穗下节长与不孕小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颈长呈极显著正相关。颈长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穗长与可孕小穗数、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可孕小穗数与穗粒数、穗粒重、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孕小穗数与穗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穗粒数与穗粒重、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重与千粒重、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水稻移栽后降水量与水稻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9—2005年通化地区水稻移栽后各月、旬降雨量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每穴穗数与5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6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穗长与6月下旬、7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6月下旬、6月的总降雨量和7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混合千粒重与6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结实千粒重与9月中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秕粒率与7月中旬的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实际产量与6月的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莜麦主要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株高与穗粒数、穗粒重呈正相关,与千粒重呈负相关;穗长与穗粒数、穗粒重、旗叶面积呈正相关,与千粒重呈负相关;穗叶距与千粒重、穗节距呈正相关;旗叶面积与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呈正相关;穗粒重与千粒重、穗粒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对150份水稻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与倒二叶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株高与倒二叶长、倒二叶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穗长与穗粒数、单株粒重和倒二叶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有效穗、千粒重、着粒密度和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穗粒数与生育期、有效穗、千粒重、结实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着粒密度、单株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的正相关关系。有效穗与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着粒密度和结实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千粒重与生育期、结实率和单株粒重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穗长、穗粒数、有效穗、着粒密度和结实率间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着粒密度与生育期、穗粒数、单株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穗长、有效穗、千粒重、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单株粒重与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着粒密度、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株高、有效穗和倒二叶宽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选择具有适当株高和有效穗数的兼有穗大、粒多且重、结实率高的重穗型品种可能是提高辽宁水稻单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高产小麦旗叶与穗粒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高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以12个高产冬小麦新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密植条件下小麦旗叶与穗粒重及构成因子的关系。[结果]12个供试品种的旗叶长、宽和面积与穗粒重、穗粒数均呈正相关,与千粒重呈负相关,其中旗叶宽、面积与穗粒数达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千粒重与穗粒重呈正相关,穗粒数对穗粒重的作用大于千粒重,穗粒数与千粒重呈负相关关系。旗叶长、宽对穗粒重、穗粒数、千粒重的直接影响均为负值,旗叶面积对穗粒重、穗粒数、千粒重的直接影响最大,旗叶宽的间接影响大于旗叶长的间接影响。[结论]旗叶面积是影响穗粒重及其构成因子的重要因素。穗粒数对穗粒重的贡献最大,在育种中提高穗粒数应注意选择旗叶的宽与面积。  相似文献   

7.
春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选用21个春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通过大田种植,对其9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结实小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穗粒重、成穗数和千粒重呈正相关,与全生育期和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穗长、不实小穗数呈负相关。对产量正向直接作用最大的是结实小穗数(0.482 2)、穗粒数(0.373 3)和千粒重(0.177 3)。在新品种选育工作中,首先选择全生育期和株高适中的品种,在增加成穗数的基础上,重点考虑增加结实小穗数提高穗粒数,通过适当增加千粒重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玉米品种穗部性状与高产稳产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高稳系数法分析玉米穗部性状的效应和稳定性,研究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变异与高产稳产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玉米品种之间的每穗粒数、千粒重、每穗粒重、每穗行数及每行粒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玉米品种产量与每穗粒数、千粒重和每穗粒重相关极显著.玉米品种产量高稳系数与千粒重高稳系数的相关显著,与每穗粒重的相关不显著,玉米品种产量的稳定性主要与千粒重的稳定性相关.每穗粒重的高稳系数与每穗粒数高稳系数相关显著,而与千粒重的高稳系数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稻曲病田间分布特点及对水稻产量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调查,田边四周稻曲病发病严重,田中间发生较轻;一般仅发生于单个稻穗,很少有几个稻穗共同发病.稻曲病主要发生在稻穗的中、下部,少数发生在稻穗的上部.每穗稻曲病粒数以每穗1~6粒最多.在不同感病程度的品种中,单穗病粒数与千粒重、穗实粒数、穗重之间分别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单穗病粒数与秕粒率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权重系数表明稻曲病对水稻危害损失主要是通过减少千粒重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玉米自交系花丝、结实及其与穗粒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夏播条件下,研究了文黄、掖107自交系6个播期的花丝数目、结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穗粒重等5个性状。结果表明,播期与花丝数目、结实粒数和结实率无明显相关性;夏至后播种千粒重明显降低,穗粒重大幅度下降。通径分析显示,各因子与穗粒重相关密切程度为结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花丝数;各因子对穗粒重的直接效应值为文黄结实粒数>千粒重>花丝数>结实率,掖107结实率>花丝数>千粒重>结实粒数。  相似文献   

11.
宫晶  傅兆麟  孙丽娜  余薇  何丽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1977-11979
为了探索有芒小麦穗间芒长与粒重的关系,选取66个小麦品种,对不同基因型小麦芒长,芒黄速率与穗粒数、穗重以及千粒重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芒长与穗粒数、穗重呈正相关,与千粒重呈负相关,线性关系不显著。芒黄速率与穗粒数呈负相关,与穗重、千粒重呈正相关,线性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曹海珺  曹海鑫  田奉俊  宋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213-14215
[目的]分析通化地区水稻(Oryza sativa L.)移栽后积温与其产量性状的相关性,明确通化地区的积温状况对产量性状的影响。[方法]对通化地区1999~2005年6~9月各月、旬的积温与水稻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每穴穗数和每穴粒数与7月份的积温呈显著正相关(r=0.810*,r=0.755*);结实千粒重与7月份的积温呈显著负相关(r=-0.855*);穗长与7月上旬的积温呈显著负相关(r=-0.794*);混合千粒重与7月下旬的积温呈显著负相关(r=-0.830*),与9月中旬的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6**);结实千粒重与7月上旬积温和8月下旬的积温都呈显著负相关(r=-0.790*,r=-0.791*);空粒率与9月上旬的积温呈显著正相关(r=0.762*),而与9月中旬的积温呈极显著负相关(r=-0.920**);秕粒率与8月上旬积温呈显著负相关(r=-0.780*);成熟度与7月下旬的积温和9月上旬的积温呈显著负相关(r=-0.757*,r=-0.773*),与8月下旬的积温呈显著正相关(r=0.772*);结实率与9月上旬的积温呈显著负相关(r=-0.762*),而与9月中旬的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r=0.921**)。[结论]该研究可为改进水稻栽培技术,进一步为通化地区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1985~1986年,1987年先后测定了240份和208份亲本材料的产量性状、子粒蛋白质、沉降值、和42份材料的湿面筋含量,并分析了蛋白质、沉降值,湿面筋含量与8个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与株粒重、千粒重、穗长呈显著负相关;沉降值与株穗数、株粒重呈显著负相关;湿面筋含量与每穗小穗数、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抽穗期与产量性状及沉降值呈不同程度的负向关、与湿面筋含量无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与穗粒数、每穗小穗数及沉降值有负向变化趋势,与穗长、单株粒重,湿面筋含量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60份北方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正常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剑叶长、宽和面积与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剑叶宽和面积均与穗粒数呈正相关,剑叶长与穗粒数呈负相关。其中,剑叶宽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程度大小为宽>面积。剑叶长和剑叶面积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剑叶宽未达显著水平。剑叶长、宽和面积均与穗粒重呈正相关,其中剑叶宽和面积与穗粒重达极显著水平。由此可见,剑叶大小对穗粒重有着显著正向效应。因此,在栽培过程中,注意增加剑叶面积对提高穗粒重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DPS统计分析方法,对20个水稻品种(系)的产量、米质与农艺性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千粒重、株高、每穗粒数、剑叶长和剑叶夹角的偏相关值较大,并达到显著水平。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与株高、剑叶长和倒二叶长呈正相关,与千粒重和倒三叶夹角角度呈负相关;垩白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呈正相关,与分蘖和有效穗数呈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分蘖、有效穗数和倒二叶宽呈正相关,与每穗粒数呈负相关;食味与剑叶长和倒三叶长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直立穗型水稻的形态特点:(1)稻穗从抽出至成熟基本保持直立状态;(2)茎秆从上至下均较弯曲的穗型品种粗,抗倒性强;(3)叶片厚、叶色浓绿且持续时间长。株高、叶长、叶宽、茎叶基角与弯曲穗型品种无大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倒4叶与产量性状相关最密切,与穗粒数、空秕粒率、成粒一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百粒一显著负相关;其次是倒3叶、倒5叶;各茎节粗与百粒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对水稻地方品种大粒王与中小粒品种鄂晚10号杂交F2的199个单株进行了籽粒及其相关性状的考察,同时进行了相关性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千粒重、粒长、粒宽对结实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粒长、粒宽对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粒长、粒宽和千粒重与结实率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粒长对长宽比的直接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青稞冠层性状及穗部经济性状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除千粒重、株高株外,其余各性状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度;千粒重、株高、穗下节粗、穗粒娄遗传力度较高,单株穗数、旗叶面积遗传力相对较低;穗下节粗、穗下节粗、穗粒数、倒二叶面积、穗长、单株穗数遗传进度较大,其余性状遗传进度较小;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方向完全一致,旗叶面积与穗长、穗粒数呈负相关,与穗粒重、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倒二、倒三叶面积与穗  相似文献   

19.
河南小麦主要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河南区试2006年冬Ⅰ、Ⅱ组24个品种的主要性状进行回归分析表明,株高和最高蘖未达显著水平,而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容重的偏回归系数都达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有效穗、千粒重与产量存在正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穗粒数、容重与产量则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都达到极显著水平,且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容重对产量的通径系数为-0.4927,达显著水平。说明河南小麦品种为三要素均衡型,以穗数为主,以粒数次之,以粒重的作用又次之。同时说明容重与产量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利用娄底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 ~2010年早稻空秕率、发育期气象资料,采用Excel统计软件对幼穗开始分化到乳熟期内光、温、水等气象条件与空壳、秕粒、空秕率(空壳+秕粒)逐时段进行了相关分析,从中寻找影响早稻空秕率的气象因子,然后采用Excel软件建立了早稻空秕率逐步回归预测模型,并探讨了早稻空秕率防御措施.结果表明,气象条件是影响早稻空秕率的重要环境因子;幼穗发育期,温度与空秕率呈正相关,降水与空秕率呈负相关;抽穗开花期、灌浆期,温度与空秕率呈负相关,降水与空秕率呈正相关;由各发育期相关显著的因子建立的早稻空秕率逐步回归预测模型,回代模拟效果比较显著,对2011、2012、2013年早稻空秕率的试测效果也可以.在分析气象条件对早稻空秕率的影响的基础上,建立预测模型,加强预测,提高防御不利气象条件影响的主动性,变临时应对为主动防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