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1-6周龄鸭,临床特征为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绿色下痢、共济失调、头颈震颤和昏迷,以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为主要病变。鸭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以闭眼缩颈、下痢及败血症病变为特征。现将一起鸭传染性浆膜炎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病例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自制鸭传染性浆膜炎组织灭活苗的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氏杆菌病,是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1932年)最早发现于美国纽约州的长岛,我国于1982年在北京首次发现,目前各养鸭省区均有发生。随着集约化番鸭饲养业的迅猛发展,原发性和继发性鸭疫里氏杆菌病日益增多,该病已成为我市番鸭饲养上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A)引起的严重危害雏鸭的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主要临床症状有共济失调、站立不稳、绿色下痢、眼鼻分泌物增多、抽搐等,病理变化主要以纤维素性气囊炎、纤维素性心包炎为特征。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且饲料转化率低,严重影  相似文献   

4.
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10~30日龄肉鸡的一种发病快、致死率高的传染病。近几年来,随着规模养殖的不断出现,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流行毒株发生了变异,出现了超强型毒株,加上免疫方法和免疫程序不合理,导致了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炎控制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5.
杭柏林  李杰 《科学种养》2011,(10):47-47
鸭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鸭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死亡率高、淘汰率高,影响增重,同时可导致免疫抑制,造成免疫失败,使鸭群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加。现将鸭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以期为临床生产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6.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等禽类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鸭群感染本病后,传播迅速、广泛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常导致大批死亡,从而对养鸭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须做好鸭瘟的正确诊断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2011年4月3日接到剑河县南加镇某养殖场的求助电话,我站人员立即赶赴现场。该养殖场于3天前引进了1批雏鸭,1天前7只雏鸭突然死亡,当天又死了13只。经观察,感染的雏鸭精神委靡、缩颈、行动呆滞、  相似文献   

8.
当前,生态、环保、节约型农业已成为当今农业发展的方向,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生态农业栽培技术的推广,而稻鸭共作技术作为集生态栽培与养殖的完美结合,也逐渐受到各国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白鹜鸭属闽西地区著名特产,迄今已有700多年养殖历史。2000年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级畜禽资源保护名录,成为国家78种畜禽资源保护品种之一。2001年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该鸭不油腻、汤味独特、肉质鲜美、清香四溢,食用时只加少许食盐和味精,不需加放生姜和其他作料;因其具有特殊的药效,正逐渐成为人们食疗滋补的佳品。  相似文献   

10.
正鸭病毒性肝炎又称鸭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主要影响雏鸭的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迅速,病程短,死亡率高,已成为当前严重影响鸭业正常生产的重要疾病之一。一、病原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原是鸭肝炎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的成员。目前已报道的鸭肝炎病毒有Ⅰ型、Ⅱ型、Ⅲ型3个血清  相似文献   

11.
在牛养殖过程中腹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一旦发生传染性腹泻便会影响到养殖户的经济收益。牛传染性腹泻的病原体可能为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为了避免遭受经济损失养殖户在牛养殖过程中要提高对传染性腹泻病的重视。基于此,本文阐述了牛传染性腹泻的发病机理及造成传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因,分析了牛传染性腹泻的临床症状,提出防治牛传染性腹泻的有效对策,以及日常养殖过程中应注意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鸭在稻田间的运动规律,揭示不同鸭品种在田间的行为学差异以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稻鸭共作试验田9块(766 m2/块),按225只/hm2分别放入役用鸭(绿头野鸭♂?金定鸭♀)、金定鸭、白改鸭等3个鸭品种,通过视频监控系统,采用连续观察法记录鸭在每天的5:00—20:00时间段内在田间的游动、休息、采食等行为的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连续观察5天。经观察发现,鸭田间活动高峰一般是在早上5:00—7:00,8:00—11:00以及15:00—18:00等时间段,役用鸭和金定鸭每天的活动时间分别为324.50 min(36.06%),315.75 min(35.08%),极显著高于白改鸭264.50 min (29.39%) (P<0.01)。采用役用鸭、金定鸭、白改鸭进行稻鸭共作后,水稻产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2.75%,20.14%和10.89%。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鸭游动时间相关性分析发现,结实率、理论产量与游动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9,P<0.01;r=0.858,P<0.01),千粒重、实际产量与游动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627,P<0.05;r=0.767,P<0.05)。研究结果表明:役用鸭对水稻的增产效果最好,且发现游动时间可作为影响稻鸭共作水稻产量的重要评价指标。该研究结果为稻鸭共作鸭品种的筛选以及稻鸭共作系统水稻产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3.
<正>日前,湖南省新邵县陈家坊镇下江村养鸭专业户李新林将自家喂养的1500只良种鸭全部卖出,获纯利近2万元。李新林高兴地说:"我家去年喂养的3批良种鸭共4500只,卖出后收入达5万多元,今年我准备在养殖上再扩规模,争取年收入超过8万元。"  相似文献   

14.
为给茭白与鸭共作系统中适宜放养鸭密度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比较了茭白单作、茭白田放鸭300、375、450只/hm~2条件下茭白的生物学性状、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茭鸭共作能显著提高茭白后期叶片数、干物重及产量,并延缓茭白后期叶片衰败。放鸭密度从375只/hm~2增加至450只/hm~2时,茭白后期叶片衰败加快,且茭白产量不再增加。茭鸭共作显著提高茭白蛋白质、维生素C和氨基酸含量。茭鸭共作系统灌溉养殖池塘富营养化水4500 m~3/hm~2时,输入的N、P、K相当于99.75 kg尿素、38.25 kg过磷酸钙和83.55 kg氯化钾的养分含量。本试验条件下,茭白常规种植密度27795株/hm~2,田间适宜放鸭密度为375只/hm~2,可显著提高茭白产量及品质。  相似文献   

15.
鸭软腿病又称鸭瘫疯,此病在鸭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一般以秋冬季节多发,肉用种鸭在限饲过程中,发生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16.
雏鸭生长快,代谢旺盛,但体温调节能力差,抗病力低。要保证雏鸭快速、健康生长,育雏前必须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笔者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以小鸭上喙畸形为特征的鸭光过敏症病例。该病不仅影响鸭外形,而且通常会使鸭的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形成僵鸭,给养鸭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鸭病。下面介绍一例发生在江西向塘的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TR-β基因在不同品种鸭胚胎期和出雏早期胸肌和腿肌中表达的发育性变化及其对胸腿肌重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高邮鸭和金定鸭胚胎期(17,21,25,27胚龄)和出雏早期(7日龄)胸腿肌中TR-β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TR-β mRNA在2个品种鸭肌肉早期发育中表现出一致的表达规律,但在腿肌和胸肌的发育性变化规律稍有不同:在胚胎期胸肌和腿肌中的TR-β mRNA表达量均呈先低后高的趋势,27胚龄时表达量最高;但出壳后胸肌中的TR-β mRNA表达量出现显著下降(P<0.01),而腿肌仍维持高水平表达(P>0.05)。表明TR-βmRNA表达具有显著的胚(日)龄依赖性,并存在组织差异,但无品种差异。鸭发育早期胸腿肌中TR-βmRNA表达量与胸腿肌重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呈强的正相关,提示胸腿肌中TR-βmRNA的表达可能在鸭早期胸腿肌发育过程中发挥着正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传染性法氏囊炎是一种高度接触性、免疫抑制性及毒株可变异的传染性病毒病。随着养鸡业规模化发展,鸡场间距离较近,但饲养管理及免疫程序各不相同,造成该病泛滥成灾。  相似文献   

20.
正许多养殖户认为鸭、鹅不会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其实并非如此。雏鸭、鹅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接触鸡而感染的,主要发生于1月龄以内的雏鸭、鹅,发病急、传染快,6~10日可波及全群;防控不力又感染高毒株时,病死率可达60%~70%。近年来雏鸭、鹅发生此病趋多趋重,但养殖户重视不够,造成了很大损失,应予以注意。一、病原和流行病原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有亚型多种,免疫时疫苗型号不对就会导致免疫失败。该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