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南农业大学在80年代初期为加强实践课教学,提出了建立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农学实践》课程的开设。《农学实践》课程包括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种子生产学等课程的实验内容。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专业课课...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专业 博士专业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植物学 硕士专业 植物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植物遗传育种 蔬菜学 果树学 农业 昆虫与害虫防治 植物病理学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 作物学 园艺学植物保护学(种植业领域) 本科专业 农学专业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以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作物生产和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作物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种子生  相似文献   

3.
从1987年春季起,我们为农学专业开设了“作物田间科学实验与实习”新课程。目的是为学生学习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等有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掌握基本技能,巩固专业思想,培养独立思考和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张洪程院士,1951年2月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75年于江苏农学院农学专业(现扬州大学农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现任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带头人,农业部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副组长,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主任,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重点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5.
《作物栽培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适应教学改革和学分制的要求,把《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优化整合为具有不同功能的《作物栽培学总论》、《作物栽培学各论》(一)和(二)以及《作物栽培学实验》等相对独立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加强统筹,总论中包括各种作物共同的生育规律和总体生产发展概况,各论中突出富有不同作物特色的生育规律和栽培技术;在所有作物中突出主要作物,在栽培技术上突出高产和优质栽培技术。与课程改革相适应,采取了整合师资力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配套措施,以促进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正>郑桂萍,女,1960年4月生,黑龙江密山县人,教授,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7月毕业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系,并留校任教。1989年至1990年于武汉大学全国生化助教进修班学习,2001年至200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学位。现任黑龙江农垦总局水稻耕作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作物学会理事、黑龙江省植物生理学会理事等。郑桂萍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农学专业基础课的  相似文献   

7.
正张玉先,男,1968年10月出生,辽宁省东沟县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98年7月获东北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学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7月获沈阳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大豆学会理事,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作物学会和黑龙江省耕作学会理事。张玉先教授长期从事作物栽培学的教学与科研工  相似文献   

8.
《新疆农业科学》2007,44(2):F0003-F0003
王荣栋,男,1934年11月生,江苏新沂市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扬州大学农学专业,同年来石河子大学任教,从事作物栽培学教学工作,重点研究小麦高产理论与技术措施。曾任石河子大学农学系副主任和新疆重点学科《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学科带头人、新疆原子能农学副理事长,荣誉理事长、兵团小麦专家组成员等。  相似文献   

9.
史俊通 ,男 ,汉族 ,1 959年 5月生 ,陕西武功人。 1 981年西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 ,获农学学士学位 ;1 984年获农学硕士学位 ;1 985年起在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任教 ;1 989~ 1 990年以地区专家身份赴叙利亚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从事合作研究 ;1 995年获农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北农业大学教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陕西省杨陵区政协委员。史俊通教授治学严谨 ,注重教书育人。先后主讲大学本科的“耕作学”、“农业生态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系统工程”、“农学概论”及…  相似文献   

10.
正王伟,男,汉族,1978年9月生,贵州遵义人。中共党员,副研究员。2001年7月起贵州省旱粮研究所工作至今,长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栽培研究与示范工作,现任贵州省旱粮研究所麦类研究室主任。2001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获  相似文献   

11.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并可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有作物栽培、资源与耕作制度、农业区划、农业生态。本学科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梯队结构合理,现有教授、副教授12名,其中陕西省...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形势下,我国多数农业高等院校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已经明显滞后于农业发展的要求。"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应用学科,其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作物栽培学"课程的特点,分析"作物栽培学"课程改革与创新需要把握的三个"统一",提出了当前"作物栽培学"课程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承载着旱区农业粮食高产栽培、农业生态安全、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任务。在2006-2009年期间,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我国8个主要高等农业院校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研究方向、支撑条件、人才团队和学科建设方面的动向,综合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同8个国家重点学科的差距,剖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的不足,提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建设的重点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试论作物栽培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农书中作物栽培知识极为丰富。近代中、俄、美、日各国的作物栽培学均分总论和各论,二者相辅相成。作物生理学不应也不能替代作物栽培学。今后的作物栽培学要适应作物生产集约化和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我院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对传统农学专业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磋商与研讨,认为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教改的切入点,是基本要素改革的重头戏。面对重视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基本国策及即将来临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传统的农学专业应抓住难得的机遇,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为尽快实现向复合型人才方向转移的培养目标,专业课应采取相应的调整、改造、强化、提高的对策。调整、改造《育种学》,重点开好《种子学》;重点改造、提高《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统一编排《作物高产理论与技术》;强化《植物营养与施肥》及植物保护学科群,并定位为农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  相似文献   

16.
<正>朱敏,女,1982年8月生,博土,讲师,硕士生导师。2001-2005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获农学学土学位;2005-2008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作物栽墙学与耕作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2008-2011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作物学  相似文献   

17.
《山东农业科学》2006,(1):I0001-I0001
郭庆法,男,汉族,中共党员,1954年8月生,山东省嘉祥县人。1979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2000年9月至2002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现任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济南分中心主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育种协作攻关首席专家。  相似文献   

18.
宁夏大学农学专业,始建于1958年,与大学同龄。建校初期,从原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学院、华中农学院和教育部南京农业院校师资培训班等国内著名农业院校抽调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师,组建了教师队伍,他们不但为学科建设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并且为宁夏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学术界享有盛名。在几代人的努力下,我校农学专业形成了一个具有深厚积淀和明显地域性的传统优势学科,1995年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宁夏第一批区级重点学科,  相似文献   

19.
<正>周紫阳(ZHOU Zi-yang),男,1965年生,汉族,中共党员,吉林省吉林市人。1986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农学系,获农学学士学位。同年被分配到吉林省四平市农科院作物所从事高粱育种研究和开发工作,2003年调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从事高粱育种研究工作。1992年考入沈阳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1995年获硕士学位。2006年考入沈阳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在读博士。  相似文献   

20.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对新型涉农人才不断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而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 的核心要素。《作物栽培学》作为农学专业主干课程,加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对适应新农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 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作物栽培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把信 息技术和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中的改革举措和改革后的课程安排。为提高新型农学类人才质量,构建前沿性和应 用性的作物栽培学课程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