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洞庭湖双季稻区不同种植方式下,稻田氨挥发量变化、田面水氮磷浓度动态特征以及不同土壤深度养分含量差异,可为水稻机械化精准施肥,防控面源污染提供理论依据。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农民习惯+直播(T1)、控释尿素减氮10%+直播(T2)和机插一次性施肥减氮10%(T3)3个处理,原位监测早稻基肥期稻田氨挥发,取样监测施肥后田面水总氮、总磷及不同形态氮磷浓度,收获期计产,并取0~20 cm和20~40 cm土壤测定其基本理化性状。结果表明,与T1相比,T3和T2田面水NH_4~+-N平均浓度分别降低46.04%和27.03%,氨挥发量分别降低18.62%和15.61%;田面水总氮平均浓度分别降低53.55%和22.96%,总磷浓度分别降低30.23%和11.63%;T3和T2均可显著增加稻田0~20 cm和20~40 cm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提高全氮、全磷、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水稻产量分别增加6.63%和5.98%。与T1相比,T3和T2两种施肥种植方式均能显著降低稻田氨挥发以及稻田田面水总氮、总磷浓度,能有效增加0~20 cm和20~4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在3种种植方式中,T3在降低农田氮、磷流失风险、维持土壤肥力、促进水稻增产方面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针对设施蔬菜施肥强度高、灌溉量大等造成的氮磷流失问题,利用稻田具有净化进水污染物的作用,构建菜-稻耦合梯级消纳氮磷模式,在研究设施蔬菜产流规律、稻田田面水氮磷动态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面积比的菜-稻耦合模式氮磷净排量估算,探讨常规水肥管理水平下菜-稻耦合模式氮磷减排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设施蔬菜产流多发生在播种时的灌溉期间,单茬蔬菜季总氮(TN)和总磷(TP)平均流失量分别为4.97和0.42 kg·hm~(-2)。施肥显著影响稻田田面水氮磷浓度:氮肥施入后田面水TN和铵态氮(NH_4~+-N)浓度分别在1和2 d内达到峰值,之后不断下降并在7 d后趋于稳定;硝态氮(NO_3~--N)浓度在3~5 d内达到峰值,9 d后趋于稳定;田面水TP和溶解态磷(DP)浓度在磷肥施入后1 d内达到峰值,之后不断下降,10 d后趋于稳定。相较于对照的非耦合情形,菜-稻耦合模式具有减氮控磷的效果,当菜-稻面积比为1∶3时,可实现TN减排32.66%,TP减排37.72%。  相似文献   

3.
试验通过对控释氮肥减量且随小麦播种一次性施用(CRF)与农民习惯施肥(FP)及优化施肥(OPT)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处理小麦群体及产量构成因素整体优于FP和OPT处理;(2)CRF处理能够保持小麦产量的稳定或略有增产趋势,其氮素表观回收率和氮偏生产力较FP处理分别提高30.3%和57.2%;(3)CRF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各个深度土层中含量均低于OPT和FP处理,极大降低硝酸盐在雨季来临时向土壤深层次淋溶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氮肥减施措施对水稻产量、田面水氮含量和氮肥施用效率的影响,为广州市水稻氮肥减施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方法】在广州市郊开展水稻田间试验,设不施氮(CK)、常规分次施肥(CF)、缓释氮肥减施 25% 分次施用(SFT)、缓释氮肥减施 25% 一次施用(SFB)、缓释氮肥减施 25%并结合有机替代一次施用(SFB+OS)5 个施肥处理,分析不同施肥处理的田面水氮含量、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结果】SFB 处理的田间水氮含量在移栽后 3 d 高于 CF 处理,之后迅速降低,并保持较低的水平;SFT 处理和 SFB+OS 处理的田面水氮含量在移栽后 1 周与 CF 处理基本一致,之后均显著低于 CF 处理。施氮处理的水稻秸秆和籽粒的氮含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减氮处理对水稻秸秆和籽粒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与CF 处理相比,不同减氮处理对水稻籽粒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减氮施肥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生理利用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其增幅分别达到 35.16%、33.58% 和 16.84%,其中 SFB+OS 处理增幅最大。【结论】缓释氮肥减施 25% 分次施用和缓释氮肥减施 25% 结合有机替代一次性基施均可显著提高氮肥施用效率,降低稻田氮素流失风险(尤其是 SFB+OS 处理),且水稻产量与常规施肥持平,是广州市郊水稻实现氮肥减施的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化肥减量与有机肥替代对水稻产量与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减氮施肥与有机无机配施对水稻产量与养分利用率及其径流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以显著增加早稻的单位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株高和穗长,但对早稻千粒重及结实率无明显影响。各减氮施肥处理虽然相比于常规施肥处理早稻产量有所下降,但是氮肥利用率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提高了6.18~15.9个百分点。有机肥替代20%化肥处理的早稻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增加了1.58%,且氮肥利用率提高了7.84个百分点。控释氮肥处理稻田田面水总氮、可溶性氮、铵态氮浓度均于施肥后缓慢升高,而其他施氮处理的于施肥后第1天达到最高峰,然后浓度迅速下降,其中减氮施肥处理的均明显低于常规施肥处理。由于减氮处理稻田田面水氮素含量较低,因此当暴雨等因素而产生径流时可有效降低稻田氮素流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宁南旱作区谷子连作施肥对产量、土壤养分变化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_4处理(施氮肥175.0 kg/hm~2、磷肥112.5 kg/hm~2、钾肥90.0 kg/hm~2)增产效果最好,产量为8 656.9 kg/hm~2,总吸氮量也最大,比T_3处理(施氮肥125.0 kg/hm~2、磷肥75.0 kg/hm~2、钾肥60.0 kg/hm~2)增加了2.6 g/kg,比T_5处理(施氮肥225.0 kg/hm~2、磷肥225.0 kg/hm~2、钾肥120.0 kg/hm~2)增加了4.6 g/kg;T_4处理的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分别为38.57%、49.47 kg/kg、40.49 kg/kg、104.98 kg/kg,在不同施肥水平下的变化趋势是不一致的;施肥明显改变了耕层土壤养分的含量和土壤养分在剖面的分布,速效氮含量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而缓慢变化,在20 cm土层处,施肥处理的速效氮含量较CK增加了9.96%~26.55%。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肥模式对早稻季农田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究湖南双季稻区早稻季防控稻田氮、磷养分流失污染的施肥模式,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了不施氮磷肥处理(CK)和常规施肥(CF)、有机肥替代(OM)、控释肥减施(CRF)、绿肥还田(GM)4种施肥模式,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氮、磷养分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施肥模式,有机肥替代、绿肥还田和控释肥减施模式稻田总氮径流流失量分别减少了12.80%、16.62%、28.55%,各施肥处理早稻总氮素流失率大小表现为:常规施肥有机肥替代绿肥还田控释肥减施,氮素流失形态主要以可溶性氮为主,占流失总氮的80.48%~91.96%,可溶性氮中以铵态氮为主。控释肥减施和绿肥还田模式均能减少稻田磷素径流损失量,与常规施肥模式相比,总磷径流流失量分别减少了6.26%和28.30%;有机肥替代模式稻田总磷径流损失量较常规施肥模式增加26.33%;各施肥处理早稻总磷流失率表现为:有机肥替代常规施肥绿肥还田控释肥减施,磷素流失形态前期以颗粒态磷流失为主,后期以可溶态磷为主。在4种施肥模式中,控释肥减施和绿肥还田模式能降低稻田氮磷径流流失量,在南方双季稻区推广这两种施肥模式可有效防控农田氮、磷流失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8.
黄淮海夏玉米一次性施肥技术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研究一次性施肥技术对黄淮海夏玉米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黄淮海夏玉米区实现减肥增效、节本增收及轻简化生产技术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年和2016年在河北、河南、山东三省选择8个试验地点进行控释氮肥随夏玉米播种一次性施用大田试验。与普通氮肥分次施用(习惯施肥(FP)和优化施肥(OPT))对比,通过设置控释氮肥等量投入(CRFA)、减量20%控释氮肥投入(CRFA80%N、CRFB80%N和CRFC80%N),研究一次性施肥技术对黄淮海夏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并验证一次性施肥技术的减量施氮可行性。【结果】(1)与农民习惯施肥(FP)相比,一次性施肥处理对黄淮海区夏玉米株高、穗部性状和两年的平均产量均无显著影响,氮肥农学效率和表观利用率虽有所提高,但未达显著性差异;但一次性减氮施肥处理较FP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了33.85%以上(P0.05)。此外,CRFA、CRFA80%N、CRFB80%N和CRFC80%N处理相比农民习惯施肥(FP),每季平均节氮量分别为8.15、50.65、50.65、50.65 kg N·hm~(-2),增加纯收入927.40元/hm~2以上。(2)除CRFA处理外,其余一次性施肥处理的硝态氮量均显著低于习惯施肥处理(FP);一次性减氮施肥处理(CRFA80%N、CRFB80%N、CRFC80%N)0—90 cm土层NO_3~--N含量显著低于优化施肥处理(OPT)(P0.05)。【结论】一次性施肥技术实现了黄淮海夏玉米的轻简化施肥,提高了氮肥的利用效率,能够在保证稳产增产的前提下,实现氮肥的减量施用;推荐减少20%氮用量的CRFA施肥模式在黄淮海夏玉米生产上一次性施用。  相似文献   

9.
氮磷配施对旱地小麦产量和吸肥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已进行18年的小麦连作肥料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长期施用氮肥和磷肥对小麦的增产效应及对小麦吸收氮磷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施氮肥90 kg/hm2和180 kg/hm2时,小麦的增产率分别为198.42%和122.14%,小麦籽粒的氮含量分别比不施肥增加33.3%和35.9%;单施磷肥无明显的增产作用;氮磷配施对小麦有明显的增产作用,不同氮磷配施处理的增产率为267.84%-472.88%。(2)秸秆氮含量与氮肥施用量间的正相关关系显著,与磷肥施用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而秸秆磷含量与氮肥和磷肥施用量相关性均不显著;籽粒氮含量、磷含量与氮肥、磷肥施肥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3)当氮肥施用量小于125.25 kg/hm2时,氮收获指数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适量施磷氮收获指数增加,当磷肥施用量为26.30 kg/hm2时,氮收获指数达61.22%,之后随磷肥施用量增加,氮收获指数基本保持不变;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分别为131.76和63.59 kg/hm2时,最大磷收获指数为64.75%。  相似文献   

10.
氮磷减施对水稻剑叶光合特性、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氮磷减施对水稻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为江苏太湖地区水稻生产合理减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苏省大面积生产应用的迟熟中粳水稻品种南粳9108为试材,采用野外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氮磷减施对水稻剑叶色素含量、光合作用主要参数、稻谷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氮肥减施对水稻叶片色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P_n)影响较大。较常规施肥处理(T1)而言,减施15%氮肥处理(T2)条件下,灌浆前期水稻叶片Chla、Chla+b含量及叶片净光合速率均未显著降低。随氮肥减施幅度的增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叶片色素含量及P_n显著下降。减施30%氮肥处理(T3)条件下,灌浆后期Chla、Chlb、Chla+b含量及P_n显著下降15.61%、22.28%、16.97%和18.47%(P﹤0.05)。然而,减磷处理(T4~T5)对水稻叶片色素含量未有显著影响,且P_n仅在减施30%磷肥处理(T5)条件下于灌浆后期呈现显著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达14.15%(P﹤0.05)。氮肥减施(T2~T3)降低水稻产量达6.27%~12.91%,总穗数的显著降低是减产的主要原因,磷肥减施(T4~T5)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然而,氮肥减施处理(T2~T3)可显著提高水稻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农学利用率及氮肥生理利用率分别达15.04%~31.88%、10.74%~13.84%和8.16%~9.57%。同时,氮磷减施(T2~T5)各处理对水稻氮素表观利用率的影响也未达显著水平。【结论】从水稻叶片光合特性、稻谷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等综合考虑,氮磷适度减施在江苏太湖地区水稻生产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化肥配施生物炭对稻田田面水氮磷流失风险影响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在控制外源氮输入相同的前提下,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生物炭部分替代化肥作为底肥,不同生物炭施用量(5、10、20 t·hm~(-2))对水稻生长期内稻田田面水氮磷迁移转化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的田面水总氮、硝氮、铵氮浓度在施肥后第3 d达到最高,然后迅速下降,并逐渐稳定;田面水总磷浓度在施肥后2~4 d内增幅较小,而后迅速下降至稳定,施加生物炭对田面水总磷的影响不大;可溶性磷浓度在施肥后2~4 d内处于平稳下降的状态,之后迅速下降至稳定。稻田施肥后10 d内是控制氮磷流失的最佳时段。采用生物炭代替部分化肥的施肥方式,在一定范围内能降低稻田田面水的氮磷浓度,稻田退水氮、磷的输出负荷分别减少了39%~50%和38%~50%,显著提高了水稻生态效益。通过综合效益评估可知,施加5 t生物炭代替化肥是综合效益最高的施肥方法,该施肥方式下氮、磷的年输出负荷分别为16.83、1.89 kg·hm~(-2)。  相似文献   

12.
针对小麦施肥次数多引起化肥过量投入,开展缓控释肥料+一基一追田间试验,研究缓释氮比例对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和养分效率的影响,为南京市江宁区小麦缓控释肥料施用技术、小麦化肥减量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小麦产量、养分吸收、氮肥效率和偏生产力均随缓释氮比例增加先增后减,以缓释氮占比40%的效果最好;缓释氮占比40%缓控释肥料+一基一追处理的小麦产量、养分吸收、氮肥效率和偏生产力均比相同施肥量下3次施配方施肥的处理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3.
《山西农业科学》2017,(8):1291-1294
为探索旱地甜荞生产的施肥培肥技术,在山西中部地区研究了不同氮磷肥配施对甜荞干物质量、籽粒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增施氮磷肥能有效地提高甜荞的干物质量和产量,氮肥的影响效果要略大于磷肥,其中,N2P3(中氮高磷)处理下产量最高;增施氮磷肥对甜荞的主要营养品质均有明显的影响,氮肥的影响效果大于磷肥;蛋白质含量随着氮肥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N2P2(中氮中磷)处理下,蛋白质和淀粉的含量显著大于其他处理,黄酮含量最低,N3P2(高氮中磷)处理的蛋白质和黄酮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产量和品质比较得出,N2P3(中氮高磷)处理是一种最优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4.
控释氮肥减施对春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针对吉林省春玉米区氮肥施用不合理、氮肥利用效率下降的问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控释氮肥较农民习惯用量减施条件下,春玉米的干物质形成与养分需求规律及分配特征,为控释氮肥在吉林省春玉米上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3—2014年连续2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刘房子镇开展试验,供试玉米品种为先玉335,试验共设置了5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CK),农民习惯施肥(FP),推荐施肥(OPT,较FP减氮25%),控释氮肥1(CRU1,施氮量同OPT),控释氮肥2(CRU2,较FP减氮40%)。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系统分析了春玉米不同生育期植株生物量和氮素累积以及成熟期的分配特征,并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对玉米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氮素转运效率的影响。【结果】不同施氮处理间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差异显著,且年际和处理间的交互作用也达到极显著水平。玉米产量并未因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且有小幅度增产。CRU1处理的玉米产量高于FP处理,两年平均增产4.5%,但与OPT处理产量相比差异并不显著。控释氮肥减量施用提高了氮肥生理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利用率,CRU1处理较FP处理,氮肥生理效率提高了28.5%,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了4.9 kg·kg~(-1),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18.1 kg·kg~(-1),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8.4%。春玉米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时期的推移呈快-慢-快的积累动态,且年际间变化趋势基本相一致,CRU1处理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较FP处理增加了7.7%。控释氮肥适量减施不影响植株后期氮素的累积与分配,还可以提升植株氮素的吸收利用能力,促进花后植株养分的转运效率。CRU1处理玉米地上部氮素累积量较FP处理增加了5.0%,CRU1处理对籽粒的贡献率最高,两年平均为62.1%,较FP处理提高13.3%。【结论】控释氮肥减量25%(180 kg·hm~(-2))施用不降低玉米产量,还可有效提高植株氮素的转运效率,从而提高氮肥利用率。控释氮肥处理与推荐施肥处理在玉米产量、养分积累和转运以及氮肥利用均无显著性差异,相对农民习惯处理有显著性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南疆超晚播冬小麦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氮肥的适宜比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新冬20号为研究对象,设置单施化肥(CF)、有机肥替代20%氮肥(NMF1)、有机肥替代40%氮肥(NMF2)、有机替代60%氮肥(NMF3)等4个试验处理,研究不同有机氮替代化肥氮比例对南疆超晚播冬小麦产量、氮磷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疆超晚播冬小麦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氮肥适宜比例应为20%,相比单施化肥,有机肥替代20%化学氮肥(NMF1)条件下,超晚播冬小麦生物量和产量分别提高了7.21%和6.54%,氮、磷养分总吸收积累量分别提高9.88%和37.91%,氮、磷肥料偏生产力均提高了6.54%,同时0~10 cm土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了9.23%,全氮含量提高了15.15%,碱解氮含量提高了21.69%,速效磷含量含量提高了28.16%。  相似文献   

16.
为探寻辽河三角洲地区稻田排水的利用方式,揭示稻田排水循环灌溉容易引起面源污染风险。通过定位定期监测灌排沟渠水体氮磷浓度变化,研究灌溉模式对施肥时期田面水氮磷浓度与水稻生育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沟和排水渠水体总氮(TN)浓度于第2次达峰值(4.49 mg/L和15.61 mg/L)后下降,这与基肥泡田时期相吻合,排水渠TN和总磷(TP)浓度高于灌水沟,关键施肥时期应控制稻田水外排,以减少排水渠水体氮磷浓度。在基肥和追肥灌溉时期,施肥各处理田面水TN浓度在3 d达到峰值后下降,10 d趋于稳定,循环灌溉比常规灌溉高0.65~2.42 mg/L,田面水TN浓度与氮肥用量呈正相关,排水循环灌溉后1 d的TN浓度均高于常规灌溉,在3 d后差异不显著,排水循环灌溉与常规灌溉TP浓度差异不显著,排水循环灌溉增加了氮磷流失风险,3 d内应避免田面水外排,基肥后10 d内也是氮磷流失风险期。排水循环灌溉结合氮肥减施22%可促进水稻有效分蘖并提高产量,合理利用排水循环灌溉可应用于水稻生产和减少氮磷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17.
丁继平  汪名富  谢学智 《农技服务》2013,(10):1078-1078
习惯施肥处理施用尿素的田面水TN(总氮)和DN(溶解态氮)浓度峰值分别为152.5 mg/L和121.2 mg/L、控释肥处理施用"金正大"控释氮肥TN和DN峰值分别为51.6 mg/L和43.5 mg/L,至1012 d氮浓度下降明显并趋于稳定,水稻施用基肥前10 d是控制稻田N素流失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8.
以南方典型水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的研究方法,对施用缓/控释配方肥水稻田面水中氮素主要形态的浓度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并探讨了与氮素转化密切相关的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插秧后15d和22d田面水中铵态氮、硝态氮、总氮含量为农民习惯施肥处理(T2)缓/控释配方肥处理(T1)田间排水沟中水样不施肥处理(T3)。插秧后75d田面水中氮含量的情况变化较大,3个处理中T3处理田面水中铵态氮含量最低,硝态氮、总氮含量最高。就总体趋势而言,田面水氮素流失主要以铵态氮为主,随时间推移不断下降。随施肥天数的增长,土壤脲酶活性总体呈降低的趋势。T2处理降幅最大,T1处理次之,T3处理最小。在各处理中,氨氮/总氮比与土壤脲酶活性均达到了显著正相关水平,即氨氮占总氮的比例随脲酶活性的增强而增大。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氮素转化相关因子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分异。说明水稻生产中施用缓/控释配方肥对减少流溪河流域稻田氮的面源污染起一定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氮磷浓度对AM真菌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粱为宿主植物,三室隔离培养盒为培养容器,研究在菌丝室施加不同浓度的N,P肥料下接种AM真菌对高粱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接种AM真菌的高粱菌根侵染率达到70%以上;接菌高粱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比未接菌时高,且总氮总磷含量均有显著的提高。在接菌情况下,高粱总氮含量随氮浓度的升高而升高,随磷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在施肥处理为4 mmol·L-1氮肥、0。01 mmol·L-1磷肥(N2P1)情况下高粱总氮含量最高,高粱的总磷含量随氮、磷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并在施肥处理为4 mmol·L-1氮肥、0。1 mmol·L-1磷肥(N2P2)情况下含量达到最高。研究结果表明,AM真菌吸收氮磷营养的能力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置缓控释氮占总氮20%、40%、60%的3个不同配比缓控释氮肥处理,用氮量为216 kg·hm -2,和常规施肥处理,用氮量为270 kg·hm -2,同时设置不施氮肥对照,研究缓控释肥与速效氮肥配比不同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用量减20%的条件下,缓控释肥一次施用相较于常规施肥仍可维持水稻产量;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缓控释肥可以增加水稻有效穗;缓控释肥60%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而缓控释肥20%、缓控释肥40%处理与对照没有显著变化。缓控释肥在水稻生产上有省工节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