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水丝蚓、饲料、水蚤、水蚤+饲料和水丝蚓+饲料为开口饵料,饲喂平均体重(0.0335±0.0005)g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56d,研究不同饵料对达氏鲟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水丝蚓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增高,与各组差异显著(P0.05),不同开口饵料组间仔鱼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水丝蚓为达氏鲟仔鱼开口饵料,28d后用饲料进行培育,能获得较好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鲟鱼仔鱼的养殖成活率,挑选适宜的开口饵料,以水蚯蚓、配合饲料、水蚯蚓+配合饲料(混合饲料)为开口饵料,分别投喂5日龄杂交鲟仔鱼28d,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对杂交鲟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水蚯蚓28d后,杂交鲟仔鱼体重为(0.52±0.15)g,体长为(5.81±0.25)cm,比配合饲料组和混合饲料组分别提高16.0%、52.94%和92.38%、40%;成活率以投喂水蚯蚓的最高,为73%,比混合饲料和配合饲料组提高19百分点和33百分点。天然饵料水蚯蚓作为鲟鱼仔鱼开口饲料更具有适口性,其饲喂仔鱼的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适合作杂交鲟仔鱼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AKG)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cipenser baeri♂肠道形态、消化酶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22℃条件下用添加AKG的饲料饲喂体质量为(7.65±0.04)g的杂交鲟,试验分为4组,每组设5个平行,每个平行放25尾鱼,试验饲料分为大豆浓缩蛋白源、鱼粉与大豆浓缩蛋白复合蛋白源两种,每种蛋白源饲料均添加不同浓度(0和1%)的α-酮戊二酸,用4种试验饲料分别饲喂4组体质量为(7.65±0.04)g的杂交鲟鱼8周。结果表明:AKG能显著提高杂交鲟后肠绒毛高度(P0.05),不同蛋白源对肠道形态均无显著影响(P0.05),蛋白源和AKG对肠道形态无交互作用(P0.05);AKG能显著提高杂交鲟蛋白酶活性(P0.05),但对脂肪酶和淀粉酶无显著影响(P0.05),大豆浓缩蛋白源能显著提高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P0.05),复合蛋白源对肠道消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蛋白源和AKG对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有交互作用(P0.05);AKG能显著提高肠道中SOD活性并显著降低MDA含量(P0.05),但对GSH和CAT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蛋白源对肠道抗氧化能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蛋白源和AKG对MDA含量有交互作用(P0.05),对其他抗氧化指标均无交互作用(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AKG可以促进杂交鲟肠道发育,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精氨酸(arginine,Arg)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cipenser baeri♂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及形态结构的影响,以0.3%为梯度,配制精氨酸水平为1.74%~3.54%(干物质)的7种等氮、等能饲料,实际精氨酸水平分别为1.76%、2.05%、2.36%、2.64%、2.93%、3.24%和3.53%。选取初始体质量为(3.63±0.08)g的健康杂交鲟幼鱼630尾,随机分成7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缸30尾鱼,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与1.76%精氨酸对照组相比,2.64%和2.93%精氨酸组杂交鲟前肠蛋白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2.36%、2.64%、2.93%和3.24%精氨酸组前肠淀粉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2.36%、2.64%和2.93%精氨酸组中肠蛋白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各肠段中脂肪酶活力随饲料中精氨酸水平的增加均表现出升高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1.76%精氨酸组相比,2.36%、2.64%和2.93%精氨酸组前肠皱襞高度和肌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2.93%精氨酸组前肠绒毛高度显著增加(P0.05),2.64%、2.93%和3.24%精氨酸组中肠皱襞高度显著增加(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的精氨酸,对提高杂交鲟幼鱼肠道内消化酶活性和促进肠道形态结构发育均具有积极作用,可提高营养物质在杂交鲟幼鱼肠道内的消化和吸收,并促进其生长。  相似文献   

5.
巨大芽孢杆菌对杂交鲟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形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旨在探讨植物蛋白源饲粮基础上添加巨大芽孢杆菌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cipenser baeri♂)幼鱼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以鱼粉(FM)组和植物蛋白源(PM)组为对照,试验Ⅰ、Ⅱ、Ⅲ组分别在PM组基础上添加10~5、10~6和10~7cfu·g~(-1)巨大芽孢杆菌。选用初始平均体重为(12.87±0.65)g杂交鲟625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设置5个平行。结果表明,试验Ⅰ组肠道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PM组(P0.05),与FM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Ⅰ、Ⅱ、Ⅲ组幽门盲囊和瓣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PM组(P0.05),与FM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Ⅰ组胃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和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试验Ⅰ组瓣肠绒毛高度和褶皱深度显著高于PM组(P0.05),与FM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肌层厚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植物蛋白源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巨大芽孢杆菌可增强杂交鲟幼鱼机体消化酶活性并改善肠道形态,巨大芽孢杆菌适宜添加水平为105cfu·g-1。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投喂3种常见的鱼类开口饵料,以筛选多鳞白甲鱼仔鱼适宜的开口饵料,旨在为多鳞白甲鱼的大规模苗种培育和人工配合饵料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丰年虫、微粒子配合饲料、蛋黄3种开口饵料投喂多鳞白甲鱼仔鱼30 d,研究多鳞白甲鱼在这3种不同开口饵料投喂下的成活率和生长变化情况。[结果]多鳞白甲鱼仔鱼在开口阶段,投喂丰年虫和微粒饲料能够保证较高的成活率,也能满足仔鱼生长的需要,而投喂蛋黄表现为成活率低、生长速度缓慢。[结论]3种开口饵料中,丰年虫是多鳞白甲鱼仔鱼适宜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从初孵仔鱼到孵化后33日龄稚鱼期间的胰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条石鲷初孵仔鱼体内可检测到胰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但胰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均很低。9日龄仔鱼胰蛋白酶总活力(U/larva)有显著升高,并随发育的进行逐渐升高。28日龄稚鱼酸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总活力有显著增大,33日龄稚鱼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总活力较28日龄稚鱼显著增大。9日龄仔鱼的淀粉酶总活力显著升高,并随发育的进行逐渐增大,但进入稚鱼期后淀粉酶活力随稚鱼生长发育而显著降低。研究表明条石鲷仔稚鱼消化酶活性与其发育阶段及食性密切相关,在早期仔鱼阶段,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是起主要消化作用的内源性消化酶。  相似文献   

8.
将壳长6.60±0.03mm的西施舌稚贝随机分为3组,每组投喂不同饵料,分别为藻类(XZ组)、配合饲料(XL组)和藻类与配合饲料的混合饵料(XH组),各设3个平行,20d后测定各组稚贝生长指标、消化酶活性以研究不同饵料对稚贝生长、消化功能的影响。结果:西施舌成活率在88.2%~96.6%。稚贝壳长增量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壳长平均增量XH组XZ组XL组。不同饵料组对西施舌体重影响不显著(P0.05)。不同饵料对西施舌稚贝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都有显著影响(P0.05)。蛋白酶和淀粉酶比活力XH组XL组XZ组;纤维素酶比活力XZ组XH组XL组;脂肪酶比活力XL组XH组XZ组。  相似文献   

9.
不同开口饵料对中华鲟仔鱼生长及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经人工孵化的同亲本中华鲟仔鱼苗,用不同的饵料饲养25 d,研究中华鲟仔鱼适宜的开口饵料及对仔鱼苗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用配合饲料作为开口饵料时,中华鲟仔鱼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显著低于水蚯蚓和丰年虫试验组;单用丰年虫投喂的试验组成活率最高(87.00%),但生长较慢;单用水蚯蚓投喂的试验组生长速度比丰年虫快,但成活率仅为78.33%.用丰年虫 水蚯蚓投喂的试验组生长和成活率都较好;中华鲟仔鱼最合适的开口饵料为丰年虫.  相似文献   

10.
将点带石斑鱼幼鱼(15±0.5) g,随机分为3组,每组投喂不同饵料,分别为鱼肉组、配合饲料组和混合饵料组(小杂鱼和配合饲料交替投喂),每组3个重复,养殖6周后测定各组幼鱼生长指标、全鱼营养成分、肠胃消化酶活性及肝脏磷酸酶活性以研究这3种饵料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消化功能及全鱼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鱼肉组和混合饵料组的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肠、胃蛋白酶活性呈现鱼肉组>混合饵料组>配合饲料组的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肠淀粉酶活性趋势相反且差异显著(P<0.05);各组肠、胃脂肪酶活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鱼肉组肝脏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鱼肉肝脏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混合饵料组和配合饲料组(P<0.05)。各组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粗蛋白含量为鱼肉组>混合饵料组>配合饲料组且差异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趋势相反,为鱼肉组<混合饵料组<配合饲料组且差异显著(P<0.05)。因此,小杂鱼在各方面都要优于配合饲料,交替投喂小杂鱼和配合饲料是一种较好的投喂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水提五倍子对鳙鱼肠道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及肠道发育的影响。[方法]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50%(试验组Ⅰ)、1.00%(试验组Ⅱ)、2.00%(试验组Ⅲ)的水提五倍子,研究不同浓度的水提五倍子对鳙鱼肠道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及肠道绒毛与隐窝深度比值(V/C)的影响。[结果]15 d,试验组Ⅰ、试验组Ⅱ、试验组Ⅲ胰蛋白酶活性较对照组均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30 d,各试验组胰蛋白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45 d,各试验组胰蛋白酶活性均有所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15 d,试验组Ⅱ、试验组Ⅲ脂肪酶活性与对照组、试验组Ⅰ差异显著(P0.05);30 d,试验组Ⅱ脂肪酶活性较15 d提高了11.11%,试验组Ⅲ脂肪酶活性较对照组提高了16.04%;45 d,各试验组脂肪酶活性均有所上升,试验组Ⅱ脂肪酶活性最高。15 d,各试验组淀粉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Ⅱ淀粉酶活性最高;30 d和45 d各试验组淀粉酶活性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45 d,试验组Ⅱ前肠绒毛高度、后肠绒毛高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均高于其他3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水提五倍子,可以促进鳙鱼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分泌,改善肠道黏膜结构,其最适添加量为1.00%。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不同糖源对鲟鱼生长、饲料利用、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营养组成的影响,共配制5种含有不同糖源(葡萄糖、蔗糖、糊精、玉米淀粉、小麦淀粉)的等氮、等脂试验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31.88±1.96)g的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8周。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的成活率和日摄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葡萄糖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饲料系数则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糊精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均为最高,且显著高于葡萄糖组和蔗糖组(P0.05),但与玉米淀粉组和小麦淀粉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葡萄糖组的血糖、血清胆固醇和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均为最高,其中血糖和血清胆固醇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血清甘油三酯指标则与蔗糖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3个试验组(P0.05);糊精组肌糖原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其余各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糊精组肝糖原含量最低,且显著低于葡萄糖组和小麦淀粉组(P0.05);葡萄糖组粗脂肪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小麦淀粉组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但与玉米淀粉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淀粉和小麦淀粉更适宜作为杂交鲟幼鱼饲料糖源。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大鳞鲃Barbus capito仔鱼的最佳开口饵料,采用豆浆、蛋黄、丰年虫和轮虫投喂仔鱼,并对仔鱼的生长性能和鱼体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4日龄后,各试验鱼体质量和体长迅速增加;轮虫组大鳞鲃仔鱼生长情况最佳,14、19、24日龄时,其体质量、全长和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蛋白质含量为16.45%,脂肪含量为8.79%;其次是丰年虫组,24日龄时仔鱼体质量、全长和成活率分别为1545.2mg、22.509 mm和88.7%,显著高于蛋黄组和豆浆组(P0.05);蛋黄组仔鱼14日龄之前全长和体质量增长较快,后期增长不明显;豆浆组仔鱼生长速率和成活率最低。研究表明,14日龄可能是大鳞鲃仔鱼开口的关键点,用小球藻培育的轮虫最适合作为大鳞鲃仔鱼的开口饵料,前期可配合使用蛋黄等人工饲料。  相似文献   

14.
NSP酶制剂对雏鹅消化酶活性和盲肠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150只1日龄雏鹅进行28 d的饲养试验,研究了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2%和0.4%的NSP酶制剂对雏鹅消化酶活性和盲肠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对消化酶活性的研究结果显示,0.2%与0.4%的NSP酶制剂使十二指肠食糜胰蛋白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6.95%和31.71%(P<0.05),十二指肠食糜淀粉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3.49%和19.94%(P<0.05),空肠食糜胰蛋白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4.15%和29.50%(P<0.05);空肠食糜淀粉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0.49%和19.94%(P<0.05);而对胰腺胰蛋白酶、胰腺淀粉酶、胰腺脂肪酶、十二指肠脂肪酶、空肠脂肪酶、回肠淀粉酶和回肠脂肪酶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对小肠盲肠微生物数量的研究结果显示,0.2%和0.4%的NSP酶制剂对雏鹅盲肠大肠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试验探究膨化大豆替代鱼粉对体质量为(75.0±4.3)g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 baerii♂)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以100%(G1)、75%(G2)、50%(G3)、25%(G4)和0%(G5)的膨化大豆替代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饲料。杂交鲟饲养于室内水族箱(220 L)中,饲喂6周。【结果】膨化大豆部分或者全部替代鱼粉对杂交鲟中肠、瓣肠、幽门盲囊、胃中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均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G5)相比,其他组中杂交鲟消化系统中的蛋白酶及脂肪酶活性有所下降,淀粉酶活性升高。高比例替代鱼粉水平(75%和100%)时,杂交鲟的肠道组织结构完整性受到破坏,微绒毛排列不规律,边缘模糊,肠道褶皱变稀疏且宽度较大,部分褶皱受到破坏。【结论】膨化大豆高比例替代鱼粉时对杂交鲟消化系统中消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但会破坏肠道组织结构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6.
分别采用蛋黄、浮游动物、水蚯蚓、配合饲料对开口摄食的欧洲丁鱥(Tinca tinca Linnaeus)仔鱼进行投喂试验,探讨这4种开口饵料对欧洲丁鱥仔鱼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饲养时间共计21d。结果表明,在培育早期,蛋黄和浮游动物组成活率最高,分别为91.05%和90.22%。培育后期,浮游动物组成活率仍为最高,达到75.00%,蛋黄、水蚯蚓、配合饲料组成活率分别为58.13%、41.25%和56.88%;生长效果最好的为浮游动物组,显著高于水蚯蚓组和配合饲料组(P〈0.05)。  相似文献   

17.
饲料蛋白水平对日本沼虾生长、消化酶和免疫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按等能量不等蛋白的原则,配制蛋白水平分别为28%、32%、36%、40%、44%的5组饲料投喂日本沼虾[体重(0.28±0.07)g].饲养52 d时测定虾的增重率、饲料系数、成活率、消化酶活性和免疫酶活性等指标.结果显示:投喂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的各组日本沼虾之间,增重率、饲料系数、成活率和肝胰腺中蛋白酶活性有显著差异(P<0.05);当饲料蛋白水平为40%时,日本沼虾的成活率和增重率最高,饲料系数最小;肝胰腺中蛋白酶活性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但当饮料蛋白水平超过36%时胃蛋白酶活性下降,当饲料蛋白水平超过40%时类胰蛋白酶活性下降;胃中蛋白酶有随饲料蛋白水平增加而上升的趋势,但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其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ACP酶活性的影响有显著差异(P<0.05),但对AKP、SOD酶活性影响的差异不显著(P>0.05).以增重率为指标,采用直线回归法,拟合出线性方程y=0.354 8x 46.338 0.采用抛物线回归法,拟合出抛物线方程y=-0.077 1x2 5.969 1x-53.420 0.由两个回归方程计算出日本沼虾饲料中的最适蛋白质含量为38.7%~40.3%.结合饲料系数、消化酶活性和免疫酶活性等指标的考察,建议在日本沼虾生产中,中期配合饲料的适宜蛋白质水平为38.7%~40.3%.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饥饿胁迫和不同开口饵料对大刺鳅仔鱼摄食、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为大刺鳅早期苗种培育技术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测定饥饿对初孵仔鱼卵黄囊、油球的吸收和死亡不可逆点(PNR);选用枝角类、丰年虫无节幼体、蛋黄、虾奶粉和A#鱼苗开口料作为大刺鳅仔鱼开口饵料,投喂24 d,分析不同开口饵料对大刺鳅仔鱼生长的影响。【结果】在水温(27.0±1.5)℃的条件下,仔鱼6日龄开口摄食,初次摄食率达100%,PNR发生在14~15日龄,其摄食能力和饥饿耐受性相对较强,饥饿延缓了仔鱼对卵黄囊和油球的吸收;仔鱼能够摄食枝角类和丰年虫无节幼体等活饵,投喂1 d后的开口摄食率达100%,且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成活率;而仔鱼不摄食蛋黄、虾奶粉和A~#鱼苗开口料等人工饵料,其生长、成活率与饥饿组无差异(P0.05)。【结论】枝角类和丰年虫无节幼体是大刺鳅仔鱼适宜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19.
鱼苗适时下塘理论是在土池塘清塘后水质饵料生物发展变化规律、仔鱼器官发育内在规律和土池塘轮虫高峰期可控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生理适时下塘和生态适时下塘组成.其中,生理适时下塘是指仔鱼器官发育的阶段正好在结构功能上逐步适应开口摄食,而生态适时下塘是指外界提供适宜的开口饵料、适宜的密度和良好的外界生态环境条件等.本文梳理了鱼苗适时下塘理论的发展历程,综述了鱼苗下塘的适宜生态因子和饵料,针对中国主要养殖经济鱼类的开口饵料研究现状,将适宜开口饵料分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枝角类、水丝蚓、饵料鱼鱼苗、浮游植物、母体体表黏液、复合型开口饵料和微粒子饵料9种类型,并提出今后在鱼苗适时下塘精准性、枝角类等高峰期土池塘培养技术及鱼苗阶段系列配合饵料等方面还需系统研究的建议,以期确保鱼苗成活率和生产出高质量的苗种.  相似文献   

20.
梭鱼早期发育过程中生长及主要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梭鱼(Liza haematocheila)受精卵及出膜后3~28日龄鱼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变化以及鱼苗的生长特点。结果表明,梭鱼苗全长、体重与日龄均呈指数相关;全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增长相关,且为异速生长。梭鱼受精卵及鱼苗可检测到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且在受精卵中活性较低,未检测到脂肪酶活性。3~16日龄,胃蛋白酶活性逐渐降低至最小值,胰蛋白酶活性先升高,最大值出现在10日龄,之后降低,16日龄后,两种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均在28日龄达到最大;淀粉酶活性分别在3~10日龄和22~28日龄不断升高,最大值出现在28日龄;3~7日龄,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均显著升高(P0.05),7~22日龄碱性磷酸酶不断降低,酸性磷酸酶保持稳定,22~28日龄,两种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最大值分别在7日龄和28日龄。研究表明,梭鱼仔鱼消化酶并非外源性饵料所致,其活性与梭鱼发育阶段密切相关,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界环境和食性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