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福建省天然阔叶林经营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本文在分析全省现有天然阔叶林经营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天然阔叶林的四种作业法:择伐作业法、皆伐作业法、“保阔栽针”经营作业法及人工更新经营作业法。提出提高天然阔叶林经营水平的六点对策:提高对天然阔叶林功能及作用的认识;发展薪炭林;提高阔叶材加工利用水平;提高天然阔叶林经营技术水平;适当调整木材价格政策及加强天然阔叶林经营的科学研究。在经营技术方面,要在提高天然阔叶林资源调查水平基础上,合理组织天然阔叶林经营类型,制定经营措施体系,保证各项措施的实施,才能提高天然阔叶林经营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研究综述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本文对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生态功能和经营技术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依据.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生态功能明显优于人工林,但破坏严重、经营粗放.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贵州省天保区6种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及持水性能。[方法]设置针叶林(人工)、针阔混交林(人工)、常绿阔叶林(天然)、落叶阔叶林(天然)、杂灌林(天然)、竹林(人工)6种不同森林类型的样地,于2006、2009年调查土壤理化性质。[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pH略有降低;土壤肥力增加主要表现在A层土壤且明显高于B层;土壤化学性状:增加的指标是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钾,减少的指标是有效磷、全钾;工程区中各森林类型的土壤肥力呈增加趋势,天然林类型的常绿阔叶林、杂灌林及落叶阔叶林比人工林类型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竹类的土壤肥力明显增高;各森林类型土壤容重降低而孔隙度增高;各森林类型的土壤蓄水能力增高。[结论]该研究为贵州省天保工程的进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北京八达岭林场水源涵养林林分结构与土壤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北京八达岭林场水源涵养林主要森林类型人工针叶林、天然阔叶林、人工针阔混交林和天然灌木林的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林分结构与土壤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4种主要森林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天然林的土壤理化性质优于人工林,针阔混交林优于针叶纯林,天然灌木林的林分稳定性最强;与土壤化学性质相比,土壤物理性质与林分结构的相关性较大。研究结果为研究区水源涵养林经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凌明中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187-188
石台县天然阔叶林是全县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及促进县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景观和林分水平上均处于不可持续状态,急需实施可持续经营。石台县天然阔叶林景观水平可持续经营的重点是严格控制天然阔叶林的转型(即转成人工林),以保持现有天然阔叶林面积及分布格局;林分水平可持续经营需在景观水平可持续经营要求下进行,要求长期保持林分健康、活力、更新能力及生产力,保持生物多样性,重点是提高现有天然阔叶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其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森林经营单位组织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组织单位的组织是森林经理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根据福建森林经营类型组织工作,对新的经营单位的组织进行了探讨,提出新的经营单位组织的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天然阔叶林标准收获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福建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所布设的郁闭度0.7以上、生长正常的天然阔叶林固定样地,选择理查德方程分别立地类型建立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断面积生长模型,以理查德方程中的最大生长速率参数作为确定标准林分的依据,结合形高模型编制了天然阔叶林标准收获表.同时探讨了应用标准收获表配合未来林分疏密度预估模型,对天然阔叶林小班蓄积量进行动态更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可持续经营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是中亚热带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林分面积的1/3、蓄积的1/2);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及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在景观和林分水平上均处于不可持续状态,急需实施可持续经营.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景观水平可持续经营的重点是严格控制天然阔叶林的转型(即转成人工林),以保持现有天然阔叶林面积及分布格局;林分水平可持续经营需在景观水平可持续经营要求下进行,要求长期保持林分健康、活力、更新能力及生产力,保持生物多样性,重点是提高现有天然阔叶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其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立体经营下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以天然阔叶林、人工阔叶林、杉木林、毛竹林4种林分类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各林下土壤Cu、Zn、Pb、Cr、Cd、Ni等6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运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从单个因子和综合污染2个方面对6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天然阔叶林、人工阔叶林、杉木林、毛竹林的土壤重金属含量均处于安全范围内,土壤清洁、非污染。Zn元素含量等级高,Cd含量最低,Cr含量倒数第2。Zn、Pb、Ni等3种元素在不同林分中的平均含量排序存在一定的差异,天然阔叶林和毛竹林的排序相似,平均含量排序为:NiCuPb;人工阔叶林和与杉木林的排序相似,PbCuNi。通过6个元素平均含量在不同林分下的对比,发现天然林阔叶林的所有含量均低于其他林分。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阔叶次生林的合理经营方法,利用系统聚类中的离差聚类中的离差平方和法,对江西部分次生阔叶林的类型进行数量分类。德兴2个林场的次生林可划分为10个群丛,宁冈、信丰4个林场的次生林可划分为10个群丛,将生长较为迅速,分布在山坡中下部,立地条件较好的栲树林、米槠林、甜槠林、木荷林等划为一个经营类型;将生长较慢,分布在立地较差的石栎林、青冈林、福建青冈林划分为另一个经营类型。根据不同的经营类型采用不同的经营措施,可以更好地经营好次生阔叶林,同时可获得较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1.
根据群落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并参考《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将岩下大鲵自然保护区植被分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竹林、经济林和灌草坡7个主要植被型,并对部分植被型进一步分类。从林冠层、枯落物层、土壤层及岩性几个方面对保护区的不同植被类型涵养水源功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以明溪县森林资源清查体系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固定样地的初查、复查资料为基础 ,对间隔1 1 a的天然常绿阔叶林的变化和转型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 985年的天然常绿阔叶林 ,在 1 1 a中转型率达到 37.4% ,年均转型率为 4.2 % ;其它林型 (人工林、针叶林等 )和地类 (采伐迹地和宜林地等 )转型和新增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占现有 (1 996年 )阔叶林的 2 7.8% .由于马尾松成为首选的择伐木 ,天然阔叶林中的针叶树大量减少 ,天然阔叶林趋于纯林化 ,1 985年留存下的天然常绿阔叶林中近、成过熟林人为干扰为轻度、中度和严重的各占 1 /3左右 ,至少要禁伐 1 1~ 1 3a才可以恢复到 1 985年的森林景观水平  相似文献   

13.
对建溪流域常绿阔叶防护林群落的30个主要优势乔木种群进行生态相似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组成建溪流域常绿阔叶防护林的乔木种群大部分为狭生态位,对资源的共享性不明显。种群之间的生态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叠指数指标值反映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14.
长苞铁杉天然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研究了闽西邱家山长苞铁杉天然林、常绿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的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的持水量、土壤蓄水能力和渗透性能,结果表明:长苞铁杉天然林地上部分持水量与常绿阔叶林接近,分别为258.426T/hm2和277.242T/hm2,林地土壤的稳渗值亦相近,分别为6.68mm/min和6.91mm/min,是杉木人工林的1.8倍和1.9倍.说明了长苞铁杉天然林具有较好的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15.
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对于促进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标准化和信息资源整合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福建省森林资源规划调查数据库为基础,介绍了福建省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林业海量数据整合改造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使蒙古栎次生林生态系统达到近自然的状态,探讨经营方式对蒙古栎次林种群的影响,对不同经营方式下的蒙古栎次生林主要建群种的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除蒙古栎和胡枝子外,针阔混交林主要建群种生长情况均好于纯林;针阔混交林下蒙古栎实生幼苗的地径要大于纯林,即混交林下天然更新幼苗生长更好,对资源的利用也更充分;其余结构特征从数据分析上看没有十分明显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对1998 年春季庐山森林生态系统中降水、透冠水、茎流水、土壤渗漏水和沟水的水溶态氮(NH 4 -N、NO-3 -N、NO-2 -N) 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庐山酸雨pH值较1993年升高, 总氮亦有所增加; 系统中氮流通量加大, 输入量大于输出量。土壤尚能有效缓冲大气氮沉降; 氮的输出量中, 以灯台树(Cornusccontroversa)和山胡椒(L.glauca)为主的阔叶林系统多于以日本柳杉(Cryptom eria japonicum ) 为主的针叶林系统; 阔叶林较针叶林更有效地抵抗酸沉降。氮的分布及其动态表明阔叶林生态系统对酸沉降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