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02年12月在湖南省澧县洞庭湖边缘化湖泊北民湖采集到鲫属鱼类21尾,经鉴定为1个新亚种。新亚种以背部青色,体长为体高的2.3~2.6倍,体长为头长的3.8~4.7倍,头长为眼间距的1.8~1.9倍,区别于银鲫C.auratus gibelio;侧线鳞29~33,体长为头长的3.8~4.7倍,头长为眼间距的1.8~1.9倍,脊椎骨数4+28—30,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区别于鲫C.auratus auratus;而以背鳍外缘平直或凹形,末根硬刺强,后缘锯齿粗而稀,区别于黑鲫C.carassius。新亚种以仅分布于湖南省澧县洞庭湖边缘化湖泊北民湖,背部、背鳍和臀鳍颜色均为青色等特征命名青鲫。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采自浙江庆元县的缨口鳅属(Crossostoma)鱼类一新种,即亮斑缨口鳅(Crossostoma galericula Zhang sp.nov.)。测量标本均采自同一地点,体长35.0~46.5 mm。背鳍条III-8;臀鳍条II-5;胸鳍条I-13;腹鳍条I-8;侧线鳞91~97。体长为体高的5.1~5.4倍,为体宽的5.4~7.0倍,为头长的3.7~3.9倍,为尾柄长的5.9~6.6倍,为尾柄高的7.2~8.8倍,为背鳍前距的1.9~2.0倍,为腹鳍前距的1.8~1.9倍。头长为头高的1.5~1.6倍,为头宽的1.1~1.3倍,为吻长的1.8~2.1倍,为眼径的5.5~6.4倍,为眼间距的2.8~3.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1~1.3倍。头宽为口裂宽的2.2~2.5倍。新种吻褶具13条吻须,吻须基部均与吻褶相连,排成1排;与近似种横纹缨口鳅(C.fasciolatus)相比,新种有如下明显的区分特征:(1)最长吻须与眼径等长;(2)背鳍基后部两侧具1对亮斑;(3)各鳍均无明显的斑纹;(4)腹部裸区延伸至腹鳍起点。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鄱阳湖水系黄尾密鲴(Xenocypris davidi Bleeker)的外部形态特征和框架特征,为其形态种质标准和系统分类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背鳍Ⅲ,7;臀鳍Ⅲ,9-11;腹鳍Ⅰ,8-9;胸鳍Ⅰ,15-16。平均全长是体长的1.25倍,体长分别是体高、头长、尾柄长和肠长的3.85倍、5.00倍、6.55倍和4.95倍,头长分别是吻长、眼径和眼间距的3.37倍、3.94倍和2.59倍;体高是体宽的2.99倍,尾柄长是尾柄高的1.45倍。肥满度系数K=1.51,其体长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幂函数表示,体长与肠长间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贵州北部鮠属(鲇形目,鲿科)的1个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6日在贵州北部洛安江下游采集到土著鱼类38尾,其中,17尾经鉴定为贵州省鲿科鱼类一新种,定名为遵义小钝吻鮠(Leioxassis microcrassirostris Zunyiensis Xiao sp.nov.).其眼较大,稍凸出,下缘约占全眼1/3眼缘游离;后鼻孔间距略小于两眼内侧间距;前鼻孔四周有近褐色圆形斑状沉淀;在胸鳍基部后缘与背鳍基部前缘中部体两侧各有一暗色斑状沉淀,稍大于前鼻孔处褐色斑状沉淀;背鳍I-6-7,胸鳍I-7-8,腹鳍6,臀鳍16,尾鳍内凹形、上下2叶等长,外缘圆钝;全长93~124 mm,体长为尾柄高的8.9~11.6倍;头长为吻长的2.56~3.65倍,为眼径的4.9~6.53倍,为眼间距的1.66~2.0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56~2.11倍.  相似文献   

5.
测量分析了锦江河野生黄颡鱼的外部形态和框架特征,为黄颡鱼形态种质标准和系统分类研究提供参考。研究表明,锦江河黄颡鱼的背鳍为Ⅰ-6~9;臀鳍为19~22;腹鳍为6~8;胸鳍为Ⅰ-6~8,平均全长是体长的1.19倍,体长分别是体高、头长、尾柄长和肠长的4.21、3.86、7.22、1.57倍,头长分别是吻长、眼径和眼间距的2.19、6.23、2.34倍,体高是体宽的1.09倍,尾柄长是尾柄高的1.36倍,肥满度系数K=1.82±0.29,其体长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幂函数表示,体长与肠长间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1.特征特性斗鱼是斗鱼科的小型鱼类,属观赏鱼类。其雄性个体相遇时有相互争斗、撕咬的习性,似水中的“蟋蟀”,故名斗鱼。我国有叉尾斗鱼和圆尾斗鱼两种。叉尾斗鱼俗名菩萨鱼、波师鱼,分布于华南,体长5~8厘米,呈梭形、侧扁,全身被栉鳞,吻短、口小、眼大。背鳍和臀鳍向后延长呈飘带状,鳍棘部长于鳍条部,腹鳍胸位,第一鳍条延长呈丝状;尾鳍上、下两端延长呈叉状;背鳍、臀鳍边缘及尾鳍均呈红色;遍体赤褐色,具8~11条蓝色或绿色横纹。眼至鳃盖常有2~3条暗色斜带,鳃盖后缘具一蓝色斑。雄鱼体色鲜艳,生殖期尤为明显。雌鱼体色暗淡。叉尾斗鱼的白色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孵化后第4天至第37天黄鲷仔鱼的观察,研究了各个发育时期的外部形态变化和鳍的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尾部腹面的色素随体长的增加而变化明显。尾柄部背缘出现色素是黄鲷仔鱼的重要特征之一。尾鳍、胸鳍的鳍褶孵化后即出现,分别在26、33日龄出现鳍条;背鳍、臀鳍鳍条在28日龄开始发育,33日龄出现鳍棘;腹鳍在33日龄时出现鳍褶,35日龄出现鳍条。前鳃盖骨后缘下角出现2个扩大且尖锐的棘,是鉴别黄鲷仔鱼的标志之一。人工培育下的黄鲷仔鱼发育较天然水域的个体慢。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孵化后第4天至第37天黄鲷仔鱼的观察,研究了各个发育时期的外部形态变化和鳍的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尾部腹面的色素随体长的增加而变化明显。尾柄部背缘出现色素是黄鲷仔鱼的重要特征之一。尾鳍、胸鳍的鳍褶孵化后即出现,分别在26、33日龄出现鳍条;背鳍、臀鳍鳍条在28日龄开始发育,33日龄出现鳍棘;腹鳍在33日龄时出现鳍褶,35日龄出现鳍条。前鳃盖骨后缘下角出现2个扩大且尖锐的棘,是鉴别黄鲷仔鱼的标志之一。人工培育下的黄鲷仔鱼发育较天然水域的个体慢。  相似文献   

9.
测量分析了鄱阳湖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的形态特征和框架特征。鄱阳湖鳡鱼的背鳍为D.Ⅱ.11Ⅰ-9,臀鳍A.0.13,腹鳍V.Ⅰ.9,胸鳍P.Ⅰ.17,尾鳍C.Ⅵ.25。其体长为体高的6.7~6.9倍、为头长的4.3~4.5倍、为尾柄长的6.29~6.31倍、为肠长的2.04~2.08倍。其体长与体重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幂函数表示,体长与肠长间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梁子湖、鄱阳湖和淤泥湖团头鲂的形态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团头鲂的3个种质资源区(梁子湖、鄱阳湖和淤泥湖)群体的可量性状和可数性状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对可数性状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个团头鲂群体在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胸鳍鳍条数以及臀鳍鳍条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体长作为协变量对可量性状进行的协方差分析显示,3个团头鲂群体在全长、体高、头长、头宽、尾柄长、尾柄高、背前区长和腹鳍前长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可量性状建立判别函数以及对可量性状平均值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梁子湖团头鲂与鄱阳湖团头鲂在外部形态上更为相似。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9.78%、22.63%和6.53%,累计贡献率为68.95%。多元统计分析显示梁子湖群体和淤泥湖群体之间的形态差异最大,而梁子湖和鄱阳湖的比较相似。通过计算变异系数,根据Mayr等提出的75%规则,认为它们的形态差异是种内不同地理种群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测量了兴凯刺鳑鲏成体的体长、体高、头高、头长、头宽、吻长、眼径、眼间距、眼后头长、尾柄长、尾柄高、尾鳍长、背鳍基前距、背鳍基长、腹鳍基前距、腹鳍臀鳍间距和体重等17个形态学指标以及雌体的怀卵数量。结果显示,兴凯刺鳑鲏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体长差异不显著,特定体长的雌性个体的头长、眼后头长、眼径、尾鳍长和背鳍基长显著小于雄性个体,而体高、尾柄长、腹鳍基前距、腹鳍臀鳍间距和体重显著大于雄性个体。两性间其它局部特征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兴凯刺鳑鲏的怀卵数量与体重和体高呈显著的正相关。雌性主要通过个体体重的增长以及腹腔体积(体高)的增加来提高个体生育力,增加繁殖输出。性选择、生育力选择、生态环境和食物营养状况影响兴凯刺鳑鲏两性异形的进化。  相似文献   

12.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鳍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条石鲷仔稚鱼在室外水泥池进行培育,培育水温24-28℃,盐度28-32,pH7.6-8.4,对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鳍的发育、分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初孵仔鱼奇鳍鳍褶起始于头部,绕过尾部,终止于肛门;3日龄仔鱼出现胸鳍;8日龄仔鱼脊椎末端下侧出现放射丝;12日龄仔鱼脊椎末端开始上翘,腹鳍基形成;15日龄仔鱼胸鳍出现软条,背鳍、臀鳍在支鳍骨上方的相应位置分化出软条,尾鳍由圆形转变为截形,腹鳍形成2枚软条;20日龄仔鱼背、臀、尾鳍软条出现分节,腹鳍形成4枚软条,透明,无色素,尾鳍呈长截形,鳍中部略有内凹;30日龄稚鱼各鳍鳍条数目已发育完全,尾鳍鳍条出现分支,胸鳍和尾鳍还未有色素分布,背、臀鳍的鳍棘部已全部出现色素,软条部分还未完全着色素,腹鳍已全部着色素;40日龄进入幼鱼期,外部形态和成鱼相似,各鳍鳍条发育完全.条石鲷仔稚鱼胸鳍长与全长呈直线回归关系,且胸鳍长随日龄的增加而增长,呈指数关系.条石鲷各鳍的发育时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腹鳍.  相似文献   

13.
2021年3月-2023年3月,为了准确地对粗须白甲鱼的形态种质标准还和系统分类研究,测量分析了梵净山地区粗须白甲鱼的外部形态特征和框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梵净山地区粗须白甲鱼的背鳍是iV-8,腹鳍是ii-8,臀鳍是iii-5,胸鳍是i-14-17,侧线鳞鳞式是47 6/4(V)49,平均的全长是体长的1.2倍,体长分别是体高、头长、尾柄高和尾柄长的4.82、4.9、11.65、5.56倍,头长分别是眼径、吻长和眼间距的4.19、3.16、2.4倍,粗须白甲鱼的肥满度系数K=1.76±0.27,该鱼的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适宜用幂函数表述,函数关系式为M = 0.0193L2.9623(R2 = 0.9726),体长与肠长间呈线性关系,关系式方程为M = 0.0193L2.9623(R2 = 0.9726)。  相似文献   

14.
《云南农业》2005,(1):14-14
一、生物学特性 巴西鲷原产于南美洲的巴西、巴拉圭、阿根廷等国的湖泊、河湾、水库中,也是巴西的主要淡水经济鱼类之一。巴西鲷属热带鱼类.生活在水体的底层。它体侧扁,体型与鲤、鲫鱼相似,体色银白,尾叉型,体长为体高的3倍左右,成鱼一般长30cm,侧线鳞45,胸、腹、臀鳍为红色,背鳍和尾鳍末端发红,背鳍和尾鳍之间有一脂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07年6-10月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采集的刀鲚仔稚鱼早期发育的观察,研究了其外部形态发育特征.卵黄囊期仔鱼已开口,各鳍无鳍条.前弯曲期仔鱼背鳍鳍条完全形成,胸鳍下部鳍条开始出现.弯曲期仔鱼上颌骨后缘开始向后延伸,脊索末端开始上弯;胸鳍开始出现2-3枚游离鳍条,腹鳍形成,尾柄部出现少量鳞片.后弯曲期仔鱼肌节呈"W"型,尾下骨完全形成,其后缘与体纵轴垂直;胸鳍6枚游离鳍条完全形成;稚鱼期体型已基本接近成鱼,上颌骨后缘伸达前鳃盖骨,胸鳍6枚游离鳍条延长,腹鳍明显后移至背鳍基底中部下方.比较同属鱼类的早期发育特征,刀鲚仔稚鱼除了肌节数最多的特征之外,还具有鳞片形成时间较早,胸鳍游离鳍条延长时间较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鲥鱼     
鲥鱼俗称迟鱼,属鲱形目、鲱科、鲥属。其肉质细嫩鲜美,脂肪丰富,并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为我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鲥鱼体长而侧扁,体被锯齿状的圆鳞。口大,端位,呈一斜裂,上颌正中有缺刻。眼位于头的前部两侧,脂眼睑发达,遮盖眼的一半,背鳍和臀鳍基部有很低的鳞鞘,胸鳍和腹鳍各具一列长腋鳞。  相似文献   

17.
翘嘴红鲌     
翘嘴红鲌(见第24页图1),又名翘白子、大白鱼、白鱼、翘壳、翘嘴白鱼、翘嘴鲌,是我国珍贵的淡水鱼种,因其肉质鲜嫩深受人们喜爱,养殖前景广阔. 1.形态特征体型较大,体细长,侧扁,呈柳叶形;头背面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颌坚厚急剧上翘;眼大而圆;鳞小,侧线明显;腹鳍基部至肛门有腹棱,背鳍硬而光滑,胸鳍末端几达腹鳍基部,臀鳍大而长,尾鳍深叉形;体背浅棕色,体侧银灰色,腹面银白色,背鳍、尾鳍灰黑色,胸鳍、腹鳍、臀鳍灰白色.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描述采集自广西融安县沙子乡地下暗河的一个金线鲃属(Sinocyclocheilus Fang)鱼类种,为完善金线鲃属鱼类分类学及其物种保护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沙子乡麻山村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时,从当地地下暗河采集获得一批洞穴金线鲃属鱼类,通过形态学分类描述及近似种比较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经鉴定该金线鲃种有别于其他已记载种,命名为融安金线鲃(S.ronganensis Luo,Huang et Wen sp.nov.),其眼正常,侧线弯曲,与广布种类大鳞金线鲃及邻近柳江水系龙江支流的多斑金线鲃、宜山金线鲃相似.融安金线鲃的背鳍末根不分支鳍条下半段为硬刺,其后缘有弱锯齿,上半段纤细柔软分节,第一鳃弓外侧鳃耙9,侧线下鳞8或9,围尾柄鳞28~32,胸鳍可伸达腹鳍起点,体侧中轴侧线附近、背上部两侧散布明显黑色斑点,可区别于大鳞金线鲃;侧线鳞59~64,侧线上鳞12~13,侧线下鳞8或9可明显区别于除大鳞金线鲃外的属内其他种.[结论]融安金线鲃在形态特征上明显区别于分布在广西邻近地区的其他驼背类金线鲃,为一新种.  相似文献   

19.
将草鱼、鳙进行二二人工繁殖,获得了草鱼、鳙、草鱼(雌)×鳙(雄)等3个F1组合.运用传统的形态学方法和框架分析法分析这3个组合1龄阶段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在可数性状中,背鳍棘数、臀鳍棘数、胸鳍棘数、腹鳍棘数在这3个F1组合中都一致.对其他可数性状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草鱼与草鱼(雌)×鳙(雄)在背鳍数、臀鳍数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它们与鳙之间都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草鱼、鳙、草鱼(雌)×鳙(雄)在胸鳍数、腹鳍数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上都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对这3个子代组合的可量性状与框架数据进行体型参数的比较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草鱼(雌)×鳙(雄)在形态上较接近于母本草鱼.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不同亚科的雌性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雄性鳡(Elopichthys bambusa)进行人工杂交获得子一代杂交个体,对团头鲂、鳡及其杂交子代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团头鲂(♀)×鳡(♂)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扩增和分析。结果显示,在传统可量性状和框架结构中,杂交F_1的性状更加偏向于母本团头鲂。在可数性状上,杂交子代的背鳍棘数、胸鳍棘数、腹鳍棘数和臀鳍棘数与母本团头鲂及父本鳡都一致;而其余大多数性状,如背鳍鳍条数、腹鳍鳍条数、臀鳍鳍条数、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和鳔室数,杂交子代的性状更接近于母本团头鲂。杂交鱼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全长为16 623 bp,与母本团头鲂一致,其碱基组成为31.23%A、16.19%G、24.69%T和27.90%C,且具有一定的A+T偏向性。其线粒体基因组共编码37个基因,分别为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和2个rRNA基因,还有1个非编码区(D-Loop)。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团头鲂(♀)×鳡(♂)与母本团头鲂的亲缘关系较近,与父本鳡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